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成寨[10]

天成峰的四周,岩壁陡峭,古人因勢隨形,建成堡寨,稱天成寨。 是年十二月,清軍雲集,圍攻天成寨。 謝橋,明弘治年間,謝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

武安鎮--天成寨

天成寨在長泰縣武安鎮東南的雙髻山上,距武安鎮7公里。
雙髻山是位於長泰縣與龍海市交界的一座岩嶺,海拔342.3米,峰石峻峭,樹木稀疏,山頂雙峰對峙,狀如童子髮髻,故名。其北峰稱為“天成”,南峰為“晞髮”。晴日遠望,山嵐飄浮,霞彩映照,真正是妙趣天成,故而素有“雙髻晴雲”之稱。明人方定有《雙髻晴雲》詩曰:“雙髻東南衛武安,奇峰時鎖白雲間。白雲散盡晴光照,放出青青兩翠鬟。”
天成峰的四周,岩壁陡峭,古人因勢隨形,建成堡寨,稱天成寨。今岩巔有女牆垛口,牆東北隅尚存石炮一尊。登寨的唯一通道就是峰前的巨大岩罅,其間僅容單人通行,中藏三百六十級石階。扼住寨門,那真正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寨內有松鱗軒、清虛閣、萬石樓、心遠堂、天鏡湖諸勝。東有一洞,稱天成洞,洞中寬敞,有如廳室相套相連。主洞叫“布政廳”,其間還有“梳妝檯”、“大石桶”等小洞。居然有似官廳府第。天成洞旁是瑞煙岩,岩院始建於明崇禎四年(1631年),依崖而建,一堂兩廂,岩中供如來佛像。
傳說明代在這雙髻山麓的小歧村出了個楊瑩鍾,曾任廣西布政使,人稱楊布政。他告老還鄉後,設館講學,並且訓練鄉兵,武裝保衛家鄉。有人進讒言於朝廷,誣他“圖謀不軌”。朝廷派兵圍剿。楊瑩鍾率家人退避至天成峰上。他帶著石匠在岩頂設定工事,鑿築城垛。洞口形勢險要,易守難攻。洞中貯積米糧,足以固守。因而得以長久與朝廷抗衡,後來,內奸引導官兵自未設防的“石槽洞”潛入寨內。楊布政正在午睡,被腳步聲驚醒,大喝一聲,山鳴谷應,倉促之間,抓起碗筷投向敵人,那碗中尚未進食的煮熟紅蝦,落到水窪里竟然活蹦亂跳,而插進石縫的竹筷竟也長成綠竹。楊布政終於遇害,但是至今天成峰山麓的澗水中還有紅色小蝦,而寨牆垛間也長著方形的綠竹。
當然,這些民間傳說僅僅反映出人民對明末黑暗統治的強烈不滿,實際上在明天啟二年,粵西布政使楊瑩鍾為避魏忠賢迫害,舉家遷此,築天成寨,屏跡不入城。並無楊被殺之事。但是天成寨確實發生過激烈的戰鬥。清順治九年(1652年)三月間,鄭成功下令把圍攻長泰城的義軍主力撤到城東三十餘里的江東橋一帶,占據天成寨等幾個要隘,布陣設伏,全殲清閩浙總督陳錦所部的數萬官兵。清康熙十四年(1673年)十月,鄭成功長子鄭經率師圍困漳州,清海澄公黃芳度的標下將官吳淑開城投誠。鄭經任吳淑為後軍提督。四年後,吳淑率偏師入長泰,駐天成寨,與漳州駐軍互為犄角。是年十二月,清軍雲集,圍攻天成寨。此時,活躍於吳田、天柱山等山區的長泰民間秘密抗清組織修齋會與漳浦縣抗清組織白頭會首領蔡寅等聯合,猛攻清軍之背,吳淑始得以突圍。
歷史風雲已經消散,今天的遊客則仍可觀賞這險峰古堡的特有風光。如今交通發達,一條盤山公路正繞過雙髻山直達廈門。

王套樓--天成寨

套樓村位於鄉境東北部,村委會駐王套樓,轄王套樓、謝橋、盧橋3個自然村。
明嘉靖年間,王重銀從山西省洪洞縣遷此定居。後建看家樓,稱王家樓。到天啟年間因家勢興旺復建一座能把原樓套進去的大樓,故名王套樓。清同治年間,為防水、防匪,修有土寨,名“天成寨"。今寨基尚存。村周養魚坑塘遍布。
謝橋,明弘治年間,謝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後於狄青湖溝上建座石橋,故名。盧橋,清順治年間,盧姓由山西洪洞縣洪渠溝南郭家莊遷此定居。始名盧家莊,到清康熙年間盧姓集資修橋後,易名盧家橋,簡稱盧橋。
村西南方有“生皇寺”。生皇寺傳說是唐朝皇帝李世民的出生地,李世民登基後賜予此寺廟以“生皇寺”之名,從此生皇寺成為當地遠近聞名的寺院。文革前改造成為學校,文革中遭受衝擊,被毀,現已不存在。
村西南有“棘陽城”。今河南新野境內,有一條南北流向的河叫溧河,歷史上稱棘水。戰國時期,棘水是楚國和秦國的界河,河東屬楚,河西屬秦。楚懷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03年),楚懷王與秦昭王在楚境邊界處之黃棘(址在今新野溧河鋪鎮江黃集附近)有過一次會盟,雙方都出於自身利益之考慮,向對方作了一些外交讓步,此後兩國曾相安了一段時間,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重大事件“黃棘會盟”。棘水東側有城,近黃棘,因位於棘水之陽,故名棘陽。秦滅楚後,以棘陽歸南陽郡,屬荊州。西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封杜得臣為棘陽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