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通信技術發展史

新聞通信技術是利用電信號或光信號傳送新聞文字、圖片的技術,與新聞事業的發展緊密相關。新聞通信技術發展史是整個新聞發展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簡介

人類最原始的新聞傳播形式是口頭新聞。隨著文字的出現和造紙術的發明,才有了新聞的載體,產生了手抄報紙。由於印刷術、特別是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到17世紀手抄報紙逐漸被印刷報紙所取代,極大地擴大了新聞的傳播。
但是遠地傳送新聞訊息,在19世紀中葉之前,一直是靠驛馬、車船、信鴿等交通和傳書工具。1845年美國人S.F.B.莫爾斯發明電碼電報後,電報通信立刻被用來傳送新聞,從此產生了新聞通信技術。 100多年來,隨著科學技術,尤其是電信和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現代通信、廣播電視等各種信息傳播技術都被用來傳送新聞。這就大大加快了新聞的傳送速度,提高了新聞的傳送質量,擴大了新聞的傳送範圍,並且先後形成或完善了新聞通信、新聞廣播和新聞電視等新技術。

發展

就新聞通信技術而言,大致經歷了 3個發展階段:
第 1階段,從1845年至20世紀初,為人工莫爾斯電碼電報通信階段。傳送新聞時,按照與文字對應的莫爾斯電碼的要求, 靠人工擊鍵產生長度不等的間歇電信號,以短波無線電的形式傳送。接收機收到信號後,最後在耳機中形成長短不一的滴滴答答聲,由報務員耳聽手記並譯成文字。這種莫爾斯通信方式傳送速度低 (每秒約傳送2個字元),勞動強度大,而且容易出錯。
第 2階段,從20世紀初至70年代,是機械式電傳通信階段。報務員操作鍵盤製作與電碼相對應的穿孔紙帶,經紙帶放報機轉換成電信號發出。收端由收訊機接收後,通過電傳機直接列印出拉丁文字,速度可達每秒近10個字元。新聞圖片也由人工郵遞改用照片傳真。在通信手段方面,除短波通信外,電纜通信、微波通信等技術也得到廣泛套用。在此期間,新聞傳送的速度和質量都有很大提高。
第 3階段,從20世紀60、70年代起,是計算機數據通信階段。這一時期的特點是通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緊密結合,編輯終端得到愈來愈廣泛的套用,記者、編輯直接在顯示屏上編寫新聞稿件,通信方式逐步由模擬通信轉變為數字通信,並進一步由低速數字通信轉變為中速或高速的數據通信。接收端收到的信息,直接進入計算機照排系統自動編排成報紙版面,或者存入計算機資料庫作為日後檢索資料。新聞圖片也突破了傳統的製作和傳送方式,開始用計算機處理和傳送。在通信手段方面,衛星通信、光纖通信等新技術日益廣泛採用。80年代又出現了所謂電子報紙,即通過計算機系統傳送報紙內容,在裝有接收器的家用電視機螢幕上顯示自己隨意選看的新聞。這種計算機新聞服務系統給使用者帶來了極大的方便。
中國的新聞通信技術發展史可以追溯到1872年,那一年路透社在上海建立了遠東分社, 並開始傳送電訊稿,這是由外國人在中國開辦的第1家通訊社。1882年1月16日, 上海《申報》 利用剛架設完成的津滬電報線路傳遞“光緒皇帝處分雲南候補道張承頤”的新聞,是中國報紙上出現的第1條電訊稿。1904年中國自辦的第1家通訊社──中興通訊社在廣州創辦,主要向廣州、香港的報刊發稿。此後中國又陸續辦起了10多家通訊社,其中最著名的是1924年 4月國民黨在廣州創立的中央通訊社,當時它所採用的通信方式就是莫爾斯電報通信。直到40年代,中國新聞通信才步入了電傳通信階段。
1931年11月 7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機關通訊社──紅色中華通訊社(簡稱紅中社)在江西瑞金創立,它是新華通訊社的前身。當時從國民黨軍隊繳獲的一部半破舊的電台是紅中社的全部通信設備。在艱苦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年代,抗日民主根據地和解放區的新聞通信事業有了很大發展。到建國前夕,新華社的文字廣播電台的設備有所改善,並擁有能抄收塔斯社、路透社、合眾國際社美聯社及國民黨中央社等30個通訊社、電台新聞的收訊台,還開始了對歐洲地區的英文廣播。總社採用人工解碼的莫爾斯電報通信方式同20個野戰軍總分社和獨立兵團分社的通報台建立了通信聯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新華社成為國家通訊社。受權發布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性新聞和外交性新聞,並負責將國內新聞和國際新聞供給全國報紙。新華社的新聞業務和通信技術都有較快的發展,文字新聞和圖片新聞的傳送採用了電傳技術和照片傳真技術。1956年漢字通信開始改用模寫通信方式。它實際上是一種文字傳真方式,即在紙條上書寫中文新聞稿,通過模寫放報機的光電轉換作用,變成電信號輸出,收端用紙條式或紙頁式模寫機直接印出漢字。這種方式省去了人工解碼的麻煩 ,通信效率提高了三四倍 ,並且不易受干擾而變字。到60年代初,中國的通信技術設備與當時西方通訊社的水平相差並不很遠。但是,“文化大革命”期間,世界各大通訊社已採用了計算機通信等新技術,而中國的新聞通信技術卻踏步不前,從而拉大了同已開發國家通訊社的差距。
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的新聞通信技術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新華社的英文廣播和照片傳真採用了電子計算機技術。1985年以後採用電子計算機數據通信方式,建立了新華社總社與中央、直轄市、省(自治區)、地(市)報台的微機漢字遠程數據通信網和衛星新聞數據直播網, 通信速度可達每秒30個漢字,比模寫廣播提高了15倍,且印字清晰,大大提高了新聞時效。
現代科學技術和新聞事業的發展,促使新聞傳播手段和通信技術不斷更新, 向著快速化、數位化、小型化、智慧型化和形象化的方向發展。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