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惟汾[人物]

丁惟汾[人物]
丁惟汾[人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丁惟汾(1874—1954),字鼎丞。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濤雒鎮丁家官莊人,畢業於保定師範學校。同盟會創始人之一。1954年4月在台北去世。出版書籍《詰雅堂叢集》六種;《毛詩解故》、《毛詩韻聿》、《爾雅釋名》、《爾雅古音表》、《方言譯》、《俚語證古》。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丁惟汾[人物] 丁惟汾[人物]

1912年民國成立後,任國民黨山東黨務主任、省議會議員,山東法政專門學校校長。1912年底,被選為眾議院議員。1923年底,奉孫中山之命,在北京設立國民黨華北執行委員會。1924年1月,在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被任命為北京辦事處主任。1926年夏,赴廣州任國民黨青年部長、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和中央政治會議委員。1927年4月支持蔣介石的反共“清黨”活動。同年8月,在南京任國民黨中央黨務學校(後改組為中央政治學校)訓導長、教育長。1931年至1934年,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秘書長。1932至1937年,任監察院副院長。1949年赴台灣後,任台灣當局“監察院”和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委員。國民黨華北地區領袖。

人物簡歷

丁惟汾,字鼎丞,山東日照人,1874年出生。父親丁以此,以教私塾維持生計,因一生仕途無望,對滿清的腐敗深為不滿。丁惟汾在早年時期隨父親讀私塾,睱時協助家裡農業勞動。受父親影響,他從小也憤政治不綱,傾向革命。

1903年,丁惟汾入保定師範學堂。次年,以官費赴日本留學,進日本明治大學學習法律專業。1905年,參加同盟會的成立大會,並宣誓入盟。會上推定各省主盟人,丁惟汾和徐鏡心被推為山東主盟人,同時指定了丁惟汾負責對國內山東省革命同志的通訊聯絡。隨後,丁和蔣衍升創辦了《晨鐘》報,大力宣傳同盟會和革命主張。蔣衍升負責編輯,丁組織發行,並向國內寄遞。

1905年10月21日加入中國同盟會,為首批會員,矢志匡扶中華,從此成為資產階級反清革命派的骨幹人物。次年成為山東分會主盟人,並與山東籍盟員蔣衍升創辦《晨鐘》周刊,揭發清廷腐敗,宣傳革命思想。他還聯絡反清志士,壯大革命隊伍,一年內在東京發展盟員30人。1907年春回國,任山東法政學堂校長,他秘密發展諸城王樂平等為盟員,聯絡省內同志,組建基層組織。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他領導濟南學界積極回響,參與草擬獨立大綱,組織山東各界聯合會,迫使山東巡撫孫寶琦於11月13日宣布獨立。於是,改巡撫署為山東軍政府。不久,在袁世凱及其黨羽的破壞下,獨立被迫取消。丁惟汾與謝鴻濤等赴南京與黃興晤商,後又親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請求派胡瑛赴山東任督。因胡瑛為南北議和代表,孫中山暫派杜潛北上,上海軍政府派劉基炎護衛,同丁惟汾、蔣衍升、欒星壑、張傳一等返回煙臺靖亂,建立都督府,聲援武昌。1912年8月,同盟會改組為中華革命黨,丁惟汾受命為山東省黨部理事,負責全省黨務。是年清帝退位,建立中華民國,成立國會,丁惟汾以省議員身份赴京,當選為眾議院議員。在國會中,他與宋教仁等堅決抵制袁世凱用重金賄賂操縱選舉,結果以壓倒多數獲勝。袁世凱專制獨裁,一意孤行,對革命黨人大加撻伐。二次革命失敗後,他下令解散國會,陰謀稱帝。為免遭橫禍,丁惟汾於1914年避居原籍。其間,他支持外甥薄子明護國討袁,暗中發動山東各地同時起義。1915年“籌安會”成立。次年3月,丁惟汾到上海,聯絡17省國會議員通電討袁,同時公告各國公使,決心誅除叛逆。6月,袁世凱病死,黎元洪出任大總統,恢復國會,丁惟汾赴京議政。

1917年,北京政權落入段祺瑞之手,解散國會。孫中山在廣州召集“非常國會”,成立軍政府,丁惟汾南下襄助,選孫中山為大元帥,展開護法之役。1918年,他赴上海組織建設社,發行《建設雜誌》,並創辦《北方周刊》,鼓吹思想革新。其時,黎元洪為籠絡議員,曾為他頒發二等嘉禾章。丁惟汾嚴辭拒絕,他在給黎元洪的信中寫道:“須知卑劣手段可以施諸蠅營狗苟之徒,不得辱及砥礪謙遇之夫。鄙人清白自矢,守身如玉,勿以亢規之塵,來污我之心也。”1919年10月,孫中山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丁惟汾積極支持協助孫中山,後受命為山東支部長。1921年2月,非常國會在廣州開會,他以北京議員身份赴會,選舉孫中山為非常大總統。次年9月,他出席孫中山在上海召集的改組國民黨會議,贊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投身到國民黨的改組工作中。他作為9名改組方案起草委員之一,參加了《中國國民黨黨綱》和《中國國民黨總章》的草擬工作。其後,他往返於北京、上海等地,積極推動國民黨的改組工作。年底,他兩次參加孫中山在上海召集的有國民黨各省代表和共產黨人參加的會議,幫助孫中山審查了中國國民黨宣言及黨綱黨章。

1923年2月,孫中山回到廣東重組大本營。他委派丁惟汾擔任負有“輔助總理”這一重要職務的參議。此後,丁惟汾常到廣州,追隨在孫中山周圍,代表北方黨人支持孫先生的革命活動。10月,曹琨賄選總統,丁惟汾離京南下,以示抵制。。他把一些為軍閥效勞的國民黨政客清除出黨,吸收許多優秀的進步青年。1924年1月,經過國民黨左派和共產黨人的艱苦努力,以解決改組問題為中心的國民黨“一大”在廣州召開。丁惟汾出席大會,參與大會的組織領導工作,當選為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後,丁惟汾奉命回北京,與共產黨人李大釗合作共事,出任工人部長和秘書處常委。在國共合作的形勢下,北京的國民黨組織發展迅速,當年即有14000人。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國民黨內出現分裂現象。11月,國民黨右派在北京西山碧雲寺召開非法的中央全會,猖狂進行反革命活動。丁惟汾極力反對,與其他常委於11月27日聯名發出《致各級黨部電》,斥責“西山會議派”。年底,丁惟汾等人領導三民主義大同盟和中山主義實踐社共同組成國民黨左派聯席會議,繼續堅持三大政策。1926年1月,他離開北京,到廣州參加國民黨第二次全代會,被推為7人主席團之一,同宋慶齡一起領導了這次大會,主持通過《政治決議案》。1月16日,他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國民黨“二大”以後,丁惟汾回到北京。不久,他參與領導了“三一八運動”,反對八國最後通牒。3月18日,年過半百的丁惟汾和李大釗一起,帶領請願隊到達鐵獅子胡同。段祺瑞政府命令守衛向民眾開槍,當場打死幾十人,打傷幾百人,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為保存革命力量,3月底,丁惟汾、李大釗等率領國共兩黨的黨部機關遷入蘇聯大使館西院的舊兵營內。

1926年7月,丁惟汾離開北京,南下廣州,出席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臨時全會,討論北伐事宜。這次會議,對丁惟汾特別重要,他被推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委、青年部長,使他在國民黨中的地位得到進一步提高。1927年秋,丁惟汾出任國民黨中央黨務學校訓導長。1929年夏,該校改為中央政治學校,他出任教育長。1928年,蔣介石主持召開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丁惟汾同蔣介石、陳果夫一起提出了《中央黨部改組案》。丁淮汾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並任國民黨中央訓練部長。1931年6月,被選為中央黨部秘書長;12月,兼任監察院副院長。1935年後,歷任五屆、六屆中央常委。

丁惟汾不是蔣介石的嫡系。蔣介石只是利用他的元老派招牌作為一種擺設。後來,蔣介石派人暗殺了他的得意高足王樂平,並且對他本人也存有戒心。這些,促成了丁惟汾無心戀棧政壇,便對蔣介石採取不即不離的態度。

“七七事變”後,丁惟汾隨政府遷家至重慶,任國防最高會議委員。他在大後方終日消閒,開始潛心從事學術研究。1949年去台灣,任監察院委員和評選委員會委員。1954年5月12日逝世於台北,終年80歲。

人物評價

丁惟汾非常注重國學研究。他幼年秉承家訓,深研古韻。中年以後,與章太炎等往復商討,析合古韻部類,多有收穫。鑽研毛詩、方言、爾雅,皆有著述。

個人影響

出版書籍《詰雅堂叢集》六種;《毛詩解故》、《毛詩韻聿》、《爾雅釋名》、《爾雅古音表》、《方言譯》、《俚語證古》。

丁氏家世

丁惟汾的家在日照城南45里,濤雒鎮以西5里的官莊,堂號是東留余堂。太曾祖以上幾代,原住濤雒鎮,後因家族分居遷至官莊,經過數代繁衍,即形成了以丁姓為主的村落。丁惟汾的父親丁以此,號竹筠,是清朝末年的秀才。由於家貧,無力舉業,一生僅能以教私塾維持全家生計。丁以此對文字、音韻頗有研究,曾著有《毛詩正韻》一書,深得民初的漢學家章炳麟(太炎)、劉師培、黃侃的讚賞。《毛詩正韻》一書,在民國初年曾刊印過500部左右(每部4冊),大概國內主要圖書館,或許還有館藏。

親兄弟二人—丁惟淞(長),丁惟汾(次)。丁惟淞,因要協助父親維持一家生計,東借西取,慘澹經營,曾從事過工商業和小手工業作坊,經營布店、醬園等,勉強支持惟汾和丁立同讀書上學,教書收入用來還債。

丁以此幼年時代,與兄弟老七脾氣不對,感情很不好,所以以此為教訓,常常訓誡兒子要團結和睦,互相幫助,不能視兄弟為寇讎,所以丁惟汾兄弟一直感情甚篤。丁惟淞於1906年時就早逝了,丁惟汾對侄子丁立同等的生活非常關心。

丁以此,由於一生仕途無望,對清朝的腐敗,深為不滿,因此對西學漸進的民主思想,極為崇尚。他對兒孫輩,每每灌輸以民主、共和的主張。在丁立同等幼年讀書的書房門上,有丁以此擬的“歐風美雨留嘉客,古史今書課幼孫”的對聯;在家裡的菜園門上,也有“閒時剷平專制草……”的門對。丁以此對丁惟汾早年從事同盟會的革命活動,一直是贊助的,從不反對。

由於丁以此的影響,丁惟汾的身體力行,丁惟汾的外甥薄守德(薄子明)、鄭培南,侄子丁立同,都在年紀很輕時,就為舊民主主義革命獻出了自己的生命。薄子明,曾擔任山東省護國軍的總司令。率軍攻打袁軍五鎮張樹元的部隊,後被北洋軍閥張樹元勾結盧永祥部的何豐林謀殺。被列為山東省辛亥革命主要烈士之一,至今濟南還有他的義冢、碑碣。丁立同在辛亥革命時,參加陳其美的革命軍攻打上海江南製造局(江南造船廠前身),後在反北洋軍閥鬥爭中被害,為推翻清王朝、打倒軍閥統治獻出了生命。

父丁以此,清末秀才,音韻學和文字學造詣頗深,著有《毛詩正韻》。

五女:丁玉雋,黃萬里之妻子。

外甥:王仲裕,民國政治家。

外孫女婿楊樂,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家。

侄曾孫丁肇中(無血緣關係),諾貝爾物理學獎金得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