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
劉邦,即 漢高祖(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6月1日),沛縣豐邑中陽里 人,太公劉執嘉第三子,字季,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偉大的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和強大有突出貢獻。
公元前206年,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隨後,楚漢之戰開始。
公元前202年,漢王劉邦打敗項羽,在山東定陶稱帝,建立西漢,成為開國之君,駕崩後,追謚為漢太祖高皇帝,《史記》誤記作漢高祖。
晉朝
司馬迪
晉武帝司馬炎之孫,淮南忠壯王司馬允第三子,晉武帝太康十年(289年)封為漢王。
司馬固
晉武帝司馬炎之孫,吳敬王司馬晏第四子,晉惠帝永寧元年(301年)封為漢王。
劉淵
劉淵,字元海,新興(今山西忻縣)匈奴人,匈奴漢國開國皇帝。
靳準
靳準(?-318年),十六國時漢國的大臣,官拜中護軍。
李壽
李壽(300-343) 十六國時成漢皇帝。338-343年在位。字武考,李特幼弟李驤的少子,李雄僣號,拜前將軍,督巴西軍事,遷征東將軍,又遷大將軍、大都督、侍中,封扶風公,錄尚書事,進封建寧王,李期嗣位,改封漢王,領梁州刺史。
李廣
十六國時期成漢昭文帝李壽之子,成漢後主李勢之弟,封“漢王”,官至大將軍。 李勢沒有兒子,他的弟弟李廣要當皇太弟。李勢不肯。這時馬黨、解思明出面為李廣求情。李勢懷疑二人與李廣有陰謀,便追捕二人,一方面派人攻打李廣。李廣聞訊後自殺。
南北朝
侯景
侯景(503~552),字萬景,北魏懷朔鎮(今內蒙古固陽南)鮮卑化羯人。
宇文贊
宇文贊,字乾依,北周武帝宇文邕次子,建德三年(574年)由漢國公進封為漢王。後被隋文帝所害。
邢杲
邢杲(?―529年),北魏末年青州流民起義首領。建義元年(公元528年)在北海率眾舉行起義,興兵反魏,自稱漢王。
隋朝
楊諒(575-605),字德章,一名傑,隋文帝第五子。開皇元年,立為漢王。
唐朝
李洪
李洪:唐世祖李昞第三子,早夭,唐朝時追封為漢王。
王玄恕
王玄恕:王世充之子,王世充稱皇帝時封為漢王。
李元昌
李元昌(?-643年):唐高祖李淵第七子,母嬪孫氏。武德三年(620年)封魯王。貞觀十年(636年),封漢王。
李元慶
李元慶(?-664年):唐高祖李淵第十六子,李淵與劉婕妤所生,623年,封漢王。625年,改封陳王。
李恪
李恪(619年-653年):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母楊妃為隋煬帝女。同母弟蜀王李愔。武德三年(620年),李恪被封為長沙郡王,武德九年(626年)進封漢王。
李貞
李貞(627年-688年10月12日):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子,為李世民與燕德妃所生。貞觀五年(631年),封漢王。
遼朝
耶律貼不
耶律貼不,遼宗室,遼景宗耶律賢孫,齊孝靖王耶律隆祐之子。重熙十七年(1048年)封為漢王。
蕭德
蕭德 ,字特末隱。清寧元年,遷同知北院樞密使,封魯國公。上以德為先朝眷遇,拜南府宰相。五年,轉南京統軍使。九年,復為南府宰相。重元之亂,推鋒力戰,斬涅魯古首以獻,論功封漢王。
宋朝
趙元佐
趙元佐(965年—1027年):宋太宗趙光義與元德皇后李賢妃所生的長子。初名趙德崇,字惟吉。歷封衛王、楚王。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宋真宗駕崩,享年55歲,六子宋仁宗趙禎即位,封趙元佐為江陵牧,增加趙元佐的食邑。天聖五年(1027年)十二月,趙元佐薨,享年62歲,兒子趙允升繼嗣,贈河中、鳳翔牧,追封齊王,諡號恭憲。
趙椿
趙椿:宋徽宗第十九子,早薨,追封漢王,諡號沖昭。
金朝
完顏烏故乃
完顏烏故乃:金世祖完顏劾里缽之子,金太祖金太宗之弟,封為漢王。
完顏永中
完顏永中,女真名實魯剌,金世宗完顏雍長子。大定元年,封許王。五年,判大興尹。七年,進封越王。十一年,進封趙王。章宗即位,起復判西京留守,進封漢王。明昌二年進封並王。三年,判平陽府事,進封鎬王。
明朝
陳友諒
陳友諒(1320~1363):元末大漢政權的建立者。湖北沔陽人,家世業漁。年輕時曾為縣吏。元末農民戰爭爆發後,參加徐壽輝、鄒普勝、倪文俊等人領導的天完紅巾軍,初為簿書掾,後以功升元帥。元至正十七年(1357)九月,倪文俊謀害徐壽輝未成,逃奔黃州,陳友諒乘機襲殺倪文俊,並其部眾,自稱宣慰使,隨後改稱平章,掌握天完實權。此後兩年繼續進行反元戰爭,攻取安慶、池州、龍興(今江西南昌)、瑞州(今江西高安)、邵武、吉安、撫州、贛州、信州(今江西上饒)、襄陽等地。
陳友諒在反元戰爭中竭力爭取漢族地主階級合作,收羅了不少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知名的有元兵部尚書黃昭和進士解觀等人。同時,他在天完內部製造分裂,篡權奪位。至正十九年九月,陳友諒殺害了在反元戰爭中功勞卓著的天完將領趙普勝。同年十二月,殺徐壽輝左右侍臣,挾持徐壽輝,自稱漢王。次年閏五月,殺徐壽輝於採石,自立為帝。建國號大漢,改元大義,以恢復漢族王朝的統治為號召。仍以鄒普勝為太師,張必先為丞相,張定邊為太尉。
大漢政權建立後,一面繼續進行反元戰爭,一面把軍事重心放在對鄰境朱元璋部的戰爭上。陳朱之間的戰爭是封建統一戰爭,前後進行了三年多,歷龍灣(至正二十年閏五月)、江州(二十一年八月)鄱陽湖(二十三年夏)幾次重大戰役。大漢將士多數是天完舊屬,對陳友諒的篡權奪位深為不滿,在戰爭中相繼倒戈降朱,使陳友諒接連敗北。二十三年八月,陳友諒在鄱陽湖中流矢身亡。陳友諒窮奢極欲,不恤民力,又不善於抓住戰機,也是他失敗的原因。
朱楧
朱楧(1376年-1419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四子,乃郜氏所出,初封為漢王,後改封為肅王,諡號肅莊王。朱楧於洪武十一年1378年受封漢王。1391年,與衛、谷、慶、寧、岷五王練兵臨清。明年改封肅王。又明年,受命駐平涼。直到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正式就藩甘州。設立王署管理陝西行都司甘州五衛軍務。洪武三十年(1397年)令督軍囤糧,並與長興侯耿炳文一同出征蠻族。建文元年(1399年)朱楧上表乞內徙,遂移封至蘭州。永樂六年(1408年),捶殺衛卒三人及受哈密國進馬,逮其長史官屬。永樂十七年(1419年)過世。
朱模
朱模(1380年9月1日—1431年6月11日),明太祖朱元璋的第21子,母趙貴妃。生於洪武十三年八月初二(1380年9月1日)。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封沈王。永樂六年(1408年),就藩於潞州,後改潞安府。宣德六年五月乙丑(初二)(1431年6月11日),薨,謚沈簡王。
《明史 本紀二》載:“(洪武)十一年春正月甲戌,封皇子椿為蜀王,柏湘王,桂豫王,模漢王,植衛王。”然而下文提到朱模都說是沈王。不知是筆誤還是何時改封。
朱高煦
朱高煦:為明成祖嫡次子,生母為仁孝文皇后徐氏。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封 高陽王。明成祖長子朱高熾體肥,腰腹經數圍而累贅,不為成祖所喜。朱高煦身長七尺余,有膂力,善騎射,頗類成祖,在靖難時立有戰功,多次營救成祖於危難之中,成祖曾許諾“”。靖難成功後,欲改立他為太子,但最後衡量過各方利害後,仍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而封朱高煦為 漢王 。
朱高煦心有不甘,想效法其父親成祖,篡奪太子朱高熾之位,在成祖在位期間,不斷找機會攻擊太子朱高熾 ,不少支持太子的大臣也因此下獄,但最終沒有成功。朱高煦最初封於雲南,怏怏不肯去,稱“我何罪,斥我萬里”。後封于山東青州,又稱“我何罪,置我瘠土”。遂留於京師(南京)。又請得天策衛為護衛,甚喜,稱“唐太宗天策上將,吾得之!”在南京多有不法,以鐵錘殺兵馬指揮野驢,又肢解數人拋於江中。永樂十四年明成祖北伐後還南京,得知朱高煦作惡數事,欲廢其為庶人,後經太子力勸而得免,被強行遷封于山東樂安州,王府在今山東惠民縣。
永樂十九年朱高煦長子、漢世子朱瞻壑死後,嫡次子朱瞻圻繼封為世子。因追憾其父殺母,故屢次向成祖上奏朱高煦之過惡,皆外人所不得聞者。明成祖稱“爾父子何忍也”。朱高煦亦知此事。及成祖北征晏駕,朱瞻圻在北京,凡朝廷之事輒潛遣人馳報朱高煦,一晝夜六七行,內有稱“朝廷將發兵征樂安(朱高煦封地)”之語,意在挑唆朱高煦起兵造反。朱高煦亦每日遣數十人入京師,潛伺有變。仁宗即位後,朱高煦進京朝覲,稱朱瞻圻不孝,並將朱瞻圻向其通風報信的數十封密件呈交仁宗。仁宗召朱瞻圻,稱“汝處父子兄弟間,讒構至此,離間吾兄弟,況他人乎!”朱高煦則稱“我其父也,尚於大行(明成祖)前譖毀我,況陛下乎!其罪當誅!”仁宗稱“稚子不足誅,遣鳳陽守皇陵”,廢其為庶人,令守陵鳳陽,敕中都留守司分兵防護,誅其紀善李遜。仁宗隨後於永樂二十二年十月封朱高煦嫡三子朱瞻坦為漢世子,庶子朱瞻垐封濟陽王,朱瞻域臨淄王,朱瞻垶昌樂王,朱瞻墿淄川王,朱瞻坪齊東王,朱瞻壔任城王,朱瞻㙊海豐王,朱瞻垹新泰王 。
明成祖駕崩後,朱高熾繼位,是為明仁宗。仁宗在位八個月駕崩,傳位給長子朱瞻基(即明宣宗)。明仁宗駕崩時朱瞻基身在南京,聞仁宗死訊後立即趕回北京,朱高煦曾企圖趁朱瞻基途經山東時伏擊他,結果失敗。
宣德元年八月初一(1426年9月2日),朱高煦趁北京地震之機,在樂安(今山東惠民縣)謀反,是為高煦之亂,設立王軍府、千哨,分官授職,並企圖勾結英國公張輔為內應。宣宗在大學士楊榮的勸諫下御駕親征朱高煦。八日,宣宗率軍出征,二十一日,朱高煦出降,被解回京師,命於皇城西安門內築館,囚禁朱高煦夫婦及諸子。後將朱高煦鎖於皇宮右順門外之逍遙城 。一日,宣宗親自往逍遙城探視,卻被朱高煦使腿將其絆倒,宣宗惱怒,命武士將其用銅鼎烹殺,其妃韋氏及諸子其後也被全部處死 。
太平天國
洪釮元,洪仁達次子,洪秀全侄子,封“殿前正開礦頂天扶朝綱漢王倫千歲”。1864年7月,南京陷落時未滿10歲,後事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