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非洲地形,整個非洲可說是從狹長沿海地帶陡然升起的一片廣闊高原,由上古結晶岩塊構成。高原的東南部較高,然後向東北方向下傾。總體而言,高原可分為東南部分和西北部分。西北部分有撒哈拉(沙漠)和眾所周知的北非馬格里布(Maghrib)地區,有兩個山區︰西北非的阿特拉斯山脈(Atlas Mountains),人們認為這是伸入至南歐的山系一部分;撒哈拉的阿哈加爾(Ahaggar〔Hoggar〕)山脈。高原的東南部有衣索比亞高原,東非高原和南非東部的龍山山脈(Drakensberg),南非東部高原的邊緣如陡坡般下傾。
自然環境
非洲沿海島嶼不多,大多面積很小,島嶼的面積只占全洲面積的2 %。大陸北寬南窄,像一個不等邊的三角形海岸平直,少海灣和半島。全境為一高原型大陸,平均海拔750 米。大致以剛果河(薩伊稱薩伊河)河口至衣索比亞高原北部邊緣為界,東南半部多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原,稱高非洲;西北半部大多在海拔500米以下,稱低非洲。非洲較高大的山多矗立在高原的沿海地帶:西北沿海有阿特拉斯山脈,東部有肯亞山和吉力馬札羅山,南部有德拉肯斯山脈。吉力馬札羅山是一座活火山,海拔5895 米,為非洲最高峰。非洲東部的大裂谷是世界上最長的裂谷帶,南起希雷河口,北至西亞的死海北部, 長約66400千米。裂谷中有不少狹長的湖泊,水深岸陡,衣索比亞高原東側的阿薩勒湖湖面在海平面以下153米,是非洲大陸的最低點,非洲的大河流受到地質構造和其它自然因素的影響,水系較複雜,多急流、瀑布,按長度依次為尼羅河(全長6671 千米,世界最長河)、剛果河(薩伊稱薩伊河)、尼日河、贊比西河、烏班吉河、開賽河、奧蘭治河等。湖泊多分布在東非裂谷帶。按面積大小依次為維多利亞湖、坦噶尼喀湖、馬拉威湖、查德湖等。
非洲大部分地區位於南北回歸線之間,全年高溫地區的面積廣大,有“熱帶大陸”之稱。境內降水較少,僅剛果盆地和幾內亞灣沿岸一帶年平均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年平均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的地區占全洲面積50%。剛果盆地和幾內亞灣沿岸一帶屬熱帶雨林氣候。地中海沿岸一帶夏熱乾燥,冬暖多雨,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北非撒哈拉沙漠、南非高原西部雨量極少,屬熱帶沙漠氣候。其它廣大地區夏季多雨,冬季乾旱,多屬熱帶草原氣候。馬達加斯加島東部屬熱帶雨林氣候,
特色地形
西部屬熱帶草原氣候本大陸最高點為吉力馬札羅(Kilimanjaro)山,海拔5,895公尺(19,340尺);最低處為吉布地(Djibouti)的阿塞爾湖(Lake Assal),低于海平面157公尺(512尺)。以它的大小比例而言,非洲的高山和低地平原比任何其他洲都少。
南部和東部的較高地區與西部和北部海拔較低的地方形成強烈的對比。
最高的廣闊高地在衣索比亞境內,部分地區超過4,600公尺(15,000尺)。往南,東非高原在肯亞境內是最高處,海拔在2,400公尺(8,000尺)以上;偶而有火山峰則更高,如吉力馬札羅山;肯亞山,海拔5,200公尺(17,058尺);梅魯(Meru)火山,高4,566公尺(14,978尺);埃爾貢(Elgon)山,高4,321公尺(14,176尺)。魯文佐里(Ruwenzori〔Rwenzori〕)山脈有時叫作月亮山脈,其最高點為瑪格麗塔山(Margherita Peak,高5,119公尺〔16,795尺〕),在剛果(金夏沙)和烏干達交界處,原先並非火山。高原從東非起向南延伸,常常還帶有雖非連續性卻名為急斜面者,尤其顯著的是在南非的龍山山脈,這裡恩特嫩雅納(Ntlenyana)或恩特斯洪雅納(Ntshonyana)達3,483公尺(11,425尺)高,以及蘇爾斯山(Mont-aux-Sources)為3,299公尺(10,823尺)高。
本大陸南部高原區的北面和西面的總趨勢是向剛果、尼日和尼羅河等流域的低地傾斜。唯一有900公尺(3,000呎)高度以上的大面積區是在重疊起伏的阿特拉斯山脈和撒哈拉中部,這裡穩定的花崗岩形成阿哈加爾和提貝斯提(Tibesti)地塊。西非和喀麥隆的內陸高地由上古結晶岩石塊構成,也只在幾內亞的富塔賈隆(Fouta Djallon)高原和幾內亞高原達到相當的高度,後者還延伸至獅子山和賴比瑞亞境外,在奈及利亞喬斯高原(Jos Plateau)、奈及利亞和喀麥隆的阿達馬瓦(Adamawa)區域以及喀麥隆高地等處也有一定的高度。靠近海濱和塞內加爾、甘比亞、伏塔以及尼日-貝努埃(Niger-Benue)河等處盆地均有廣闊的低地區域。蘇丹的達爾富爾(Darfur)高地區和喀麥隆山的高地原先均為火山活動所形成,也是造成東非的斷裂和火山活動的同樣張力的見證。
東非的裂谷體系構成本州最觸目最具特色的地形與此形成相關聯的是火山性活動,從而造成東非大多數的高峰,包括吉力馬札羅山,該山雖靠近赤道,山頂卻終年積雪。大裂谷的西部仍時有地震和火山活動發生。在基伏湖(Lake Kivu)東北面的維龍加(Virunga)山脈有周期性的噴發(約每10或12年)造成一系列的熔岩流。
大裂谷約延伸6,437公里(4,000里),其路線由東非許多湖和鄰近的火山峰清楚地標誌出來。朝南,在馬拉威裂谷的邊沿可清楚看見這裡有一大硬斷塊沿著平行斷層塌陷,構成尼亞沙湖(Lake Nyasa)陡升的斜坡。湖長584公里(363里),寬卻從未超過80公里(50哩),湖最深處達704公尺(2,310尺)。裂谷沿著希雷河谷(Shire Valley)直達靠近莫三比克貝拉(Beira)的印度洋。
裂谷的西部分支或裂谷從尼亞沙湖北端延伸成一大弧形納入魯夸湖(Lake Rukwa)、坦乾伊喀湖(Lake Tanganyika,次於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的世界最深的湖)、基伏湖、愛德華湖和艾伯特湖。該裂谷的亞分支有姆韋魯(Mweru)湖和烏彭巴(Upemba)湖流域。
多數沿大裂谷路線出現的湖泊,比一般的高原高度要低很多。它們一般都非常深,與峽灣極為相似。形成強烈對比的是維多利亞湖,這是全非洲最大的湖泊,占據海拔1,134公尺(3,720尺)高原上的一個淺凹窪,該高原位於大裂谷主要分支之間。湖最深處僅82公尺(270尺),但面積卻達69,485平方公里(26,828平方里),是次于海和蘇必略湖的世界第三大湖。
整個非洲可說是從狹長沿海地帶陡然升起的一片廣闊高原,由上古結晶岩塊構成。高原的東南部較高,然後向東北方向下傾。總體而言,高原可分為東南部分和西北部分。西北部分有撒哈拉(沙漠)和眾所周知的北非馬格里布(Maghrib)地區,有兩個山區︰西北非的阿特拉斯山脈(Atlas Mountains),人們認為這是伸入至南歐的山系一部分;撒哈拉的阿哈加爾(Ahaggar〔Hoggar〕)山脈。高原的東南部有衣索比亞高原,東非高原和南非東部的龍山山脈(Drakensberg),南非東部高原的邊緣如陡坡般下傾。
本大陸最高點為吉力馬札羅(Kilimanjaro)山,海拔5,895公尺(19,340尺);最低處為吉布地(Djibouti)的阿塞爾湖(Lake Assal),低于海平面157公尺(512尺)。以它的大小比例而言,非洲的高山和低地平原比任何其他洲都少。
南部和東部的較高地區與西部和北部海拔較低的地方形成強烈的對比
最高的廣闊高地在衣索比亞境內,部分地區超過4,600公尺(15,000尺)。往南,東非高原在肯亞境內是最高處,海拔在2,400公尺(8,000尺)以上;偶而有火山峰則更高,如吉力馬札羅山;肯亞山,海拔5,200公尺(17,058尺);梅魯(Meru)火山,高4,566公尺(14,978呎);埃爾貢(Elgon)山,高4,321公尺(14,176呎)。魯文佐里(Ruwenzori〔Rwenzori〕)山脈有時叫作月亮山脈,其最高點為瑪格麗塔山(Margherita Peak,高5,119公尺〔16,795尺),在剛果(金夏沙)和烏干達交界處,原先並非火山。高原從東非起向南延伸,常常還帶有雖非連續性卻名為急斜面者,尤其顯著的是在南非的龍山山脈,這裡恩特嫩雅納(Ntlenyana)或恩特斯洪雅納(Ntshonyana)達3,483公尺(11,425尺)高,以及蘇爾斯山(Mont-aux-Sources)為3,299公尺(10,823尺)高。
本大陸南部高原區的北面和西面的總趨勢是向剛果、尼日和尼羅河等流域的低地傾斜。唯一有900公尺(3,000呎)高度以上的大面積區是在重疊起伏的阿特拉斯山脈和撒哈拉中部,這裡穩定的花崗岩形成阿哈加爾和提貝斯提(Tibesti)地塊。西非和喀麥隆的內陸高地由上古結晶岩石塊構成,也只在幾內亞的富塔賈隆(Fouta Djallon)高原和幾內亞高原達到相當的高度,後者還延伸至獅子山和賴比瑞亞境外,在奈及利亞喬斯高原(Jos Plateau)、奈及利亞和喀麥隆的阿達馬瓦(Adamawa)區域以及喀麥隆高地等處也有一定的高度。靠近海濱和塞內加爾、甘比亞、伏塔以及尼日-貝努埃(Niger-Benue)河等處盆地均有廣闊的低地區域。蘇丹的達爾富爾(Darfur)高地區和喀麥隆山的高地原先均為火山活動所形成,也是造成東非的斷裂和火山活動的同樣張力的見證。
東非的裂谷體系構成本州最觸目最具特色的地形
與此形成相關聯的是火山性活動,從而造成東非大多數的高峰,包括吉力馬札羅山,該山雖靠近赤道,山頂卻終年積雪。大裂谷的西部仍時有地震和火山活動發生。在基伏湖(Lake Kivu)東北面的維龍加(Virunga)山脈有周期性的噴發(約每10或12年)造成一系列的熔岩流。
大裂谷約延伸6,437公里(4,000里),其路線由東非許多湖和鄰近的火山峰清楚地標誌出來。朝南,在馬拉威裂谷的邊沿可清楚看見這裡有一大硬斷塊沿著平行斷層塌陷,構成尼亞沙湖(Lake Nyasa)陡升的斜坡。湖長584公里(363里),寬卻從未超過80公里(50理),湖最深處達704公尺(2,310尺)。裂谷沿著希雷河谷(Shire Valley)直達靠近莫三比克貝拉(Beira)的印度洋。
裂谷的西部分支或裂谷從尼亞沙湖北端延伸成一大弧形納入魯夸湖(Lake Rukwa)、坦乾伊喀湖(Lake Tanganyika,次於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的世界最深的湖)、基伏湖、愛德華湖和艾伯特湖。該裂谷的亞分支有姆韋魯(Mweru)湖和烏彭巴(Upemba)湖流域。
多數沿大裂谷路線出現的湖泊,比一般的高原高度要低很多。它們一般都非常深,與峽灣極為相似。形成強烈對比的是維多利亞湖,這是全非洲最大的湖泊,占據海拔1,134公尺(3,720呎)高原上的一個淺凹窪,該高原位於大裂谷主要分支之間。湖最深處僅82公尺(270尺),但面積卻達69,485平方公里(26,828平方哩),是次于海和蘇必略湖的世界第三大湖。
特徵
第一,非洲最占優勢的地形是高原,除極西北部和南部地區外,整個非洲大陸可以看作是一個高原,平均海拔為650m,略低於亞洲大陸;但高原面積之廣,則冠於各洲。
高原的邊緣非常清晰,它和海岸之間有一條平原地帶。平原一般不寬,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它好象是為高原鑲嵌的綠邊。利比亞、茅利塔尼亞、莫三比克及南非境內有較寬地段,但寬度也不過幾百公里。東北部及南部沿海平原最狹,有些地段近於消失。平原內側聳立著高低不等的牆垣狀陡崖。從陡崖向內,就是縱橫萬里的大高原了。
高原表面呈微波狀起伏,單調的景色可延展幾百公里。當然,有些地區在海拔和形態上也有明顯的差異。如穹形隆起和盆狀凹陷,熔岩高原和火山錐,陡崖和幽谷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使高原地形複雜化,但改變不了高原的基本面貌。
第二,斷裂地形廣泛發育。非洲大陸邊緣的陡崖固然是岡瓦納古陸分裂時地殼斷裂的產物,就是廣泛分布於西非的那些延伸幾百公里、高達幾十米至幾百米的階地也是斷裂作用造成的。但斷裂地形最發育地帶是東非。
從衣索比亞東部的阿法爾窪地起,有一條斷裂谷地向西南延伸至圖爾卡納湖。自此向南,它縱貫肯亞而至納特龍湖。再南,在坦尚尼亞境內,裂谷的形態不甚明顯。更南至馬拉威湖盆地一帶,典型的裂谷再度出現。該湖尾閭希雷河也是通過裂谷流入贊比西河的。這是裂谷帶的東支。
從馬拉威湖的北端起有另一條裂谷。它先向西北,再轉東北,作弧狀延伸。自坦噶尼喀湖往北一連串湖泊都位於裂谷之內,這是裂谷帶的西支。
另外,坦噶尼喀湖東側的魯夸湖盆地,馬拉威湖西側的盧安瓜河谷,以及更南的贊比西河中遊河谷,都是由斷裂作用生成的,也應看作大裂谷帶的一部分。至於位置更南的薩比河及林波波河的部分河谷,雖然生成時代早於東非大裂谷帶,和後者不屬於一個構造體系,但從形態上看,它們也是斷裂谷地。
東非裂谷帶各段走向不同,寬狹不等,深淺各異,谷壁和谷底的海拔也高下不齊,但裂谷的形態都很明顯,都有陡峭的谷壁和平坦的谷底。裂谷的形成主要由於張裂作用,但局部地區也有壓性徵象。
東非裂谷帶通過紅海北接西亞裂谷帶,從而形成陸地上最長的一條裂谷帶;它是遍布全球陸面和洋底的巨大斷裂系統的一部分。
第三,褶皺山脈很少且分布在高原邊緣地區。非洲高原上的巍峨高山絕大多數是火山體。只有東非的魯文佐里山是個例外,它是一座斷塊山地。
非洲大陸只有兩條褶皺山脈:一是大陸南端的開普山脈,一是西北部的阿特拉斯山脈。它們雖然占有一定面積,但從全大陸看,它們的範圍還是很小的。褶皺山脈少的原因是非洲古陸的歷史久遠,古造山作用所形成的褶皺山脈早已夷平。古生代以來的造山運動只能使剛硬的地台發生斷裂,而不能使其形成褶皺;也就是只能造成塊狀山地,而不能造成線狀褶皺山脈。上述兩條山脈都是古陸外緣較晚期地層在較晚期構造運動中被擠壓褶皺而附加到古陸上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