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的概念
在水氣充足、微風及大氣層穩定的情況下,如果接近地面的空氣冷卻至某程度時,空氣中的水氣便會凝結成細微的水滴懸浮於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見度下降,這種天氣現象稱為霧。霧的出現以春季二至四月間較多。 凡是大氣中因懸浮的水汽凝結,能見度低於1千米時,氣象學稱這種天氣現象為霧。 霧形成的條件: 一是冷卻,二是加濕,增加水汽含量。
霧的成因
當空氣容納的水汽達到最大限度時,就達到了飽和。而氣溫愈高,空氣中所能容納的水汽也愈多。1立方米的空氣,氣溫在4℃時,最多能容納的水汽量是6.36克;而氣溫是20℃時,1立方米的空氣中最多可以含水汽量是17.30克。如果空氣中所含的水汽多於一定溫度條件下的飽和水汽量,多餘的水汽就會凝結出來,當足夠多的水分子與空氣中微小的灰塵顆粒結合在一起,同時水分子本身也會相互粘結,就變成小水滴或並冰晶。空氣中的水汽超過飽和量,凝結成水滴,這主要是氣溫降低造成的。這也是為什麼秋冬早晨多霧的原因。
如果地面熱量散失,溫度下降,空氣又相當潮濕,那么當它冷卻到一定的程度時,空氣中一部分的水汽就會凝結出來,變成很多小水滴,懸浮在近地面的空氣層里,就形成了霧。它和雲都是由於溫度下降而造成的,霧實際上也可以說是靠近地面的雲。
白天溫度比較高,空氣中可容納較多的水汽。但是到了夜間,溫度下降了,空氣中能容納的水汽的能力減少了,因此,一部分水汽會凝結成為霧。特別在秋冬季節,由於夜長,而且出現無雲風小的機會較多,地面散熱較夏天更迅速,以致使地面溫度急劇下降,這樣就使得近地面空氣中的水汽,容易在後半夜到早晨達到飽和而凝結成小水珠,形成霧。秋冬的清晨氣溫最低,便是霧最濃的時刻。
霧形成的途徑
霧的形成主要是空氣中水汽達到(或接近)飽和,在凝結核上凝結而成。霧可以通過兩種途徑形成:
(1)空氣溫度的降低,從而產生平流露、輻射霧、上坡霧等;
(2)空氣中水汽的增加,從而產生蒸發霧、鋒面霧、生物霧等。
霧的形成條件
霧形成的條件一是冷卻,二是加濕,三是有凝結核。由於輻射降溫,空氣溫度降低,空氣中可能容納的最大水汽量就會降低。當氣溫降低到空氣中的實際水汽量達到飽和的時候,空氣中就會有水分析出,從而形成霧。這種情況多出現在晴朗、微風、近地面水汽比較充沛且比較穩定或有逆溫存在的夜間和清晨,氣象上叫輻射霧;另一種是暖而濕的空氣作水平運動,經過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漸冷卻而形成的霧,氣象上叫平流霧;有時兼有兩種原因形成的霧叫混合霧。可以看出,具備這些條件的就是深秋初冬,尤其是深秋初冬的早晨。
我們還可以看到一種蒸發霧。即冷空氣流經溫暖水面,如果氣溫與水溫相差很大,則因水面蒸發大量水汽,在水面附近的冷空氣便發生水蒸汽凝結成霧。這時霧層上往往有逆溫層存在, 否則對流會使霧消散。所以蒸發霧範圍小,強度弱,一般發生在下半年的水塘周圍。
霧消散的原因,一是由於下墊面的增溫,霧滴蒸發;二是風速增大,將霧吹散或抬升成雲;再有就是湍流混合,水汽上傳,熱量下遞,近地層霧滴蒸發。
霧的持續時間長短,主要和當地氣候乾濕有關:一般來說,乾旱地區多短霧,多在1小時以內消散,潮濕地區則以長霧最多見,可持續6小時左右。
霧的種類
1、輻射霧:在日落後地面的熱氣輻射至天空里,冷卻後的地面冷凝了附近的空氣。而潮濕的空氣便會因此降至露點以下,並形成無數懸浮於空氣里的小水點,這便是輻射霧。它主要在秋天或冬天的清晨,天晴且風弱時出現,在日出後不久或風速加快後便會自然消散。多出現在晴朗、微風、近地面水汽比較充沛且比較穩定或有逆溫存在的夜間和清晨。
2、平流霧:暖而濕的空氣作水平運動,經過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漸冷卻而形成的霧,氣象上叫平流霧。
3、蒸發霧:即冷空氣流經溫暖水面,如果氣溫與水溫相差很大,則因水面蒸發大量水汽,在水面附近的冷空氣便發生水汽凝結成霧。這時霧層上往往有逆溫層存在,否則對流會使霧消散。所以蒸發霧範圍小,強度弱,一般發生在下半年的水塘周圍。
4、上坡霧:這是潮濕空氣沿著山坡上升,絕熱冷卻使空氣達到過飽和而產生的霧。這種潮濕空氣必須穩定,山坡坡度必須較小,否則形成對流,霧就難以形成。
5、鋒面霧:經常發生在冷、暖空氣交界的鋒面附近。鋒前鋒後均有,但以暖鋒附近居多。鋒前霧是由於鋒面上面暖空氣雲層中的雨滴落入地面冷空氣內,經蒸發,使空氣達到過飽和而凝結形成;而鋒後霧,則由暖濕空氣移至原來被暖鋒前冷空氣占據過的地區,經冷卻達到過飽和而形成的。因為鋒面附近的霧常跟隨著鋒面一道移動,軍事上就常常利用這種鋒面霧來掩護部隊,向敵人進行突然襲擊。
6、混合霧:有時兼以上有兩種原因形成的霧叫混合霧。
7、煙霧:通常所說的煙霧是煙和霧同時構成的固、液混合態氣溶膠,如硫酸煙霧、光化學煙霧等。城市中的煙霧是另一種原因所造成的,那就是人類的活動。早晨和晚上正是供暖鍋爐的高峰期,大量排放的煙塵懸浮物和汽車尾氣等污染物在低氣壓、風小的條件下,不易擴散,與低層空氣中的水汽相結合,比較容易形成煙塵(霧),而這種煙塵(霧)持續時間往往較長。
8、 谷霧:這個通常發生在冬天的山谷里。當較重的冷空氣移至山谷里,暖空氣同時亦在山頂經過時產生了溫度逆增現象,結果生成了谷霧,而且可以持續數天。
9、冰霧:當任何類型的霧氣里的水點被冷凝為冰片時便會生成冰霧。通常需要溫度低於凝點時亦會生成,所以常見於南北極。
霧的等級
按能見度劃分,霧可以分為以下5個等級:
等級 能見度(v)
輕霧 1000m<V≤10000m
大霧 500m<V≤1000m
濃霧 200m<V≤500m
強濃霧 50m<V≤200m
特強濃霧 V≤50m
霧的起源
周易中的”霧“按竹書《周易》中的“雺”即“霧”字,傳世又作“蒙”“霿”“瞀”等。《說文》:“霧,地氣發天不應,雺,籀文省。”《釋文》:“雺,或作霧,字同。”《五經文字》:“霧,雺,霧,三同,並莫侯反。上《說文》,中籀文,下經典。”《玉篇》:“霧,同雺,天氣下地不應也。” 《釋名·釋天》:“雺,蒙也,日光不明,蒙蒙然。”《書·洪範》所舉的氣象徵兆中就有“蒙”, “蒙”是一種咎徵。其云:“曰咎徵:曰狂,恆雨若;曰僭,恆暘若;曰豫,恆燠若;曰急,恆寒若;曰蒙,恆風若”。皮錫瑞《今文尚書考證》云:“今文‘蒙’作‘霧’。《史記》曰:‘曰霧,常風若。’《漢志》曰:‘霿,恆風若。’應劭曰:‘人君瞉霿鄙吝,則風不順之也。’”‘霧’字《漢志》、《續漢志》引《大傳》作‘霿’,《文獻通考》引《大傳》作‘雺’,《宋書》、《隋書》作‘瞀’,皆三家異文,實一字也。”
簡文中的“雺(霧)”簡文中的“雺(霧)”有兩種釋讀。其一,可依帛書和今本讀為“濡”。“濡”、“雺”二字一為日紐,一為明紐,聲屬準雙聲,又都屬侯部疊韻,古音極近,可以通假。“雺”從“矛”聲,從“矛”之字可與“濡”相通。如《詩·周頌·時邁》:“懷柔百神”,《釋文》:“柔本亦作濡。” “濡”,沾濕。 簡文“女(如)”同今本“若”,皆為語氣詞。《易·大有》:“厥孚交如”,孔穎達疏:“如,語辭。” 竹書《易·大有》作“厥孚洨女”,“女”亦用為語辭。“𥖣(厲)”,孔穎達疏:“危也。”今本作“慍”,帛書作“溫(慍)”。“慍”,《易·夬》陸德明《釋文》:“恨也。”“慍”,“厲”皆有不順之意。言雖有不順,但終無咎害。
其二,可如字讀為“霧”。簡文當斷句為:“九晶(三):藏(壯)於頄,又(有)凶。君子夬夬蜀(獨)行,遇雨女(如)雺,又(有)𥖣(厲),亡(無)咎[1]。”“獨行”,指三獨應上六。王弼注云:“夬為剛長,而三獨應上六,助於小人,是以凶也。” “如”同“與”,或為語辭。“遇雨如霧”指三、上六陰陽相遇,感而成雨霧。《淮南子·天文訓》云:“陰陽相薄,感而為雷;激而為霆;亂而為霧;陽氣勝則散而為雨露;陰氣勝則凝而為霜雪。” “雨”“霧”皆為陰陽相感而生,且同為咎徵。《象傳》云:“‘君子夬夬’,終無咎也”,孔穎達疏:“眾陽決陰,獨與上六相應,是有咎也。若能‘夬夬’,決之不疑,則‘終無咎’矣。”以上兩種釋讀,我們更傾向於後者。因讀“雺(霧)”已可通達文意,無需再破讀為“濡”。
與“雺”有關的一個字
下面我們來看楚帛書中可能與“雺”有關的一個字。
楚帛書甲篇云:山陵其廢,有淵厥汩,是謂李。李歲囗月,入月七日、八日,囗有 亡(從雨)雨土,不得其參職。
字的釋讀很有爭議。就我們所見大致有四種說法。多數學者都釋為“電”。如曾憲通先生云:“帛文從 ,與《說文》電字古文作 同[2]。” 安志敏、陳公柔先生釋“雷[3]”。李零先生認為系“雺”字之殘,帛文“雺亡(從雨)”當讀作“霧霜[4]。”劉信芳先生傾向於釋“臾(從雨)”,認為“臾(從雨)霜”即“霣霜”,《春秋公羊傳》有云:“霣霜不殺草[5]”。
細審饒宗頤、曾憲通《楚地出土文獻三種》(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93年)所附紅外線照片,該字圖版清晰,字形完整,未見有殘缺的痕跡,但字形下方筆畫粘連,不易辨認。所見以紅外線照片為依據的摹本,《楚地出土文獻三種研究》作 。《長沙楚帛書文字編》作 。下面我們以之為,來以上四種說法。
“雷”本從“𤳳”得聲。“雷”西周金文作 ,信陽楚簡作 ,包山簡作 。帛書字形與之有別,當不是“雷”字。
釋“霣”說可能是以第一種摹本為依據的,即認為該字下部形作 。楚文字“臾”作 、 等形。帛書該字下部與“臾”差別也較明顯。
釋“電”的學者也當是以第一種摹本為依據的。“電”本從“申”。楚文字“申”常見,形作 。帛書本篇“神”所從“申”即如是作。古“申”字尤其是楚文字中間一筆一般是彎形,帛書該字下部中間筆劃偏直,所以這個字很可能不是“電”。
我們認為李零先生釋“雺”的說法是值得重視的。如以第一種摹本為據,則該字很有可能是“雺”。 字從雨從 , 可視為“矛”字的省形。上海簡《昔者君老》簡4云:“君卒,太子乃亡聞亡聽,不聞不令,唯哀是思,唯邦之大務是敬。”“務”字,字形作 ,原釋文缺釋。黃德寬等先生指出 當釋“務[6]”。按釋 為“務”是對的。楚文字“務”常見,皆從“矛”從“人”形。馬王堆帛書《明君》篇云:“守戰囗邦之大務也,而賢君獨積焉,故無敵[7]。”其言“邦之大務也”,同於簡文所記。 字上部從 ,,為“矛”之省形。楚文字“矛”一般作 、 等形, 之省作 ,如同 之省作 [8]。帛書“雺”所從之 與《昔者君老》“務”所從之 筆勢相同,形體相近,也應當是“矛”字。
對照紅外照片,我們認為《長沙楚帛書文字編》摹作 ,與帛書原字形更象。其字下部形作 , 當是“矛”字。我們知道,楚文字“矛”作為偏旁常有形省(參上)。 相當於在 的右上方多加了一短橫,這一短橫也可視為 之省,其目的當是避免形體臃腫。綜上所述,釋“雺”在字形上是沒有的。
古占星家常以“雺(霧)”為凶兆。《漢書·五行志》云:“言上不寬大包容臣下,則不能居聖位。貌言視聽,以心為主,四者皆失,則區霿無識,故其咎霿也。”又引京房《易傳》云:“有蜺、蒙、霧。霧,上下合也。蒙如塵雲。蜺,日旁氣也……此皆陰雲之類雲。”帛書所言“雺亡(從雨)雨土”,都為凶兆。“亡(從雨)”,李學勤先生讀為“霜”,可從[9]。《白虎通義·災變》:“霜之言亡也。”《釋名·釋天》:“霜,喪也。”馬王堆帛書《十問》云:“食氣有禁,春避濁陽,夏避湯風,秋避霜霧,冬避凌陰,必去四咎,乃深息以為壽[10]。”” 其稱“霜霧”與楚帛書言“雺霜”相同。可見將該字釋為“雺”在字形,辭義上皆密合無間。
注釋:
[1]“君子”至“無咎”一句今本的句讀,孔穎達《正義》作:“君子夬夬,獨行,遇雨若濡。有慍,無咎。”李鼎祚《集解》引荀爽注作:“君子夬夬,獨行遇雨,若濡,有慍無咎。”高亨《周易古經今注》,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註》作:“君子夬夬獨行,遇雨若濡,有慍,無咎。”義皆可通。
[2]曾憲通:《長沙楚帛書文字編》第86頁,中華書局,1993年。
[3]安志敏、陳公柔:《長沙出土戰國繒書及其有關》,《文物》1963年第九期。
[4]李零:《讀<楚系簡帛文字編>》,載《出土》第五輯,出版社,1999年。又見《方術考》修訂本第191頁,東方出版社,2001年。
[5]劉信芳:《子彈庫楚墓出土文獻研究》第62頁,台北藝文印書館,2002年。
[6]黃德寬:《<戰國楚竹書>(二)釋文補正》,載《簡帛研究》網站,2003年。
[7]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編:《馬王堆漢墓帛書》(一)》圖版第409行,文物出版社,1980年。
[8]楚文字“巿(從矛)”所從,參縢壬生著《楚系簡帛文字編》第1015頁,湖北出版社,1995年。
[9]李學勤:《論楚帛書中的天象》,載《湖南考古輯刊》第一集,嶽麓書社,1982年。又收入其著《簡帛佚籍與學術史》第40頁,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10]此條蒙劉國勝老師惠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