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介紹
位於北蘇丹西部的達爾富爾區地域遼闊,面積約為25萬平方公里,人口估計為600萬。達爾富爾與阿拉伯利比亞民眾國、查德、中非共和國和南蘇丹共和國接壤。2011年3月蘇丹政府批准了達爾富爾新的行政區劃,達爾富爾地區將由3個州變成5個州,即以杜艾因為首府的東達爾富爾州、以尼亞拉為首府的南達爾富爾州、以朱奈納為首府的西達爾富爾州、以法希爾為首府的北達爾富爾州和以扎林蓋為首府的中達爾富爾州。同蘇丹其他各州一樣,達爾富爾各個州也各由一位州長(Wali)治理。州長由喀土穆中央政府任命,地方行政機構給予輔佐。埃爾法希爾也是歷史上達爾富爾區的首府。此外,還有幾個大市鎮分布全區,是地方行政和商業中心。但大多數人生活在通常只有幾百戶人的小村莊裡。達爾富爾三個州的經濟主要依靠自給和有限的工業農務以及牧牛。
歷史發展
公元4世紀上半葉,蘇丹古國麥羅埃古國敗亡。據推斷,它的統治集團帶著大批追隨者西遷,在達爾富爾和科爾凡多一帶留下了印跡。公元9世紀至12世紀,那裡就曾建立過基督教小王國。
13世紀中葉起,穆斯林開始征服該地區。14世紀,阿拉伯人遊牧部落、穆斯林商人和在埃及政治鬥爭中的失利者占領尼羅河以西至達爾富爾北部的遊牧地帶,飼養駱駝和羊,後來的移民集群更越過這一地區,到
達南達爾富爾。這些移民與當地居民融合,成為非洲化和蘇丹化的阿拉伯人。達爾富爾地區開始伊斯蘭化。15世紀達爾富爾地區出現了富爾伊斯蘭王國。16世紀末,蘇利曼·索隆在此地建立了伊斯蘭蘇丹王國。大約在17世紀中葉,居住在傑貝馬拉地區的富爾人孔賈拉部落的凱拉氏族創建了達爾富爾素丹國,由於傑貝馬拉地區的地理位置優越,凱拉人王朝的素丹們控制了四周平原地區的遊牧諸侯,這個國家除了接受來自北非穆斯林世界的影響外,還接受了西蘇丹地區穆斯林社會的影響,許多從西蘇丹地區赴麥加朝聖的穆斯林途經達爾富爾,給當地的政治、文化發展以積極推動,同時也給這裡漫長的伊斯蘭化歷程打下了這樣的印記:達爾富爾穆斯林社會具有更濃厚的非洲色彩,而且保留了相當多的非伊斯蘭成分,甚至其王室也不例外。達爾富爾素丹國是封建國家,從中央到地方有一套嚴密的統治機構。全國居民都要向國庫繳納實物稅。以《古蘭經》教義為基礎的成文法代替了習慣法。國內還存在奴隸制殘餘。從南方赤道地區運來的奴隸不僅被迫耕種土地和放牧牲畜,還編入素丹軍隊。
起初,凱拉王朝企圖向西擴張,在經歷了一系列不成功的征伐後,他們決定調頭向東,從素丹穆罕穆德素拉布(1756-1787年在位)開始,達爾富爾素丹國重點東向經略。從此開始了對科爾多凡素丹國的長期征伐。阿布德拉赫曼時期,正式定都於法希爾。18世紀中後期,達爾富爾素丹國征服了科爾多凡素丹國,勢力到達現在蘇丹國中部地區。1874年10月,奧斯曼埃及命令祖貝爾從南部、阿尤布帕夏從西部圍攻達爾富爾,在馬拉瓦希殺死其素丹伊卜拉欣,11月2日占領法席爾。奧斯曼埃及占領達爾富爾後,對該地區進行殘酷統治。一是建立常駐軍共4863人,蘇丹人民稍有反抗,即遭殘酷鎮壓;二是大肆掠奪奴隸。他們和達爾富爾素丹訂立奴隸專賣協定,每年從達爾富爾輸往埃及的奴隸多至6000人。三是強行徵收苛捐雜稅。由於奧斯曼埃及的殘酷統治,1877年,達爾富爾人民在拉希德領導下發動抗稅起義。1881年蘇丹爆發馬赫迪起義,起義軍不斷打敗侵略軍,在此情況下,1883年12月,達爾富爾總督斯拉廷投降,1884年1月15日,馬赫迪大軍進駐法希爾。1899年,英國和埃及的聯軍擊潰蘇丹軍隊的抵抗,控制了蘇丹,達爾富爾地區正式併入蘇丹版圖。英埃共管蘇丹地區時期,在法律上允許達爾富爾地區的自治。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達爾富爾的統治者阿里迪納爾向英殖民軍宣戰,1916年遭到鎮壓,迪納爾被殺。1917年達爾富爾自治地位被取消,正式歸入英國統治下的蘇丹。由於英國殖民者採用 “分而治之”的手段長期挑唆,阿拉伯人、黑人和富爾人之間的矛盾尖銳,達爾富爾地區部族間的武裝衝突不斷,致使該地區的許多地方一直處於無政府的混亂狀態。1994年,喀土穆政府把該地區一分為三,由北向南依次為北達爾富爾省、西達爾富爾省和南達爾富爾省。該地區歷史上曾發生過四次嚴重的旱災和饑荒,第一次是1910年-1914年,第二次是1948年-1950年,第三次是1970年-1974年,第四次是1979年-1984年。
達爾富爾是1650年出現在傑貝爾馬拉赫高原地區的一個由蘇丹統治的領土,歷經風雨直至1917年落入英國之手並歸入蘇丹版圖。 居住在達爾富爾的部落群有不同的分類方法,但部落群之間的區分並不明顯,衝突爆發後卻趨於尖銳化。不過,個人對誰效忠仍取決於部落的從屬關係。有著數百年歷史的部落結構,雖然在尼邁里統治時期由於地方政府的組建而削弱,但仍在達爾富爾發揮作用。有些部落幾乎清一色是定居的農民,主要依靠在7月至9月雨季期間和雨季之後種植莊稼為生。有些定居的部落中還包括牧民。在農民當中,有富爾、巴爾尼、塔馬、傑貝爾、阿蘭加和馬薩利特等部落。在基本定居的牧民當中,一個主要部落群是南里澤伊加特,以及扎格哈瓦人。此外,達爾富爾還有一些牧養牛隻和駱駝的傳統的遊牧和半遊牧部落,其中包括塔艾沙、哈巴尼亞、貝尼赫爾巴、莫哈米德等。應當指出的是,達爾富爾的所有部落都信奉同一宗教(伊斯蘭教),有些部落確實擁有自己的語言,但阿拉伯語是通用的。
土地問題
現狀
長期以來,土地一直是達爾富爾政治的中心問題。達爾富爾的土地傳統上歸集體所有。土地按傳統劃分為家園(“達爾”是家園之意),實際上是各個部落可根據歷史稱為領地的地方,這對民眾的自我認識而言是至關重要的。現行將土地劃歸各個部落所有的傳統形成於二十世紀初期,當時達爾富爾的末代蘇丹阿里·迪納爾頒布這一划分辦法,得到了所有部落的普遍接受。這種傳統的土地劃分辦法在地理上並無明確界限,但大體上可以看到一些趨勢。例如,在西達爾富爾北部和北達爾富爾西部的一些地區,扎格哈瓦部落占絕大多數,該地區也稱為“達爾扎格哈瓦”(扎格哈瓦家園)。在西達爾富爾州府埃爾傑奈納的周圍和南部,馬薩利特部落也有自己的家園。達爾富爾的意思是富爾家園,但該部落的家園實際上位於達爾富爾區中部傑貝爾馬拉一帶,從達爾富爾三個州的交界之處向三個州的腹地延伸。里澤伊加特部落主要位於南達爾富爾南部。有些部落,包括絕大多數遊牧部落,並沒有屬於自己的土地,傳統上在屬於其他部落的土地上穿行。雖然這種將土地劃分為不同部落家園的做法已實行許多年,但部落之間的大量通婚和社會經濟聯繫已使部落和家園的明確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和粗糙。不過,民眾自我認識為部落成員以及與部落結構相聯繫的社會網路,仍然是達爾富爾人口分析方面的一個最重要特徵。
歷史
從歷史上看,土地歸部落成員集體所有,其使用由部落首領決定。部落首領在分配土地給部落成員居住、放牧、耕種或其他用途方面擁有很大的權力。但在1970年代,土地法作了修改,個人擁有土地成為可能。雖然土地現已劃歸各州所有,但擁有土地一年以上的人可以提出法定所有權的主張。沒有土地的人想要
獲得土地,就更要表現出對政府的忠誠。
生態人口
近些年來,生態和人口的變化對部落之間的關係產生了影響。達爾富爾作為大撒哈拉區域的一部分,雖然擁有一些農業用地,特別是在傑貝爾馬拉高原一帶,但大部分地區仍然是貧瘠的沙漠。乾旱與荒漠化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帶來衝擊,對稀有資源的爭奪愈演愈烈。農民和牧民之間的關係尤其緊張。如同下文所述,尋找牧場和水源的牧民常常侵入農民的田地和果園,導致流血衝突。部落之間為便於牲畜活動而商定的走廊通道,多年以來從未得到尊重。隨著肥沃土地越來越少,定居民眾也逐漸失去對季節性訪客的容忍。
乾旱和荒漠化不僅對達爾富爾,而且對整個撒哈拉區域都產生了影響,導致查德、阿拉伯利比亞民眾國和其他國家的遊牧群越來越多地遷移到較為肥沃的達爾富爾地區。普遍認為,這些移民最初被達爾富爾的土著群體吸納,但隨著人潮蜂擁而至,加上乾旱期間生活條件變差,新來者和當地人之間發生衝突,關係緊張。
氣候環境
達爾富爾地區自然地理條件惡劣,其北部和西部地區是撒哈拉沙漠的東南延伸地帶,荒蕪人煙的沙漠面積達14.5萬平方公里,占全區總面積的28%;中部為達爾富爾高原台地和山地,其中邁拉火山(Jabel Marrah)是當地水草最豐美、土地最肥沃、最富饒的地區;南部則多為河谷地形。該地區的氣候由北向南呈現出由熱帶沙漠氣候向熱帶草原氣候過渡的特徵,降水量也從北向南逐漸遞增。而且北部沙漠地帶終年高溫、乾旱、少雨;中部山區的年降水量為100-300毫米不等;南部地區雨量相對充沛,年降水量約為400-800毫米。這樣的地理狀況和氣候特徵,導致達爾富爾地區的水資源和土地資源有限且分布不均。
人口狀況
包括阿拉伯人、富爾人等80多個部族,其中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多居住在北部,而信奉基督教的土著黑人則住在南部。在北、西達爾富爾州的人口比例中,非洲黑人占多數,在南達爾富爾州的人口比例中,阿拉伯人占多數。
達爾富爾地區總人口約為600萬,其中約60%的居民是以種地為生的農民,其餘大多是以遊牧或半遊牧為生的牧民。富爾人(Fur)是達爾富爾地區最古老、最主要的原住民,其餘主要黑人部落還有扎加瓦人(Zaghawa)和馬薩利特人(Masalit)。
阿拉伯人主要是以遊牧或半遊牧為生,分布在該地區北部,而土著的非洲黑人主要是從事農業活動,居住在該地區的中部和南部。
部落衝突
歷史原因
阿拉伯人的石油戰爭奪走了約200萬蘇丹人的生命。
北蘇丹穆斯林一次又一次地推行伊斯蘭化運動,被穆斯林視為異教徒的南部蘇丹黑人,始終處於被歧視、被奴役的苦難之中。
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黑奴歷史,就是阿拉伯人開創的罪惡事業。
阿拉伯人開始的長達1000多年的販賣黑奴活動一直持續到20世紀九十年代,
蘇丹黑奴市場,黑奴被主人用烙鐵烙上記號,明碼標價地在人市上叫賣;一條自動步槍,就可以換到六個黑奴;一個黑人婦女或兒童,和三隻羊的價格相當。
這些被掠奪的黑奴,或者成為掠奪者的奴隸,或者被販賣到阿拉伯國家,成為阿拉伯富豪的家奴;其中、美貌的婦女,就成了主人的性奴,性奴生下的孩子,就當然地成了主人隨意驅使或販賣的奴隸……。
北蘇丹穆斯林蓄奴,販賣黑奴的行為,自然而然地遭到黑人的激烈反抗;土著的黑人部落用極其原始的武器和掠奪黑奴的阿拉伯遊牧民族拚死抗爭;但這種抗爭十有八九是徒勞的,於是、黑人的部落往往被阿拉伯人血洗;反抗的成年男子、不值錢的老人被殺的一乾二淨;年輕的婦女和兒童被掠為奴隸;非洲黑人不得不離開富饒的尼羅河盆地,離開肥沃的蘇丹草原,躲進蘇丹南部的熱帶雨林。
加劇原因
部落間衝突由於從查德和阿拉伯利比亞民眾國等地流入的武器增多而進一步加劇。阿拉伯利比亞民眾國渴望與查德執政者保持友好關係,而為了抑制它在該區域的野心,一些外國政府向該區域大量提供軍火。此外,有幾次查德人武裝叛亂也是從達爾富爾發動的。由於更容易獲取武器,蘇丹南部的衝突也對該區域產生了影響。其結果是,各大部落和一些村莊開始組織民兵和村莊自衛隊,他們實質上是一幫隨時可以保衛和促進部落或村莊利益的武裝人員。
歷史情況
80年代後期發生的部落衝突實質上是定居部落與遊牧部落之間的衝突,尤其是富爾部落與一些阿拉伯遊牧部落之間的衝突。阿拉伯遊牧部落組成了一個類似於聯盟的“阿拉伯聚會”組織在蘇丹政府的暗中支持下,而富爾部落的一些成員也成立了一個名叫“非洲地帶”的團體。1990年,政府和地方部落首領對衝突進行了調解,但在隨後幾年,緊張狀態依然存在,這些部落之間的衝突也依然持續。一些達爾富爾人對巴希爾政府的憤恨因此而加劇,而巴希爾政府顯然既無能力、也不願意切實地應對達爾富爾正在發展的局勢。
在達爾富爾當前衝突中,以及在衝突發生之前數年裡,所謂非洲裔和阿拉伯裔部落之間的區分成為關注的重點,個人的部落特性有了更深的涵義。在很大程度上,區別來自邊緣化的累積效應、相互競爭的經濟利益、以及席捲整個區域的政治分化。“阿拉伯”和“非洲”的區分在過去一直是一種消極的區分,但已成為站在政治界線不同一邊的理由。在這種情況下,對自我的認識和對別人的認識就起到了關鍵作用。
相關信息
2003年—2006年
2003年2月,由達爾富爾地區黑人居民組成的“蘇丹解放軍”和“正義與公平運動”兩支武裝以政府未能保護他們免遭阿拉伯民兵襲擊為由,展開反政府的武裝活動,要求實行地區自治。武裝衝突造成大量人員傷亡,100多萬人流離失所。
達爾富爾地區的嚴重局勢引起國際社會的普遍關切和擔憂,包括聯合國在內的國際組織和許多國家為援助達爾富爾難民和緩解該地區人道主義危機做了大量工作。聯合國安理會於2004年7月和9月先後通過第1556號決議和第1564號兩項決議,以改善該地區的安全局勢。2004年7月和2005年5月,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兩次前往達爾富爾地區,以推動和平進程。非盟也一直是蘇丹政府同達爾富爾反政府武裝舉行和談的重要協調方。為監督衝突各方停火和實現該地區穩定,非盟還向達爾富爾派出軍事觀察員和維和部隊。2004年4月8日,在非盟的調解下,蘇丹政府與反政府武裝“蘇丹解放軍”和“正義與公平運動”在查德首都恩賈梅納曾達成停火協定,但協定並未得到很好的執行。自2002年8月起,非盟先後向達爾富爾地區派遣了7800多名維和士兵。
在國際社會的積極斡鏇下,蘇丹政府與達爾富爾反政府武裝先後進行了多輪談判,但一直未能取得重大進展。2006年3月10日,非盟和平與安全理事會通過決議,要求蘇丹政府和達爾富爾反政府武裝在4月底之前達成全面和平協定。5月5日,蘇丹政府與達爾富爾反政府武裝在奈及利亞首都阿布賈簽署了和平協定,從而
為結束達爾富爾長達3年多的流血衝突邁出關鍵的一步。根據這項和平協定,反政府武裝將被解散,而支持政府的民兵亦將被解除武裝。
2006年6月,由安理會15個成員國常駐聯合國代表組成的代表團與非洲聯盟和平與安全理事會舉行了會談,雙方就蘇丹達爾富爾維和使命移交達成一致意見,同意在2007年1月份將達爾富爾維和使命移交給聯合國。
2006年8月31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1706號決議,決定在得到蘇丹政府同意後向達爾富爾地區派遣1.73萬人的聯合國維和部隊。蘇丹政府重申,為維護國家主權,堅決反對這一決議。
2006年11月16日,蘇丹原則同意在達爾富爾地區部署聯合國和非盟混合維和部隊的“安南三階段方案”。隨後,聯合國向達爾富爾地區派遣了少量軍事顧問,開始了三階段方案的第一階段計畫,但後兩個階段的部署未能落實。
2007年
2007年3月8日,蘇丹總統巴希爾表示,支持在蘇丹達爾富爾地區部署聯合國和非盟混合維和部隊,但對混合維和行動的司令人選、混合部隊的規模等一些細節問題有所保留。
2007年4月9日,蘇丹、非盟和聯合國三方代表在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舉行會議,原則同意啟動第二階段計畫,但蘇丹仍對其中少數要點持保留意見。
4月11日,作為中國政府特使結束對蘇丹訪問的外交部部長助理翟雋在北京表示,在達爾富爾問題上,蘇丹方面已原則接受安南第三階段方案,但對混合維和行動司令人選、混合部隊的規模等一些細節問題有所保留。
4月13日,蘇丹西部達爾富爾地區的扎嘎瓦部落和阿姆卡姆拉提部落在南達爾富爾州首府尼亞拉簽署和解協定,同意終止兩部落間的流血衝突。
據沙烏地阿拉伯通訊社4月15日報導,蘇丹已經與聯合國和非盟就在達爾富爾地區部署的混合維和部隊的職責問題簽署了一項聯合協定,協定明確規定了聯合國和非盟維和部隊在達爾富爾的職責和作用。蘇丹政府4月16日致電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確認蘇丹全面接受向達爾富爾地區派駐聯合國和非盟混合部隊的第二階段方案,包括同意聯合國向達爾富爾地區部署武裝直升機。
4月23日,蘇丹達爾富爾地區過渡權力機構和達爾富爾重建與發展基金會總部啟動儀式在蘇丹首都喀土穆舉行,過渡權力機構從當天起開始履行職責。
7月15日,蘇丹達爾富爾問題國際會議在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舉行。會議將協調各方立場,為重新啟動達爾富爾政治進程作準備。
7月31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第1769號決議,決定向蘇丹達爾富爾地區派遣大約2.6萬人的聯合國和非洲聯盟(非盟)混合維和部隊。
蘇丹常駐聯合國代表阿卜杜·哈利姆對聯合國安理會31日通過有關向蘇丹達爾富爾地區派駐聯合國和非洲聯盟(非盟)混合部隊的決議表示謹慎歡迎。
根據決議,這支混合維和部隊將由約2萬名軍人和6000名警察和文職人員組成,其任期初步定為12個月,以取代自2004年部署在那裡的非盟維和部隊。決議援引《聯合國憲章》第七章,授權維和部隊在必要時使用武力,用以自衛和保護人道主義救援人員和平民的安全。8月1日,蘇丹政府宣布接受聯合國安理會第1769號決議,並將同聯合國和非盟合作落實該決議。8月3日,非盟和平與安全專員賽義德·金尼特說,布吉納法索、奈及利亞、埃及、喀麥隆和衣索比亞已承諾向蘇丹達爾富爾地區派遣維和部隊,以便參與聯合國和非盟在該地區實行的混合維和行動。 聯合國和非盟混合維和部隊在達爾富爾設立總部。
8月3日至6日,由非盟和聯合國共同召開的蘇丹達爾富爾問題國際會議在坦尚尼亞北部城市阿魯沙舉行。與會的蘇丹達爾富爾地區反政府武裝派別領導人達成一致,準備以一致的立場和要求與蘇丹政府儘快開始政治談判。
10月,由聯合國和非盟共同主持、蘇丹政府和達爾富爾7個反政府派別參加的達爾富爾問題和平談判
在利比亞海濱城市蘇爾特舉行 。蘇丹總統助理納菲爾27日宣布,蘇丹政府從即日起在達爾富爾地區實施單方面停火,以便為和談營造合適的氛圍。
12月31日,非盟駐蘇丹達爾富爾維和部隊在北達爾富爾州首府法希爾向聯合國和非盟混合維和部隊正式移交維和任務。中國赴達爾富爾維和部隊先遣分隊的140名官兵於2007年11月抵達南達爾富爾州首府尼亞拉,成為聯合國第一支進駐該地區的維和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