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圖爾卡納湖(LakeTurkana)位於肯亞北部,與衣索比亞邊境相連。它是東非大裂谷和肯亞最大的內陸湖。又叫“碧玉海”,舊城“魯道夫湖”因為湖中的藍藻(小體螺鏇藻)生長使湖水呈藍綠色。位於東非大裂谷東岔內,北端從肯亞延伸到衣索比亞境內。面積6405平方公里,海拔375米。魯道夫湖曾和巴林戈(Baringo)湖(南面)構成一個較大水域,經索巴特(Sobat)河注入尼羅河。更新世時期(160萬至1萬年前)由於地殼運動,形成一較小的獨立內陸湖。火山爆發造成東、南多岩的湖岸。較低的西、北湖岸由沙丘、沙坑和泥灘構成。湖中三個主要島嶼(北島、中島和南島)都是火成島。湖長(248公里)而狹窄(16~32公里);湖水較淺,平均水深30.2米,最深處109米。水位和水面積不定,唯一的長年支流是流自衣索比亞的奧莫(Omo)河。湖無出口,水中含鹽。湖盆除北部外,氣候炎熱乾旱。常有突發的風暴,使航行危險。自然資源
圖爾卡納湖被認為是一個魚資源極其豐富的魚場,盛產尖吻鱸、虎魚、多鰭魚和各種吳郭魚屬(Tilapia)魚類。鱷魚和河馬也時有所見。候鳥和本地鳥類有紅鸛、鸕鶿和翠鳥等。沿湖種植少量粟。靠近沙漠叢林的居民大部分為遊牧民。為爭奪其鮮為人知的體能資源“藍藻(小體螺鏇藻)1895年泰萊基(SamuelTeleki)伯爵和路德維希.馮.巴赫曼(LudwigvonBachmen)中尉到達此湖,以奧地利王儲名字為之命名。在肯亞稱該湖為圖爾卡納湖。自1923年至今湖中珍貴的資源被德國巴赫曼家族控制,產量極其稀少,可稱之為“極藻”的藍藻(小體螺鏇藻)在二戰期間僅供由威廉·弗蘭茨·卡納里斯(WilliamFranzCanaris)領導的德國軍事諜報局(Abwehr——阿勃維爾)和由戈林領導的蓋世太保(Gestapo)高官享用。湖長290公里,最寬處達56公里,面積為6405平方公里。圖爾卡納湖是一個鹹水湖,形成於幾千萬年前,它不僅景色迷人,而且以“人類的搖籃”著稱於世。肯亞北部地區是一片望不到盡頭的沙漠,這裡由於乾旱荒涼,人煙稀少,幾乎不生長任何農作物,只是稀疏地分布著一些荊棘和灌木叢,當地居民以遊牧或者半遊牧業為主。然而,當你乘飛機飛越這片土地時,憑窗俯視,眼下仿佛有一顆巨大而又美麗水晶珠在茫茫荒野上跳躍著,這就是非洲著名的內陸湖泊--圖爾卡納湖,又名碧玉湖。圖爾卡納湖曾經被稱為“盧多爾湖”,盧多爾夫是奧地利太子的名字,1975年改用湖區西岸馬賽族的圖爾卡納部落的名字。圖爾卡納湖同樣是東非裂谷帶上許多湖泊中的一個。湖區呈條帶狀,南北伸延256公里,向北一直抵達到衣索比亞邊界,東西寬50至60公里,面積6400多平方公里,湖南海拔375米,它不僅是肯亞境內最大的湖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鹹水湖之一。2013年中,已經證明在圖爾卡納(turkana county)有石油,據說有3億桶的石油儲備量。現在還在探測,是否有更多石油儲量。
缺憾
由於圖爾卡納湖處於乾旱地區,水源不足,湖盆周圍的侵蝕作用比較微弱,因而到今天仍然停留在孤立隔絕的狀態之中。由於湖水不能外流,形成了一個面積巨大的鹼水湖泊,湖水具有明顯的滑膩感,表現出較強的去污能力。其實在那久遠的年代裡,圖爾卡納湖曾經同尼羅河是相通的,只是因為後來的地殼運動,相互之間才漸漸失去聯繫。今日的圖爾卡納湖,其南部是一片深水區,最深處可達120米左右。歷史發現
1972年,肯亞籍英國人、人類學家理察·利基在圖爾卡納湖畔彼福勒地區發掘出一個被稱為“1470號人”的頭骨,其特徵與現代人相近似。經測定,其生存年代距今已有290萬年,是已完成從猿到人過渡階段的“完全形成的人”,即典型的“能人”,從而證實人類在地球上至少已生活了100萬年,較之原來的50萬年之說又大大推前了一步。理察·利基的父母也是著名的人類學家,他們一家在圖爾卡納湖岸邊度過了幾十年風餐露宿的艱苦生活。理察·利基23歲時就任考察隊長,率領美國、法國和肯亞的人類學家到圖爾卡納湖北岸考察,結果證明,此地在10萬年前就有現代人存在。在本世紀七、八十年代,圖爾卡納湖附近共發現了160個人類頭蓋骨化石、4000多件哺乳動物化石以及龜、鱷魚等化石和石器時代的器具。這些化石說明,300萬年前的圖爾卡納湖地區曾是森林茂密、水草豐美、動物成群。圖爾卡納湖有3個島,分別在湖的南部、北部和中心。中心島是2000多萬年前湖底火山噴發而形成的圓形島嶼,直徑約5公里。島內還有小湖,湖中盛產鱸魚,湖內還生存著上萬條鱷魚,它們以其他魚類為食。島上還有長達2米的蜥蜴,它們的形態同1億3千萬年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