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為您把時光雕刻》
生命中的一些美好時光
就像四季里的縷縷霞光
不可觸摸
卻可以穿越時間的阻隔
照亮回憶中的每個角落
記憶的印跡
就好象是被雕刻的時光
或深或淺地刻在生命的里程碑上
就讓我們共同雕刻這段美好時光
給未來留下美好的回憶
——
譯本目錄
* 前言
1. 緣起
2. 藝術——理想的思慕
3. 烙印時光
4. 電影的宿命角色
5. 電影影像
o
1. 時間,節奏和剪接
2. 劇本和拍攝腳本
3. 電影的圖像呈現
4. 電影演員
5. 音樂與噪音
* 尋找觀眾的作者
*藝術家的責任
* 《鄉愁》之後
* 《犧牲》
* 結論
* 附錄一塔可夫斯基傳略
* 附錄二 作品目錄
作者簡介
“他創造了嶄新的電影語言,捕捉生命一如倒映,一如夢境。”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這位伯格曼眼中“當代最重要的導演”,終其一生完成了兩部短片和七部長片,部部堪稱經典。自一九六二年《伊萬的童年》榮獲威尼斯影展金獅獎以來,塔可夫斯基電影中如夢似幻的詩意特質,以及全然原創又繾綣縈迴的影像,即令人屏息專注;可謂繼承了十九世紀俄國文學的輝煌傳統。
:一九三二年生於俄羅斯札弗洛塞鎮,是詩人阿爾謝尼伊·塔可夫斯基之子。曾就學於蘇聯電影學院,一九六一年畢業。他的電影曾經贏得多項國際性大獎;第一部長故事片《伊萬的童年》於一九六二年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第二部電影《安德烈·盧布廖夫》於一九六九年的嘎納影展贏得大將,接下來的作品,《索拉里斯》(1972)、《鏡子》(1974)、《潛行者》(1979)均受到西方國家熱烈推崇。他的作品以擅長運用驚人的象徵意象馳名於世。一九八三年在義大利拍攝《鄉愁》時,塔可夫斯基決定終生不再重返蘇聯。其最後一部作品《犧牲》榮獲一九八六年夏納影展評審團特別獎,同年十二月,塔可夫斯基因肺癌病逝於巴黎,享年五十四歲。 許多影評人曾試著詮釋其濃烈的個人化視野,卻始終難以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