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青島東川路國小,位於李滄區東部王家下河、於家下河兩個社區交界處,與市級文物“仙姑塔”毗鄰。目前,學校占地25畝,有14個教學班,37名教職工。市學科帶頭人1人、市、區級教學能手14人,市優秀專業人才4人,市、區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近15人。近幾年先後獲得 “李滄區師德建設先進集體”“李滄區校本培訓示範學校”“青島市精神文明單位”“青島市花園式學校”“青島市綠色學校”“青島市藝術教育示範校”“青島市少先隊規範化大隊”“青島市課外文體示範學校”“青島市德育先進單位”“山東省規範化學校”“山東省綠色學校”等榮譽稱號。
歷史
青島東川路國小,原名青島下河國小,建於民國元年五月(公元1912年),迄今已有百年歷史。矗立校園中兩棵近百年樹齡的加拿大楊樹,植於“下河學校”建校初期,是原“下河學校”校舍留下的唯一標識。它們陪伴學校走過無數風風雨雨,如今,它們依然蒼翠挺拔,展現著“綠的和諧、綠的生機、綠的詩意、綠的追求”的東川人風采!
1898年德國強行租借膠澳後,在青島為德國人的子女開辦了國小校。同時,為了對中國的少年兒童進行奴化教育,也開設了中國人國小校。“下河蒙養學堂”就是在此形勢下於1912年設立。1914年改為“下河公學堂”,1921年更名為“於家下河公學堂”,1928年成立“公立下河初級國小。”
南京國民政府第二次統治青島時期,將國小分為中心國民學校和國民學校兩種。青島市政府重新劃學區,每學區設中心國民學校1所。“公立下河初級國小”成為“下河中心國民學校”。日本二次侵占青島時期(1938年1月一1945年9月)校名為青島市李村區下河中心國小,直屬青島市教育局領導。
1949年6月青島解放後,人民政府接管了市立國小和企業辦的國小;此後,對教學方法的探討頗為重視。1951年根據整頓、提高的指示,提出了教學是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1952—1955年間,先後提出教學要理論聯繫實際,運用直觀教學,注意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使學生把當堂學到的知識當堂消化。
1967年公民辦合校;“文革”後期學校的領導機構為“革委會”,該機構將其組織成員分配為管行政、抓教學、任事務等工作。1968年開始成立聯中,國小成為五年制,加上六個大隊聯合辦起的國中合為八年制學校。文革中實行開門辦學,在學生中也實行了一段時間的開卷考試,學校中的正常教學秩序,受到嚴重影響。
1979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撥亂反正,黨的教育方針得到全面貫徹。特別是鄧小平同志提出三個面向以後,就把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開拓性人才作為自己的教學任務。提倡大力闊斧的教學改革,每學期開展校級、鎮級、縣級的公開觀摩教學;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開展第二課堂活動,豐富學生的知識,培養學生多種興趣,發展學生智力,致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人才。
80年代校名為李村鎮下河國小,由嶗山縣李村鎮教育組領導學校的工作。學制由五年制改變為六年制。1982年在鎮教育組和六個大隊的大力支持下全體師生艱苦奮鬥,拆除了一些破舊校舍,新建花壇3個,停車棚一個,校門1個。1983年又建了旗桿和旗桿座,校舍面貌煥然一新,呈現出一個完整對稱的四舍院,給教學工作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和環境。
90年代,下河國小隸屬於原嶗山區李村鎮教育委員會的領導。由於校舍年久失修,屋頂破舊,漏雨雪,1993年,在曲春亮校長的努力下,六村集資20餘萬元,重新更換了屋頂,套起了院牆,改變了學校四處敞口的現象,學生可以安全的在校內進行活動。至此,下河國小終於有了封閉的校園,時隔建校80年。1994年青島市區劃以後,下河國小隸屬於李滄教體委的領導,學校更名為“青島下河國小”。
青島市國小名錄(2)
隨著青島市經濟的突飛猛進,基礎教育失業蓬勃發展,現在我們一起看看青島市都有哪些國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