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天觀
南天觀建於雲翠山北側一環形山腰處。因道教全真龍門派創始人邱處機(號長春)曾修煉於此,其弟子在此築觀,名為南天觀。當時是聞名的四大觀(北京白雲觀、濟南長春觀、鄒城嶧山長青觀、洪範南天觀)之一。此觀創建於1248年,建成於元代至大四年(1311年),明隆慶年間重修。主要建築有玉皇閣、蓬萊仙院、憑虛閣、長春閣、真武觀、三真觀、戲樓、看台等。南天觀建築群占地約3600平方米,主建築分四個院落,成“田”字形結構。西半部玉皇閣及蓬萊仙院、長春閣南北相望。東半部三真觀與真武觀前後相連。玉皇閣坐南朝北,東西三間,拱門方窗,牆為大塊青石砌壘,小灰瓦復頂,脊頂及檐角有雕磚雉尾等飾物。內設玉皇大帝塑像。玉皇閣北10米即是蓬萊仙院。院內主建築為長春閣,二層,坐北朝南。閣南東端築石階可登二層。閣西側築有石砌平房3間。閣底層南北正中各設一門,南通蓬萊仙院,北通戲樓看台。南天觀的院落內有元、明、清時期所立石碑10餘通,多記述著雲翠山的風光和南天觀的興衰。其中記曰:“雲翠山林壑優美,望之如翠,碧樹沉陰,懸崖參差而羅列,峻岭環匝而縈迴。”在觀的西側有建於元至元四年(1276)“雲翠山南天觀”石碑一通。碑高2.4米,寬1.2米,龜趺龍首。此碑系瀚林院承旨李謙撰文,文字和雕刻都十分精美。東側有建於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雲翠山天柱觀新建玉皇閣記”碑,碑高2.4米,寬1米,龜趺龍首。此碑由於慎行撰文,孟一脈篆額,喬學詩書丹。因三人都是同朝進士,因此又叫三進士碑。
觀內綠樹成蔭,泉水長流,清新幽靜。其中有四棵古樹十分醒目,東側兩棵楷樹,西側兩棵柿樹,枝葉茂盛。傳說植於建觀之初,隱意為“清涼世界”。
玉皇閣與蓬萊仙院
玉皇閣與蓬萊仙院南北相望,南院比北院高約3米。這段石崖全用塊石砌起。在這段石崖中間有一拱形石洞,便是來復泉回陽洞,又稱長春洞。洞坐南朝北,洞南半部中央有兩泉池,即日月泉。月泉在南日泉在北,兩泉相鄰而不相連,月泉用一塊新月形中空石板復蓋,日泉用一塊中為圓洞的石板復蓋,故得名。東側的三真觀與真武觀規模大體與西側相似。
筆架峰
出南天觀,沿著密林中的山路南行約1公里餘,透過樹陰,即可見天柱峰,肅立相迎。不過天柱峰北側的筆架峰也是一處不易多見的景點,所謂筆架峰,仍是三座石壁並立,邊高中低,形似筆架得名。看過筆架峰,再看天柱峰那可真有山外有山的感覺。
天柱峰
天柱峰,是雲翠山上最高點,海拔474.9米。山頂立一陡岩,長500餘米,高30米,懸崖陡峭,真可謂“削成四方,壁立萬仞”。又因它方形似印,又名“印峰”。當地人見它像民間盛油的竹簍,又稱為“油簍寨”。明朝東閣大學士于慎行題名為“天柱峰”,乃擎天一柱之意。從遠處看,似茫茫雲海中聳立著頂天立地的石柱。來到天柱峰近前,會使人們忘記登山的疲勞,被它那氣勢磅礴的威勢所感染,頓時產生精神振奮,無所畏懼的感覺。在峰北面懸崖上,可看到于慎行書丹的“天柱峰”三個大字,每字一米見方,渾厚豪放。于慎行贊此峰:“攀蘿直上翠微巔,峻削孤峰斗際懸。標掛六龍回白日,勢成一柱倚青天。雲窗曉滴丹台雨,鳥道晴飛紫閣煙。岱嶽群峰如萬馬,西來雲氣總相連”。到天柱峰頂只有一處可上下。這個通道是一條天然的石縫,位於山峰西側,由第一個探險者把石縫的兩邊鑿成磴台,供後人攀登而上。石縫下部外露,上行10餘米後進入內部,形同豎井。從豎井中攀出,如重見青天,眼界頓時開闊。此處,只能一人四肢並用而上下。真是一處“一夫擋關,萬夫莫開”的險要關口。峰頂是一南北狹長的山脊,東西寬約10米,南北長約100米,峰頂上有光滑平整的方石,有怪石相疊形狀不一的石城,有簡陋的石屋。站在峰頂,仰視:碧空藍天,伸手可得;俯瞰:朵朵白雲在腰間飛渡,有山鷹展翅在雲中翱翔,不時傳來鳴叫的回音;遠望:黃河如帶,湖(東平湖)水如鏡。近處大寨山,子陵寨峰巒起伏相連。綠樹遍山滴翠,蔥綠的田野如大海的波濤,梯田如畫。此時此景,使人們心曠神怡,如痴如醉,真有“無限風光在險峰”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