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詞目】冰霰
【讀音】bīng xiàn
【釋義】下雪前或下雪時降落的白色小冰粒。
【出處】唐·王昌齡《從軍行》之二:“萬里雲沙漲,平原冰霰澀。”
【示例】清·顧炎武《寄劉處士大來》詩:“憶昨出門初,朔風灑冰霰。”
特徵
霰的直徑一般在0.3到2.5毫米之間,性質鬆脆,很容易壓碎。霰不屬於雪的範疇,但它也是一種大氣固態降水。
常發生在攝氏0度,也可能存在攝氏-40度附近的溫度,而且屬於未結凍的狀態,霰通常於下雪前或下雪時出現
。從外觀上看,冰雹是半透明的,霰是不透明的結晶體;冰雹多發生於夏季,霰則發生在冬季。
形成
霰和冰雹形成的條件不同,霰產生於擾動強烈的雲中,由雪晶(或雪團)大量的碰撞過冷雲滴,使之凍結並
和而成。於某種壓力下,雪晶可能接觸到過冷雲滴,這種小滴的直徑約10微米,於-40℃時仍呈液態,較正常的
冰點低許多。雪晶與過冷雲滴的接觸導致過冷雲滴在雪晶的表面凝結。晶體增長的過程即為凝積作用,雪晶的
表面有許多極冷的小滴而成為霜,當此過程持續使原本雪晶晶形消失則稱為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