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默寺

靜默寺

靜默寺位於北長街81號,有著悠久的歷史,有載其為為明崇禎元年(1628年)募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在原址重建為寺。

基本信息

簡介

靜默寺靜默寺
靜默寺在北長街81號,昭顯廟南靜默寺明時為關帝廟,有載其為為明崇禎元年(1628年)募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在原址重建為寺。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皇帝敕令雕印《大藏經》,又稱《龍藏》或《清藏》。完成於乾隆三年(1738年),稱為《乾隆版大藏經》。主持者為莊親王允祿、和親王弘晝。參加者即有靜默寺住“賢首宗”的持海寬,還有賢良寺住持“臨濟宗”的超盛、萬壽寺住持“臨濟宗”的超廣、大慈觀音寺住持“賢首宗兼慈恩宗”的自塏。靜默寺住持“賢首宗”的持海寬參加雕印《大藏經》,可見,靜默寺當時也是有相當規格等級的。民國後仍為寺,據《1928年北平特別市寺廟登記》載:“本廟面積約四畝,房屋七十八間。管理及使用狀況為本寺和尚管理,以便信仰燒香。廟內法物有泥像兩尊,木像七尊,銅鐘兩口,皮鼓兩面,木五供四堂,木魚一個,鐵磬一個,藏經殘部七百餘套,另有石碑兩座,梧桐樹兩株。”今該寺山門為北長街居民委員會,後皆成為民居。

特點

靜默寺靜默寺
靜默寺山門東向,面對北長街,全寺坐西朝東。山門三間,硬山調大脊灰筒瓦頂,有額為“敕建靜默禪林”,山門北有一小門。前殿三間,前出抱廈一間,抱廈為懸山頂箍頭脊,殿為硬山調大脊灰筒瓦頂,南北有配房。中殿三間,硬山調大脊灰筒瓦頂,額為“靜默寺”,該殿有等級最高的和璽彩畫,也由此可見該寺的地位,南北配殿三間,硬山調大脊筒瓦頂,南北寮房各五間,硬山合瓦頂。後殿三間,硬山調大脊灰筒瓦頂,額為“璿樞轉福”皆為康熙皇帝所書。南北配房各三間,硬山合瓦頂。傳大殿內曾供有關公的青龍偃月刀,門前的石獅現埋在地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