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丫髻山位於平谷縣劉家店鎮境內,四方百姓又稱丫髻山為“東大山”。
因山顛兩塊巨石狀若古代女孩頭上的丫髻,故名丫髻山。
簡介
道教名山丫髻山海拔363米,四月廟會已延續400多年,為華北地區四大廟會之一。丫髻山的碧霞元君祠,始建於唐代,後經歷代不斷翻修、擴建,逐步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古建築群,建築輝煌,香火旺盛,是京東最有名的古剎。近年集資重修了碧霞元君祠和金身塑像,恢復了第年農曆四月初旬的廟會。磕頭溝原有雲岩寺,分上下兩寺,始建於遼代,後經多次重修。上寺建築懸崖峭壁上,其規模之大,工程之險,古來罕見。
五大特點
■皇家祭祀之所。康熙五十二年為康熙六十大壽做萬壽道場;雍正元年“丫髻山進香碑”中記載“……丫髻山進香同詞至禱交口陳忱且請以每十年進香一次……”;並且每年四月內務府或王公大臣來此朝山進香已成慣例;在《光緒順天府志》等典籍中,沒有把丫髻山列在寺廟,而是列在“祠祀”中。
■民間廟會盛興。丫髻山四月廟會,明時興起,影響之廣大,京、津、魯、晉、豫、內蒙古、遼寧等地善男信女紛紛來此朝山進香,每天多達數萬人。因此,丫髻山廟會也隨之成為華北四大廟會之一。
■歷史碑刻眾多。丫髻山上碑刻多是出了名的,民間有“盧溝橋的獅子,丫髻山的碑”數不清的說法,山上除了有康熙、道光兩位皇帝的御碑,康熙三子胤祉和雍正元年的碑刻外,還存有大量民間“老會”和進香碑刻。眾多碑刻,形成碑廠子、八卦碑林等景觀。
■“北方泰岱”美譽。丫髻山為北方道教名山,建有碧霞元君祠、玉皇閣、四十八盤等建築,其建築格局與山東泰山相似。此外,在清代碑刻中,有“近畿福地”“畿東泰岱”的記載,即有“北方泰岱”之說。
■殿堂神像供奉位置獨特。丫髻山除供奉碧霞元君、玉皇大帝外,還有三皇、藥王、東廟大帝、十二太保、四大元帥等諸神,在一般的寺觀中,七十二司、十殿閻君等都供奉於東嶽廟內,而丫髻山的十殿閻君則供奉在東嶽廟後的回香亭東西廊殿內,這種布局在其他寺觀中是很少見的;丫髻山西頂和回香亭兩處皆供奉碧霞元君,回香亭原為明末宦官魏忠賢建生祠,未成而忠賢敗,改建回香亭,恰逢西頂碧霞元君祠修繕,將碧霞元君等神像移至回香亭供奉。
景區
丫髻山雙峰高聳,玲瓏石林,磐石御坐,林木茂盛,鳥雀繁多。景區內有:雙松迎客、回香攬古、石經道、萬壽柏抱松、御坐石、碑林懷舊、碧霞夕照、觀音望海、石門等眾多景點。山後為松林山莊,可為遊人提供“小木屋”、“吊床”等休憩場所。丫髻山春、夏、秋氣候涼爽宜人,空氣清新,山色秀美,鳥語花香,為遊人提供了登山賞景,避暑納涼的好去處;裊裊香火、晨鐘暮鼓、使遊人倍感千年古觀之恬靜。
丫髻山座西北朝東南,滿山蒼松翠柏,鬱鬱蔥蔥。山下錯河如玉帶環繞,山前有四十八盤台階直通山頂。山後為懸崖絕壁,挺拔險峻。自唐貞觀年起,直至民國初年,歷代王朝都曾在這裡大興土木,山上山下共建有古建築群十八餘處。清康熙五十二年,適逢皇帝六十大壽,為了祝壽,臣民捐資,重建東頂玉皇閣,內奉昊天金闕至尊玉皇大帝塑像。康熙賜題匾額“敷錫廣生”。在西頂上建有碧霞元君祠,當地人稱娘娘廟。 丫髻山東西兩頂上的建築極為宏偉,而且富麗堂皇,雕樑畫棟,極為精緻。在西頂有一座別具風格的鐵瓦殿,內奉王三奶奶肖像。在東西兩頂之間,建有三座大殿,稱為三皇殿。三皇殿的右前方有鐘樓一座,高約三丈,上懸巨鍾,左側有一鼓樓與鐘樓遙相對應。此外,山腰還有亭堂殿閣多處,如萬壽亭、巡山廟、三官殿、菩薩殿、回香亭等。山下有皇帝的行宮和大戲樓。登山沿途,凡廟皆有石碑,特別那幾座御碑,石質細膩,字跡清秀剛勁,是當時石刻匠人高超的藝術傑作。
歷史資料
丫髻山文物以碑勝,民間有“盧溝橋的獅子,丫髻山的碑”數不清的說法。
唐朝即有道士在山上結廬修煉,明朝曾敕賜“護國天仙宮”匾額,清朝康熙、乾隆、道光等皇帝也多次在此題字賦詩。碧霞元君祠、玉皇閣等十多座廟宇形成巍峨的建築群,成為“京都名勝大觀”。 原廟在 1949 年前夕被毀,近年當地信眾又重新在山頂建了元君殿和山門,恢復了山下的紫霄宮。每年四月為期一個月的廟會,仍如前景,成為北京東部重要的道教活動場所。
自元代以來,丫髻山一直是京城一帶人們瞻拜祈禱的聖地。上至皇帝后妃,宗室王爺,達官貴人,下至文人墨客,市民村夫,皆有逛東大山的習俗。清康熙和乾隆皇帝,都曾兩次游幸丫髻山。當時大駕出遊,旌旗如雲,車馬如龍。至於清室王爺,達官貴人及平民百姓,車馬飛馳,曉行夜宿,去丫髻山敬香者終年絡繹不絕。而廟會期間更是人如潮湧。山上有康熙五十四年碑文,記載了當時的盛況:“每歲孟夏,四方人士會於此者,或輦紙帛,或升香燭,拜叩登山,名為勝會,駢肩疊跡,不可勝計……”這種盛況一直持續到1946年。
高聳的玉皇閣,碧霞元君祠為京東著名道觀。鼎盛於元、明、清三朝,清朝皇帝多次駕幸丫髻山,御封為“金頂”、“畿東泰岱”、“近畿福地”、“靈應宮”。明清時,受到皇室重視:明時“敕賜護國天仙宮”、“敕建靈應宮”門額;康熙五十二年,恭遇皇上六旬萬壽,啟建萬壽道場,特賜內帑,並皇會布施銀五千兩,建玉皇閣;康熙五十五年,賜帑金三百兩,修造廟宇;道光十六年下旨修繕碧霞元君祠和玉皇閣。
此外,康熙四十三年、五十五年;乾隆十二年、十八年、三十四年;道光十七年三朝皇帝多次駕臨丫髻山,並題辭賦詩。現存康熙御製丫髻山玉皇閣碑中記載:“……自元明以來,號為近畿福地……”舊時北京有“五頂兩山”之說,“兩山”即“京東丫髻山,京西妙峰山”。
據《玉皇閣碑》記載:“京東百餘里有山曰丫髻,隸懷柔縣,兩峰高聳,望之如髻,故得是名。”關於這座山峰,當地民間有個傳說:王母娘娘大擺蟠桃宴會,命仙童獻酒,仙童不慎弄翻了玉壺,瓊漿灑落人間,成了山下的錯河。王母大怒,將仙童趕下凡間,化做丫髻山峰。傳說自然是民間附會,但卻為這一名勝增加了一點神奇色彩。
相關修繕
新"丫髻"古樸如初
田疇桃花燦爛,滿山松柏蔥鬱,山下洳河環繞,山前階梯直上。
穿過山腳下的紫霄宮,自東嶽廟山門一路上攀,歷回香亭,過巡山殿,拾四十八級台階抵碑林之後,抬頭望見一堵巨大牆壁迎面而立。
山頂上兩座峰岩皆用巨石包砌,灰漿勾縫,形成十餘丈高陡峭而巨大的平台;遠望其險峻挺拔的巨大牆體,略呈乳白色,十分耀眼。
而建在峰頂平台上的廟宇,皆為灰牆黃瓦。東頂的玉皇閣為重檐圓形建築,類似天壇的祈年殿,內供玉皇大帝像。西頂的碧霞元君祠大殿內供碧霞元君像(俗稱娘娘),大殿之後為斗姆宮。兩頂之間有內供伏羲、神農、黃帝像的三皇殿相連,由此可登東頂、西頂。
登頂皆須從鐘樓和鼓樓之下門洞而進,宛若進入兩座古堡之中,又猶如登上仙山瓊閣之境。
晴空艷陽下,黃色琉璃瓦覆頂的古建築熠熠生輝,更顯得金碧輝煌,雄偉壯觀,透著一種神秘感,宛若西藏的布達拉宮一般。
俯瞰整座廟宇宮觀,恍若天宮仙界,令人嘆為觀止,確實可稱之為宏偉壯觀,氣勢非凡。
峰頂回望:廟宇連連,香菸繚繞,遊人如織。經過近兩年的整修,這座京東名山被拂拭得古樸如初,神采飛揚,"康乾"恢宏壯闊之貌得以原貌呈現。
史上最大規模的修繕
"2000多平方米的修繕範圍、1000多萬元的投資、從論證到完工近3年的時間跨度,都可以看成是有史以來,丫髻山最大規模的整修。"平谷區文委文物中心主任丁寶華告訴記者。
數百年間,山上山下建有數十座廟宇,斗姆宮、碧霞元君祠、玉皇閣、鐘鼓樓、藥王殿、三皇殿、碑林、巡山殿、回香亭、東嶽廟、紫霄宮等,形成山上、山腰、山下三組規模宏大巍峨的建築群。
由於歷史戰亂和自然災害,如此輝煌的建築和歷史碑刻,遭到不同程度的毀壞,有些建築僅存基址,殘碑斷碣隨處可見。丁寶華說:"歷史上對丫髻山較大規模的整修,有記載的只有三次,康熙五十二年,啟建萬壽道場,賀康熙六十大壽,特賜內帑,並皇會布施銀五千兩,建玉皇閣;康熙五十五年,賜帑金三百兩,修造廟宇;道光十六年下旨修繕碧霞元君祠和玉皇閣。此後偶有小修補,但都規模不大,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丫髻山周邊民眾自發捐款、捐物、出工、出力,修復了西頂娘娘殿等建築,整修了上山步道,恢復中斷了幾十年的傳統廟會。"
修復面積2481平方米
根據歷史的遺存和現狀,1983年,平谷縣政府將丫髻山碧霞元君祠遺址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市政府將其列為北京市第六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4年,丫髻山文物建築修繕修復工程被北京市列入“人文奧運”文物保護計畫之中,修繕修復面積總計2481平方米,由市文物局和區政府共同出資修繕紫霄宮、東大殿、東嶽廟、回香亭、御碑亭、萬壽亭、山門、三皇殿、西頂碧霞元君祠等建築。該工程採取公開招標的方式,向社會招標,北京首華建築經營有限公司(原北京房管一建設經營有限責任公司)中標,並於同年9月開始動工。
經過一年多的時間,施工方克服各種困難,精心組織施工,2005年底完成主體工程,2006年3月份進入油飾彩繪、院落整治階段,到前天主體工程全部竣工。
“丫髻山海拔360多米,一切材料都要經過二次搬運,先雇用當地的農用車把材料運到山溝,然後人抬驢馱上山,材料運輸本身也成了大工程。1800多斤的構件需要10多人抬。”首華建築經營有限公司項目經理孫希和告訴記者。
完工前的最後探訪
3月初,整個修繕工程進入衝刺階段,記者曾來過施工現場。
那時完全復建的第一組建築群——東嶽廟已完成主體工程,廟前山門甬路工地上一派繁忙的景象,由於台階還沒有修好,記者只能在工作人員的傾力拉扯下被抬上台子,進入正殿,到處都是腳手架,居中的東嶽大帝威風凜然立於大堂之上,兩個童男女分立左右,工人們正為山門護法馬溫趙岳四大元帥進行彩繪。
穿過大殿來到後院,陽光下,一工人正在細心地為門窗披麻掛灰,旁邊一個大桶,裝滿灰色的稀膩子,散發著一股特殊的油漆味道,工人拿小桶盛上這些像灰泥巴一樣的東西,在木門上用板刷一層層地抹,這活兒看起來比女紅還精緻,工人說,這膩子是用白面、桐油、青灰、白灰、豬血、清水等調製成的,祖傳下來的老規矩就這么辦,整個過程要13道工序。
過了東嶽廟,來到回香亭,十來位彩繪工人正在緊張地忙碌著,底下的工人穿梭於腳手架下作業。穿過偏殿,來到正殿,可見碧霞元君正向遠道而來的朋友燦爛地笑著。回香亭東西廊殿陳列的是十殿閻君,記者在這裡看到了恐怖的“地獄奇觀”:推磨碾人的小鬼、鬼頭刀上淋漓的鮮血、奈何橋上的冤魂……許多雕塑還是白茬兒,工人們正拿著彩筆一點兒點兒勾描,記者不解地問道:“為什麼碧霞元君殿上,配十殿閻君?”陪同我們採訪的丁寶華介紹說:“這正是丫髻山的獨特之處,在一般的寺觀中,七十二司、十殿閻君等都供奉於東嶽廟內,而丫髻山的十殿閻君則供奉在東嶽廟後的回香亭東西廊殿內,這種布局在其他寺觀中很少見。”
“過去山上的廟觀里有許多塑像,但是後來被毀壞得所剩無幾,這次整修,重塑神像也是工程的一個重要內容,”丁寶華說,“山西神亞雕塑有限公司中標神像重塑工程,製作了山上、山腰、山下各殿堂內160餘尊神像,採取的是傳統泥塑工藝,利用礦、植物顏料和金箔進行堆粉貼金彩繪。”
出了回香亭,記者依次探訪了天地水三官殿、巡山殿、四十八盤、萬壽亭、三皇殿、東頂、西頂。所見一派繁忙!
修舊如舊不改原貌
尺磚墁地、青石灰瓦、飛檐吻獸、神像如生。
“修舊如舊,不改原貌”的文物修繕原則在這裡得到了嚴格遵守。
丫髻山修繕復建工程的設計單位是北京市文物古建研究所,依據是考古發掘和歷史資料。但是在施工過程中,施工方嚴格按照“文物建築修舊如舊,不改變歷史原貌”的原則,在東嶽廟、御碑亭、萬壽亭、碧霞元君祠等建築施工中,根據實際勘察資料發現了不少新信息,上報並獲批准後,重新調整施工方案。
孫希和告訴記者:“根據設計方案,東嶽廟外四周護坡呈一個‘凸’字形結構,可是我們在清理地基時發現,應該是個‘口’字形結構,這樣看來,山門前的護坡應該是一條直線,上報後,專家認可了我們的勘查,雖然工程量加大了,但我們要的就是尊重歷史原貌。”
現在呈現在人們面前的西頂,是一片黃琉璃瓦頂,太陽照下,金光燦燦。“原設計方案的西頂是灰瓦,我們按方案已經把灰瓦上了頂,可後來仔細查看歷史資料,發現西頂應該是黃琉璃瓦頂,我們趕緊上報,根據清理出來的板瓦和建築構件以及查獲大量資料,區文委請來羅哲文、傅清遠等古建專家進行論證,認為我們的發現是正確的,馬上調整了方案,把灰瓦全部拆除報廢,換成了現在的黃琉璃瓦。”孫希和說。
整修過程中發現大量文物
記者3月初探訪丫髻山復建工地時,在回香亭西側一個還沒整修的空地上看到,大量古樸的石碑或立或臥被堆放在那裡,大多基座和碑身分離。
“這都是施工過程中發現的,將按照歷史原貌給它們一一歸位,”丁寶華說,“丫髻山上碑刻多是出了名的,民間有‘盧溝橋的獅子,丫髻山的碑’數不清的說法。”
“整修過程中,從大吻到瓦當,無處不見,數不勝數,許多有價值的明代瓦件已移交文物部門。”孫希和說。
丁寶華向記者介紹道,此次整修中,最重要的發現,是找到了歷史上有記載的兩塊明代中後期匾額,一塊是“敕建靈應宮”,一塊是“敕賜護國天仙宮”。前者已經用在了三皇殿前的山門上,後者將用於丫髻山歷史文物展。說到文物展覽,丁寶華補充道,為了完善丫髻山文物建築修繕工程,平谷區政府投95萬元,委託北京德年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製作各殿堂的楹聯、匾額和兩大展覽。此次製作的楹聯、匾額均採用楸木,由名人、名家、專業人士撰稿、書寫。中國道教文化展和丫髻山歷史文化展,將通過實物、歷史照片、圖片、文字,充分展示中國道教文化的內涵和丫髻山歷史文化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