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廬山有“五大叢林”(叢林是佛院的代名詞)。奇怪的是,到了近、現代,“五大叢林”中名聲最顯赫的不是歸宗、秀峰等,而且位於五老峰下、離海會鎮不遠的海會寺。本來,海會鎮俗名茶庵。因宋代有僧人在此建茶庵,夏季免費給行人供應茶水,所以至今附近老一輩的人還習慣地稱此地為“茶庵”(又名土樓鎮)。1933年蔣介石在海會寺附近辦軍官訓練團,才將它改名為海會鎮。
庵背靠五老峰,面臨鄱陽湖,庵名“海會”,取百川匯海之意。鹹豐三年(公元1853)遭兵燹,房舍一片瓦礫。光緒年間,有位法名至善的和尚來此,斫木伐竹,蓋茅棚獨居,清苦修煉。姑塘驛官魏興林每次乘船經過鄱陽湖,遙望五老峰,只見雲霧繚繞,風光奇秀,心想那裡必定有不同尋常的人居住。有一天,他尋至五老峰下,見茅棚里有一老僧正靜坐參禪,魏不禁肅然起敬。待老僧坐禪已畢,魏與之交談,愈益佩服,忍不住跪下就拜,尊之為師。魏興林拜至善為師後,決定捐出巨款,重建海會寺。
重建後的海會寺,殿宇宏偉,雲房清雅,題匾橫額,金碧輝煌,僧徒香客猛增。山門題額為“蓮邦海域”,二門題額為“真面目”。山門外有一半月形蓮池,長三丈,寬五丈,圍以石欄,欄桿有雕刻著“虎溪三笑”、“水漫金山”等十幾幅佛教故事的石雕。圖像精雕細鏤,栩栩如生。入山門為“念佛堂”,階下種觀音蓮,闊葉如掌,荷花亭亭玉立,據說由南海普陀山移植而來。
海會寺最著名的三層藏經閣,珍藏著趙孟頫書寫的《妙法蓮花經》50頁,舊存木質經板1600多塊,計26部……該寺還有普超法師血寫的《華嚴經》81卷。普超1868年生,出家前就博通儒學,曾積極支持康有為等的變法維新。戊戌變法失敗後,憤而削髮為僧。他拜至善為師,為表示對佛教的虔誠,他用自己的血抄寫經書,一律小楷,字徑半寸,筆劃圓潤,歷時15年。書成後,普超也因失血太多,旋即逝世,時年45歲。這部血色殷紅的《華嚴經》感動了很多名人,康有為、梁啓超、羅家倫、吳宗慈等都在這血經上留有題跋,高度讚揚了普超對於宗教的獻身精神。海會寺僧將這部血寫的《華嚴經》用白果木做成的盒子貯藏。1938年日軍侵占廬山,該寺住持會通懷此珍品,逃難於湘桂邊境,抗戰勝利後才返回。會通在血經後自題《臨難出走》,敘述了護經的顛沛流離之苦:“
頭眩足辟眼朦花,
霹靂彈聲震邇遐。
靜默徘徊雲窟路,
忙中檢點布袈裟。
手接藤蘿飛嶺外。
肩擔貝葉走天涯。
吩咐貓兒隨我去,
莫將落入敵人家。”
這部血經現藏在廬山博物館。海會寺在抗戰前之所以名聲顯赫,還在於蔣介石1933年7月起在此興辦“廬山軍官訓練團”。先是訓練上校以下、少尉以上的中下級軍官,後來規模越來越大,訓練校級以上的高級軍官,甚至黨政人員(專員、縣長等)。
蔣介石看中海會寺一帶作為舉辦軍官訓練團所在地,不但因為這裡風景清幽、泉石宜人,對於受訓者消除疲勞、增強訓練效果十分有益;還由於這裡既有陡峭山地,怪石險峰,可供軍訓團模擬山地攻防演習;又有平地漫坡,便於建成容納數千人的訓練場地。另外,海會寺附近有華嚴寺、龍雲寺、白鹿洞書院等靜僻幽雅的書院寺廟可以作為訓練團的教官、德國顧問、工作人員的宿舍。這裡離星子縣城不過十多華里,交通十分便利。訓練團團本部設在海會寺內,陳誠為團長,陸軍大學校長楊傑為廬山軍官訓練團的總教官,一大批頗有資歷又諳熟軍事的將領擔任各項課程的教官。為了便於訓練,蔣還專門調了2個團的士兵的日夜施工,7月18日第一期學員開始舉行開學典禮。每一期20天左右,受訓學員1千至2千不等。畢業後發給畢業證和“軍人魂”短劍一把。未能畢業的學員留下轉下一期。經數年經營,海會寺一帶出現了一個龐大的建築群:大禮堂、大會場、委員長官邸、辦公廳、教室、倉庫、運動場、游泳池、學員宿舍等。蔣介石多次親臨海會寺給學員訓話,陳立夫、朱家驊、張治中等中央要員也頻頻出入訓練團。一時間,高官雲集,十分熱鬧。廬山軍官訓練團五年來共訓練軍官25041名。蔣介石正欲不斷擴大訓練對象時,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同年8月下旬,最後一批學員畢業,廬山軍官訓練遂告結束停辦。
1938年夏,日軍進攻廬山,海會寺及廬山軍官訓練團的建築被日軍炮火夷為平地,熱鬧一時的訓練團成了一片廢墟。抗戰勝利後,海會寺得到修復,但規模及氣勢大不如前。建國以後,這一帶又建起了不少樓房,先是“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廬山分校”的校舍,後為九江師範學校校址。如今,這裡成了人們旅遊、休養的勝地。
海會寺背靠五老峰,地理位置較高,地勢開闊,山坡傾斜不大,所以既宜種植廬山雲霧茶,同時也是避暑消夏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