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結構

李大釗故居,是大釗同志誕生和幼年成長的地方,在這裡,李大釗接受了嚴格的家教,對他以後思想性格的形成產生了很大影響。
現在到李大釗故居參觀學習的人次不斷增加,廣及中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李大釗故居現已成為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黨史教育、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基地和旅遊勝地。
進入紀念館,是8根功績柱。功績柱高3.8米,呈6稜柱形,用淡紅色毛面花崗岩鑲砌而成。
剛勁有力的柱體上端,雕刻著黨旗黨徽的圖案。8根功績柱,占位8方,圍成一個圓形,象徵李大釗在中國革命史上立下的豐功偉績。李大釗的8大功績是:
“首傳馬列播真理,照亮神州啟明星;學十月革命經,選社會主義道路;領導五四導航向,開創歷史新紀元;關懷青年傾心向,培養幹部建業勛;創建中國共產黨,開天闢地奠核心;受託會見孫中山,促成國共首合作;領導北方黨組織,發動工農鬧革命;重視軍事抓武裝,爭取將領馮玉祥”。登38級台階,可到達瞻仰大廳。這38級台階象徵了大釗同志走過的38年人生歲月。瞻仰大廳內,安放著大釗同志漢白玉坐像,坐像高3.6米,神態沉靜、深思。面容和藹可親。坐像背面是鄧小平同志的題詞:“共產主義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李大釗烈士永垂不朽。”
景觀集萃
館內陳列

李大釗紀念碑林
在紀念館主樓西側還建有李大釗紀念碑林,碑林占地面積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250平方米,建築形式與紀念館風格一致。紀念碑林由像亭、碑亭、碑廊等幾部分組成,展出碑刻及複製碑60餘塊,內容可大體分四類,主要有黨和國家領導人題詞、李大釗同志部分手書、中國著名藝術家緬懷和頌揚李大釗同志的有關書法作品和對歷史存留的部分有關李大釗碑刻的複製內容等。碑林從不同側面展現了李大釗思想,補充了室內展覽的不足,同時增加了紀念館的園區景觀。集愛國主義教育、人文景觀與藝術欣賞為一體。為從不同側面展現李大釗思想,弘揚李大釗精神,補充室內展覽的不足,同時增加紀念館的園區景觀,經河北省委批准,於2004年3月在紀念館主樓西側環人工湖北岸修建了李大釗紀念碑林。
為使碑林與紀念館整個建設風格協調一致,碑林設計最初仍由李大釗紀念館的原設計者中國建築設計院的黃建才先生擔任,後來又由北京海奧園林景觀設計工程有限公司褚雲鵬博士參與設計。碑林總的建築形式,體現與紀念館主建築所具有的民間傳統與現代建築風格相結合的特色,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起到寓教於樂的效果。根據李大釗紀念館現有的園林景觀,碑林選址依湖伴園,主要運用現代建築和傳統符號(石碑)相結合的表現手法,碑樓、碑亭、碑廊與綠化點面組合,錯落有致,成為一個獨立的群體,形成李大釗紀念館又一個展區和景點。
碑林內容
大體分四類總計60多塊,主要有黨和國家領導人題詞、李大釗同志部分手書、國內著名藝術家緬懷和頌揚李大釗同志的有關書法作品和對歷史存留的部分有關李大釗碑刻的複製內容等。
李大釗紀念碑林以獨特的形式展現了革命先烈的高尚節操、豐功偉績和後人的緬懷、敬仰之情,將世人共仰,代代傳承。李大釗紀念碑林既是李大釗先生業績的陳列館,又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既是研究李大釗先生的中心,又是獨特的紅色旅遊區,它還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碑林里的一句話:鐵肩擔道義,妙筆著文章。
景觀特色

建築風格融地方特色、民族風格和現代建築格調為一體,整個建築物由灰、白、黑三大色系組成,樸實、大方、簡明、莊重。在四周蒼松翠柏、鮮花綠草的襯托下,紀念館主樓更顯得宏偉壯觀。
紀念館1
紀念館是為紀念有卓越貢獻的人或重大歷史事件而建立的陳設實物、圖片等的房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