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山海關,又稱榆關、渝關、臨閭關,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千米處,是明長城的東北關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認為是明長城東端起點,素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台、西有嘉峪關)與“天下第一關”、“邊郡之咽喉,京師之保障”之稱,與萬里之外的嘉峪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築城建關設衛,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關。山海關城周長約4千米,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門,多種防禦建築。包括“天下第一關”箭樓、靖邊樓、牧營樓、臨閭樓、瓮城以及1350延長米的明代平原長城等景觀。 1961年3月4日,萬里長城-山海關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12月,長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山海關位於明長城東端,是明長城唯一與大海相交匯的地方。向北是遼西走廊西段,地勢險要,為古碣石所在地,所以史家又稱其為“碣石道”。關城北倚燕山,南連渤海,故得名山海關,冀遼在此分界。

歷史沿革

山海關古稱榆關、渝關、臨渝關、臨閭關。古渝關在撫寧縣東二十里。北倚崇山,南臨大海,相距不過數里,非常險要,在1990年以前被認為是明長城的東北起點(現已發現的明長城的起點於遼寧省丹東市寬甸縣虎山鎮——虎山長城)。

隋開皇三年(583年),築渝關關城。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唐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征高麗,自臨渝還。

五代後梁乾化年間,渝關為契丹所取,薛居正指出:“渝關三面皆海,北連陸。自渝關北至進牛口,舊置八防禦兵,募士兵守之,契丹不敢輕入。及晉王李存勖取幽州,使周德威為節度使,德威恃勇,不修邊備,遂失渝關之險。契丹芻牧於營、平二州間,大為邊患。”

後唐清泰末年,趙德鈞鎮守盧龍,石敬瑭在太原叛亂,並求援於契丹,耶律德光許之,其母述律後曰:“若盧龍軍北向渝關,亟須引還,太原不可救也。”

宋宣和末年,渝關為女真所得。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中山王徐達奉命修永平、界嶺等關,帶兵到此地,以古渝關非控扼之要,於古渝關東六十里移建山海關,因其北倚燕山,南連渤海,故得名山海關。

山海關長城歷經洪武、成化、嘉慶、萬曆、天啟、崇禎六朝修築,耗用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前後用二百六十三年時間,建成了七城連環,萬里長城一線穿的軍事城防系統。

明末女將軍秦良玉鎮守過山海關。李自成與吳三桂在此激戰。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山海關。

民國十一年(1922年)夏,直、奉軍閥大戰於石河西岸,1924年秋再戰於山海關外的關家墳、威遠城、姜女廟一帶。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日寇占領山海關。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九月,八路軍冀熱遼部隊配合蘇聯紅軍攻占並解放了山海關城。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了山海關保衛戰。所有這些戰爭,對山海關關城和東羅城城牆均造成程度不同的破壞。

1958年,在山海關南門西260米的南城牆上,開21米寬的城牆豁口作為通道。

1961年,山海關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牆體內修建互相連通防空洞,牆體現有磚砌洞口。

從1956年到1994年,先後修復了鎮東樓至威遠堂和鎮東樓至靖邊樓的城牆,修復了靖邊樓、牧營樓和臨閭樓,城牆主要修復內容為:修復了靖邊樓和鎮東樓之間青磚內牆及鎮東樓和威遠堂之間的毛石內牆,修復了垛口牆和宇牆,修復了靖邊樓和臨閭樓之間外牆體,補墁靖邊樓到鎮東樓之間的城面。

為便於前往天下第一關,1980年在南門東正對一關路開35米的城牆豁口一處。

1987年為協調古城風貌,在豁口處修建券門洞四座,中間二座相同,洞高6.8米、寬6米,長16米;兩邊二座相同,洞高5.9米、寬5米、長16米。

1987年,包括山海關在內的中國長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1985年,山海關被列為“全國十大風景名勝”之首;

2000年,被中央文明辦、國家旅遊局授予“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稱號;

2007年,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審核批准評為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

2015年10月9日,山海關景區被國家旅遊局通報批評,取消5A級資質。

建築形制

山海關的城池,周長約4千米,是一座小城,整個城池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全城有四座主要城門,並有多種古代的防禦建築,是一座防禦體系比較完整的城關,有“天下第一關”之稱。以威武雄壯的“天下第一關”箭樓為主體,輔以靖邊樓、臨閭樓、牧營樓、威遠堂、瓮城,東羅城、長城博物館等長城建築。

主要建築

關城

山海關 山海關

山海關關城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 是山海關長城的中心,呈不規則梯形,西北和西南轉角處呈圓弧形,未設角台。關城城垣周長4727米,城高14米,厚7米。東牆為長城主線,關城東西南北四面各建有四座城門,東門為“鎮東門”,即“天下第一關”,西門為“迎恩門”,南門為“望洋門”,北門為“威遠門”,四門城台上均建有城門樓。關城四門之外均築有瓮城,偏側開門。城牆的東南、東北隅處於長城主線,各建有東南角台和東北角台,角台上分別建角樓,是關城轉角處防禦性建築,鎮東樓南北兩側還建有臨閭樓、牧營樓和新樓。在關城的東南、西北和西南隅各設水門一座,牆外有護城河環衛。

城門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山海關城門有四個,東稱“鎮東門”,西稱“迎恩門”,南稱“望洋門”,北稱“威遠門”。四門俱存,東門即為“天下第一關”,保存最為完整。城門台上座有天下第一關城樓,天下第一關城樓,實乃箭樓格式。經實測:城台高12米,城樓高13米,東西寬10.1米,南北長19.7米。樓分兩層,第一層高5.7米,第二層高8米。城樓建築,上為歇山重檐頂,頂脊雙吻對稱,下為磚木結構,四角飛檐上,飾以形態各異的脊獸,造型美觀,栩栩如生。

瓮城

瓮城 瓮城

山海關城四座城門的外部均有瓮城,現僅存東門瓮城,周長318米,瓮城門向南開,與第一關券門成直角形。

瓮城西面牆長85米,北牆長83米,東牆長72米,南牆長77米,城高13米。瓮城牆上寬度,西為15米,東為9.7米。

東羅城

現存東羅城位於關城東門外,東側與東城牆相連,現存城牆為明萬曆年間(1584年)所建。有關東羅城的最早記錄為明萬曆二十七年的《永平府志》卷之二《建置志·城池》編。

萬曆十年拜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總督薊、遼、保定軍務的張佳胤所撰寫《山海關羅城記》,對修築東羅城的緣由及始築時間作了明確的敘述 ,按此記載,東羅城是在明中期北部防禦局面遭到嚴重破壞,整個北方防線南移,山海關長城由明初的內邊重鎮,變成禦敵外邊的歷史背景下,為確保山海關主城不受攻擊,構成彼此呼應、重關鎖隘的防禦布局,時任山海路參將的王守道於萬曆十一年(1583年)春開始修築。

萬曆十二年(1584年)二月,永平兵備道副使成遜會同山海關兵部分司主事王邦俊,在王守道所築夯土城牆由於戰事遭到嚴重破壞的情況下,將外牆體下部壘石,上部包磚,對內牆體僅做局部補砌,到當年五月即竣工,形成東羅城現在規模。東羅城牆體城磚大多印有“萬曆十二年真定營造”、“萬曆十二年德州營造”、“萬曆十二年建昌車營造”、“萬曆十二年撫寧縣造”等10種銘文,也印證了現存羅城城牆為萬曆十二年的修築。

隨著清王朝政治軍事形勢的發展,統治策略由明王朝的軍事防禦改為政治拉攏、懷柔政策,用宗教和思想統治的辦法,代替對長城的修築,致使長城的防禦功能逐步淡化,山海關東羅城也逐漸成為繁華的商業城鎮,作為華北與東北的交通要道,信息和商品集散地而發揮作用,城牆維修基本停止。

現存東羅城東門即為關門上建服遠樓,城門之外有一長方形瓮城護衛。另外兩座城門,南門渤海門,北門為袞龍門之上的門樓早已坍毀,無可考察。東南、東北轉角各設角台,上建敵樓。羅城設南北二水門,東北南三面護城河環衛。

西羅城

西羅城遺蹟 西羅城遺蹟

據《臨榆縣誌》載:“西羅城,傅大城之西關外,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巡撫朱國棟請建,工未畢,通改革中止。門一,在城西,曰‘洪宸’。城未建時,即有拱宸樓,不知何年始建。

因土築易圮,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副將楊元改用磚石。”今“拱宸門”及西羅城均毀。

南北翼城

北翼城拱門遺址 北翼城拱門遺址

翼城分別距關城南、北二里,建築形制相同。據《臨榆縣誌》載:南北翼城城牆均高“二丈有奇”,城“周三百七十七丈四尺九寸”,城南北各有一門。為“明巡撫楊嗣昌建”。

今兩座翼城皆毀,僅存殘址。

其他建築

鐘鼓樓 鐘鼓樓

在關城東南角舊有奎光樓,東北角舊有威遠堂,東羅城南北兩隅,築有牧營樓,臨閭樓。以上四樓早已毀掉。關城中心,還有一座高二丈七尺,方五丈,穿心四孔的鐘鼓樓,此樓解放前就已破爛不堪,解放後因阻塞交通,於1952年拆除,後復建。

關城西門原亦有樓,與東門天下第一關城樓規模相同。亦有匾額題字“祥靄榑桑”,系清乾隆九年(1744年)御書。因年久失修,早已殘破不堪,於1953年拆毀。關城南門樓的規模和東、西兩門樓相同。匾額題字“吉里普照”。明嘉靖八年(1529年)修建。因年久失修,亦破損嚴重。於1955年拆毀。北門上有門樓,明天啟六年(1627年)建,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員外郎邵可立、副將劉孔尹重建。建後城樓多次遭受火災,故廢棄未修。

文物保護

1952年,中國政府組織開展了居庸關、八達嶺和山海關長城維修工程,這是新中國第一批長城保護維修工程。

1961年3月4日,萬里長城-山海關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12月,長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2003年,山海關古城保護開發工程於啟動。

2004年對南門西門城台進行了修繕加固。並修復望洋樓。

2005年,完成了南城台東側70米城牆馬道及西側20米城牆,西城台南北兩側70米城牆馬道維修,修復內城牆、馬道、城面和垛口牆,並對牆體進行了初步加固。

2006年4月,河北省啟動山海關6000米長城本體修復項目。2008年,山海關6000米長城本體修復項目全面完工。

2006年9月20日,國務院第150次常務會議通過《長城保護條例》,自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

2009年,歷經6年的修復,投資近20億元的山海關古城保護開發工程完工,建築面積達10萬平方米、恢復了明清風貌的古城明清文化商業街已正式向遊人開放。

2012年4月18日,家文物局批覆河北省文物局《關於呈報山海關關城鎮東樓屋面維修加固工程設計方案的請示》(冀文物字[2012]4號),原則同意所報方案。

2014年06月03日,國家文物局批覆河北省文物局《關於呈報山海關八國聯軍營盤舊址--英軍營盤舊址保護維修工程立項報告的請示》(冀文物字[2013]385號),同意山海關八國聯軍營盤舊址--英軍營盤舊址修繕工程立項。

2014年6月9日,國家文物局批覆河北省文物局《關於呈報山海關長城(關城北至旱門關段)保護維修工程設計方案的請示》(冀文物字〔2013〕159號),原則同意所報山海關長城關城北至旱門關段(長城認定編碼:北水關長城第1段牆體130303382103170007、北水關長城第2段牆體130303382103170008、角山長城第1段牆體130303382103170009)保護維修工程設計方案。

2016年12月,河北省省政府第99次常務會議通過《河北省長城保護辦法》,自2017年2月1日施行。

價值意義

文物價值

山海關是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於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天下第一關”的匾額長5米高1.5米,每個字都一米有餘,相傳是明代成化八年進士、山海關人蕭顯所題字為楷書,筆力蒼勁渾厚,與城樓風格渾然一體,堪稱古今巨作。

建築價值

山海關古城是明萬里長城上的重要的軍事城防體系,東門鎮東樓氣勢雄偉,因地處要隘,形勢險要,又是萬里長城東起第一關,故稱“天下第一關”,是山海關古城的標誌性建築;在其左右兩側分別建有靖邊樓、牧營樓、鎮東樓、臨閭樓和威遠堂,五座敵樓,一字排開,均勻分布在一千多米長得長城線上,稱為“五虎鎮東”;城中心建有鐘鼓樓,關城街巷呈棋盤式布局,城外四瓮城拱衛,形成重城並護之勢;外層築有羅城、翼城、衛城、哨城等,展示出中國古代嚴密的城防建築風格。

瓮城是長城建築中最珍貴的城,雖規模不大,卻有重要作用。一是如遇敵人侵擾,可將關門作為二道防線,制敵於“瓮中之鱉”;二是從建築上看,城外瓮城回護,形成重城並守之勢,堅固雄偉,體現長城防禦工程的特色。

軍事價值

天下第一關為萬里長城東部起點的第一座關隘,是關內關外的分界線,是明朝京師——北京的重要屏障。是以展現明代重要關口和平原長城為主的歷史遺蹟人文景區 。山海關為軍事重鎮和戰略要地,明宣德年間曾在此特設兵部分司署,為明兵部的唯一分設機構,具有獨特的軍事與政治價值。自其設立至明朝覆滅,二百多年間,共有90位兵部分司主事於此。

山海關距離北京大約只有280千米,而且兩地之間的地形以利於騎兵衝殺的平原為主。正因為山海關的特殊地理位置,關乎明王朝京師的安全,所以,從明朝中後期開始,山海關逐漸贏得了“天下第一關”的稱號。而“天下第一關”中所謂的“第一”,不僅指山海關地處萬里長城最東端,更表明了它扼守遼西走廊,護衛華北平原的重要地理價值。

歷史價值

由於處在中原農耕文化和東北遊牧文化的樞紐位置,山海關在明清時期的商貿地位尤為顯著,中原和少數民族商旅往來頻繁,山海關既是軍事重鎮,又是商貿重鎮。

山海關及其建築在明朝為防止東北女真族的崛起和元朝的殘餘勢力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清朝入主中原後,山海關一帶長城失去了軍事防禦作用,但仍然是東北和華北的交通要衝。清朝成為皇帝到瀋陽祭祖的必經之路,也是文人雅士登樓攬勝的場所。

逸聞軼事

巨匾之謎

“天下第一關”巨匾約6米長,1.5米寬,上書“天下第一關”五個正楷大字。筆力凝重,骨氣遒健,氣勢豪壯,應該是出自某位書法大家之手。但匾上除了五個大字外,並沒有留下任何落款。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有關這塊巨匾的書寫人,大致有四種說法:

一說是明代成化八年進士、山海關人蕭顯所題。此說見於清光緒四年編纂的《臨榆縣誌》。但書中在有關記載的前面,卻加上“相傳”兩字,顯得不十分肯定。而在當地的民間傳說中,有關蕭顯題匾的故事卻活靈活現,說是他大筆揮毫之後,叫人把巨匾掛上城樓,一看,卻發現“下”字少了一點,怎么辦?正當圍觀者議論紛紛之際,只見蕭顯抓起一塊麻布,揉成一團,沾上墨汁,往上奮力一拋,恰好就打到了點兒上,這一下,匾額就更顯得氣勢不凡了。此說雖然有趣,但一個讀書人,能否有如此精準的眼力和非凡的臂力,恐怕,只能是人們想像中的誇張與浪漫了。

二說是明代嘉靖年間武英閣大學士嚴嵩所題。此說見於1933年出版的《榆關抗戰史》。書載明代嚴嵩所題的匾,每字大1.7米見方,一向藏放在關城東南角的魁星樓中。日寇攻破山海關時,將其掠往東京,並公開陳列。從當年所拍攝的老照片上看,該匾的“第”字,寫成“竹”字頭。而現存山海關的這塊匾,其“第”字,卻分明寫成了“草”字頭。以此推論,巨匾真跡很可能有兩塊,分別為蕭顯和嚴嵩所題。但有人遍查明清兩代的各種地方志,全不見有關嚴嵩的記載。也許,因為嚴嵩是臭名昭著的奸相,世代精忠報國的山海關人,對此全都諱莫如深,避而不談吧?

此外,還有清代山海關人餘一元及譚從簡所書的兩種傳說。但這兩說均不足信,因為早在明代中葉的《永平府志》中,就明確記載山海關上已有“天下第一關”之巨匾。因此,余、譚二人即便題過匾,也只能是依照前人的留墨摹寫罷了。那么,真正為現存巨匾題字者,又該是誰呢?有待後人研究。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千米

開放時間

旺07:00-17:30;淡07:30-17:00

門票價格

旺季50元(執行時間:2018年10月1日)

聯票(含老龍頭、天下第一關古城體驗游):120.00元

聯票(含孟姜女廟、天下第一關古城體驗游):90.00元

聯票(含老龍頭、孟姜女廟):90.00元

聯票(含孟姜女廟、孟姜女廟、天下第一關古城體驗游):200.00元

相關詩文

山海關景觀 山海關景觀

《出榆關》戚繼光

《鎮東樓》(明)戚繼光

《觀海亭》(明)戚繼光

《山海關》江南靖士

《山海關》明代學士黃洪憲

《山海關》(明)顧炎武

《山海關》(清)魏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