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條件
隘洞鎮是一塊富饒的土地,自然條件優越,除東部的香河、華龍、板開、旱洞村及中部拉社村有石山外,其餘均為土山。地勢自東向西南傾斜,山高谷深,故有“兩山能對話,相會要半天”之說。境內土坡連綿,屬南嶺山系鳳凰山脈,海拔超千米以上的山峰有牛洞坡、羊角山、卡勤山、巴華坡、坡牙買山、拉對山、拉摩山。其中牛洞坡為東蘭第二高峰,海拔1209米,位於隘洞鎮東北面20公里,處於東蘭、南丹、金城江三縣(區)之交,坡牙買山(舊志稱寡婆山)為東蘭第四高峰,海拔1189米,位於板康村那瓦屯後面。境內河流有板老河、坡拉河、納樂河、板買河,其中集雨面積4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板老河,源於香河側山頂山腳,由東向西流經香河、拉板、同樂至板老注入紅水河,全長24.5公里,流域面積151.8平方公里,年徑流量9639.3萬立方米,年均流量3.06立方米每秒,河流深切,河床陡峭,暴漲暴落,天然落差為311.8米,水能蘊藏量5299千瓦,已開發利用2236.6千瓦。該河下游已建有隘洞、同項兩個電站,裝機2000千瓦,年發電量6060萬度。坡拉河源於切學鄉板烈村,源頭由東向西南流經切學、建開至坡拉村注入紅水河。全長26.4公里,流域面積為147.125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為2.78立方米每秒,最大流量為669.1立方米每秒,年徑流量為8753.9萬立方米,尚有待開發。
農副特產
隘洞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水、土、生物資源十分豐富,共有林地面積26.97萬畝,境內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玉米、紅薯、黃豆、旱谷等。2003年,農作物種植面積達52440畝,其中糧食播種面積34500畝,糧食總產量7054噸,是東蘭縣的主要產糧區之一。林木以杉、松為主;經濟林以板栗、油桐、油茶為主,是東蘭板栗、油桐的主要產區。到2003年,全鎮板栗種植面積達5.8萬畝,占全縣板栗總面積的30%以上,年產板栗500萬公斤,年產值1500萬元。隘洞板栗其品質優良,營養豐富、香甜可口、色澤光亮、果大皮薄、清香甜脆,深受消費者青睞,其產品已遠銷全國22個省、市、自治區。隘洞因此成為東蘭縣最大的板栗集散地和板栗大鎮,板栗已成為該鎮最大的支柱產業之一。此外,還有芭蕉、柚子、柑桔、橙果、柿子等水果,2003年水果產量達1843噸,果園面積達4350畝。畜牧業以養水牛、黃牛、馬、豬、雞、鴨、鵝為主,2003年大牲畜年末存欄16246頭(匹),生豬年末存欄19506頭,出欄18263頭,家禽存欄11.4萬羽,出欄9.28萬羽,全年肉類總產量1515噸。隘洞鎮是岩灘電站庫區,可開發水面大,近年來,利用庫叉水面大力發展網箱養魚、攔壩養魚,養殖面積達675畝,2003年,水產品產量達138噸,在養殖業中,最具特色的是山烏雞,全鎮已建立山烏雞養殖專業戶、示範戶20多戶,年末存欄3萬多羽,出欄5000多羽。
區位優勢
隘洞鎮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是百色通往金城江,東蘭通往天峨、貴州、大化、梧州的重要陸運、河運出海大動脈。水路上可直通南丹、天峨、貴州,下可達大化、梧州、香港。國道323線與東九二級公路貫穿境內,使隘洞成為緊鄰大通道、面向金城江和河池經濟通道的咽喉和黃金走廊。東九二級公路貫穿板老、同樂、拉板、香河4個村,過境里程45公里,另有12條村級公路提升為四級砂路。紅水河航運流經7個行政村。
經濟格局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隘洞鎮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經濟開發新格局:一是以板栗、三烏雞為主的優勢品牌開發初具規模,成為農民增收的經濟成長點;二是以百貨、服務、飲食、食品、修理、建材、木製品、運輸、建築等為龍頭的商業貿易繁榮興旺,2003年,全鎮個體工商戶已發展到200多戶。
2003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達8985萬元,地方財政收入14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46.9萬元,糧食總產量7057噸。社會綜合實力居全縣各鄉鎮之前列。境內有縣辦東風林場、山烏雞養殖示範場、萬畝板栗示範場。城鎮服務功能日趨完善,水、電、路、通訊等均較便利,銀行、商業、郵電、電信、學校、醫院、廣播電視等也已配套,正朝著城鎮化方向發展。
銅鼓之鄉
隘洞鎮是壯族集中居住區,居住著壯、漢、侗、瑤、苗5個民族,其中壯族占總人口的96.96%。
隘洞可稱是東蘭的銅鼓之鄉,全鎮有189面銅鼓,占全縣銅鼓儲藏總量的33%以上。每逢重大節日,這裡的壯族村民都以打銅鼓來慶賀。尤其是“螞拐節”這天,這邊歌聲正酣甜,那邊鼓點又聚起。人們還要進行銅鼓對打比賽,敲打者不時變換著花點,輪番齊上,令人目不暇接;變化莫測的花點不時敲出“團結戰鬥,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國泰民安”等成語的諧聲來,更讓人嘆為觀止。
歷史
隘洞鎮是一塊紅色的土地,這裡留下了鄧小平、張雲逸、韋拔群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紅七軍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