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慶陽,習稱隴東,是革命老區,民族民間文化底蘊深厚,種類繁多,文化地位在甘肅省來說,素有“![.](/img/5/d2c/nBnauM3X4EDN1ATN2AzN4kDNxMTMwIDOyIDOwADMwAzMxAzLwczL0E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主要特點
隴東紅色歌謠的內容包括鞭笞國民黨反動統治,聲討控訴舊惡勢力的壓迫,歌頌共產黨、人民領袖、人民軍隊以及邊區的各種新生事物,並發揮了它的紀實功能,講述了隴東根據地的許多重要歷史事件。它是一份中國革命史上的寶貴文獻,是歷史的縮影和鏡子。在民間文學、音樂等方面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保護隴東紅色民歌對弘揚民族民間文化,繼承革命傳統,激發人民的愛國、愛黨熱情,尤其是教育青少年一代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多方面功能。隴東歌謠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是慶陽最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間文化形式之一。蘊藏豐富。它遍布這裡的平塬、山川、溝壑,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它的生長存在。代代滋生,口耳相傳,真實地記錄著慶陽的政治、文化、經濟面貌和勞動人民的真情實感。而紅色歌謠正是在這底蘊深厚的傳統民歌歌謠的基礎上產生的。 隴東紅色歌謠包括有詞有曲和有詞無曲兩種類型。它的作者絕大多數是無名氏的勞動人民。傳承保護
1949年後,一些優秀的紅色民歌仍然傳唱不息。音樂工作者還為原來一些無曲的歌謠進行譜曲,常見於春節社火、文藝晚會及民間文藝匯演中。手抄、油印等傳播方式不斷呈現。1978年,慶陽地區文教局組織業務人員,深入各縣農村蒐集整理慶陽民歌。後來,隨全中國“十大文藝集成”工程啟動,地縣文化館業務人員又作了一次蒐集整理。但兩次採風,對紅色民歌、民謠有所忽略,造成一定缺失。
1980年後,慶陽舉行了多次民間文藝調演、民歌大獎賽,其中湧現出來一部分以前人所未知的優秀的紅色民歌。隴東紅色歌謠是人民民眾在不特定場合下自由演唱的。因此,一般地說是無伴奏歌唱,只有在特定場合下(如慶祝會、晚會等)才有樂器伴奏。伴奏樂器有笛子、板胡、二胡、三弦、嗩吶等民族樂器,解放後,也有增加小提琴等其它西洋樂器的。
代表曲目
源於慶陽的紅色歌謠在中國有很大影響的主要有:1、《咱們的領袖毛澤東》,原作者是陝甘寧邊區曲子縣(後稱環縣)農民詩人孫萬福。
2、《十繡金匾》,原詞10段,作者是
陝甘寧邊區新正縣(後稱正寧縣)一位木匠汪庭有。作品以後經不斷加工修改,成為後來的《繡金匾》。
3、《軍民大生產》,源於抗戰時期華池縣人民民眾在“大生產運動”中的《打夯號子》,後經人民音樂家張寒暉加工修改。由於隴東紅色歌謠是廣大勞動人民民眾的口頭創作、傳唱的,所以難究其傳承譜系,屬社會傳承。但在不同歷史時期,一些專業、業餘文藝團體及民間藝人對它的傳承起到了重要作用。陝甘寧邊區時期的主要傳承者有隴東文工團、三八五旅宣傳隊、慶陽各縣民眾教育館以及民間社火隊、民間藝人。新中國成立後的主要傳承、傳播者為各縣文化館、專業和業餘文藝工作者、民間社火隊等,傳播渠道較多。
代表性傳承人
代表性傳承人有:李文君,生於1966年,華池縣柔遠鎮人,農民,民間原生態唱法歌手。多次參加市級以上民歌大賽,所唱《咱們的領袖毛澤東》曾獲省級民歌大賽一等獎。
孫長清,生於1935年,鎮原縣開邊鄉人,農民,不識字,擅長即興創作歌謠,演唱小調,扮演春官等。能唱民歌百首。
楊俊萍,女,生於1965年,華池懷安鄉,農民,民間歌手。擅長演唱“信天游”。2006年所唱《紅軍來了跟上走》曲目,獲慶陽市民歌大賽二等獎。
非遺信息
遺產級別:第一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批准單位:甘肅省人民政府
批准文號:甘政發[2006]78號
批准日期:2006-9-30
批准序號:2
項目編號:Ⅰ-2
項目名稱:隴東紅色歌謠
申報單位:慶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