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旦公學

同盟會以辦學的形式,培育革命人士,宣傳民主思想,在各地建“公學”。 “震旦”在佛教經典中是對中國的稱呼,革命黨人取為校名,是振興中華之意。 學校辦學宗旨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清末實行教育改革,開辦新型學校。同盟會以辦學的形式,培育革命人士,宣傳民主思想,在各地建“公學”。同盟會山東主盟人丁惟汾,根據山東境內膠澳租界地為德國殖民地,清政府無法干預,召集同盟會成員來青島開展民主革命活動。1907年底陳乾來青開辦了一所公學,同盟會的劉冠三原在濟南辦山左公學,因被清政府查封也來青島,二人相會,共同商定在青島創辦震旦公學。
“震旦”在佛教經典中是對中國的稱呼,革命黨人取為校名,是振興中華之意。
劉冠三和陳乾在膠州路租賃房屋,籌辦建校。陳乾負責去日本同丁惟汾、章太炎等商討辦學事宜,並負責延聘教師、招生。劉冠三負責籌辦經費,他一方面組織革命青年依靠鹽民,武力奪取沿海稅局的公款,打劫貪婪的鹽商、煙販等豪富之家。另一方面向同情革命的各界人士募捐。經多方努力,解決了辦學經費。
青島震旦公學開辦於青島中國人居住的大鮑島區膠州路。實際上也是同盟會的革命機關。
長 震旦公學除設文化課外,還開設了軍事學和軍事技術訓練。師生一律留短髮、穿軍裝。他們還買了軍械炸藥,旨在“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學校規模不大,但師資水平很強,有一批名人,“教員中景定成陳家鼎陶成章韓蔚齋任國學教員;呂秀文商震、王鳴雙任軍事教員,呂子人李佩蘭、趙錫九、王虎蹈、王汝仁為軍事行動教師;臧耀西、鍾孝先邵麟勛丁學舜負責聯絡及籌款。震旦公學的特色是教與學合一,教員與學生沒有區別。如講國學時,擅長國學者為師,其他教員以學生身份聽講,習兵操時,則以軍事教師教授,而國學教師參加學習。”(見《陳明侯與辛亥革命》)。
學校辦學宗旨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青島當時是德國殖民地,學習內容還強調了“反帝”,當時青島有禮賢、德華等招收中國學生的學校,而震旦公學學生一般年齡偏大,而作風嚴謹,在人口不多的老青島,很受到矚目。又因教師中許多為名人,如後來為國民黨元老的商震,早年即“關東三傑”之一,學校聲勢日大,傳播於海內外。
作為革命黨人的活動中心,震旦公學採購了槍枝,進行軍事理論與實踐的學習,顯示出從一開始就不是一般的學文化的學校。“由於教員的水準高,來上學的人數也越來越多,學員在教師的啟發和教育下,對革命的認識越來越清楚,覺悟也越來越高。於是不少人參加了同盟會,並成為山東革命黨的骨幹分子。”(見《陳公明侯先生傳》)。
震旦公學師生,在學校學習之外,到工廠、民眾中去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德國人辦的船塢組織工人罷工,帶頭聯絡山東各界人士組織了“山東保礦會”。學校並組織學生遊行示威,抗議清廷割地賠款,號召推翻帝制,建立中華。
從震旦公學開辦,清山東巡撫即向德國膠澳總督提出取締震旦公學的“照會”,初,膠澳當局未予辦理,後因觸犯到殖民者的利益,1909年,膠澳當局下令查封了震旦公學,學校只辦了近一年時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