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哮喘(1)

若視“夙根”即為痰伏於肺,又似有一間之隔。 蒸化水液,以致津液凝聚成痰,如伏藏於肺,則可成為哮喘的潛在病理因素。 綜上可知,哮喘“夙根”論的實質主要是指臟腑陰陽失調,肺脾腎對津液的運化失常。

哮喘 是一種發作性的痰鳴喘咳疾患。發時喉中有水雞(哮鳴)聲,呼吸氣促、困難,甚至不能平臥。根據本病臨床特點,古代文獻稱“伏飲”、“呷嗽”、“哮吼”,丹溪首創“哮喘”病名,此後醫家鑒於哮必兼喘,而稱哮喘,簡名哮證、哮病,以示與喘證有別。
據其臨床表現,當含現今之支氣管哮喘、喘息性支 氣管炎 ,或其它急性肺部 過敏 性疾患等。
1 病因“夙根”論的實質與“專主於痰”說
哮喘的“鳳根”說肇自《證治要訣》:“或宿有此根”,而明確於《景岳全書·喘促》:“喘有夙根,遇寒即發,或遇勞即發者,亦名哮喘。”“夙根”究竟指什麼?根據丹溪“哮喘專主於痰”,上溯到《金匱》的“伏飲”,下涉後世多家之論,似指“伏痰”阻肺為患,如《病因脈治·哮病》曰:“哮病之因,痰飲留伏,結成窠臼,潛伏於內,偶有七情之犯,飲食之傷,或外有時令之風寒,束其肌表,則哮喘之症作矣”。
“痰”是人體內津液不歸正化而變生的病理產物,既可因病而生,也可因停積致病,是導致多種疾病的病理因素,故現今稱之為第二病因。然深究之,畢竟“痰非病本,乃病之標,必有所以致之者”(景岳)。若視“夙根”即為痰伏於肺,又似有一間之隔。因痰的來源,必須是在素體偏盛、偏虛及臟腑陰陽失調的基礎上,復加氣候、飲食、情志、勞累等因素,影響津液的運行,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輸化水精,腎不能 蒸化水液,以致津液凝聚成痰,如伏藏於肺,則可成為哮喘的潛在病理因素。
綜上可知,哮喘“夙根”論的實質主要是指臟腑陰陽失調,肺脾腎對津液的運化失常。這一認識,可有助於加深對“平時治本”的理解和套用,似比指“夙根”為伏痰說更為貼切。
由此表明所謂“夙根”當指患者的稟賦素質而言,與現代西 醫學 所稱“變態反應素質”相類似。具有這種素質的人,或因外源(如花粉、魚蝦、雞蛋等),或因內源(體內感染病灶)
引起變態反應,一旦再次接觸“變態反應原”,則易發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