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雙髻山
基本介紹
泉州雙髻山,現名“仙公山”,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馬甲鎮,距泉州市區中心25公里。南北朝時(公元480-502年)。因祀“何氏九仙”而名,其主峰758.5米,總面積13.68平方公里。
雙髻山氣勢雄偉,岩崖陡立,雲霧繚繞,徑曲林幽,含煙凝翠,風光旖旎,擁有眾多的寺宇亭榭、文物古蹟和迷人傳說;以“靈、奇、秀、險”為特色。仙公山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是集宗教朝聖、遊覽觀光、休閒娛樂、修學度假於一體的風景名勝區。有“八閩名勝無雙境,絕頂蓬萊顯九仙”之美譽,為福建省省級風景名勝區和首屆泉州市十佳風景名勝區。
雙髻山名勝區由雙髻宗教文化景區、仰恩湖文化休閒區、馬甲民俗文化景區、馬甲亞熱帶動植物觀賞園、荷潭湖遊樂度假區等五個景區組成。有豐山洞、白水岩、朝天閣、仙靈橋、仙井、仙足跡、仙棋盤、仙茶樹、仙排閣、貴婦雙髻、荷譚印月、仙公蓬萊等勝景,以及宋代朱熹、王十朋,明代張瑞圖等歷代文人騷客留下的摩崖石刻。
近年來,雙髻山風景名勝區管理處致力於旅遊區的規劃、開發和建設,籌巨資修葺寺院亭閣、開築盤山公路、架設空中纜車,完善旅遊基礎設施和服務娛樂設施,使名山更加絢麗多姿。成為秀山八閩的旅遊勝地。
風景特色
雙髻山巨岩陡立,奇偉巍立顛。又峰對立,相向對峙。每當朝霞輝映,從遠處放眼眺望,猶如古時婦女頭上盤扎的又髻。山路清晰如鏈,蜿蜒潺潺南流,一路青歌漫舞,注入荷潭水庫。漫遊雙髻山,可見仙公山遍布歷代的摩涯石刻,碑記詩文,匾額楹聯,寺觀廟宇,民間傳說的勝跡,錯落有致,紛呈異彩。它們與泉州古城的開元寺,靈山聖墓,清淨寺,關帝廟,禮拜堂等遙相呼應,相映成趣,令人感受到中華古老文化的強烈薰陶,領略到文化古城那兼容並蓄的各種宗教及其宗教文化的豐厚內涵。雙髻山的景觀,無可非議地從一個側面折射出泉州之所以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的輝煌史實。登上仙山,尋道覽勝,乘坐纜車,極目江天,置身天外,讓人如臨仙境、心曠神怡而流連忘返。
主要景點
豐山洞
又稱“雙髻寺”,俗名“仙公寺”,奉祀何氏九仙,是仙公信仰者朝拜的聖地。豐山洞始建於南朝齊(479-502年)。時人在仙公山上“絕頂雲霄”的古岩外,建造岩宇,修道煉丹,濟世救民,距今已有一千五百佘年,中間幾經興廢。
朝天閣
與白水岩同代建造的朝天閣,卻是儒教的岩宇,為舊時讀書人朝聖之地。“朝天閣”又稱“朝天觀”,因年代久遠,幾經興廢。一層內供奉五文昌夫子和何氏九仙之母舅范侯公,為舊時讀書朝聖之地。二層為仙公山文物陳列室,陳列著仙公山有關文物和照片等資料。
觀日台
山上還有一處使人“會當陵絕頂,一攬眾山小”之感的好地方,那就是觀日台。“觀
日台”為清朝太常寺卿陳大所題,台面二米見方。清晨,屹立立台上,遠眺東方,可見一輪紅日躍海噴礴而出,冉冉升起,海天同輝,令人頓然胸懷開闊,心曠神怡。清人萬際昌詩云:“攀蘿尋鳥道,侵曉上峰巔,霞氣涵滄海,波光接遠天。山空孤日落,雲淨一星懸,曾說和馭,相催日復年。”抒發的就是在這裡觀日出的感懷。
通仙天橋
旅客乘坐空中纜車到達“入雲閣”下站後至豐山仙洞必經之路,天橋全長44.5米,寬2.6米,建於1995年10月。全橋建於峭漄岩壁上,由六支鋼筋混凝土仿樹木圓柱支撐橋面,最高點8.75米,橋面多折成曲形,雙邊鐵扶加固。
荷潭水庫
山下的荷潭水庫,是一個風景秀麗的人工湖,每當麗日映照,波光粼粼,山嵐縹緲,浮嶼時隱時現,恍如海市蜃樓,倒影若即若離。泛舟潭中,擁抱湖光山色,會讓您詩情豪發,流連忘返。
福建省連江縣雙髻山
位於村東北,為定海第二高峰。因山峰堆翠,形如婦人頭上的螺髻,故名。雙髻山與紗帽山巍巍對峙,是定海城兩大屏風。其地勢險峭,有古城牆盤旋,巍峨壯觀。山下老虎岩處即所謂“海門天險”,有扼海控江之勢。明永樂八年(1410年),數千倭寇占據雙髻山進攻定海堡,千戶湯俊等官弁5人同日戰死,葬於此山,時稱“五忠墓”。鄉人遊客多到此古戰場憑弔英烈,激發愛國愛鄉之情。沿崎嶇山間小道行進,情趣怡然,半山腰有一塊巨岩懸空,頗似古代書生頭上的冠巾,颯颯生風,人稱“生巾飄逸”,為定海十景之一。古人有詩詠:“海濱郡有生巾跡,岩際巍然一片石。本無道貌肅人心,若有典型在夙昔。秋風吹落拾來彈,完好欲求不裂難。春長苔紋將縫補,依然還我舊儒冠。”至山頂極目遠眺,定海灣內的三十六礁,閩江口的五虎門、馬祖澳的南北竿塘等盡收眼底。俯視山間,只見一條條古道、戰壕,似龍蛇盤旋起伏,“雙峰(髻)峭拔”為定海舊十景之一。古人有詩曰:數峰江上青何及,雙影挺然非獨立。南北往來多少船,從此出兮從此入。兩邊對峙儼然尊,砥柱中流自有根。三十六碴(礁)頭都管,領海邦以作關門。
廈門長泰縣雙髻山
基本介紹
雙髻山,又名天成山,位居長泰縣東南部,屬長泰縣馬洋溪生態旅遊區。海拔342米,是廈門入泰第一山。東接天柱山,南鄰龍海角美鎮,屬馬洋溪生態旅遊區管轄。距縣城8公里,距漳州市29公里,距廈門特區35公里。
天成山分為南北兩峰,相隔約百米,南號“天成”,北稱“晞髮”,雙峰聳峙,分外嬌媚,遠遠看去,宛若風華絕世的古代美女的雲鬟翠髻。其山形狀如馬鞍,和天柱山遙相對峙,雄偉挺拔,怪石嶙峋,常年雲霧飄繞,山下溪水環繞,清澈見底。 雙峰間常有祥雲飄蕩,瑞氣氤氳,令觀者心
醉神怡,暇思悠遠。曾名列古代“武安八景”之一,近年又進入“長泰新八景”之列。
此山曾是英雄豪傑叱吒風雲的施威疆場,棟樑之才潛修成器的發祥之地,唐朝末年黃巢揭竿舉義,入閩至泰。曾憑天成山之險與前來進剿的唐軍浴血奮戰。
近年來,廈門南普陀智藏和尚籌措資金,準備在天成山規劃建設佛教研究基地和古琴培訓中心。長泰縣實施旅遊興縣戰略,正重新喚起天成山的風采。
風景特色
此山海拔只有342米,雖無本縣另一名山天柱山那樣雄奇峻偉,有玉柱擎天的磅礴氣勢。卻以它那神奇瑰麗的自然景觀和閩南佛教聖地而著稱於世。
山上有很多幽洞、石屏,如百丈屏、天游蹬、種石齋、豹隱洞、樵陽洞、半鶴洞、松鱗軒、天鏡湖等。明天啟年間,縣人進士楊瑩鍾辭官回鄉後,曾在此山築寨隱居、增建萬石樓、清虛閣、巢父居、心遠堂、遂家焉等。天成山遍地大石、巨石或壘疊銜接、或橫縱交錯、或兀立成台、成室,處處引人入勝。山上有一特殊竹類品種,莖呈四方形,狀如筷子,有“羅遠插筷成竹”傳說,也為天成山增添了神奇迷人色彩。
天成峰岩石眾多,有的獨自兀立,有的累疊成景,有的高聳幾十丈,有的形似活潑的動物。古人對岩石也有了神奇的命名,如:百丈屏、天游蹬、龜爬壁、鯉魚石等。顧名睹狀,的確惟妙惟肖,令人叫絕。
主要景點
布政廳
南坡有一洞室,洞高約5米,面積約100平方米,可容數十人。洞壁北側依山坡,東南西三側懸空,古人用條石修砌石牆,留有門窗。洞裡空曠明亮,空氣流暢,尤使人驚訝的是,洞頂是一塊巨大的岩石覆蓋。相傳明邑人楊瑩鍾告退後曾在此洞辦學課徒,人們便稱此洞為“布政廳”、“布政學”。
朝天大道
天成山的東麓是朝天嶺,這裡有條聞名的古驛道——朝天大道,唐朝起,它便是漳州府、長泰縣赴省晉京的一條主要通道。明正統五年(1440年),
在朝天隧道口設立巡檢司。如今,浦角線經過這條古道,早已是天塹變通途。
加令崆
這個岩洞依著山勢,由數十個巨大的岩石自然累疊相支而成,洞長十多米,高約2米,寬約1.5米,洞底約呈60度的傾斜,洞的上下左右都是相疊的岩石。穿行此洞,須小心翼翼,手腳並用,匍匐身子,一步步地攀援或下滑。
石鼓岩
天成山有不少神奇的景象,引人入勝。在一塊巨石上,鑿有一個深2米、面積約6平方米的圓水池,池中長年積水,永不乾涸,人稱之天鏡池。另有一巨石,上有一塊扁形石頭,遊人若在扁石踩動,便發出咚咚咚的聲響,人稱之石鼓岩。奇特的景象各伴有動人的傳說,如“天成漏米倉”、“羅遠插筷成竹”,“楊布政羽化成鷹”等,為天成山增添了迷人的色彩。
潮陽雙髻山
潮陽古八景之一的龍首環青,是很有特色的瀏覽勝地,它位於金浦官路村北面山谷。這裡環境空寂幽靜,四周綠樹環抱,曾山古寺獨臥其中。從寺後山徑可登雙髻峰,潮陽水河,盡收眼底,確是壯觀。據《潮陽縣誌》載:“雙髻山即曾山”,“上有岩曰寶峰岩,石屋天成,深廣八尺,也為大顛舊跡”雙髻山有摩崖石刻數處;為:“(宋)紹聖乙亥歲(1095年)開”、“(宋)政和丙申歲(1116年)歲重開頭陀”、“(元)至正丙午重興住持元清記”及明代成化辛丑、民國了卯僧人鐫石銘記5幅。記錄了這裡岩寺興廢歷史。相傳至明代,此處便改名為曾山古寺了。而且僧入不僅於岩洞修禪且建寺,今曾山古寺依山建築寺廟數座,其門匾“曾山古寺”是清代乾隆辛丑金浦人氏宮為湖北安襄鄖兵備道的鄭之僑題字。寺於峰廠之平坡,綠樹遮蔭,曲徑通幽,風光如畫。 雙髻山由於環境幽靜,列朝士子也曾到此潛心攻讀,這裡有"雙峰書院”舊址。原書院有房屋六間,今岩石尚有倒塌三間的天然石洞。據說明朝峽山人氏宮至大理寺卿的周光鎬以及金浦的鄭紹傑先後曾到這裡讀書。清代金浦的鄭安道、鄭光治與華陽游姓少年也曾來此致志學習而先後登第。清代光緒十七辛卯年梅花的鄭佐卿捐資修葺書院,聘請棉城舉人陳宗翼到此任教,有十幾名少年到此就讀。登山到此遊覽,對探討潮陽教育史也有一定裨益。
從曾山古寺再往上攀登,便至雙髻峰頂。《潮陽縣誌》記:“雙髻山高數百丈,周圍數十里為近縣山之特秀,航海者率望此以為準。”清代詩人鄭安懷《登雙髻山望海》詩中有:“高峰聳雙翠,桀然雲氣屯。登臨山背盡,白日手可捫。縱目杏無極,空光盪心魂。風聲搖天外,怒浪長瀾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