賦詩

fù shīㄈㄨˋ ㄕㄧ賦詩(賦詩)吟詩;寫詩。《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賦詩斷章,余取所求焉。” 唐 王維《慕容承攜素饌見過》詩:“紗帽烏皮幾,閒居懶賦詩。”《東周列國志》第一百五回:“(韓)非乃慷慨賦詩曰:《說》果難,《憤》何已?《五蠹》未除,《說林》何取!膏以香消,麝以臍死。”清·范陽詢《重修袁家山碑記》:“越明年(春)二月,幕客陳雲槎、朱紫函、高蓬山偕游袁家山袁可立別業)。歸,以所賦詩出以示余。”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他生長在北平的書香門第,下棋,賦詩,作畫,很自然地在他的生活里占了很多的時間。”
賦詩:從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在外交宴會等場合,賓主各方往往通過“賦詩”來表達願望和態度。“賦詩”時點出現成的詩篇,叫樂工們演唱,通過詩歌的問答了解彼此的立場。這種“賦詩”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內容和意義,僅僅是把賦詩者的觀點和願望寄托在詩中某幾句上來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種典型的斷章取義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