儺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民俗及民間宗教信仰。中國的儺祭和儺戲具有悠久的歷史。伴隨儺祭而產生和發展的儺戲面具,源遠流長,豐富多彩。多年來一些地方已出土和發現了不少屬於遠古、上古、中古、近古的儺戲面具實物和面具圖像,發現近代以來的儺戲面具的實物則更為豐富。
2006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文化部認定德江儺堂戲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文化部又命名德江縣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儺堂戲),德江儺堂戲是集儺祭、儺儀、儺面具、儺歌舞、儺技等為一體的獨具藝術魅力的一種原始劇種,有“中國戲劇活化石”之美譽。
種類
德江儺戲面具按其戲劇人物角色總計有56個,由於地域風情等原因,各儺藝班子的人物面具造型各異,各有獨特的整體風格和獨特的藝術造型,形成了德江儺面具的藝術形態千姿百態、豐富多彩。據初步統計,這56個面具人物有不同的160多種藝術造型,她是千百年來民間藝人們的藝術累集的結晶,從而形成了德江儺文化和民族文化獨有的藝術特色。
儺面具是德江儺堂戲最顯著的特徵之一,是刻畫儺戲人物性格特徵和面部神態的主要道具,具有獨特的藝術觀賞價值。德江古儺面具不僅角色十分豐富,而且數量相當可觀。經過反覆調查核實,現在,全縣131壇儺堂戲班子中,共有面具3144面。其中大部分是清代作品,也有少數製作於民國時期。
製作工藝
德江儺面具製作有20多道工序,材料主要是當地柏楊樹和酸棗。其工藝流程為:選料、採料、下料、開坯、放線、粗開臉、粗雕刻、粗打磨、細打磨、刮灰、上白底色、底色打磨、上底顏色、文開臉、描臉譜、熬桐油或生漆(土漆)、上底油、上面油、上亮油,涼乾後,栽鬍子或眉毛。每個程式中還有許多不同的細節操作過程和技藝方法。雕刻有平雕、淺浮雕、深浮雕、鏤空等工藝,儀式上有“祭魯班祖師、傳承祖師、業師、開光點相”等等。在傳承方面有拜師、收徒等一套嚴格的儀式 。
從20世紀80年代起,德江儺堂戲這一珍貴歷史文化得到挖掘、搶救,儺面具雕刻製作也得以恢復和發展。然而,由於多方面原因,一些古老的製作技藝隨著歷史的嬗變,處於嚴重的瀕危狀態,其傳統製作技藝須進一步挖掘、搶救和保護,使這一珍貴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世代傳承。目前,德江儺面具製作技藝也被縣人民政府列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