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集美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集美大學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原名集美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座落在風景秀美的集美學村,已有30多年的辦學歷史,為國家培養了4000多名的本科生。

學院簡介

學院目前有在校學生1900多人,教職工124名。教師中教授和副教授達60%,有博士學位(含在讀博士)達40%,留學回國人員10餘人。

現設有“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能源與動力工程”、“建築環境與能源套用工程”和“車輛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機械電子工程"等六個本科專業;擁有“機械設計及理論”碩士學位授予點和“機械設計及理論”及“熱能工程”兩個校級重點學科;

辦學設施

學院擁有先進的教學和科研設施。現有實驗室面積4000多平方米,實驗儀器設備固定資產超過3000萬元;擁有“現代設計與製造技術中心”、“機械基礎”、“能源與動力工程實驗中心”等3個實驗室。其中,投資1500萬元人民幣的“現代設計與製造技術中心”於2004年被授牌為“廈門現代設計與製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投資600萬元的“能源與動力工程實驗中心”於2008年被授牌為“廈門市能源開發與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並於2009年被立項升級為福建省清潔燃燒與能源高效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廈門市製冷學會2005年起掛靠本學院。

近兩年,學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教學方面,“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獲評為福建省省級一類特色專業建設點,“機械工程學科教學團隊”獲評為福建省省級教學團隊,“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獲評福建省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機械基礎實驗中心”獲評福建省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科研方面,主持國家863課題1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個(其中共同主持1個),以及福建省科技計畫重點項目、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廈門市科技計畫重點項目和產學研合作項目等幾十項,年科研契約經費已達800多萬元;其中有多項研究成果已被企業套用,直接經濟效益2000萬元以上。學院對外學術交流活躍,與國內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廣泛的聯繫。現聘請雙聘院士1人,客座教授十餘人。多次主辦承辦了國內高水平學術會議。

多年來,學院始終堅持集美大學的辦學指導思想,以培養和造就基礎紮實、富有創新精神和較強實踐能力的套用型工程技術人才為目標,先後與20多家企業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係,擁有長期穩定的校內校外實踐實習基地。
學院十分重視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近三年多來,學生在各項大學生科技競賽中獲得國家級獎勵8項,省級獎勵30多項。學生還積極參加台交會、9·8投洽會、廈門國際馬拉松競賽、海峽兩岸龍舟賽等大型活動的青年志願者服務工作。學院培養的學生具有一定創新精神和較強的實踐能力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和歡迎,畢業生的一次性就業率均在95%以上。

專業介紹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科學技術發展需要,具備機械設計製造基礎知識與套用能力,能在工業生產第一線從事機械製造領域內的設計製造、科技開發、套用研究、運行管理和經行銷售等方面工作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培養要求:本專業培養學生掌握紮實的機械工程基礎及專門知識以外,熟悉與該工程領域有關的一個專業方向知識。畢業生應能夠在該工程領域中從事與機械工程相關的設計、開發及管理工作。

本專業畢業生應具有如下知識和能力:

具有較紮實的自然科學基礎、較好的人文、藝術和社會科學基礎及正確運用本國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

較系統地掌握本專業領域寬廣的技術理論基礎知識,主要包括力學、機械學、電工與電子技術、機械工程材料、機械設計工程學、機械製造基礎、自動化基礎、市場經濟及企業管理等基礎知識;

具有本專業必需的工程製圖、計算、實驗、測試、文獻檢索和基本工藝操作等基本技能;

具有本專業領域內某個專業方向所必要的專業知識,了解其科學前沿及發展趨勢;

具有初步的科學研究、科技開發及組織管理能力;

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和創新意識。

主幹學科:力學、機械工程

核心課程:畫法幾何與工程製圖、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機械原理、機械設計、電工電子學、機械製造技術基礎。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力學實驗、電工電子實驗、工程訓練、電工電子實習、生產實習、社會實踐、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等。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能源與動力工程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能源轉換與利用和熱力環境保護領域具有紮實的理論基礎,較強的實踐、適應和創新能力,較高的道德文化素質的高級人才,以滿足社會對能源科技領域的研究探索、設計開發、教學培訓、工程套用、經營管理等各方面的人才需求。畢業生能從事能源與動力工程及相關專業的研究、教學、開發、製造、安裝、檢修、策劃、管理和行銷等工作。

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能源與動力工程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經過現代能源動力工程師的基本訓練並具有一定的創新精神和能力。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比較系統地掌握本專業工程熱力學、流體力學、傳熱學、燃燒學、熱工自動控制原理、鍋爐原理、內燃機學、製冷與低溫原理等課程的基礎理論知識;

具有熟練操作套用計算機和使用熱工儀器儀表的基本能力,具備綜合套用各種手段查詢資料、獲取信息的初步能力;

具有一定的與能源動力行業相關的生產管理知識,了解能源方面的主要法規;

具有進行能源與動力工程領域工程項目設計、施工、調試、運行和管理等方面的初步能力。

主幹學科: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核心課程:理論力學、材料力學、電工電子學、機械設計基礎、工程熱力學、傳熱學、流體力學、熱能與動力測試技術等。此外,因專業方向不同,還有下列主要課程:

熱能方向:鍋爐原理、燃燒學、火電廠熱力系統、熱交換器原理與設計、熱工自動化等;

熱力發動機方向:內燃機學、內燃機燃燒與排放、動力機械製造工藝、流體機械原理與設計等;

製冷方向:製冷原理與設備、製冷裝置設計、空氣調節、製冷空調自動化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課程實驗、社會實踐、課程設計、生產實習、拆裝實習、畢業實習及畢業設計等。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建築環境與能源套用工程

培養目標: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科學技術發展需要的,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並具備室內環境設備系統及建築公共設施系統的設計、安裝調試、運行管理能力、能在設計研究院、建築工程公司、物業管理公司、工業企業及相關的科研、生產、教學等單位從事教學、科研、技術管理等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建築環境與能源套用工程領域的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畢業後應獲得以下幾個方面知識和能力:

1、外語:比較系統地掌握一門外語,掌握外文科技寫作知識。

2、計算機:掌握計算機軟、硬體技術的基本知識,具有在本專業與相關領域的計算機套用與開發能力;掌握通過網路獲取信息的知識、方法與工具。能夠進行中外文文獻檢索

3、專業:培養模式依託製冷空調工程領域,培養學生除了掌握紮實的基礎及專門知識以外,還要熟悉本專業領域內暖通空調專業方向的專業知識,初步掌握各種類型建築空調系統的分析、計算編程和最佳化設計技術,具備本專業必需的製圖、計算、測試、調研、查閱文獻和工藝、操作、運行等基本實踐技能。

主幹學科:建築環境與能源套用工程

核心課程:機械設計基礎、電工電子學、自動控制原理、傳熱學、工程熱力學、流體力學泵與風機、空氣調節、建築環境學、暖通空調工程、供熱與通風、建築環境測試技術、建築設備自動化、建築給排水、製冷原理與設備。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金工實習、生產實習、電工電子實驗、專業課程設計、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等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機械電子工程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機械、電子以及現代測控理論知識基礎,具備綜合套用實踐和創新能力,能夠從事機電一體化產品、生產過程自動控制技術的研究開發,能夠從事機電產品運行維護和生產過程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級人才。

培養要求:本專業通過通識教育、學科基礎教育、專業教育三大模組的理論及實驗實踐教育,培養學生掌握機械電子工程專業並具有一定人文社會科學的知識、能力及素質,讓學生既具備專業特長,又在德智體美等得到全面發展。

畢業生應在知識、能力和素質三個方面達到如下標準:

知識標準:要求修讀大學英語,並具有計算機及信息科學、方法論和經濟與管理、法律法規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具有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基本知識;具備機械工程學科的基礎知識,了解電子、信息、微機、控制等相關學科的知識;在專業知識方面,除了解機械電子工程學科的前沿和發展動態、掌握本專業領域較寬的技術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外,還要具備較強的實踐(工程)能力。

能力標準:具有較強的獲取知識的能力、寫作與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與協調能力、計算機及信息技術的套用能力;具有較強的綜合實驗能力、實踐能力和綜合套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創新實踐能力、初步科技開發與科學研究能力、跟蹤掌握機械電子工程領域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

主幹學科:機械電子工程

核心課程:高等數學,大學物理,複變函數與積分變換,線性代數,電路分析基礎,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工程力學,感測器與檢測技術,控制工程基礎,液壓傳動,機械設計基礎,機械製造技術基礎,互換性與技術測量,電氣控制技術與PLC,單片機原理及套用技術,工程製圖,機電一體化系統設計,數控技術,機電傳動控制,電子電路CAD,工業機器人,微機控制技術

主要實踐教學環節:工程訓練,創業教育實踐,電工電子實習,數字電子技術課程設計,PLC課程設計,單片機課程設計,數控編程實習,生產實習,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專業課程設計,畢業實習,畢業設計。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培養目標: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科學技術發展需要,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具備材料成型及控制學科、機械學科及相關的基礎理論知識與套用能力,能從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領域的設計製造、試驗研究、技術開發、企業管理和經營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相關領域的基礎理論和套用技術,受到現代機械工程師的基本訓練,具有進行產品設計、製造及設備控制、生產組織管理的基本能力。應達到如下培養標準與要求:

能力要求:

(1)具有本專業所必需的製圖、計算、實驗、測試、調研、文獻檢索和基本工藝操作等基本技能和較強的計算機套用能力;

(2)基本掌握一門外語,能順利閱讀本專業的外文書刊,並有一定的聽說能力;

(3)具有對材料成型過程、模具設計及快速模具製造技術進行技術經濟分析和管理的初步能力;

(4)具有較強的團隊精神和合作能力。

主幹學科:

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

核心課程:

工程製圖、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機械原理、機械設計、機械製造技術基礎、材料科學基礎、材料成型技術基礎、衝壓成形工藝與模具設計、塑膠成型工藝與模具設計、壓鑄工藝與模具設計、模具製造工藝學、模具CAD、模具CAE和模具CAM。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

軍訓、工程訓練、電工電子實習、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社會實踐、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論文)等。主要專業實驗包括:成型工藝綜合實驗和模具工程實踐等。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車輛工程

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車輛設計、製造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現代機械工程師的基本訓練,具有從事汽車和工程車輛設計、製造及生產管理的基本能力。培養掌握現代機械設計的基礎知識及基本理論、車輛理論、車輛結構設計,車輛控制、檢測等相關套用技術,以掌握大型工程套用軟體開發汽車及工程車輛技術為特色的畢業生。培養標準包括“知識”、“能力”和“素質”三個方面內容。

知識:掌握一門外語,並具有計算機及信息科學、方法論和經濟與管理、法律法規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具有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基本知識;具備車輛工程學科的基礎知識,了解相關學科、交叉學科和前沿學科的知識;在專業知識方面,除了解車輛工程學科的前沿和發展動態、掌握車輛工程專業領域較寬的技術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外,還要具備較強的實踐(工程)能力。

能力:具有較強的獲取知識的能力、寫作與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與協調能力、計算機及信息技術的套用能力;具有較強的綜合實驗能力、實踐能力和綜合套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創新實踐能力、初步科技開發與科學研究能力、跟蹤掌握車輛工程領域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

主幹學科:力學、機械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

核心課程:主要課程:機械製圖、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機械原理、機械設計、電工技術、電 子技術、內燃機原理、汽車構造、汽車理論、汽車設計、汽車電器與電子控制技術、汽車檢測與故障診斷技術、汽車市場行銷、汽車液壓與氣壓傳動、汽車服務工程、汽車保險與理賠、汽車製造工藝學、汽車運用工程、汽車新技術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實驗課程(含工程訓練、電工電子實習、機械設計課程設計、專業課程設計、模擬駕駛實習、車輛拆裝實習、生產實習)、社會實踐(含社會調查、實習等)、畢業實習、設計和論文寫作(含畢業論文、學年論文、科研實踐等)。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閩台合作項目)

培養目標:本專業主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力學、機械工程及計算機套用等方面的知識,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分析能力和創新意識,擁有較強動手能力和實踐技能,具備機械設計、製造、自動化基礎知識與套用能力,能在工業生產第一線從事機械工程及自動化領域內的設計製造、科技開發、套用研究、運行管理和經行銷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級技術人才。

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應掌握機械設計、機械製造、計算機技術和信息處理技術等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現代機械工程師的基本訓練,具有從事機械產品設計、製造及生產組織管理的基本能力。

本專業畢業生應具有如下知識和能力:

較系統地掌握本專業領域寬廣的技術理論基礎知識,主要包括力學、機械學、電工與電子技術、機械工程材料、機械設計、機械製造技術基礎、自動化技術、市場經濟及企業管理等基礎知識;

具有本專業必需的工程製圖、計算、實驗、測試、文獻檢索和運算元控工具機等基本技能;

具有本專業領域台灣企業先進管理模式知識;

具有本專業領域內某個專業方向所必要的專業知識,了解其科學前沿及發展趨勢;

具有初步的科學研究、科技開發及組織管理能力;

主幹學科:力學、機械工程。

核心課程:畫法幾何與工程製圖、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機械原理、機械設計、電工電子學、機械製造技術基礎。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力學實驗、電工電子實驗、機械工程實驗、工程訓練、社會實踐、生產實習、套用專題實踐、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等。

修業年限:四年(第三學年在台灣修讀)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