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信發展史

電信發展史

電信發展史是19世紀30年代,有線電報通信試驗成功後,用電磁系統傳遞信息的電信事業便迅速發展起來。

國外電信發展

19世紀30年代,有線電報通信試驗成功後,用電磁系統傳遞信息的電信事業便迅速發展起來。它的興起與發展,大致經歷了電報的發明和套用、電話的發明和套用、大容量自動化通信網的發展和套用、數字通信的誕生和發展等四個時期。

電報時代

電報的發明和套用電報的發明是電氣通信的開始,人們利用電報,可以遠距離快速地傳送文字信息。1835年美國人S.F.B.莫爾斯創造了電報通信用的莫爾斯電碼,1837年他得到機械師A.L.維爾的幫助,研製出了電磁式電報機(後來被稱為莫爾斯人工電報機),並在紐約試驗成功。此後莫爾斯人工電報機和莫爾斯電碼在世界各國得到廣泛的套用。電報最初用架空鐵線傳送,只能在陸地上使用。1850年英國在英吉利海峽敷設了海底電纜,1866年橫渡大西洋的海底電纜敷設成功,實現了越洋電報通信。後來,各大洲之間和沿海各地敷設了許多條海底電纜,構成了全球電報通信網。

電報技術發展至今已近 150年。電報設備從最初的完全由人工操作的莫爾斯人工電報機,發展到自動化程度相當高的電子式電傳打字機,電報傳輸也從有線傳輸發展到無線電傳輸,從直流電報信號傳輸發展到多路音頻載波電報傳輸等。隨著電子計算機、數據通信、衛星通信、光纖通信等新技術的出現,電報通信進一步向著電子化和自動化方向發展。此外,還出現了直接傳送文字、圖表、照片等信息的傳真電報。

電話時代

電話的發明和套用生於蘇格蘭的美國科學家A.G.貝爾於1876年發明了電話。有了電話,人們可以遠距離進行交談。最早的商用電話局於1878年設立於美國紐哈芬市,有21家用戶。1880年許多城市之間也架設了電話線,開通了長途電話。歐洲一些國家也紛紛設立電話局。早期的電話機非常簡陋,通話的聲音不很清晰,通話的距離也不遠。炭精粉送話器的發明,傳輸話音的單鐵線改用雙銅線,使通話質量有所提高,通話距離有所增加。1899年美國M.I.普平教授成功地採用了加感技術,使利用電纜傳輸電話的通信距離增加了三倍以上。1906年L.D.福雷斯特發明了三極電子管;以後,利用電子管制成的增音機,實現了長距離電話通信。電子管套用於無線電通信以後,大大超過了原有火花式發信機,推動了無線電通信和無線電廣播的發展。越洋通信採用短波無線電比海底電報電纜更為經濟方便,不但能通電報,還可以通電話。在這期間,電話交換技術亦有很大發展,最初採用磁石電話交換機,最多只能有幾百號電話用戶,隨著用戶的增加,出現了共電電話交換機,可有幾千號用戶。1889年A.B.史端喬發明了自動交換的步進制電話交換機,可以裝更多的用戶電話,不但使用方便,並可節省許多話務員。隨後,縱橫制電話交換機、半電子制電話交換機等自動電話設備也相繼問世,促使電話通信有了更大的發展。

大容量自動化通信網的發展和套用19世紀90年代,電話通信已相當發達,世界上各大城市都裝置了自動電話交換機,電話用戶更多了,同時長途電話的需求亦迅速增加,這就要求有大容量的長距離傳輸設備,要求架空明線和長途電纜能增加傳輸電話的能力。在這樣情況下,1918年出現了載波電話,在一對銅線上可開通4路電話。1941年開始使用的同軸電纜上可以開通 480路電話,隨後發展至1800路、2700路甚至 1萬多路電話。50年代初,無線電通信採用微波接力方式,由於它建設速度快,成本低,可節省大量銅和鉛,能越過無法敷設電纜的地區等,很快就被各國採用。微波線路上也可裝用1800~2700路載波電話,通信能力大大提高。同軸電纜和微波接力通信的發展,為建設全國自動長途電話網奠定了基礎。許多國家如美國、日本、英國等都在50~70年代建成了全國長途電話自動化網路。國際電話的自動化,由於衛星通信的發展和海底同軸電話電纜的建成,在60~70年代也得到普遍的推廣。

數字通訊時代

數字通信的誕生和發展1939年英國人A.H.里夫斯發明脈碼調製,可以將長期以來電話通信使用的模擬信號變成數位訊號,但當時採用電子管,成本過高,難以推廣。1948年電晶體發明後,1962年才製成了24路脈碼調製設備並在市內通信網中套用。60年代積體電路尤其是大規模積體電路的出現,使脈碼調製方式變為簡單易行。1975年脈碼調製設備已復用到4032路。同時存儲程式控制電子交換機亦已研製成功,具備了由模擬網發展到數字網的條件。採用數字通信對電報和數據通信有更大的優越性,一條數字電話電路可以比模擬電話電路傳遞效率提高十幾倍至幾十倍。在大力推廣電子計算機在各個領域中套用的時代,數據通信占有重要的地位。此外,現代傳輸設備如光纖通信是傳送數位訊號的,衛星通信如使用數位訊號亦可提高效率。因此通信網正由模擬網向著數字網方向發展。各種電信業務,包括電話、電報、數據、傳真、圖象等將合併在一個通信網內。這種通信網稱為綜合業務數字網。

中國電信發展

中國電信的發展概況1871年丹麥大北電報公司私自在中國敷設水線(海底電纜),並在上海租界設立電報局,開辦電報業務。1881年上海英商瑞記洋行在英租界內創立華洋德律風公司裝設電話。1897年德國強占中國山東膠州灣的同時,在青島設立郵電局,經營郵政、電報、市內電話業務。1900年,丹麥人C.O.P.濮爾生乘八國聯軍入侵中國之際,在天津裝設電話,通達塘沽、北塘,1901年又把電話線延伸到北京。從1905年起中國政府陸續收回了京津、津沽電話,淞滬岸線、上海至煙臺、大沽和煙臺至威海衛(今威海市)的水線,上海、青島、濟南、哈爾濱的無線電台,以及大東、大北、太平洋三家電報公司在上海設立的電報收發處等。在外國侵占中國電信權的同時,中國也自辦電報、電話和無線電通信等業務。

自辦電報:1877年清政府在台灣台南至旗後(今高雄)興建了軍用電報線。1879年又在天津與大沽口、北塘海口炮台之間架通了軍用電報線。1881年建成沿大運河的天津至上海電報線,全長3075華里,設電報總局於天津,並在沿途設立 7個電報分局,自1881年12月28日開始辦理公眾電報業務。這是中國經營公眾電信業務的開端。1882年清政府招集商股,收回政府投資,把電信建設和經營改為官督商辦。到1902年,陸續建成天津至北京、上海至廣州、南京至武漢、武漢至重慶等電報線。同時,在20幾個省區也建設了省內電報線,連通了絕大多數州府以上城市,並在這些城市開辦了公眾電報業務。到1935年全國建成電報線17.3萬多公里。中國自開辦電報業務以來,裝用的都是莫爾斯人工電報機。1901年後開始使用韋斯登自動收發報機。40年代初,在少數城市開始裝設電傳打字電報機、載波電報機和相片傳真機。

自辦電話:1899年清政府規定由電報局兼辦電話業務,先後在全國各大城市及部分中等城市裝設了市內電話,全部採用磁石電話交換機。1925年起,在有些城市改建為自動電話交換機。1935年全國已裝市內電話共 8.5萬門,其中有官辦,也有商辦的。1905~1934年陸續建成近距離長途電話線路 2.7萬多公里。1935年開始在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山東、江蘇、浙江、江西、福建九省間建設銅線線路3000多公里,裝用話音增音機和單路載波電話機,開通遠距離長途電話。1937年後擴大到其他各省並使用三路載波電話機。

自辦無線電通信:中國的無線電台建設是從軍事通信開始的。1899年兩廣總督在廣州總督公署、馬口、前山等要塞及較大軍艦上架設無線電台。北洋艦隊於1905年在南苑、保定、天津行營和 4艘軍艦上分別裝設無線電台。1907年為解決崇淞之間的直達通信,在江蘇省吳淞、崇明裝設無線電台。1912年起,陸續在北京、張家口、武昌、福州、廣州、蘭州、迪化(烏魯木齊)、奉天(瀋陽)等城市建設了無線電台。1927年北伐軍到上海後,設廠製造短波無線電收發報機,並陸續在全國各大城市設立短波電台。1929年起在上海楓林橋、真茹、劉行建設國際收發信台,裝置大功率發報機。1930年起,該台陸續與舊金山、柏林、巴黎、日內瓦、西貢、倫敦、莫斯科、東京等地建立了無線電直達電報電路。這時,中國的國際電報通信已初具規模。

與此同時,1928年中國共產黨中央在上海建立了秘密無線電台。為便於中共中央在上海與南方局、長江局、北方局等黨組織聯繫,1930年陸續組建九龍、天津、贛東南、鄂豫皖、湘鄂西(洪湖)等無線電台,同年開始建立紅軍無線電大隊。隨著中國革命的勝利發展,形成一個在革命中發揮巨大作用的無線電通信網。

新中國的電信建設和發展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迅速地建設和恢復了北京至全國各主要城市的長途電信線路。1952年開始在全國主要幹線上開通12路載波電話,60年代開始建設60路對稱電纜載波系統。1976年初開通了由北京到上海和杭州之間的中同軸電纜1800路載波系統。1975年建成600路及960路微波接力通信,線路長達 1.4萬公里,通達全國19個省會和自治區首府,擔負了電話、電報通信、報紙傳真和電視、廣播節目的傳送任務。70年代後期,開始研製光纖通信系統,並在市內電話局間中繼線路上試用。隨著電信建設的發展,社會對通信的需求日益增加,各項電信業務和通信能力有了相應的增長。中國1949年及1983年電信業務量和設備情況見表。 隨著市內電話和長途通信網的建設發展,1976年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八個城市之間開放長途電話自動撥號業務,到1983年底發展到26個省會城市及50個專區市之間開放長途電話全自動或半自動撥號業務。市內電話自動交換的比重逐步擴大,在1983年底全國262.2萬門市話交換機設備中,自動電話交換機已占75.17%。公眾電報通信已在上海、廣州等 5個城市裝置了電子計算機控制的自動轉報設備。通過自動轉報設備交換的電報數量占這5個城市總交換量的79.9%。在國際通信方面,已從短波無線電通信為主轉變為衛星通信為主,在北京、上海建設了國際衛星通信地球站。到1983年底已與45個國家和地區開通了直達電話和直達電報電路。

1984年4月8日中國發射的試驗通信衛星於 4月16日18時27分57秒定點於東經125度赤道上空,衛星上的儀器設備工作良好。隨後,進行通話、廣播和彩色電視的傳輸試驗,圖象清晰、聲音良好。標誌著中國通信技術有了新的發展。

1956年在全國開放了會議電話業務,可以在北京、省會、地區、縣、公社(鄉)逐級開放,也可以由北京或省會一次開到縣(或公社)。60年代,在全國20幾個大中城市開放了相片傳真業務和13個城市的報紙傳真業務。在用戶電報業務上,從1980年的503戶已發展到1983年的1373戶。在數據通信方面,1980年已在全國60個城市間開通了一個低速數據通信網。1982年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期間,開始使用連通20部電子計算機的中速(1200比特/秒)數據通信網。

20世紀50年代開始,中國創立了電子工業和電信工業,陸續設計製造出各類電信技術設備。如電傳打字電報機、傳真機、長途和市內自動電話交換機、各種通信電纜和載波設備、微波接力通信設備、計算機控制自動轉報設備、衛星地球站設備、光纖通信設備以及各種自動測試儀表等,基本上滿足本國的需要,並為進一步發展電信事業提供了條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