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青山關位於遷西縣北部,距縣城40公里,坐落在燕山支脈,大青山腹地,萬里長城從此蜿蜒而過,加之古城堡建在山腳平台上,故名青山關。遷西境內長城明代屬薊鎮管轄,因地近京師,處長城的戰略中心位置,是萬里長城建築最堅固、最雄偉的一鎮,是薊鎮總兵府所在地,乾慶二年(公元1568年)經過薊鎮總兵戚繼光重修後的青山關,更顯雄偉壯觀。八面峰是唐山境內最高峰,海拔842米,此峰山勢險峻陡峭,主峰突出,還有建築獨特的監獄樓、造型獨特的七十二券樓。 山海關為天下第一關,而青山關水門則是萬里長城第一門,是至今長城沿線保存完好的唯一一座提拉式水門。以山崖為基,基座上砌條石五層,條石上壘方磚五十五行成拱形,雖經四百年戰火洗滌,地震搖撼以及山洪奔瀉沖刷,它仍巍然屹立。 青山關古城堡保存較為完整,南門額上刻有“青山關”三個大字並題有建於“明萬曆十二年(1574年)十月,吉旦創建立”幾個字。 沿豐董公路南行至金廠峪再東行到大嶺寨,可參觀被譽為長城第一窯的“左三窯”。這裡是迄今發現的長城沿線最大最完整的磚料基地。再往南行到太平寨,能看到一種麻粒古岩,經聯合國地質科學研究年代分析協會測算論證,這種紫蘇斜長麻粒岩岩齡距今已逾36.7億年,堪稱“岩石鼻祖”。地理環境
青山關鄰近明長城的著名關口潘家口、喜峰口,建於明朝萬曆十二年,為名將戚繼光鎮守薊州、永平時所整修,距今400多年歷史。關門上方鐫有“青山關”三個大字,至今可辨。青山關城堡在青山關長城環抱之中,是明代戍守青山關的官兵辦公、居住的地方,城堡內設有署衙、營房、驛站、馬房、兵器庫等設施,還建有酒肆、寺廟和民居院落,保存著明代鐵罄、擂石、石碾、石磨等文物,是明長城中一座保存較完好的城堡。 青山關由關口兩側的大青山而得名,始建於明洪武年間,把守的道路外達塞北草原,內地直抵薊州鎮府三屯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歷來為兵家軍事重地。關城兩側高山對拱,峰巒疊障,萬里長城從南騰空而來,由此蜿蜒西去,更顯得青山關地形險要,氣勢雄偉,確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據史料記載,青山關建關後又多次重修,尤其是民族英雄戚繼光率部與蒙古朵顏部在此發生兩次戰役後,戚繼光在原有基礎上親自督修了青山關長城,形成了現有格局。 在溝通關內外的要道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青山關關口遺址,由三道關牆組成,關口處建有關門和水門,以便通行和通水,關門上長城南北相連,重兵駐守。水門用青磚砌成拱型,雖經數百年霜侵風剝,山洪奔瀉,但依然不能改變它的完美造型,是萬里長城唯一保存下來的水門。從水門淌出的清流直抵林中尚存的一座古廟,此景如畫,憚意幽然。 由關口順長城南上,沿途城牆至今保存完好,長城垛口隨山勢高低起伏,呈鋸齒狀,形勢別致而壯觀。沿線有兩座建築獨特的敵樓,一是監獄樓,此樓無門,只在正上方有一眼通氣孔,為古代戰時囚禁戰俘之用。通氣孔距地面1丈8尺,四壁光滑,難以攀附,戰時擒獲的敵人,由孔投入,絕難逃脫;二是七十二券樓,建築造型在長城上獨一無二,此樓由大小七十二拱券結構而成,造型美觀堅固,組合巧妙,實屬長城建築的一大奇觀。結構布局
由關口沿長城北行,在逶迤相望的數座敵樓間,也有奇樓兩座。一座是狐仙樓,此樓雖處於山脊之上,狐狸等小動物常在附近出現,樓側有一泉,泉水清涼甘甜,據說能治百病;另一城樓為月亮城,不但有關它的動人傳說在民間廣泛流傳,而且以其孤高的地勢,挺拔的造型,看似登樓即可抬手攬月。由此樓向下鳥瞰,古色古香的青山關古城堡似一塊古樸的玉石雕刻,玲瓏剔透。 青山關古城堡建成於明萬曆二年十月(1574年),城牆高一丈四尺,長一百六十六丈九尺。遠望青山關古城堡,南北略扁,東西突起,呈橢圓狀,宛若元寶,故又稱元寶城。關城設南北二門,南為正門,門上方陰刻“青山關”。 青山關古城堡北面有冀北第一高峰——八面峰。峰高842米,因其八角八面稱八面峰。1956年,青山關及沿線古長城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著名景點
古關城在八達嶺南10多公里,即居庸關,位於北京北郊昌平縣南口以北,距北京市區約50公里。它是太行山八大關隘之一,東接燕山支脈軍都山。這裡早在漢代已是通向蒙古高原的交通咽喉,公元5世紀北魏時在此建城築關。明代再此構築關城並設水、陸兩道關門派重兵把守,現存明代人工關城和關門以及元代城中塔基。它是用漢白玉築成的,遠望如雲,故後人稱雲台。台頂長25.8米,寬12. 9米,其上有大殿柱,基四周有漢白玉火焰柱欄,欄下有排水裝兩 用的石雕龍台。台下券門洞口有童國騎獸、金翅鳥、蟠龍、鯨魚、大象等浮雕,門洞內布滿精美的千佛,天王等浮雕,以及珍貴的梵、蒙、維、漢、西夏等6體經文。古城堡
是遷西縣15個關口內唯一保存完整的有代建築,除自然坍塌外,少有人為破壞。青山關城高1.8尺,關門1.4尺,周長166.9尺。始建於明洪武年間。關城雄偉壯觀,古香古色,戍邊文化和民谷風情濃郁。堡內現居住部分古代駐紮於此的將士後裔,數百年來他們在生產、生活等活動中無不體現著先祖的遺風。古城堡內明代建築有明代千總官衙、兵營、戚軍校軍場、關帝廟、客棧、茶樓、酒肆等。這些歷史古蹟內涵豐富,加之城堡內外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形成多方位的資源組合。
青山關長城
始建於明萬曆年間,距今已有500年的歷史,曾歷經風侵雨蝕,兵火戰亂,但保存較為完整。青山關長城有兩座建築獨特的敵樓,一是監獄樓,為古代囚禁戰俘之用,此樓無門,只有四眼通氣孔,是中國長城奇特建築之一。二是72券樓,此樓有大小72拱砌成,造型獨特美觀;在數座敵樓中有奇樓兩座,即狐仙樓及明月樓,明月樓築于山之絕頂。與八面峰遙相呼應。
水門
亦稱水關,建於明萬曆十二年十月。它建於城堡東側,以山崖為基,基座上砌條石五層,條石上壘方磚五十五行,砌成拱形,門闊八尺,高一丈四尺,上拱下方,造型美觀,無任何修飾,顯得簡潔疏朗,樸實大方。遠遠望去,水門洞像一彎弦月升在山腰,雖經四百餘年戰火洗滌,風雨浸剝、地震搖撼,數度山洪奔瀉沖刷,卻沒有改變它的造形,仍然堅實無比,巍然屹立。水門下常年溪水潺潺,歡歌不斷,從水門淌出的清流輾轉入關內小青河。
監獄樓
從青山關關城向東南望去,在東南山半腰之處有一座特殊的敵樓,叫監獄樓。顧名思義,監獄樓是古代囚禁戰俘的堡壘。此樓僅有一石門,在樓上方留有幾眼通氣孔。樓內約30平方米,可以並排站立40人。故時,若在戰鬥中將敵人拿獲,就順石門推入,然後用重石堵嚴。因通氣孔距地面1丈八尺,四壁光滑,無法攀附,敵人一旦被俘,投入此中,斷絕難逃。據傳戰俘被擒之後,推入此樓中,不供水米,幾日之後便饑渴而死,故凡囚於此中戰俘都絕望至極,號哭不止,其悲慘之景,可想而知。據當地百姓傳言,月黑風高之夜,音樂可聞監獄樓中有鬼哭狼嚎之音,甚是嚇人。
監獄樓已不再囚禁戰俘,只留做遊人憑弔觀賞。這裡載下了連年不斷的戰火,有險隘奇關破敵的壯舉,也有棄城賣城的恥辱。北國的風雪冰霜,刀光劍影,造就了雄樓壯姿。而今山花古樹掩映之中,監獄樓似沉睡的壯漢,默默的思索歷史的尾音
七十二券樓
在青山關南側山頂的長城上,築有一座奇特的敵樓--七十二券樓。次樓跨城牆而建,由上、中、下、三部分組成:下部為基座,用大條石砌成,高與城牆相同。中層是空心部分,為小迴廊結構,南牆和北牆各有一個石券門,位於兩個箭窗西側。東牆有四個箭窗,西槍有兩個箭窗,每個箭下面有一個瞭望孔。樓內比較寬敞,用以供士兵居住、儲存糧食和大炮、彈藥、弓矢之類武器。在內部結構牆上,有很多拱式“壁櫥”,以供戍守士兵放置物品之用。中層也是士兵用來作戰之所。
沿樓內西側僅供一人通行的磚砌樓梯可到上曾樓頂。樓頂中央建有樓櫓,樓櫓上面建有房頂建築,四周環以垛口,供士兵放哨、嘹望敵情、遮風避雨之用。樓櫓現已毀壞。
此樓的窗、門、梯、嘹望孔、樓內結構牆及“壁櫥”、樓頂上哨房等券,總共為72個券拱,故此得名。此樓有磚券和石券,巧妙結合,造型美觀,渾然一體,別具一格。目前,在長城沿線上還沒有發現和此樓造型相同的敵樓,堪稱獨一無二。此樓為明代薊鎮總兵官戚繼光創建。
七十二券樓除了奇特的造型外,還有一個奇特之處:傳言如果在驚蟄這天起早趕到樓內,當第一縷陽光從箭窗射進來時,在樓內頂上會音樂出現字元,據說這些字元能夠預示出當年的雨水走勢,因此當地人又稱之為“水神樓”。+站在七十二券樓面前,你會感到長城的偉大,此樓的神奇,古人的智慧,歷史的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