霰[漢語漢字]

霰[漢語漢字]
霰[漢語漢字]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在高空中的水蒸氣遇到冷空氣凝結成的小冰粒,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時出現,霰又稱雪丸或軟雹,由白色不透明的近似球狀(有時呈圓錐形)的、有雪狀結構的冰相粒子組成的固態降水,直徑2-5mm,著硬地常反跳,鬆脆易碎。

基本信息

簡介

【字形】霰

【粵語讀音】(sin3 線)

【部外筆畫】12

【總筆畫】20

【五筆】86&98:FAET

【倉頡碼】MBTBK

【鄭碼】FVQM

【區位碼】8617

【GBK編碼】F6B1

【四角號碼】10248

【UniCode】CJK

【統一漢字】U+9730

【BIG5編碼】C4C5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xiànㄒㄧㄢˋ

1. 〔~彈(dàn)〕炮彈的一種,內裝黑色炸藥和小鉛球、鋼球,彈頭裝有定時的引信,能在預定目標上空及附近爆炸。亦稱“榴霰彈”、“子母彈”、“群子彈”。

2. 在高空中的水蒸氣遇到冷空氣凝結成的小冰粒,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時出現。

方言集匯

◎ 客家話:[海陸豐腔] san5 [客英字典] san5 [客語拼音字彙] san4 xian4 [台灣四縣腔] san5

◎ 粵語:sin3

English

hail, sleet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xiàn

〈名〉

1.(形聲。從雨,散聲。本義:雪珠)同本義。亦稱“雹”[graupel;sleet]。

陽泉濯春藻,陰邱聚寒霰。 ——南朝 梁 沉約 《奉和竟陵王郡縣名》

江流宛轉繞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唐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夜深煙火盡,霰雪白紛紛。——唐白居易《秦中吟》

寒霰夜聞時,窗空人寂寞。——明 高啟 《聞霰》

2. 姓氏。明末,青州城朱氏衡王后裔為了逃避清軍的追殺,改霰姓。

常用詞組

霰彈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戌集中】【雨字部】霰 ·康熙筆畫:20 ·部外筆畫:12

〔古文〕《唐韻》蘇甸切《集韻》《韻會》《正韻》先見切,先去聲。《說文》稷雪也。從雨散聲。《詩·小雅》如彼雨雪,先集維霰。《箋》將大雨雪,始必微溫,雪自上下,遇溫氣而搏,謂之霰。《大戴禮》陽之專氣為霰。《注》隂氣在雨水,凝滯為雪。陽氣薄之,不相入,散而為霰。故春秋榖梁說曰:霰者,陽脅隂之符也。《釋名》霰,星也。水雪相搏,如星而散也。《埤雅》閩俗謂之米雪,言其霰粒如米,所謂稷雪,義蓋如此。今名濇雪,亦名濕雪。

又《字彙補》佛之外道曰霰尼。見楞嚴經。 《說文》或作䨘。《玉篇》亦作。《集韻》或作霚。

音韻集匯

上古音系

字頭聲符韻部對應廣韻小韻擬音註解
sqʰeːns

廣韻

字頭小韻反切聲母韻母韻目調韻系韻攝廣韻目次高本漢王力李榮邵榮芬鄭張尚芳潘悟雲蒲立本推導現代漢語古韻羅馬字有女羅馬字註解
蘇佃先開去聲四等開口去三十二霰siensiensensɛnsensensɛnxian4senhsenn雨雪雜又作䨘釋名曰霰星也[冰/水]雪相搏如星而散說文雲霰[積/稷]雪也蘇佃切九

蒙古字韻

字頭八思巴字八思巴字(修正)八思巴字(其他形式)音譯音譯(修正)音譯(其他形式)擬音聲調註解
ꡛꡦꡋ sÿansjɛn去聲

中原音韻

字頭小韻聲母韻母韻部聲調四呼寧繼福註解
先天齊先天去聲齊齒呼siɛn

洪武正韻牋

字頭小韻反切韻目韻部聲調
先見十一霰去聲

分韻撮要

字頭小韻聲母韻母韻部聲調註解
第一先蘚線屑陰去雪之初凝也

常見天氣現象

降水現象 | 陣雨 | 毛毛雨
固體降水現象 | 陣雪 | 雨夾雪 | 陣性雨夾雪 | | 米雪 | 冰粒 | 冰雹 | 冰針
地面凝結現象 | | 雨淞 | 霧淞
視程障礙現象 | 輕霧 | 吹雪 | 雪暴 | 沙塵暴 | 揚沙 | 浮塵 | 煙幕 | 塵捲風 |
雷電現象雷暴 | 閃電
特徵風及其它現象大風 | | 龍捲 | 積雪 | 結冰 | 極光

拼音是san的漢字

拼音是san的漢字共有26個,如下:

||||||毿|||||||||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