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隨著數碼產品的盛行,現如今,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早已成了學生們開學的標配,幾件下來花費輕鬆過萬。手機、筆記本是“標配”,平板、PC是“選配”,喜迎自己孩子進入更高學府的同時,不少家長確實免不了要為一些“慣例”購置煩惱一番。曾幾何時,入學“換新”確實成了一種風潮,特別是近幾年電子產品的豐富化、實用化,手機、電腦等更是成為了一種生活“必需品”,這種情況於年輕人更甚,不少大學生甘做“低頭族”,手機平板不離身,已然活在了靠電子產品供給精神食糧的地步。對此,家長們也很是無奈。一方面,這些產品都是數千元、甚至上萬元,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另一方面,有報告顯示,由於沉迷於電子產品、缺少運動,很多大學生的身體素質還不如中學生。表現
長期沉迷兼使用不當,隨時“電子病”(i-injuries)上身。低頭玩iPhone,頸椎變形兼生骨刺;有人僅用iPad兩個月也手指麻痹,連字也難寫;據報導,一名IT男更長期對著3部電腦、BlackBerry及iPhone,結果椎間盤凸出,雖動手術治療,但因壓死的神經線無法復原,無法根治手麻痹。
大學新生進入到相對寬鬆的環境之後,自制力明顯變差,宿舍也好、課堂也好,貪玩電子產品很難受阻,故而出現了許多“宅男宅女”,整日沉迷於網路遊戲、虛擬社交之中,嚴重影響身體健康和學習成績。
原因
不論是耗費錢財還是影響健康和學習,事出於人,可不能將罪責歸於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只不過,隨著此類問題的逐步加劇,普遍的深入認識還是不高,只覺問題、不識成因。開學買個手機、電腦,何時成了錯責?大部分初入院校的學生,都必須遠離家庭、暫別父母,遠些的甚至從烏魯木齊到了廈門,不購置通訊工具難道就是正常么?另外,本專院校,教學活動高度電子化,作業、論文、實習等等,通通需要筆記本電腦等設備輔助,老師布置一個PPT作業,難道要在紙上畫出來不成?學校未設機房,不得終日泡在網咖?因此,一味抨擊電子產品弊端,卻始終將觀點滯於淺層,實在有違實情。歸根結底,當前問題所附,不是這些電子產品本身,而是購置的目的和用途。同樣是手機,一台“紅米”幾百元,iPhone6卻要5000多,在經濟不寬裕的前提下硬選後者,其心無非是深陷“攀比風”和“自豪感”之中;另一方面,除日常用品之外,為何作為成年人的大學生不能自己掙?兼職也好、假期打工也好,所獲薪資購置中等貨品足矣。再論及影響健康、學習方面,無非是用軟體的問題,不看電子書、學套用,偏偏要刷微博刷朋友圈、打LOL開黑聊天,這些“自主化”選擇的源頭,還是學生自己。因此,“電子病”的來源不是“電子”,而是入學新生亟需救治的思想。
預防
防範之要,首在思想教育,不論是物質心態還是自制力、人生觀,都應當得到及時扭轉糾正。與其說開學置物成風,不如說現實情形所迫,親職教育、學校管理,這些都是促使問題改觀的主要因素,一些家長一方面無奈於高額開支和孩子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又不作限制、不思教育,一味順從甚至寵溺,使一些入學新生自恃“升學有功”為所欲為,這才沾惹上了以電子產品為載體的“病”。
又一年開學時,對於類似問題只怕該管上一管、糾上一糾了。照當今電子產品的發展速度,初出“鳥籠”的學生受其影響更會愈發嚴重,關鍵就在於,對待種種“電子病”,須將工作往人的身上做,決不能一味強調手機、電腦等等的影響,歸根結底,不治那一顆顆攀比、放縱的心,再是強拉外部環境,仍將弊病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