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堰塘遺址

雙堰塘遺址最初發現於1957年,由四川省博物館川東調查組發現。 雙堰塘遺址出土的陶器,以夾砂陶為主,泥質陶較少。 石器有刀、斧、錛、鑿、管、杵、磨石等。

雙堰塘遺址 1998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又名西壩遺址,或稱大昌壩遺址,位於長江支流大寧河流域的大昌盆地。具體位置在大寧河與磨刀溪交匯處的南岸階地上,為巫山縣大昌鎮龍興村所轄,海拔140——153米,面積約1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2—3.5米。
雙堰塘遺址最初發現於1957年,由四川省博物館川東調查組發現。1958年重慶市博物館、四川大學歷史系、四川省博物館聯合調查確認為是一處商周遺址,當時稱之為“大昌西壩遺址”。1987年和199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和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聯合調查組對該遺址進行複查和小規模發掘。歷次調查採集有石罄、石范、商代銅尊、戰國銅鐘等標本。1994年,社科院考古所為制定三峽工程重慶庫區巫山縣的文物保護規劃,對包括大昌遺址在內的整個巫山縣的文物古蹟進行了調查、複查,確定將“大昌西壩遺址”定名為“雙堰塘遺址”,列入三峽工程文物保護規劃方案。1995年至2002年,社科院考古所對雙堰塘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連續發掘,累計發掘面積達2.3萬多平方米。
經過數年的大面積發掘,出土了大量西周時期的文化遺存。遺蹟主要有房址、陶窯、墓葬、居住面燒土、火灶、灰坑、石砌圍堰、土坑墓、磚室墓和石室墓等。房址有兩連間式的,系長方形地面式建築,面闊5米,進深8米多,以河卵石作牆基,牆基寬03.——0.5米,泥牆經過火烤,尚存紅燒土殘牆,房屋呈東北——西南走向。遺址內發現5座陶窯,對於了解當地古代制陶技術和工藝具有重要意義。陶窯平面為橢圓形,分別由窯室、窯箅、火道、火塘、火門和操作間組成。窯的長度在1.8米左右,寬度約1.2米。窯室中部是窯床,火道繞窯室一周。雙堰塘遺址墓葬較少,僅有一些零星小墓,單人仰身直肢葬,沒有發現隨葬品。
雙堰塘遺址出土的陶器,以夾砂陶為主,泥質陶較少。夾砂陶用以製作炊器,泥質陶製作盛器。陶器紋飾有繩紋、格線紋、戳印紋、附加堆紋等。器形有鬲、罐、花邊口罐、豆、盤、碗、尖底杯、尖底盞、鼎、器蓋、瓮、缸、燈形器、網墜、紡輪、彈丸等。玉器有璜、玦、墜、珠、管等。石器有刀、斧、錛、鑿、管、杵、磨石等。青銅器有笄、管、鏃、魚鉤、器足、飾件等。此外,還發現卜甲殘片。
雙堰塘遺址是三峽地區一處重要的上周時期文化遺址,遺存兼容本地巴文化和長江中游地區西周文化特徵,與其相類似的西周時期文化遺存,在湖北宜昌至重慶萬州一帶都有發現,故有學者建議將此類遺存命名為“雙堰塘文化類型”。
除西周遺存外,雙堰塘遺址還出土東漢陶罐、盆、魁、灶、釜、甑、俑、豬、雞、樓房、釉陶鍾、雙唇罐、青銅簋、鐲、五銖錢、琉璃耳璫、銀指環等遺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