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山寺[河南省信陽市靈山寺]

靈山寺[河南省信陽市靈山寺]

靈山寺位於河南省羅山縣,其地山勢奇偉,林木蔥茂,寺宇掩藏。寺院旁依少華山,始建於北魏,距今有1500餘年歷史,唐朝起寺院改為“靈山”。靈山寺初由唐明皇李隆基之女修建(713年)皇姑故後,聖上前往降香,封為“國廟”、明太祖朱元璋曾到此降香,封當時的主持陳大用為金碧禪師,並親筆為大寺題寫“聖壽禪寺”匾額。現有大殿7層,僧民30餘人。農曆三月初一廟會,進山朝拜旅遊者絡繹不絕。相傳唐朝有一縣令棄官出家,長途跋涉,到印度學習佛法、學成後返回靈山寺傳經講法。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信陽羅山靈山寺 靈山寺位於河南省羅山縣城澀店迤南45公里處,其地山勢奇偉,林木蔥茂,寺宇掩藏。靈山舊名為霸山,因其“每有雲氣覆頂必雨,驗之信然”,幫改稱

靈山寺大門靈山寺大門

靈山。靈山山體面積40平方公里,主峰金頂海拔27.7米,為羅山縣第二高峰。

寺名由來

靈山寺旁依少華山,唐朝建起寺院改為“靈山”,寺因此得名。該寺地處豫鄂兩省之間是,是官建設的寺院之一,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

發展過程

靈山寺正門靈山寺正門

信陽靈山寺初由唐明皇李隆基之女修建(713年)皇姑故後,聖上前往降香,封為“國廟”。相傳唐朝有一縣令棄官出家,長途跋涉,到印度學習佛法。學成後返回靈山寺傳經講法。 北宋仁宗年間,有靈然禪師上奏聖上,國母信仰佛教,批該寺三年公糧(每年兩萬七千兩銀子)重新進行修建,宋元佑二年(1087年)復修,明朝人張仲簡有碑記。元朝仁宗,延佑二年(1315年)又重建,至正八年(1349年)由陳大用任主持。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往該寺降香,敕封住僧為金碧禪師,改名“聖壽禪寺”,並親題匾額。同時還賜給這座寺院“半副彎駕”、金瓜、鉞斧等儀杖,寺脊上裝有龍頭鳳尾,稱為“皇廟”。宣宗宣德七年(1432年),增建佛殿及鐘鼓樓台。孝宗弘治七年(1494年)塑造白石佛像三尊、羅漢一堂,至武宗正德二年冬(1507年)落成。清聖祖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果英和尚留學印度歸國帶有梵石釋迦牟尼造像及十八羅漢造像等,並對該寺再次重修。嘉慶後,歷代為斷修繕。民國年間,兵災匪禍,修少毀多,已是斷碑殘剎,冷落蕭條。 據有關資料記載,靈山寺僧屬臨濟正宗支派。這座寺院由金鼎(又名少華山)、大寺、中、南、北、馬放溝等六部分組成,原有殿宇一百六十多間。朝拜、降香鼎盛之年可達三十多萬人。靈山寺建築布局結構嚴整,六座大殿依山勢呈梯形由低到高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現有六間前大殿、三間祖師殿、五間大佛殿、三間法堂、五間祭仙宮、五間五星殿、總計三十間。六座大殿分別供有各種仙佛造像:歡樂殿供關公,祖師殿供達摩,大佛殿供釋迦,法堂供羅漢,祭仙宮供上、下八仙,五星殿供玉皇大帝和魁星。顯示出儒、釋、道三教合一的特點。 靈山寺在印度和東南亞國家中頗有聲望。1962年,印度總理尼赫魯訪華期間,曾提出往該寺瞻仰,因當時交通不便,末能成行。“文革”期間,各種佛像砸毀貽盡,金鼎殿宇全部拆毀,唯“聖壽禪寺”四字保存至今。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落實,靈山寺枯木逢春,1985年5月,經省委統戰部批准開放。目前,該寺有僧尼三十餘人,大寺規模為豫南之最,正殿七層,偏殿完整,殿宇高大,氣勢宏偉,飛檐雕棟,九曲迴廊,古色古香。靈山寺開放以來,黨和政府給予了高度重視,先後投資二百多萬,建起了山門,拉起了圍牆,翻建了二層大殿,修建了方丈樓、姜老和尚塔園。繼後又多方籌集資金,增置了一尊寶鼎,六座大香爐,價值十萬元。同年11月,廣州光孝寺為靈山寺贈送緬甸玉佛五尊。這五尊玉佛,光彩照人,栩栩如生。 近幾年來,靈山寺在地方政府的關懷重視下,寺院面貌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寺院的其它配套設施也都在不斷完善。縣政府於1995年建起了靈山賓館,1996年批准該寺所在地為省級靈山旅遊風景區。

旅遊

目前,靈山寺已達到水通、電通、路通、有線、無線通訊齊全。 寺院所在地靈山人文景觀奇特,金鼎雲軸,林深竹盛,風景宜人,美名四傳。如:白馬洞,洞上覆萬山叢林,洞下沓縣崖溶谷,洞口掛蒺黎葛藤,洞裡泉水淙淙,洞壁上有一大白石,狀如白馬。相傳此山有白馬常來靈山寺偷盜佛經,被僧人追趕到這個洞內化為白石,洞因此而得名。九龍瀑布,位於西山霸峰之上,大股飛泉奔瀉而下,勢若百度沸水,蒸蒸騰騰,十分壯觀。聖井,系靈山寺中院水井,青石築台,水深十餘丈,其味甘美,為靈山泉之一窮。傳說這股山泉是從後殿佛祖座下噴出,經中殿流入院內而得名。金鼎雲軸,靈山頂端海拔829米,站在山頂可瞰羅山及信陽市全景。金鼎西側有一龍眼井,原有四合廟院,據記廟院壓住了金鼎雲眼,故每遇天旱無雨時,即有人來拆廟院,時拆時修,往得不斷。古銀杏,位於靈山寺南側九龍溝邊沿,樹齡約有五百多年,主幹五人合抱之圍,高數十丈,枝葉繁茂,每年可產白果千餘斤,現從樹幹空洞中生出一棵幼樹,直徑已有二尺。漂白布,系位於靈山寺後側的瀑布,流水從一百多米高的懸崖上跌宕而瀉,狀如凌空浮刷的白布,飛珠濺玉,下臨深潭,景色述外,靈山靈景還有很多,哪獅象把門、犀牛望月、蛤蟆石、金年圈、天葬墳、老虎石、萬年燈、仙人洞、青龍橋等。大詩人蘇東波游靈山後曾有人詩曰:“遂恐生死隔,求與雲山違。今日復何日,芝鞋自輕飛。稽首兩足尊,舉頭雙淚揮。靈山會末散,八部猶光輝。願從二聖往,一洗千劫非。徘徊竹溪月,空翠搖煙霏。”靈山寺在印度和東南亞國家中頗有聲望。1962年,印度總理尼赫魯訪華期間,曾提出往該寺瞻仰,因當時交通不便,末能成行。“文革”期間,各種佛像砸毀貽盡,金鼎殿宇全部拆毀,唯“聖壽禪寺”四字保存至今。現在的寺門匾額為原全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朴初親筆所寫。

基本特點

靈山寺後院靈山寺後院

靈山山勢奇偉,古剎掩藏,松竹繁茂,花草竟芳,山泉潺潺,鳥鳴婉轉,雲霧繚繞之外,更添了幾分朦朧,幾分神秘,幾分新奇。靈山是我國著名的佛教聖地,佛教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內涵博大精深。靈山舊有“七寺三庵”,其中靈山寺建於北魏孝文帝延興四年,為中原四大古寺之一。千百年來,靈山寺以“廟門東開、僧尼同寺、帶髮修行”在佛教界獨樹一幟,被譽為“靈山三奇”。唐明皇之女建寧公主曾在此出家為尼。宋、明兩朝開國皇帝都曾御駕靈山,其中明太祖朱元璋三上靈山,敕封靈山為“皇山”、靈山寺為“國廟”、住持僧陳大用為“金碧峰禪師”,御賜半副鑾駕、金瓜、斧鉞,親筆御題“聖壽禪寺”匾額。清康熙51年,靈山寺住持杲英赴印度研究佛學,成為印度佛教界一代宗師。靈山寺與東南亞佛教往來甚密,在東南亞,尤其是在印度享有盛譽,1962年,印度總理尼赫魯專程拜謁杲英墓。寺院分為三進,中院有一水井,其味甘美無比,為靈山泉之一竅,名為“聖井”。傳說這股山泉是從後殿佛祖座下噴出,經中殿流入院內而得名,列靈山入景之冠,名為“聖寺聖景”。寺內西廂院有一株上粗下細的“倒栽柏”傳說為宋時寺內主持和尚昊英所栽。昊英和尚是否得道無人知曉,但倒栽柏至今枝茂葉碧,無限生機。靈山寺僧源於北京西山,主持“鵝頭禪師”終日靜坐修行,頭髮長久不剃,以後代代相傳,都不剃頭,許多佛門人稱他們為“恨頭僧”,靈山寺還是全國屈指可數的僧尼合一寺廟。靈山寺現代高僧釋無煩,1996年圓寂火化遺體時出現700多粒舍利子和七彩舍利花,這在中國近百年歷史上僅是第二例,轟動海內外。
靈山舊時有七寺(靈山寺、中佛寺、白佛寺、白雲寺、龍牙寺、險石寺、金頂寺)三庵(圓通庵、福全庵、延壽庵),現存2所,其中靈山寺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為佛教傳入中國最早所建寺院之一。唐玄宗時因建寧公主在此出家為尼,曾封靈山寺為國廟;明太祖朱元璋曾三上靈山,並在此出家三年,洪武三年,朱元璋當上皇帝後,因感念靈山寺和尚二次救駕之功,第三次上靈山,封當時的住持陳大用為“金碧峰禪師”,並御筆為靈山寺題寫“聖壽禪寺”匾額。現有大殿7層,僧民四十餘人。靈山寺,自古香火繁盛,文僧輩然,名播海外,享有“中原四大古寺、豫南第一名剎”之譽。
靈山還有一大特點,就是遠近風傳它有求必應,非常靈驗,雖無科學道理,但信者甚眾,有求必應的傳聞頗多,有的求財求運者竟不惜跋涉數千里之遙。

法師

靈山寺開山祖師為大慧法師,歷史上著名方丈有無煩法師。靈山寺現任住持無安法師,78歲,湖北黃岡人,兼任河南省佛教協會會長。現任監院學全法法師,53歲,河南省羅山人,兼任河南省羅山縣佛教協會會長。

靈山寺側院靈山寺側院

特色商品

景區內有商業街和半邊街,設有商鋪40餘家,攤位80餘個,旅遊商品琳琅滿目,價格適中,古色古香的購物環境是遊客購買旅遊紀念品的好去處。旅遊商品大多以工藝品為

靈山寺院內龍井靈山寺院內龍井

主,有竹類(如:竹餐具、竹樂器、扇、傘、杯、拐杖、鳥籠等)、木製類(如:手工藝品、裝飾品等)、塑膠製品、石製品、瓷器類(如:佛像及佛教法器等)等。進入2000年之後,羅山縣旅遊產品優質名茶(中日合資新林茶,靈山雲霧茶等)、優質板栗、名貴中藥材(如:桔梗、杜仲等)、優質山野菜(如:香菇、黑木耳、山菌薹、黃花菜、珍珠菜等)和優質礦泉水等經過生產加工,逐漸在周邊市場占有一定的份額,取得一定經濟效益。

氣候

靈山屬北溫帶暖濕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步,年平均氣溫15℃左右,1月份平均氣溫1.7℃,7月份平均氣溫27℃。年均降雨量1149.7毫米,年均無霜期227天,年均日照2120小時,平均地溫17.6℃,相對濕度71%,冬天嚴寒,夏無酷暑。

乘車路線

信陽汽車站——東雙河——靈山鎮——靈山風景區
靈山寺全景靈山寺全景

羅山汽車站——周黨鎮——靈山鎮——靈山風景
另:京珠高速在靈山鎮設有一出口,同時在靈山5公里處設有另一出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