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電視文學”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在外延上,它不僅包括電視螢幕上的一切文學形式,還應該包括電視專題片,電視紀錄片,電視藝術片內部構成中的文學部分,當然也包括電視文學劇本。在內涵上,它主要包括依據文學的創作規律,文學的審美特徵所創作的電視作品,如:電視小說、電視散文、電視詩、電視報告文學等。目前,中國的電視文學已初具規模,並且產生了一批頗具影響的文學作品:各種名著和小說拍成的電視劇,各種類型的專題片、紀實片、藝術片等,其中電視散文詩已成為一種固定的長期播出的陶冶人情操的觀眾喜聞樂見的欄目,例如電視文化和印刷體文化聯袂的《讀書時間》和《名著影視劇展播》等欄目,不僅如此,事實上,電視螢幕上的任何一個電視節目,都有一個文學性的問題,可以這樣講,文學是一切電視作品的基礎。
電視文學是在電視技術發展普及的基礎上,順應人們審美方式和審美意識的轉變,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而形成的一種新的文學樣式。它將文學作品通過電視以聲畫結合的方式播放出來。現代都市人,對於文學作品,有很多人還是很願意去接觸的,但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使他們根本沒有時間拿上一本厚厚的文學書,去仔細的閱讀。可以說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啊。顯然看電視文學要比閱讀文學作品方便,快捷的多,因此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人們因為工作忙,沒有時間細細閱讀文學作品的難題,而且聲畫結合的藝術形式,創造出視聽結合的審美境界,使人耳目一新,給觀眾以美的享受。
種類
一、電視小說。所謂電視小說,就是把已發表和出版了的小說,通過對其進行圖像與音樂的加工,將文學小說搬上電視螢屏。但它必須忠於原作、忠於原作的結構、忠於原作的語言、忠於原作的藝術風格,但又比原作豐富,把原作的精神通過畫面和音樂這兩大電視語言表達出來,達到看小說比讀小說原作更有韻味,更入腦、入心,更震撼人。古今中外,小說作品浩如煙海,是電視作者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
二、電視散文。將一篇好的散文作品,用電視語言畫面和聲音展現出來,就是電視散文了。電視散文的製作,對篇目、音樂、畫面、尤其是朗讀選擇,要追求一種情趣之美,風格之美。電視散文通過文學的美感作用和電視媒體,向廣大觀眾介紹一些優秀的中外散文作品和起感染觀眾的作用。
三、電視詩。中國是詩的國度,如果把一些感人的詩篇,配上音樂和畫面,再配上朗讀者優美的畫外音,就是一個或一組好的電視詩節目。一部好的電視詩的情感作用是不言而喻。
四、電視報告文學。電視報告文學是兼有文學的美學風格與新聞的時效性和真實性這兩種長處的一種新興的電視文學式樣。與文學領域的報告文學相比,電視報告文學有著更大的優越性,它除了可用文字旁白來敘述,描寫所要報告的對象之外,更可以通過實地拍攝,來把所欲報導的人或事,清清楚楚地擺在觀眾眼前,然後再加以音響效果等等的藝術處理。其震撼人心的力量,就會比文學領域的報告文學來得更加強大。在中國進行改革開放的今天,這種節目式樣,是極有發展前途的,它給有思想有作為的電視工作者開闢了廣闊的創作天地。
特別是報告文學中紀實文學風格,如今被廣大電視工作者廣泛運用,不僅創作了大量的以饗觀眾的紀錄片,強烈的社會效果有目共睹,而且紀錄片已成為電視節目中舉足輕重的節目類型。
美學特徵
電視文學,既使用電視語言,又使用藝術語言,發掘和展示世界的審美價值。它的這種審美上的豐富性和優越性,表現在它所稟具的多重美學特徵上。
首先,電視文學具有參與性和觀眾學的美學特徵。按照接受美學的觀點,文學本文是作品與讀者相互作用生成的,根本沒有獨立或絕對孤立或離開讀者和觀眾的文學本文。電視文學作為一種具像化的藝術,自它誕生之日起,就離不開與它生存攸關的觀眾的存在。當電視文學伴隨著成千上萬的電視機進入千家萬戶的時候,它就無可避免且自然而然地成了“家庭影院”,“家庭劇場”,“家庭俱樂部”的主角。於是觀眾主體產生了,觀眾的反映、接受、創造等種種參與性,成了電視美學的重要的也是基本的特徵之一。現在電視人強調的節目要有高收視率,必須以客群為對象設定,離開了客群主體設定的節目就是沒有市場的節目,總而言之,電視節目的市場就是觀眾。好節目的目標是雅俗共賞,既要適應觀眾,又要陶冶觀眾,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觀眾。
其次,電視文學的社會性審美是另一個基本特徵。電視文學,就其本性而言,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運用審美的藝術語言抒寫人生,反映社會生活,並表達作家思想情感的一種藝術。因此,它內在地具有社會審美特徵,是顯而易見的。同時我們還看到,電視文學作為當代最新電視技術同敘事藝術結合的產物,已成為對觀眾影響最為廣泛的一種藝術形式。電視文學作品不僅攝製快速,反映迅捷,覆蓋面大,而且形式多樣,手法靈活,“複製”與影響力直截、突出、強勁而遠大,這就使它在反映觀眾生活上較其它藝術具有更大的優越性,更具廣泛而豐富的社會審美效能。檢視近年來的電視文學創作,不難看出,無論是電視劇,電視小品,電視散文,抑或是電視報告文學等,凡是充分發揮了電視文學的社會審美優勢,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關,和歷史腳步與時代脈搏為同一步伐的,都是受廣大觀眾歡迎,收視率高,影響大的上乘之作。像《渴望》、《人間正道》、《雍正王朝》、《超生游機隊》等,都充滿了文學氣息,它們或提出現代人所關心的人生價值與道德倫理問題,或針對時弊與社會熱點問題進行現實批判與思考,或從歷史與時代的高度討論並描述民眾最關心的改革問題,從而在社會歷史的聯繫中自覺地發揮電視文學的社會政治影響力與社會審美功能。切合了廣大觀眾的審美趣味與審美意識,拓展了電視文學的社會審美含義。
再次,電視文學的敘述美學。電視文學是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明而誕生的藝術審美活動,從電視被發明出來之日起,人們運用“螢幕寫作”,其意主要在傳播訊息、事件,成為社會通信等傳媒體,新聞報導的新形式等等,而並沒有想到它會具有藝術的審美作用。然而,電視技術終於與敘事藝術奇妙地結合起來,產生電視文學新品類,並逐步演生為事實,成為人類藝術文化史、傳播史上的一件盛事。隨著人們利用電視機將影院、劇院引入家庭,電視文學的敘述美學也就開始走進千家萬戶,成為人們不能不直面,透視並思考的新型精神文化與藝術世界。
特點
電視文學創作的敘述上有其多重特點。值得注意下列四個方面的特點:
1、淡化和強化。電視文學在敘述性上的淡化與強化原則,符合觀眾的審美心理期待,使電視文學像生活,而不像“戲”;更屬於今天的大眾藝術,不附麗於過多的外在的人工印痕與加工。就是在製作手段上靠近“三貼近”,即“貼近實際,貼近民眾,貼近生活”。
2、快與慢。快與慢是電視文學敘述中的節奏問題。節奏處理是一門攸關電視文學各體式,種類創作形式的大學問。是每一位電視文學工作者必須仔細研磨,審慎對待的重要課題。如節奏明快,就是電視劇吸引觀眾的重要手段。
3、象徵與抒情。象徵與抒情,是電視文學敘述的重要方法,是電視文學作品詩化的重要表現手段。象徵具體到電視文學創作中,是通過特定的聲畫形象,藉以表現與它相似,或者約定俗成的,大眾能夠理解與接受的觀念、思想與情緒。
抒情作為一種藝術表達與敘述形式,更為本質地把握到了電視文學創作的基本特質,電視文學既然作為藝術大家族中的一員,那就勢必會具有藝術的基本審美特徵,那就是以情感人,以情動人。因此,直接與間接抒情,就成為電視文學敘述美學的重要標誌。幾乎所有的電視劇中都有象徵與抒情的表現手段。一些寫意性專題片中象徵與抒情的表現手段也引用廣泛。
4、對比。在電視文學創作中,所謂對比,就是通過螢幕展示,將不同的事物或形象,用鮮明的對比性的方式放在一起進行描述與表現,以顯示各自的明顯特徵與價值涵義,揭示蘊含其中的思想內容與形式意味。如電視文學作品中常運用的對比的敘述手法:有人物性格對比、人物形象對比、古今對比、新舊對比等等。如果用一邊是高樓大廈,一邊是古樸土窯;一邊是高級轎車,一邊是瘦小毛驢;一邊是新型拖拉機,一邊是木製手推車。進行對比,就會揭示出:這是古今的對話,是新舊的對峙,是新思想對舊觀念的有力衝擊。對比,作為電視文學敘述活動中的重要一翼,其藝術功能和審美價值不可限量。
影響
電視文學在世界各國和地區的湧現,已日益呈現出它們對增強整個電視螢幕的文學性,深化電視文化的本體意識及對於提高觀眾的文學素質都有重要的作用,電視文學的出現充分說明:當人類進入電子時代,一種全新的文化意識,將把人類帶入高度文明的新世紀。
從“文學作品”到“電視文學”,就其傳播手段來說,是從“文字”傳播到“電視”傳播,它標誌著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因此,從閱讀“文學作品”到觀賞“電視文學”,也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不管它如何杰出,真正閱讀它的人畢竟是少數,但是經過二度創作,一旦將其搬上螢幕,就會立即插上電子的翅膀,迅速飛入尋常百姓之家,使婦孺媼翁也一睹文學的風采,文盲半文盲也能接受文學節目的薰陶,大大地拓展了文學作品讀者群的數目。小說《新星》、《塵埃落定》、《四世同堂》、《家》、《紅樓夢》、《三國演義》分別為當代,現代和古典文學名著,但是,有多少人閱讀過全書呢?可是當它們一旦搬上螢幕之後,立即引起了人們濃厚的興趣。一時間書店裡庫存的圖書被搶購一空。可見,電視文學是大力普及文學,是進一步發揮文學作品社會功效的最好方式和途經。
隨著科學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以及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整日捧著小說,藉以提高文學修養的人,已經日益減少,而在緊張的工作之餘借觀賞電視文學以代休息,在不知不覺中提高文學修養的人則越來越多。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因,“電視文學”的確立和發展,必將給文學作品帶來巨大的衝擊和影響。目前,文學界的有識之士,包括作家、文藝理論家、文學史家都已清新地注視著這一文學現象---電視文學這個時代嬌子給文學作品帶來的巨大威脅。現在人們一談起產生巨大社會反響的文學作品,還是五六十年代的小說,例如《青春之歌》、《紅岩》、《紅旗譜》、《林海雪原》等等,因為那是文學的時代。新的歷史時期已經過去十年了,誰還能羅列出若干部有巨大社會影響的文學作品呢?關鍵的問題是,中國文學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正在迎來和走進“電視文學”的黃金時代。
評價
電視文學的出現及其日益豐富和發展,是時代的必然,歷史的必然。這是因為電視技術的大普及,為人類提供了新的傳播媒介,從而完全改變了人們的審美方式和審美意識---從低頭讀小說到昂頭看電視,從接受文學的內容傳播到直接接受畫面信息,從文學構成聯想到畫面的直觀。一部電視機相當於一個圖書館,在生活節奏加快的今天,收看電視文學,要比讀文學作品方便的多,特別是大量音像製品VCD碟片的湧現,隨時就可將逼真形象的文學作品觀賞和品味。文學作品若非真的光彩奪目,是很難將“電視文學”的欣賞重新拉回到“文學作品”的閱讀上去的。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
發展趨勢
當然,以上所談及的,還只是將現有的文學作品移植到電視上,使之構成電視文學。目前,國內外已出現一種新的文化現象,電視文學印刷體化,應該特別值得我們重視,現在已不只是將“文學作品”製成電視文學,以饗廣大電視觀眾,而是將其倒轉過來:
首先依據電視文學的審美特徵和創作規律,大量攝製獨立創作的“電視文學”,印刷體化,即當他們在電視螢幕上播出,並在社會上產生強烈的反響之後,再根據本來意義上的“電視文學”,重新編輯為“文學作品”。日本的電視小說《阿信》,正是這種電視文學在社會上受到觀眾的首肯和歡迎之後,才由作者改編成“文學作品”公開出版的。蘇聯繫列電視故事片《沙丘路漫漫》,也是在前蘇聯和東歐各國播出之後,受到了廣泛的好評,並獲得了前蘇聯全國電視節最佳故事片獎和前蘇聯國家獎之後,才編寫為“電視小說”公開出版的。中國山東電視台攝製的電視劇《白色山崗》,也是先有作者創作出“電視劇文學劇本”之後,才將其改變為“小說”的。也就是說,過去是先有“文學作品”後有“電視文學”,而現在已經出現了先有“電視文學”,後有“文學作品”的文化現象。
這一奇特的文化現象,揭示了一個藝術發展的本質規律---“電視文學”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學式樣,如果只是移植它種藝術的現成成果,那就很難建立自己獨立的美學體系,只有根據自己獨立的藝術規律和獨立創作藝術作品的出現,並使之在電視螢幕上占有主導地位的時候,此種新興的藝術式樣,才會獲得人們的真正承認。由此,人們可以做出如下判斷:只有獨立製作的“電視文學”蓬蓬勃勃發展起來之後,才有可能說,人類社會已經真正進入了“電視文學”的時代。
但是,電視文學不可能代替印刷體文化,正如把夫勒在《大趨勢》一書中所說過的“電視能做到的許多事情是書本沒法做到的,反過來說也是這樣”。至少對於一部分人來說,僅有電視文化是遠遠不夠的,讀書仍然是他們最主要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之一,文學仍然是他們寄託靈魂的精神家園,生活中仍然需要書香。有關資料顯示外國人越是文化程度高的人越拒絕看電視,中國的調查資料也有類似的現象。文學的不可替代性體現在大眾電視文化不可能象文學那樣給予人那么多:閱讀好的文學作品,使人變得深刻、豐富、充實、高尚、文明、更加人性化和富有人情味,會使人進入一種境界,一種範圍,人的情感將得到宣洩、補償、升華。美孚南方公司總裁麥高樂先生來中國時熱情洋溢地說:“我曾4次訪問中國,每次來訪,都加深了我對貴國豐富的文化和彬彬有禮的人民的了解。但是,中國仍然有許多東西是難以從表面了解到的,因為我不懂漢語,而且中國燦爛豐富的優秀文學和當代作品譯本極少,而我需要的正是文學最能奉獻的東西,即人生的奧妙,人的情感和打動人們心弦的東西”。麥高樂先生的話再次表明:文學以及印刷體文化所能奉獻給人與社會的是包括電視藝術在內的其它文化形態所不能代替的。
當然,印刷體文化更不可能取代電視文化,電視事業的發展是時代潮流使然,“砸爛電視”只不過是少數文化精英的偏激之詞,而且統統地把印刷文化視為精英文化,電視文化視為消費文化,也失之簡單、片面。事實是,兩者正在互相滲透,影響直至聯姻,如中央台的《讀書時間》和北京台的《多媒體廣角》等欄目就是直接的例證。前者通過後者達到大眾化,普及化,後者藉助前者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水準和藝術品位。這裡的關鍵是作家,學者和電視人都應該摒棄各自的偏見和門戶觀念,相互取長補短,讓電視參與精英文化,讓精英文化走向電視,並保持各自的獨立品位和獨立發展,從而滿足人民民眾不同層次和不同精英文化需求及同一層次的多種文化需求,正所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種嶄新的媒體---第四媒體網路電視,將承載電視文化與印刷體文化的特點,電視文學化和文學電視化已走進人們的生活,並引領媒體行業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