獴[靈貓科獴屬類動物]

獴[靈貓科獴屬類動物]
獴[靈貓科獴屬類動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人們常把獴稱為捕蛇能手。這種動物身體細長,頭小,嘴巴尖,四肢短小,有點像黃鼠狼。它們與蛇是天生的冤家對頭,一旦狹路相逢,總要拼個你死我活。即便是人工飼養長大,從未見過蛇的獴,見到了塑膠做成的假蛇時,也會猛撲過去,一口咬住蛇的脖子。狐獴每隻腳有四個腳趾,站起來約有25-30厘米,平均重約700克。尾巴長細呈錐狀,約20厘米。體重約2-3公斤。自口角經頰部、頸側向後到肩部各有一條白色縱紋。針毛粗長,毛尖白色,次端以下黑色與棕黃色相間。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獴是靈貓科獴屬的通稱,是一些長身、長尾而四肢短的動物。

食蟹獴體長40~80厘米,尾長27~33厘米;吻細尖,尾尾基粗大,全身淺灰棕色混雜,四肢棕黃。

狐獴每隻腳有四個腳趾,站起來約有25到30厘米,平均重約700克。尾巴長細呈錐狀,約20厘米。

鑑別特徵體重約2~3公斤。自口角經頰部、頸側向後到肩部各有一條白色縱紋。針毛粗長,毛尖白色,次端以下黑色與棕黃色相間。

外形:食蟹獴成體一般為2公斤左右,最大可達3公斤。鼻吻尖長,耳短小。頸短而粗,體軀稍粗壯,略似扁圓形。尾基部粗大,向尾末端逐漸尖細。四肢短矮,各具五趾,第一趾爪較短小,第三、四趾和爪甚長而尖銳。肛門兩側有一對肛門腺,有腺孔可放出臭氣。

獴

毛色:體毛和尾毛均甚粗長而蓬鬆,稍似棕蓑。吻部及眼周圍的短毛棕褐色;頰、額、頭頂及耳朵均被黑色的短毛。自口角經頰部,頸側向後直到肩部各有一條白色縱紋,其毛尖端灰白色,中段黑褐色,基部為棕黃色。體背針毛黑色與棕色相間,有些部位黑色與灰白色或淺灰棕色相間。體部絨毛棕褐色。尾後半段被毛棕黃色,老年獴尾端毛色明顯變白。四肢短毛棕褐色,雜有棕黃色毛尖。

頭骨:頭骨枕部頗高,後腦較寬闊。吻部短而鈍,眶下孔位於第三上臼齒上,眶上突和顴骨眶突都發達,但只有個別成年和老年標本兩骨匯合形成一骨質眼環。顱頂顳嵴不甚發達,只有老年標本的顳嵴比較明顯。頭骨枕部上面的矢狀嵴和人字嵴匯合處不顯著向上突出。聽泡前半部低,後半部明顯膨脹。

牙齒:齒突高而尖利,第三門齒大於第一、二門齒。上裂齒前端內側齒尖甚發達,其後部則形成一斜形的齒棱,第一上臼齒內側有一個比外側齒突還發達的原齒尖。第二上臼齒較退化。總的齒形與紅頰獴相似。

生活習性

獴以吃蛇為主,也獵食蛙、魚、鳥、鼠、蟹、蜥蜴、昆蟲及其他小型哺乳動物。

獴是毒蛇的天敵,它們不僅有與蛇搏鬥的本領,而且自身也具有對毒液的抵抗力。

狐獴的毛皮顏色會隨氣候變化而改變:時而變為灰色、褐色或棕色,時而身披銀白色與深色相間的條紋。

喜棲于山林溝谷及溪水旁,多利用樹洞、岩隙作窩。早晨或黃昏出洞覓食。經常雌雄相伴,有互相救助的習性。母獸攜幼仔出遊時,常發出咕咕叫聲在前引導。嗅覺異常靈敏,當發現地下有蚯蚓、昆蟲幼蟲時,立即用前爪和吻鼻端拱土挖掘。春天時常到翻耕過的田地里尋食,冬季則到草堆中搜獵,食物包括蛇、蛙、蟹、魚、小鳥和多種昆蟲,亦能爬樹採食鳥卵。爪哇獴體型略小,為著名的食蛇動物。動作迅如閃電,能不停地向蛇進攻。

當然獴類因受體型、體力的限制,對付蝮蛇、眼鏡蛇蛇等毒蛇尚綽綽有餘,當遇到眼鏡王蛇或蟒蛇這類更兇猛的對

獴

手時,就難以對付了,最好的辦法就是逃之夭夭。

活動:日間活動。早晨和黃昏是活動的兩次高潮,中午較少外出覓食。據廣東昆蟲研究所動物室的野外觀察記錄(1975年3月)“幾乎每天早晨5~7時及黃昏17~19時均可見到獴在田間或溪邊覓食。食蟹獴常常雌雄相伴或帶幼仔外出活動,覓食時亦相距不遠。如果一方受驚或受傷發出尖聲呼叫,另一方常聞聲前往探視。因此,獵人往往利用這一特點連續獵殺兩頭。帶幼仔出外覓食的母獸,常邊走邊發出咕咕的叫聲,有如母豬帶豬仔,故有些地方稱此獸為“吻田豬”。 獴在田間或潮濕的草地上活動,以尋找昆蟲之類的小動物。它拖著蓬鬆的長尾,用鼻吻在地面各處探索。當靈敏的嗅覺發現地下有蚯蚓或昆蟲幼蟲等食物時,立即用鼻吻和前爪挖掘,連掘帶扒,吻和爪協同動作,十分迅速,片刻便可挖出食物。因此,在它們經常活動的地方,可見許多被挖掘地下昆蟲後形成的小洞。洞寬5~8厘米,幾乎呈圓筒形,深可達20厘米。 它們在田間或溪河邊活動,必留下許多足跡。足印略似小靈貓的足跡,但趾印較長,爪印比較明顯。觀察足跡可推想它們的大致活動情況。春天,當農田進行犁耙耕作的時候,獴便經常到田間活動,覓食被耙翻出的小動物。冬天,堆放在田野間的草堆,藏著各種昆蟲和小動物,便成了獴覓食的好地方。冬旱水淺,河溪兩邊也常可發現獴的足跡。

食性:解剖獴胃,見有蛇、蛙、鳥的羽毛和各種昆蟲幼蟲,軟體動物等。從煙油黑色的獴糞中,也可見到蟹殼、蛇和魚鱗、鳥類的羽毛和昆蟲的驅殼,尤其蛇鱗出現的次數較多。可見獴的食性比較複雜,但以各種小型動物為主食。除吃上述動物外,還捕食蝦、泥鰍、蚯蚓、田螺、螻蛄、金龜子幼蟲等。據了解,廣州動物園飼養的食蟹獴,

獴

若許久不飼餵活蛇,便顯出精神不振,餵給蛇後又恢復常態。異常活躍。由此看來,蛇是獴的重要食物。

狐獴基本上是食蟲動物,也就是說它們的食物主要包括各種昆蟲。當然,狐獴也不會拒絕小型哺乳動物、蛇、蛇蛋、鳥、幼鳥、蛆,甚至是毒蠍——它們近乎完美的捕蠍技巧足以避開蠍子的毒液。

每天的大部分時間裡,狐獴都在用嗅覺十分敏銳的鼻子搜尋食物。一旦發現,便立即吃掉。它們的食物中大約有82%的昆蟲,7%的蜘蛛、3%的蜈蚣、3%的千足蟲、2%的爬行動物和2%的鳥類[來源:美國密西根大學。卡拉哈里沙漠有些區域水源十分匱乏,但狐獴卻能從植物的塊莖或根部找到水份。

狐獴的領地性很強,而領地的面積則主要由族群大小、食物數量和水源儲量等因素決定。但這些領地通常都是暫時性的,一旦此處的食物資源開始枯竭,或者被更強大的族群趕走,它們就會馬上轉移陣地。群落中的統治者,也就是雄性首領負責劃清領地範圍,保護族群不受競爭者或天敵的侵襲。

獴

狐獴在自己的領地內挖洞建造家園。它們通過團隊合作來建造或是改善棲息地。這些地穴都是精心建造的居室。儘管狐獴們有能力親自挖掘洞穴(它們尖銳的爪子非常適合挖掘),但它們往往會與非洲的松鼠或黃貓鼬共享一室,有時還會與某種甲蟲共用。狐獴不吃這種甲蟲,而它們則很樂意食用狐獴留下的垃圾。

這些洞穴通常都有數個洞口,散布在地面上的不同位置。迷宮一樣的隧道連線著地穴和其他的洞口。地穴通常起到保護作用、可供狐獴繁衍生息。除了幾個主要洞口以外,還會有若干入口和通道分布在領地四處,以供躲避風險。當狐獴們在遠離主要洞口覓食時,這些小洞尤其重要。

除了這套洞穴系統以外,狐獴還會布設崗哨來保衛族群安全。每當族群出去尋找食物,或進行其他日常活動時,總會留下一隻狐獴輪換站崗,防範獵食者來襲。一旦有天敵或其他危險情況出現,擔當哨兵的狐獴便發出特殊的叫聲來提醒所有同伴,就跟鳴笛示警的道理一樣。這是套很有效的預警系統,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狐獴哨兵能夠發現150米以外的天敵,成功率在77%左右。

繁殖期

獴

繁殖:妊娠期 50~60 天,每胎有 2~5 仔。廣東省龍門縣曾有人分別見過一頭母獴帶 5 頭幼仔和 4 頭幼仔。母獸

給小獸餵奶就像母豬給小豬餵奶,側躺著身子,小仔爬在地上吸吮。

幼崽出生後,至少在 10 天以內都張不開眼睛和耳朵,渾身沒有毛髮。因此除母親以外的其他成員要在洞裡輪流照顧幼崽,好讓母親可以出去尋找食物。要等到它們長到 3 周大後,才有可能出洞。

保護級別

IUCN瀕危等級,生效年代: 2003年。

拼音是meng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