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時期
•舊石器時代
雲南省是人類重要的發祥地之一,生活在距今約1400萬年到800萬年之間的臘瑪古猿,在中國被稱為祿豐古猿、開遠古猿等。他們是從猿到人的過渡性生物,會使用天然工具。臘瑪古猿也被稱為正在形成中的人。舊石器時代的早、中、晚期的古人類及其文化遺址均在雲南有發現,具有代表性的如下:
元謀人,屬於在雲南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猿人的代表,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最早的直立人。
昭通人,年代應為晚更新世,是雲南省首次發現的早期智人(古人)化石。
在雲南發現的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新人(或稱智人)的化石主要有:西疇人、麗江人、昆明人等。發現的西疇人牙齒的特徵較為接近現代人,屬晚期智人。 麗江晚期智人則表現出蒙古人種的特徵,與現代人十分接近。此外,在雲南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遺蹟重要的還有:“昆明人”、“蒙自人”、“姚關人”等。
•新石器時代
雲南的新石器時代,約在距今7000到3300年間。其遺址和出土地點在雲南有著廣泛的分布,迄今共發現近400處。 從雲南出土遺址的自然環境看,有河湖台地、湖濱地區的貝丘遺址和洞穴遺址3種人類居住選址的類型。
夏商周時期
夏、商時期,雲南屬中國九州之一的梁州。
秦漢時期
先秦時期,雲南是著名的馴馬產地 。“昆明”人主要分布於滇西地區,而月氏系統的“叟”人則更多地分布於滇中甚至更為東部的地區。 雲南主要有哀牢、昆明、滇等族。
前3世紀,楚國大將莊蹻進入滇池地區,建立滇國 。漢初時期,雲南族民眾多,且經濟形態有農耕和遊牧,發展水平不一。
秦統一中國後,修“五尺道”,在雲南派官“置吏”,標誌著中央王朝對雲南正式統治的開始。
漢元封二年(前109年),西漢武帝時期,開西南夷,滇王降,賜滇王王印,設益州郡,領縣27個。東漢在今保山設永昌郡,亦屬益州部,對雲南的統治進一步深入,中國在雲南西部地區的疆域已大體奠定。今滇西南的思茅、臨滄地區、西雙版納和德宏州以及保山地區部分縣市未設定郡縣。這裡與緬北邁立開江、恩梅開江流域居住著哀牢夷若干部族,東漢永平二年(69年)設哀牢、博南縣, 又分出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領6縣組建永昌郡。
魏晉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今雲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被稱為“南中”。三國時南中部分奴隸主貴族據地自雄,諸葛亮率大軍渡瀘,平定南中,並調整郡縣建置。
西晉時雲南改設中央直接統治的寧州,為全國十九州之一。這時雲南廣泛使用鐵器,實行移民屯田,滇中、滇東北等地出現了新的封建生產關係的因素。南北朝時期雲南進入爨氏的統治時代。
晉朝泰始七年(271年),改置寧州。太康三年(282年),復省入益州,置南夷校尉。太安二年(303年),復置寧州。東晉鹹和八年(333年),李雄派李壽率兵攻占南中,李壽被封為“建寧王”,爨琛為交州刺史。鹹康四年(338年),分置安州。鹹康五年(339年),爨琛降晉,晉王朝封爨琛為寧州刺史,並承認其世襲地位,從此漢族豪族爨氏統治雲南400年。
漢晉時期,有較多的移民進入雲南,所形成的小聚居區,主要在郡縣治地與交通沿線。
南北朝,梁大同年間,改置南寧諸州,承聖末年,雲南成為西爨與東爨之地。
隋唐宋時期
隋代消除割據勢力,雲南重新置於中央政府的直接統治之下,唐初繼之,基本上恢復了漢晉時期的郡縣規模。隋開皇十七年(597年),復開南中,仍置南寧州,領羈縻數十州,後又領於益州都督府。
唐武德元年(618年),設南寧州,後改為南寧都督府;武德七年(624年),設雟州都督府;貞觀六年(632年),復置戎州都督府;麟德五年(664年),設姚州都督府。 707年,唐朝擊敗南侵洱海的吐蕃擴張勢力,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洱海地區的蒙舍詔部落首領、哀牢夷人皮羅閣兼併其他五詔,建立南詔國,被唐朝賜名“歸義”,皮羅閣封為雲南王,南詔時期的疆域東接貴州,西抵伊洛瓦底江,南達西雙版納,北接大渡河;東南界今越南,西南界今緬甸;西北與吐蕃為鄰,東北與戎州相望的廣闊疆域。南詔內修制度,築拓東城。次年建都太和城。天寶元年(742年),置戎州督羈縻三十六州。天寶九年(750年),南詔占領雲南全境,稱臣吐蕃,僭國號曰大蒙。貞元四年(788年),吐蕃冊封日東王。五年,復歸唐。十年,請改國號南詔。太和三年(829年),復叛唐。大中十三年(839年),僭稱帝國,號大禮。
南詔建立後,曾經大規模移民,把20餘萬戶漢化程度較高的白蠻遷至永昌地區,把較為落後的烏蠻自山林深谷遷至肥沃的西爨故地。
879年,鄭買嗣殺南詔王建大長和。光化四年(901年),鄭買嗣奪位,自立為王,改國號大長和。後唐天成三年(928年),楊乾貞建大義寧。後晉天福二年(937年),段思平聯絡三十七部滅大義寧國,建立大理國政權。大理國政權基本上承襲了南詔以來的疆界,行政區劃設有八府、四郡、三十七部,實行封建農奴制專政。大理國政權在雲南的統治基本與中原的宋朝相始終。大理王向宋朝稱臣納貢,其首領先後被宋朝封為雲南八國郡王、 大理王等,並成為南宋王朝抵禦蒙古貴族西部戰線的助手。大理國政權始終保持著對宋王朝的臣屬關係。
元明時期
元朝
1253年,忽必烈率大軍乘革囊渡金沙入雲南,滅大理國,1260年,設“大理國總管”。1276年,忽必烈選派賽典赤·贍思丁來雲南建立雲南行省,任賽典赤為“雲南行中書省平章政事”,省會中慶路(昆明),清查戶口,編定賦役,自此昆明取代大理成為雲南的政治中心,雲南完全納入了元朝的統一治理範圍,“雲南”一名便正式作為行省一級的機構出現在歷史上。 此後元朝封也先貼木兒為雲南王,1290年封皇孫甘麻剌為梁王,雲南王鎮大理,梁王管轄全省,雲南實際上存著行省與諸王府兩套政權。
元代蒙古、回回移民入滇, 即將制炮術、採礦術、醫藥、天文曆法等一些先進知識隨同帶入。 伊斯蘭教在雲南進入空前發展時期。回回人亦與當地人進行通婚和融合。 元代以前遷入雲南的漢族移民,主要聚居在郡縣治地。
明朝
明朝建立後,明朝先後五次派遣使者入滇勸降,兩次使臣被殺,勸降無果。洪武十四年(1381年)8月,朱元璋發布征雲南詔令,命傅友德為征南將軍、藍玉為征南左副將軍、沐英為征南右副將軍。9月,自南京出發,兵分兩路,從北、東兩個方向大舉向雲南挺進。洪武十五年正月,昆明城被攻破,洪武十五年閏二月,大理城被攻破。至此,雲南全境基本平定。
明朝政府調整了對雲南的管理方案,大量撤縣并州 ,洪武十五年(1382年)建立了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實施了“土流並治”,“移民實滇,開發生產” ,平滇軍隊、戍邊屯墾衛所軍卒及其家屬大多落籍雲南。 雲南內地設府、州、縣,實行以流官為主的統治,在邊遠地區則建立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長官司、“御夷”府州等,全由土司管轄。礦冶業迅速發展,銀、銅的產量居全國第一。
明初開始,隨著中央政權統治的深入,入遷的人口源源不斷,除少數偏遠的民族聚居區外,“夷化”過程基本中斷。進入雲南的漢族以聚居的形式分布於各重要地區,並在與當地各族的交流來往中發揮主體作用和影響,經相互融合而形成具有鮮明地方特點的雲南漢族群體。
明代雲南西南的“白夷”(傣族)貴族思倫發、思任發、思機發數次積聚力量,試圖建立“麓川王國”,與明朝抗衡。明朝分別於1441年、1443年、1448年發動了征伐麓川的軍事行動。嘉靖年間,洞吾王朝大舉對外擴張,向東侵犯雲南境地。1583年,明朝廷命鄧子龍等率軍前往雲南抵抗。在今施甸姚關地區打敗緬軍,阻止了其進一步的侵犯。
明末,以李定國為代表的大西軍,曾擁護流亡皇帝永曆帝以昆明為根據地為抗擊清軍。
清朝時期
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吳三桂進攻雲南,永曆帝及其隨員逃至緬甸。康熙元年(1662年),永曆帝朱由榔及其子被吳三桂從緬甸逮回,絞死在昆明金蟬寺,明朝最後一代王朝覆滅。清康熙年間,吳三桂的叛亂被粉碎。
清朝沿襲明朝制度,在雲南設承宣布政使司。乾隆朝對雲南農業的開發 ,保證了雲南社會的穩定與經濟發展,促進了雲南人口的穩步增長。 清朝時期大量移民入滇,雍正年間鄂爾泰推行“改土歸流”,邊疆部分地區仍保留土司制度。康熙朝開始在雲南實行的“放本收銅”政策 ,帶動了交通業、商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使漢文化在雲南得到廣泛和深入的傳播,雲南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與中原結成一個整體。 清代前中期對雲南地區實施的府州升降、衛所裁併和改土歸流等行政、疆域調整,通過這些重要活動, 清王朝在雲貴地區系統地建立起中央行政管理和社會控制體系, 並為外來移民的全面進入和深入開發創造了重要條件, 對雲南社會歷史產生重大影響。
雍正時期雲南布政司領府二十三、直隸同知一、州三十一、土府、州各一,主要統治重心區域的行政設定基本沿襲前明,但土司、土官的建制數目比明代明顯減少。雲南內地地區的中慶、曲靖、大理、楚雄、烏蒙、臨安等,“自元迄近代之建置,無多改易”,而邊地區麗江、北勝、永昌、順寧、景東、元江、車裡、臨(安)廣(南)等部分政區變動較多,反映了“政權逐漸鞏固之過程”。 康熙六年(1667年)至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間,雲南地區有16個府級行政單位發生建置變動,調整面達到雍正朝全省府級數的66.7%。 就疆域而言,變動較大的是在雍正四年、五年(1726、1727年),原隸四川的東川、烏蒙和鎮雄三府經改土歸流後分別劃入雲南, 基本奠定了現代滇東北行政區劃格局。 到嘉慶年間雲南共領府十四、直隸州四、直隸廳四。
鴉片戰爭後,法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將雲南劃為法國的勢力範圍,蒙自、蠻耗、河口等地被劃為商埠,從領土主權、礦產開發到經濟貿易等各個方面對雲南邊境進行侵略。
鹹、同年間,雲南發生回民杜文秀起義, 滇西、滇中、滇南均有戰火。清朝末年,雲南省為300餘萬兩,歲出約需600餘萬,每年除由部庫撥款及各省協濟160餘萬元,尚不敷100餘萬。
1910年滇越鐵路全線通車,改善了雲南對外交通運輸條件,推動了雲南經濟尤其是礦業的發展。大錫成為雲南對外貿易的支柱產品,錫業代替銅業成為雲南礦業的命脈,同時還刺激了煤炭需求,促進了整個雲南煤業的發展。礦業中心從滇東北地區轉移到滇越鐵路沿線地區,形成了滇越鐵路沿線礦業帶,滇越鐵路沿線礦業帶也成為近代雲南礦業最發達地區。但通過滇越鐵路,法國滇越鐵路公司獲取了高額利潤 。
宣統二年(1910年)滇越鐵路建成,雲南大錫等物資主要由鐵路運輸出口。宣統三年(1911年)10月30日,發動了昆明起義(重九起義),組建雲南大漢軍政府,同月27日、及11月1日先後爆發了騰越、滇南起義,三次起義都取得了勝利,全省迅速光復。
民國時期
民國創立,省自為政,協餉停止,在民國初期及蔡鍔任軍都督時期,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開源節流, 整頓財政。 民國四年(1915年)2月25日,蔡鍔、唐繼堯等領導發動了護國運動。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道設省。
民國十八年(1929年),蔣介石任命龍云為雲南省政府主席等,以龍云為首的雲南地方實力派統治在雲南確立。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雲南成為全國抗戰的大後方,是安置內遷企業和發展戰時工業的基地,雲南先後派出20萬雲南軍隊開赴台兒莊、武漢等前線抗戰,投入10萬多民工搶修滇緬公路。1942年,日軍占領東南亞後,雲南聯結東南亞的滇越鐵路、滇緬公路相繼中斷,雲南對外貿易量銳減。雲南作為戰略物資的重要輸入線,傳統驛運有所恢復 。
抗戰勝利後,1945年10月,蔣介石免除龍雲的雲南省主席職務,龍雲逃亡香港。 中共雲南地方黨組織全面開展了組織、發動民眾,武裝奪取政權的鬥爭,組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桂滇黔邊區縱隊”。
新中國成立後
1949年,在黨的統一領導下,解放了61個縣城,建立了14塊根據地。同時,解放軍野戰軍揮師南下。12月9日,盧漢率部在昆明起義,雲南宣告和平解放。
1950年2月24日,雲南完全獲得解放。3月,雲南省人民政府成立。
1951年3月,雲南省第一個專區級民族民主聯合政府寧洱專區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