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哮喘(5)

5重視臟腑相關的整體治療
眾所周知, 哮喘 病位在肺,但根據中 醫學 臟腑相關學說,則與脾腎密切相關。如脾不能運輸水津,腎不能蒸化水液,均可致津液凝聚成痰,上乾於肺,成為發病的潛在病理因素。飲食不當者病源於脾,而素質不強者則多以腎為主。因此,痰哮重在治脾以杜痰源;虛哮重在治腎以清痰本;發作期邪實者以治肺為要;緩解期正虛為主者,則當調補脾腎,且尤應以補腎為要。因腎為先天之本,五臟之根,精氣充足則根本得固,症狀可以減輕,發作可減少直至控制其發作。肺脾氣虛可用六君子湯、玉屏風散、桂枝加黃芪湯;肺腎兩虛可用生脈地黃湯、金水六君煎、金匱腎氣丸。
肺與大腸相表里,肺氣肅降功能正常則大腸傳導功能正常;腑氣通暢又有助於肺氣的肅降。若痰熱壅肺或痰濁阻肺,肺氣不降,則腑氣不通,或因厚味積熱,腑實熱結,上乾於肺,肺失肅降,而見喘逆胸滿,腹脹, 便秘 ,舌苔黃燥,脈滑實者,又當瀉肺通腑,釜底抽薪,選用大黃、全瓜簍、芒硝、枳實等,方如厚朴三物湯、礞石滾痰丸;若屆痰濁壅肺,痰稠質粘,胸高脅脹,舌苔厚濁者,可予控涎丹。腑氣通暢,痰濁下泄,肺之肅降功能自復,此即“髒實瀉其腑”的方法。
肝肺升降相因,如憂思郁怒,肝失疏泄條達,氣機郁滯,或肝鬱化火,津凝成痰,痰阻氣道,而致肝升太過,肺降不及,肝氣侮肺,肺氣上逆,發為喘哮,症見嗆咳,乾哮,痰少而枯,脅肋脹痛,心煩,咽乾,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女子多發於經前,經行不暢者,治當疏利肝氣,清肝肅肺,可用四逆散、瀉白散之類。
肺朝百脈,助心治理及調節血脈的運行。肺虛治節失職,久則肺心同病,而見氣短息促,呼多吸少,心慌動悸,煩躁昏蒙,汗出肢冷,肢體浮腫,面青,唇甲青紫,脈細數不清,或不齊,舌質青器,苔白滑等症。甚則在肺腎兩虛,不能主氣、納氣的基礎上,因腎陽虛衰不能溫養心陽而致心腎陽脫者,治當回陽救脫,用陶氏回陽救急湯,另吞參蛤散、黑錫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