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東紅色歌謠

隴東紅色歌謠

隴東紅色歌謠,甘肅省慶陽市(習稱隴東)一帶的民歌形式。隴東紅色歌謠流布於甘肅省慶陽市七縣一區及與之接界的平涼、陝北、寧夏的周邊地帶。產生於20世紀20年代至50年代前的中國革命戰爭中,以《咱們的領袖毛澤東》、《十繡金匾》、《軍民大生產》等為代表,唱遍了中國各地,是慶陽一份十分珍貴、耀眼的文化遺產。

歷史淵源

慶陽,習稱隴東,是革命老區,民族民間文化底蘊深厚,種類繁多,文化地位在甘肅省來說,素有“
..
西有敦煌,東有慶陽”之評說。隴東紅色歌謠誕生流傳的時間主要是土地革命(1927-1937)、抗日戰爭(1937-1945)和解放戰爭(1945-1949)三個歷史時期。它是在歷史悠久、凝練厚重的隴東傳統民歌的基礎上孵化出來的。從20世紀20年代至1950年,在隴東地面上發生了一系列影響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重要事件,革命洪流洶湧澎湃。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轟轟烈烈的各種革命鬥爭活動、新生事物層出不窮,並湧現出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豐富多采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的變革以及勞苦人民大眾的各個生活層面,為隴東紅色民歌的口頭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人民民眾以一種新的題材,新的內容、新的思想內涵隨即創造,藉以表達自己的意願和真情實感。慶陽是陝甘寧邊區一塊重要組成地區,習稱隴東革命根據地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人就在這裡進行革命活動。這裡曾是中共最早的地方革命政權機構南梁蘇維埃政府華池縣)以及陝甘寧省府(環縣)、抗大七分校所在地。著名的“山城堡戰役”在環縣山城進行。八路軍“385旅”曾駐紮慶陽城,保衛邊區,保衛黨中央。紅軍長征曾經過此地。毛澤東朱德葉劍英鄧小平劉伯承聶榮臻王震王維舟馬文瑞馬錫五、耿飈等人曾在這裡工作過,戰鬥過。所有上述這些,以及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勢,都為隴東紅色歌謠的誕生創造了歷史條件。從土地革命時期開始誕生,它以一種新的題材、新的內容、新的語言、新的思想內涵展現出業,在陝甘寧邊區時期,極為盛行。人民民眾邊創作、邊傳唱,為製造革命輿論,支援火熱的革命鬥爭以及繁榮隴東革命根據地的革命文藝,發揮了突出的作用。邊區文藝界著名人士馬可、李煥之、張寒暉、丁玲、李季等都曾深入慶陽民間,進行過採風活動。延安的《解放日報》對隴東紅色民歌時有宣傳報導。

主要特點

隴東紅色歌謠的內容包括鞭笞國民黨反動統治,聲討控訴舊惡勢力的壓迫,歌頌共產黨、人民領袖、人民軍隊以及邊區的各種新生事物,並發揮了它的紀實功能,講述了隴東根據地的許多重要歷史事件。它是一份中國革命史上的寶貴文獻,是歷史的縮影和鏡子。在民間文學、音樂等方面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保護隴東紅色民歌對弘揚民族民間文化,繼承革命傳統,激發人民的愛國、愛黨熱情,尤其是教育青少年一代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多方面功能。隴東歌謠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是慶陽最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間文化形式之一。蘊藏豐富。它遍布這裡的平塬、山川、溝壑,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它的生長存在。代代滋生,口耳相傳,真實地記錄著慶陽的政治、文化、經濟面貌和勞動人民的真情實感。而紅色歌謠正是在這底蘊深厚的傳統民歌歌謠的基礎上產生的。 隴東紅色歌謠包括有詞有曲和有詞無曲兩種類型。它的作者絕大多數是無名氏的勞動人民。

傳承保護

1949年後,一些優秀的紅色民歌仍然傳唱不息。音樂工作者還為原來一些無曲的歌謠進行譜曲,常見於春節社火、文藝晚會及民間文藝匯演中。手抄、油印等傳播方式不斷呈現。
1978年,慶陽地區文教局組織業務人員,深入各縣農村蒐集整理慶陽民歌。後來,隨全中國“十大文藝集成”工程啟動,地縣文化館業務人員又作了一次蒐集整理。但兩次採風,對紅色民歌、民謠有所忽略,造成一定缺失。
1980年後,慶陽舉行了多次民間文藝調演、民歌大獎賽,其中湧現出來一部分以前人所未知的優秀的紅色民歌。隴東紅色歌謠是人民民眾在不特定場合下自由演唱的。因此,一般地說是無伴奏歌唱,只有在特定場合下(如慶祝會、晚會等)才有樂器伴奏。伴奏樂器有笛子板胡二胡三弦嗩吶民族樂器,解放後,也有增加小提琴等其它西洋樂器的。

代表曲目

源於慶陽的紅色歌謠在中國有很大影響的主要有:
1、《咱們的領袖毛澤東》,原作者是陝甘寧邊區曲子縣(後稱環縣)農民詩人孫萬福。
2、《十繡金匾》,原詞10段,作者是
陝甘寧邊區新正縣(後稱正寧縣)一位木匠汪庭有。作品以後經不斷加工修改,成為後來的《繡金匾》。
3、《軍民大生產》,源於抗戰時期華池縣人民民眾在“大生產運動”中的《打夯號子》,後經人民音樂家張寒暉加工修改。由於隴東紅色歌謠是廣大勞動人民民眾的口頭創作、傳唱的,所以難究其傳承譜系,屬社會傳承。但在不同歷史時期,一些專業、業餘文藝團體及民間藝人對它的傳承起到了重要作用。陝甘寧邊區時期的主要傳承者有隴東文工團、三八五旅宣傳隊、慶陽各縣民眾教育館以及民間社火隊、民間藝人。新中國成立後的主要傳承、傳播者為各縣文化館、專業和業餘文藝工作者、民間社火隊等,傳播渠道較多。

代表性傳承人

代表性傳承人有:
李文君,生於1966年,華池縣柔遠鎮人,農民,民間原生態唱法歌手。多次參加市級以上民歌大賽,所唱《咱們的領袖毛澤東》曾獲省級民歌大賽一等獎。
孫長清,生於1935年,鎮原縣開邊鄉人,農民,不識字,擅長即興創作歌謠,演唱小調,扮演春官等。能唱民歌百首。
楊俊萍,女,生於1965年,華池懷安鄉,農民,民間歌手。擅長演唱“信天游”。2006年所唱《紅軍來了跟上走》曲目,獲慶陽市民歌大賽二等獎。

非遺信息

遺產級別:第一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批准單位:甘肅省人民政府
批准文號:甘政發[2006]78號
批准日期:2006-9-30
批准序號:2
項目編號:Ⅰ-2
項目名稱:隴東紅色歌謠
申報單位:慶陽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