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藏戲的面具戲形態與古希臘戲劇十分相似。
世界文明剛出現奇葩之時,古希臘的戲劇體裁——綜合藝術形式在雅典誕生了。那時在露大劇場演出,劇中男女人物各有定型的面具。演員全部是男的,女角和合唱隊都由男演員扮演。
演員用面具罩著整個頭,面具的嘴部還藏著一隻擴音的銅器。而巨古希臘戲劇演出是宗教儀式的一個組成部分,特別是希臘悲劇,始終帶有宗教色彩,內容題材多采自歌頌酒神和荷馬史詩中的神話與英雄的傳說。
面具戲的起源
我國早期的戲曲,追溯其起源,也是從祭神儀式開始的,遠古的巫覡,有點像後代的“跳神”,以歌舞來娛神,禳災祈福,祝禱豐收,以後出現了專門以歌舞技藝娛人的俳優如優孟優旃。像漢代的《東海黃公》出現白虎,演員是戴著老虎面具表演的。當時戴面具演出的稱為“象人”。
歷史
唐代的“大面戲”,就是專門戴面具演出的一種戲劇形式,《蘭陵王》就是著名的一出大面戲。唐代的這種樂舞曾被當時日本的遣唐使學習了去,流傳一千數百年,至今有一部分還能演出。
其它相關
藏戲裡的面具
戴面具表演,對觀眾欣賞戲劇藝術是有妨礙的,於是到宋元戲曲時,臉部的化妝藝術發展了。到明清化妝藝術進一步發展,形成了臉譜藝術。而藏戲的面具,實際上一開始也是來自宗教啞劇性舞蹈儀式“羌姆”。藏戲早期的演員也都是男的。有了面具,也便於男演員扮演女角。像黨木隆這樣後起而發展得比較充分的藏戲團雖然已經有了女演員,甚至出現了女明星,但直到1960年民主改革之前,在一年一度的雪頓節,只準男演員進羅布林卡給達賴演藏戲。再則,藏戲的面具也已經發展了,即,不是每個演員都戴面具,其主要角色反而不戴,像《諾桑王子帥的王子與仙女“雲卓拉姆”就化妝成白淨紅潤的臉譜來表演。有些丑角也撲上指粑作白臉,塗上鍋灰成妖魔鬼怪的黑花臉,黑底中畫上紅的嘴唇,綠的眼窩,再配上眼白和白長的獠牙,其形象比什麼都可怕。
基本面具顏色
善者的面具——白色(白色代表純潔)
國王的面具——紅色(紅色代表威嚴)
王妃的面具——綠色(綠色代表柔順,清爽)
活佛的面具——黃色(黃色代表吉祥)
農民老人的面具——白色或黃色,眼睛,嘴為一窟窿(代表農民老人的樸實敦厚)
女巫的面具——半黑半白(象徵其兩面三刀的性格)
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壓抑和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