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皇后蕭氏簡介
隋煬帝皇后蕭氏
隋煬帝
隋煬帝死後二十一後與皇后蕭氏合葬。隋煬帝楊廣華陰人(今陝西華陰),隋朝第二代皇帝。唐朝謚煬皇帝,夏王竇建德謚閔皇帝,其孫楊侗謚為世祖明皇帝。一名英,小字阿麽。隋文帝楊堅、獨孤皇后的次子,開皇元年(581年)立為晉王,開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為太子,仁壽四年(604年)七月繼位。他在位期間修建大運河(開通永濟渠、通濟渠,加修邗溝、江南運河),建設東都遷都洛陽城,開創科舉制度,親征吐谷渾,三征高句麗,因為濫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亂直接導致了隋朝的滅亡。大業十四年(618年)三月,煬帝見天下大亂,無法挽回,命修治丹陽宮(今南京),準備遷居那裡。從駕的都是關中衛士,他們懷念家鄉,紛紛逃歸。這時,虎賁郎將元禮等,與直閣裴虔通共謀,利用衛士們思念家鄉的怨恨情緒,推宇文述的兒子宇文化及為首,發動兵變,宇文化及逼縊隋煬帝,618年在江都(今江蘇揚州)被部下宇文化及縊殺。這個奢侈腐化一生的帝王,死後連個像樣的棺材也沒有用上,由蕭後和宮人拆床板做了一個小棺材,偷偷地葬在江都宮的流珠堂下。唐朝平定江南後,於貞觀五年(631年),移葬於雷塘(今揚州市北15公里雷塘南平岡上,南距吳公台5公里)。歷史奇蹟
一條貫穿南北的經濟大動脈,一條彌合歷史裂痕的文化紐帶,一條造福後人利益萬世的黃金水道(京杭大運河)。“開鑿大運河”與“遷都洛陽”一樣,也是楊廣包羅宏富的戰略構想中至關重要的一個有機部分。繼大業元年開鑿“通濟渠”後,楊廣又於大業四年(公元608年)下令開鑿“永濟渠”。這第二期工程同樣徵發了河北諸郡的一百多萬民工,先疏浚沁水下游,使之與黃河貫通,再利用一些天然河道北上直貫涿郡(今北京),全長一千公里。大業六年(公元610年),大運河的第三期工程“江南河”又破土動工。以京口(今江蘇鎮江)為起點,引長江水經太湖流域,直達餘杭(今浙江杭州),入錢塘江,全長四百多公里這條世所罕見、全長二千五百多公里的大運河終於完整地出現在帝國臣民和無數後人面前。建設東都/詔書
《隋書/煬帝紀》“我有隋之始,便欲創茲懷、洛,日復一日,越暨於今。念茲在茲,興言感哽!朕肅膺寶曆、纂臨萬邦,遵而不失,心奉先志”詞意:(“有隋一朝自肇始之日起,便欲以河、洛地區為創業之地,日復一日,直至於今。由於長久思慮掛念此事,所以一講起來就令人激動哽咽!朕敬承大寶、君臨萬邦,一意遵行而不忘卻,一心奉行先帝之志”)隋煬帝生前治國政治理想
《資治通鑑》記載所作所為並不能被簡單理解為激情的泛濫和欲望的井噴,因為在他心中很早就埋藏著許多遠大的政治理想和宏偉的盛世藍圖。一旦君臨天下,必然會不惜一切代價並且迫不及待地讓它們成為現實。皇后蕭氏
隋煬帝的皇后蕭氏被六個帝王占有的蕭皇后。蕭皇后,梁朝昭明太子蕭統曾孫女,西梁孝明帝蕭巋之女,母張皇后,南蘭陵人(今常州武進萬綏鄉人)。蕭氏出生於二月,由於江南風俗認為二月出生的子女實為不吉,因此由蕭巋的六弟蕭岌收養。養父蕭岌過世後,蕭氏輾轉由舅父張軻收養。後被選為時為晉王的楊廣為妃。關於蕭皇后名字史書上沒有記載,小說《說唐》和小說評書《隋唐演義》里稱其為“蕭美娘”。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她的生卒年月。《北史 卷十四》記載“後以二月生,由是季父岌收養之。未歲,岌夫妻俱死。”可推斷蕭皇后出生之年,蕭岌夫婦去世。《北史·卷九十三》記載:“岌,詧第六子也。……巋之五年,卒。”可知蕭岌死於西梁天保五年(公元567年),則蕭後最可能出生於天保五年(567年)二月。《蕭氏族譜》上說蕭皇后比楊廣大三歲,不知何據。《北史》記載,蕭皇后逝世於貞觀二十二年,享年81歲。
二十一年後合葬
蘭陵蕭氏在唐初是貴族力量的重要一支,活躍於政壇,頗具實力。專家認為,蕭氏的實力也是李世民善待蕭後,並在她去世後將其靈柩送至揚州與隋煬帝合葬的原因之一。
公元622年,唐高祖李淵下令將隋煬帝陵遷到雷塘。公元648年,蕭皇后病死,唐太宗李世民命將其屍骨送至江都與隋煬帝合葬。正是根據上述史料,專家推測另一座墓的墓主應為蕭皇后。
後世評論
千秋功業
在位24年統一全國,隋煬帝生前貢獻;大修宮殿,開通京杭大運河(。“通濟渠”、“永濟渠”、“江南河”,加上隋文帝時期開闢的“廣通渠”,),開創科舉(選拔官員),都是他為了向世界展現他帝王功德無量的表現,秦始皇做的隋煬帝也做了。秦始皇修建的萬里長城,隋煬帝開闢的大運河。千秋功業得萬古罵名
隋煬帝楊廣就這么恣意揮灑著隋文帝楊堅在位二十四年間為他積存下的雄厚的國力、財力和民力。這個一向以恭敬節儉示人、以審慎克己著稱的楊廣仿佛在一夜之間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一道接一道的政令讓隋帝國的各級官吏應接不暇;一個比一個規模更大的工程讓數以百萬計的民眾疲於奔命;一次比一次更豪奢的出手不禁讓天下人心驚膽戰、目瞪口呆。差不多從這個時候起,楊廣就被正統史家貼上了“好大喜功”、“窮奢極欲”、“荒淫無道”的標籤,並最終被牢牢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隋煬帝楊廣為什麼要建設東都洛陽,並使其取代長安(大興)成為隋帝國新的政治中心?
《資治通鑑/隋紀》記載:楊廣剛登基不久,就有一個叫章仇太翼的術士向他進言:“陛下的命屬木,而雍州(京畿長安)地處破木之沖,不宜久居;且讖語有言:重建洛陽,恢復晉朝之天下”。
這個術士的一番蠱惑之辭說動了楊廣,於是他幾天后便下詔建設東都(今河南洛陽)。
(後世問)楊廣這御極之初第一項重大的政治舉措,果真是出於迷信和無知嗎?耗費無數人、財、物力重建一個新洛陽,僅僅是因為術士的一句話嗎?
中國歷史上典型的兩大暴政,卻催生了後人眼中的兩大文明瑰寶
當時使用的手段越是殘忍、付出的代價越是高昂,所催生的歷史瑰寶就越發璀璨、越能吸引後人崇仰的目光。
也許這就是所謂的“惡之花”。
也許——這就是歷史的弔詭。
一號墓
四件銅鋪首:通體鎏金,獸面直徑26厘米,與唐大明宮遺址出土的銅鋪首大小相近。其中玉器有白玉璋1件,質地瑩潤;銅器有編鐘、編磬、銅燈、銅豆等,成套的編鐘16件、編磬20件,是迄今為止國內唯一出土的隋唐時期的編鐘編磬實物,填補了中國音樂考古史上的一項空白。一號墓發現兩顆牙齒:鑑定為50歲左右的男性個體。結合文獻記載,判明1號墓主人是隋煬帝。二號墓
為腰鼓形磚室墓,由主墓室、東西耳室、甬道、墓道五部分組成。墓葬通長12.64米,寬5.9米,殘高1.6米。墓室東、西、北壁各有3個小壁龕;甬道兩側各有1小耳室。出土玉器、銅器、鐵器、陶瓷器、木漆器等200餘件(套)。出土玉器有白玉璋1件,質地瑩潤;銅器有編鐘、編磬、銅燈、銅豆等,成套的編鐘16件、編磬20件,是迄今為止國內唯一出土的隋唐時期的編鐘編磬實物。一套女性用冠飾,工藝精巧,國內罕見此外,二號墓的墓主人身份也已經確定。經南京大學體質人類學專家鑑定,死者為大於56歲、身高約1.5米的老年女性。這座墓葬雖然沒有文字信息,但是根據墓葬形制、墓內出土高等級隨葬品和對人骨遺骸的鑑定,結合文獻記載,判明2號墓主人是隋煬帝的夫人蕭後。出土文物
DNA鑑定但由於此前位於揚州市邗江區槐泗鎮槐二村,已有一處公布為省級文保單位隋煬帝陵,是由清嘉慶年間大學士阮元經考證並出資修復的。上世紀80年代以後,該處經過多次整修,成為揚州著名的旅遊景點。為此證實準備採用現代科學技術DNA鑑定;此次不會對隋煬帝DNA進行研究。
隋煬帝陵在全國分布有四座
江蘇省揚州市此前公布的省級文保單位隋煬帝陵,位於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槐泗鎮槐二村。這種誤判之所以出現,在於唐代以後隋煬帝陵漸漸荒蕪。清代修整,修建。河南省洛陽隋煬帝陵(假陵)
河南省洛陽市洛寧縣東宋鄉洛陽村有一座“隋煬帝”陵。
陝西省鹹陽隋煬帝陵(假陵,屬衣冠冢)
陝西省鹹陽市武功縣武功鎮另一座“隋煬帝陵” 專家:或為衣冠冢。不過在武功縣武功鎮的村民口中,卻流傳著另一種說法——唐朝建立之後,李世民曾奉唐高祖李淵之命,將隋煬帝楊廣的墓遷到他父親隋文帝楊堅的泰陵陵旁。
當楊廣的靈柩快要抵達隋文帝泰陵的時候,剛挪動一步,抬靈柩的桿子就斷了,隨即而來的狂風暴雨,甚至把預先選定的墓穴推平了。李世民猜想這可能是楊堅不願讓亡國的兒子楊廣埋在他跟前,於是便命令袁天罡、李淳風就地測了個墓穴,把楊廣埋了。所有的士兵,一人一把土堆起一座2畝大的封土堆。
巧合的是,附近兩座村子——羅家堡和洛陽村,也分別取“挪駕堡”和“落煬村”的諧音。
歷史上某人死後多地出現其墓葬,這種情況並不稀奇。”杜文玉解釋道。比如隋煬帝被宇文化及縊死的時候,李淵已經占據關中,並擁立楊侑為皇帝,不排除在得知他死訊之後,修一座衣冠冢來寄託哀思,畢竟那個時候隋朝還沒有滅亡,隋煬帝還是名義上的“太上皇”。清代乾隆年間的陝西巡撫畢沅是一位瘋狂的“文物發燒友”,關中地區幾乎所有的帝王陵墓前,都有他樹立的石碑來標記墓主人。
武功的這座“隋煬帝陵”也沒有例外,據居住在陵墓附近65歲的羅新城回憶,在楊廣墓北邊有塊2米多高的大石碑,上邊寫的“隋煬帝陵”4個字,和洗臉盆一樣大,就是一個叫畢沅的當官的題的。
“畢沅是個學者,他在陝西考證皇帝陵寢,為保護陵墓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陝西師範大學研究隋唐史的杜文玉教授說,不過他坦言,由於當時沒有考古,畢沅只根據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來確定皇帝陵寢所在,所立石碑“對的和錯的同樣多”。
杜文玉告訴記者,今年揚州發掘的這座墓,在目前看來應該是隋煬帝的陵寢所在,陝西這座很可能是畢沅搞錯了。
如今陵前還矗立著一塊文物保護碑,上書“隋煬帝陵”四個大字,據了解這座碑是1983年設立的,而早在1957年這座墓就已經被列入陝西省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序列之。
不過據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專家介紹,這座“隋煬帝陵”並沒有進行過考古鑽探,所以並不好確定墓主人是誰,而十多年前武功縣在編訂縣誌時,也已經認定這座“隋煬帝陵”,實際上應為唐殤帝的墓。(唐殤帝李重茂,唐中宗李顯第四子,在中宗死後被韋皇后擁立為皇帝,後被李隆基廢掉。)
江蘇省揚州隋煬帝1陵(誤判原因)
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槐泗鎮有座清代發現的“隋煬帝陵”,國家之前批揚州市槐泗鎮“隋煬帝陵”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承認是誤判;國家稱:隋煬帝陵在唐朝漸漸就荒蕪了。隋煬帝陵,現為省級文保單位,位於揚州市邗江區槐泗鎮槐二村。隋煬帝楊廣(公元569-618年),在位十四年。初殯於江都宮流珠堂,後葬吳公台下,唐平江南後,以帝禮改葬雷塘現址。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大學士阮元為其立碑建石,揚州知府伊秉綬隸書“隋煬帝陵”。2013年4月,揚州市邗江區一處房地產項目施工時發現了兩座古墓,其中一座的墓誌顯示墓主為隋煬帝楊廣。
江蘇省揚州隋煬帝2陵(皇帝陵爭議)
2013年11月16日對外宣布國家文物局正式對外公布,位於揚州邗江區西湖鎮的隋唐墓葬為隋煬帝和皇后蕭氏的合葬墓。
11月16日,國家文物局和中國考古學會在揚州組織召開揚州曹莊隋唐墓葬考古發掘成果論證會,中國考古界權威專家黃景略、徐光翼、王巍等十餘人參加了論證會,專家一致認定,揚州曹莊隋唐墓葬為隋煬帝墓,是隋煬帝楊廣與蕭後最後的埋葬之地。當天下午,中國考古學會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了這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