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了城

雞了城

這就是美麗的雞寥城。位於今福建省莆田市東埔鎮東吳村(曾稱梯吳),地處湄洲島與秀嶼港之間的中心地帶,這裡港深不淤,風平浪靜,是個不可多得的天然港灣,是湄洲島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和秀嶼港開發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雞了城,創建於北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時商貿盛行,許多海船聚泊城下,這裡曾經是一個繁華的海邊集鎮,至今尚有116米長的古雞了城牆,當地有一句順口溜:“一日走雞了,三日講不了”。明末倭寇騷亂,人們被迫流落他鄉,雞了開始衰落。如今,近半人家有親屬在海外,該村的僑眷台眾多,近年來回鄉尋根謁祖,投資興業的人不斷增多。

基本介紹

雞了城 雞了城

雞了城位於今福建省莆田市東埔鎮東吳吉。宋代地名“系蓼”,熙寧四年(1071年)創建,名“系蓼城”,時商貿盛行,海船聚泊城下。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為防倭在此設吉了巡檢司,重新修建寨城,周150丈,高1.8丈、厚1丈、建垛308個,警埔8個,開城門,建門樓2座。清初劃界廢毀,現存寨牆一段長116米、寬2.9米、高3.3米。

雞了城 雞了城

雞了港與海峽東岸的鹿了港(今台灣鹿港)相對,都是古代的著名港口。 雞了港(東吳港)開港於宋代,位於東埔鎮東吳村南城自然村南宮前。明初改稱吉蓼港,曾為吉蓼巡檢司駐地和南日水寨兵船駐紮港;清初沿海截界,居民悉遷涉涵江,港口荒廢,復界後易稱吉了港,港務漸興;民國年間,公路運輸業興起,該港貨運量減少,唯漁船時有與台灣通航;建國後改稱東吳港。

莆田民間至今還在用的一句口頭禪:一日行雞了,三日講不了。意思是一天去雞了城回來,所見所聞三天都說不完。說明雞了城當時是多么地繁華啊。

東吳石塔

雞了城 雞了城

東吳石塔,又稱吉蓼塔,位於湄洲灣北岸東埔鄉東吳村,它雄居秀嶼港主航道要衝,是古時入港的主要航標。東吳塔建於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高約30米,7層八角青石構造,造型典雅。塔基八面均有龍、虎、獅、鹿、鶴、麒麟等動物浮雕,形態不一,神情惟妙惟肖。塔門入口兩旁豎立二尊護塔將軍,威武雄壯;各層門額上刻有“鍾靈毓秀”“海天清梵”、“海山鰲峰”“古剎嘉馨”、“視聖偉望”等字樣,下方還刻有咒語經文。塔內有曲尺形石階通往塔頂,遊覽者可憑藉登高,倚欄遠眺,秀嶼港灣,盡收眼底。

東吳村宋時稱“系蓼”,熙寧四年(1071年)建系蓼城。這裡曾是一個繁華的海邊集鎮,至今尚存有116米長的古寨城牆。東吳村地處湄洲島與秀嶼港之間的中心地帶,這裡港深不淤,風平浪靜,是個不可多得的天然港灣,是湄洲島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和秀嶼港開發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東吳塔將受到世人的更加關注和青睞。

廟宇

雞了城·雞了塔·雞了城隍廟

北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創建雞了城,時商貿盛行,許多海船聚泊城下,這裡曾經是一個繁華的海邊集鎮,至今尚有116米長的古雞了城牆,當地有一句順口溜:“一日走雞了,三日講不了”。意思是說雞了城熱鬧非凡,物品琳琅滿目,令人眼花繚亂,三天都講不完所見所聞。

明末倭寇騷亂,人們被迫流落他鄉外地,雞了開始衰落。如今,近半人家有親屬在海外,該村的僑眷台屬眾多,近年來回鄉尋根謁祖,投資興業的人不斷增多。

雞了城 雞了城

雞了城屬今東吳村(曾稱梯吳),地處湄洲島與秀嶼港之間的中心地帶,這裡港深不淤,風平浪靜,是個不可多得的天然港灣,是湄洲島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和秀嶼港開發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雞了塔現稱東吳塔,位於東埔鎮東吳村,它雄踞湄洲灣港主航道要衝,是海輪入港的主要航標,東吳雞了塔建於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高約30米,八角七層青石構造,造型典雅,塔基八面須彌均刻有龍、虎、獅、鹿、鶴、麒麟等浮雕動物,形態各異,神情惟妙惟肖。塔門入口兩旁豎立二尊護塔將軍,威武雄壯;各層門額上刻有:鍾靈毓秀、海天清梵、海山鰲峰、古剎嘉馨、視聖偉望等字樣,下方還刻有咒語經文。塔內有隨塔牆形的石階通往塔頂,遊客可憑藉登高,倚欄遠眺,秀嶼港灣與湄洲島,盡收眼底。

雞了既建了城,又建了城隍廟,明洪武二十年(1387)於此設定吉蓼巡檢司,新修建寨城,以固海防。吉蓼寨城隍廟,成為莆田第七級城隍廟。第一級城隍廟為華亭仁和廟,系南宋端皇帝與陳文龍、文天祥被元兵所迫,從南宋首都臨安所在地仁和南下駐華亭柴樓里時遷建的,屬國都城隍廟,為一級城隍廟;隨皇帝南下的還有許多官民,浙江省長也隨遷來莆,建立了浙江廟,屬省級城隍廟,為第二級;興化府城隍廟在廟前路,為第三級;莆田縣城隍廟在舊莆田市府內,已拆遷,為第四級;平海衛城隍廟稱平海城隍廟,為第五級;莆禧所城隍廟,清初截界隨民眾遷涵江,復界後遷回莆禧,涵江人挽留了城隍廟,成為涵江城廟(鯉江廟),莆禧人回遷後,重建莆禧城隍廟,仍稱鯉江廟,為第六級;上述所講的吉蓼寨城隍廟,為第七級。

塔影潮聲吉蓼寨

雞了城 雞了城

吉蓼寨城位於福建省莆田市湄洲灣北岸開發區東埔鎮東吳村(即湄洲灣港-東吳港),離荔城31公里,有公路可通,寨城傍海而築,古蹟甚多,而以東吳石塔最為有名。

吉蓼為“雞了”之音變,與台灣海峽對岸的“鹿了”(鹿港)相對,都是古代著名的港口。吉蓼,又稱吉江。

早在宋熙寧四年(1071),這裡就建有“系蓼城”,設防以御海盜。明洪武二十年(1387),朝廷為了對付倭寇,重建寨城,設定吉蓼巡檢司。城周150丈、高1.8丈、厚1丈,建垛308個,警鋪8個,開城門、建門樓2座,城內有東吳、吉蓼、衙前、南城(梯吳)、北城等自然村。

明代,吉蓼是商業發達、人文興盛的沿海集鎮,民間流傳著“一日走吉蓼,三日說不了”、“吉蓼一鋪人財主,再出秀才童生古”的謠諺。勝地無常,清初截界寨城廢棄,而今只存寨牆一段長116米、寬2.9米、高3.3米。

吉蓼城內的古蹟,有明洪武年間進士王宜倡建的城隍廟遺址。今人在遺址上再造廟宇,三門的石柱上有舊聯:“一郡山河資保障;兩輪日月頌升恆”。城隍廟左前方有金雞廟,俗稱玉帝廟。廟後“金雞玉石”上有明清石刻,石刻後有一對旗桿台石。明清以來,梯吳人出海謀生的很多,為了表達懷鄉念祖之情,他們往往在新的居住地仿造帶有故鄉標誌的紀念性建築物。台北市也有一座類似的金雞廟,就是祖籍在梯吳的台胞構築的。近年來,台北市金雞廟董事會還為梯吳金雞廟捐建了一座戲台。

北城海濱有東嶽廟,廟前有數十米古城牆。廟左前方有方形古井,井台以四塊白玉石合成,建於明代萬曆年間,當地人稱為“安福井”,井水清心爽口。

東吳石塔與塔前的寶塔寺同建於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寺有廢興,今已修葺一新;塔卻歷經四百年風雨,安然無恙。塔系石構仿木樓閣式,七級八角,邊長2米,高30米。底層正門朝東,各層對錯開門,門旁雕刻武士像,每面設龕置佛像。石額有“海天清梵”、“海山鰲峰”和六字真言、建塔紀年等刻字。塔基須彌座浮雕鳥獸,圖案精美,形神兼備。除塔剎和四、五層的檐柱、圍柱有所損壞,其餘保存尚好。塔內有曲尺形的石階通達塔頂,遊覽者登臨送目,湄洲灣盡收眼底。東吳塔憑海而立,秀出地表,兼備導航指津的功能。

吉蓼城挺胸濯足湄洲灣,或能望見海市蜃樓之奇觀?不然,莆田沿海十景之一的“蓼城蜃氣”,要作何解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