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古隆中有著豐富的人文景觀和優美的自然環境,是三國時期諸葛亮青年時代(17-27歲)和其叔父躬耕隱居之地,諸葛亮在此地抱膝高吟躬耕隴畝隱居長達10年之久,後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建議下,三次到隆中拜訪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見,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可以說,隆中就是三國文化的源頭。
隆中景點起源於西晉。明代形成了"隆中十景",即草廬亭、躬耕田、三顧堂、小虹橋、六角井、武侯祠、半月溪、老龍洞、梁父岩、抱膝石,新中國成立後又先後修建或新建了隆中書院、諸葛草廬亭、吟嘯山莊、銅鼓台、長廊、觀星台、棋盤石、琴台、孔雀寨、猴山等眾多景點。
主峰隆中山海拔306米,隔谷相望的大旗山,一頭高昂,一頭緩緩下垂,型如臥虎;山上茂林修竹,鬱鬱蔥蔥,望之巍然深秀;山下泉水、池塘,山澗小溪流水潺潺。
1994年經國務院審定列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1994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6年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隆中山巒疊翠,溪水潺流,一派田園風光,羅貫中曾這樣描寫到“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鶴相親,松篁交翠”。進入古隆中山口,必經一座三門石坊,正中雕刻著“古隆中”三個大字,背陰寫著“三代下一人”,意思是說:諸葛亮是夏、商、周以後的近千年來唯一的人物,也是中華民族智慧的象徵。
兩邊除鐫刻著杜甫“三顧頻煩天下事,兩朝開濟老臣心”的詩句外,還有摘自諸葛亮《誡子書》一文中的“澹泊明志,寧靜致遠”八個大字。轉過石坊,就是諸葛亮曾“躬耕壟畝”逾十畝的躬耕田,土地方方正正,很是整齊,前行為小虹橋,劉備二顧茅廬時,在這橋邊遇到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見老人衣著不凡,誤以為是孔明,便滾鞍下馬,趨前問候,鬧了一場誤會,小虹橋卻因此著稱於世。清王的《隆中十詠》寫到小虹橋說:“有人暑物思玄德,曾向小虹橋上行”。可見這座小橋很有些不凡的歷史。[5]中共創始人之一,原國家副主席,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董必武生前給隆中題詞:“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勝跡永清幽”。
2014年隆中景區投資修建的草廬劇場建成,大型實景話劇《草廬諸葛亮》在草廬劇場上演。
該劇的演出場地草廬劇場位於隆中景區茂密的山林谷地,地上四層,地下一層,占地面積1.18萬平方米,總投資2.2億元,是目前國內首創亞洲最大的草廬形態展示建築,成為隆中風景區的一大亮點。
《草廬·諸葛亮》每周六晚將在草廬劇場定時演出。
歷史沿革
隆中是諸葛亮十七歲至二十七歲(公元197年――207年)躬耕讀書的成才之地。諸葛亮在隆中的十年中,博覽群書,廣交士林,密切關注天下大事。隨著年齡和知識的增長,他在政治上逐漸成熟。頻繁的社會交往,名士的垂青,又使他的政治影響不斷擴大。公元207年,劉備在徐庶的推薦下,親自三次來到隆中諸葛亮住的草廬,敦請諸葛亮出山,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顧茅廬”。晉永興年間(公元304年――公元306年),鎮南將軍劉弘到隆中憑弔諸葛故宅,並命參軍李興作《祭諸葛丞相文》成為隆中第一篇紀念諸葛亮的碑記。
東晉昇平五年(公元361年),荊州刺史別駕、史學家習鑿齒來到隆中,撰寫了一篇《諸葛武侯故宅銘》。此時隆中已有紀念諸葛之祠堂。
南北明劉宋元嘉十四年(公元437年),盛弘之撰《荊州記》載:“襄陽西北十許里,名為隆中,有諸葛孔明宅。”又載:““有井深五丈,廣五尺,曰葛井。堂前有三間屋地,基址極高,雲是避暑台。宅西面山臨水,孔明常登之,鼓瑟為《梁父吟》,因名此為樂山。”諸葛亮一家離開隆中後,曾有一戶姓董人家在草廬住過,因“家殄衰亡,後人不敢復憩焉”。
到梁武帝普通四年至中大通二年(公元523年――530年),鮑至撰《南雍州記》中,記載他目睹“隆中諸葛亮故宅”,“今宅院見在”,及宅院“有舊井一,今涸無水”。鮑至還記載“齊建武(公元494年――498年)中,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高一尺二寸,長九寸,獻晉安王。”
唐宣宗大中十年(公元857年),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使李景讓維修隆中祠,並立“蜀丞相武鄉忠武侯諸葛公碑”。(南宋王象之《輿地碑記目》載:“唐蜀丞相諸葛公碑,大中三年(應為大中十年――引者注)李景讓撰,今在隆中。”)唐光化五年(公元900年)封諸葛孔明為武靈王,立改封諸葛亮武侯靈王廟碑,《輿地碑記目》記載:碑今在隆中。”
五代晉天福三年(公元938年),隆中武靈王學業堂竣工,並刻碑紀其事。碑文由天福間襄州節度使安從進的觀察判官李光圖撰寫。《復齋碑錄》載:“《臥龍山武靈王學業堂記》,李光圖撰,正書,無名氏篆額。天福三年七月記”。(《輿地紀勝》記載)
北宋文學家曾鞏(公元1019年――1079年)在襄州(襄陽)為官時,去隆中,寫了《隆中》詩。
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蘇軾(公元1037年――1101年)在嘉佑五年(公元1060年)從湖北荊門去開封,路經襄陽游隆中,寫下了著名詩篇《隆中》詩:“諸葛來西國,千年愛未衰。今朝游故里,蜀客不勝悲。誰言襄陽野,生此萬乘師。”
南宋淳熙年間(公元1174年――1189年),四川陽安進士、顯謨閣直學士劉光祖奉詔從四川到臨安(浙江杭州),專程繞道襄陽,拜謁隆中諸葛故居,撰寫了《祭諸葛亮文》。
元朝至正年間(公元1341年——1368年),廣德寺書院遷至隆中稱隆中書院。
明代成化年間(1465-1487)“隆中十景”形成。成化初年,荊南道觀察使吳綬維修隆中,增建了供有劉備、關羽、張飛塑像的“三顧堂”。
明孝宗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襲封襄陽王的簡王朱見淑,羨慕隆中山水佳奇,看中隆中的好風水,選擇隆中作為自己的墓地。他上奏皇帝,把隆中封為“藩陵”,把隆中山改為座山,與隆中山隔谷相對的山定名為面山,偏東的山定名為旗山,用以襯托作為藩陵的座山。他毀掉諸葛草廬,在隆中山左臂另建草廬。遷走隆中書院,封山驅民,大造墓地,使原有的土木建築,特別是兩晉以迄唐宋時期的碑刻石銘,破壞殆盡,蕩然無存。這是諸葛亮離開隆中後1200多年來隆中遭到的最大浩劫。朱見淑死後,他的庶二子、光化王朱暫理襄陽府事。朱和襄陽府左長史林光請於朝,又在隆中山“左方隙地”重建武侯祠。並上秦皇帝說:“隆中亮廟歷唐、宋、元皆知崇奉,實非異端淫祠之比”,“先年,簡王慕隆中山佳奇,擇為塋地,後人不能體王之意,將諸葛亮祠遷一于山之左臂。地既非宜,廟且陋小,神獲不安,人未蒙福。隆中東去數十步,山有一窪,欲將亮廟移建。”(見《襄陽縣誌.祠祀(明襄王崇慰先賢疏)》)
明正德二年(1507年),明武宗朱厚照批准建廟,並御賜廟額“忠武”。
明嘉靖乙酉年(公元1525年)正德進士徐鹹任襄陽知府,到隆中拜謁諸葛亮故居,看到武侯祠“湫隘傾祀”(低洼狹小,房屋傾斜),“矚目為之愀然(愴)”遂與監察史王秀共同發起重修諸葛武祠。(見明·鄭傑《重修諸葛武侯祠記》)。
明萬曆二十年(1529),中憲大夫,都察院協院事左僉都御史李禎重修武侯祠,併購祠產,增建房層,立《重修碑記》一塊,記載了隆中遭襄簡王破壞以後的情況。碑陰刻諸葛亮畫像,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諸葛亮畫像。
明嘉靖十九年(1540)隆中立草廬碑,當時的著名書法家江匯題字,正面書“草廬”,背面題“龍臥處”。此碑現保存完好。
明崇禎十六年(1643),闖王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克襄陽,改襄陽為襄京,建立農民革命政權,稱新順王。起義軍殺藩王,同時挖掘那個迷信風水毀壞諸葛亮故居的襄簡王墳墓,為隆中原貌的恢復創造了條件。
康熙三十八年(1699),鄖襄觀察使蔣興芑重修隆中武侯祠。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襄陽觀察使趙宏恩在明末起義軍搗毀藩陵基礎上重建武侯祠廟;並在草廬原址立草廬亭。
雍正七年(1729年)襄陽府事尹會一重修隆中武侯祠。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中憲大夫、湖北分守安襄鄖道兼理水利事務李敏學重修隆中武侯祠。
光緒十四年至十九年(1888-1893)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使、湖廣總督裕祿和湖北提督程文炳重修隆中武侯祠,另新建抱膝亭,新立“古隆中”牌坊。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蔣中正到訪隆中,舉行祭祀儀式並拔款維修古蹟,新建中正亭、中正堂,重修荷花池、銅鼓台等並立碑。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54年、1957年、1980年、1985年對祠、三顧堂、野雲庵、三義殿進行維修,為明代碑刻加修碑亭。
1964年郭沫若為隆中題詞:“諸葛隱居隆中時,躬耕自食,足與陶淵明先後媲美。然陶令隱逸終身,而武侯則以功業自見,蓋時會使然。苟陶令際遇風雲,未必不能使桃花源實現於世。如武侯終身隱逸致力於詩,諒亦不遜於陶令也”。
1965年董必武為隆中題詞:“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勝跡永清幽”。
1987年,重建了隆中書院,修復了諸葛草廬。胡耀邦、李先念、趙紫陽、李鵬、萬里、薄一波、姚依林、方毅、陸定一等先後遊覽隆中,並留名、題詞或撰寫楹聯。
1990年3月15日,我國當代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大型文獻性工具書《中國歷史地圖集》主編譚其驤先生為隆中題詞:“諸葛亮躬耕於南陽郡鄧縣之隆中,在襄陽城西二十里。北周省鄧縣,此後隆中遂屬襄陽。”
譚其驤題字碑
1994年1月10日,國務院“國函〔1994〕4號”檔案公布隆中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國發〔1996〕47號”檔案,公布隆中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自然風貌
古隆中為隆中山主景區,山巒疊翠,溪水潺流,一派田園風光,羅貫中曾這樣描寫隆中景區“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鶴相親,松篁交翠”。
隆中被群山環抱,環境幽雅。林里“猿鶴相親,松相交翠”。主蜂樂山(即隆中山)高達數百公尺,古木參天,樹林如海
隆中風景區位於全國歷史文化名城襄陽市襄城區,距襄陽市區13公里,總面積209平方公里,地理坐標是北緯31°59',東經112°02'09"。
主要景點
隆中風景區有著豐富的人文景觀和優美的自然景觀,明代就形成了隆中十景,草廬亭、躬耕田、三顧堂、小虹橋、六角井、武侯祠、半月溪、老龍洞、梁父岩、抱膝石。
建國後又先後修建或新建了隆中書院、騰龍閣、諸葛草廬、吟嘯山莊、銅鼓台、長廊、觀星台、棋盤石、琴台、孔雀寨、猴山等眾多景點。
隆中牌坊 建於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是隆中的標誌性景觀之一。石牌坊高約六米,長約十米,其建造材料為青石開榫組裝而成,依外觀形式為柱不出頭有樓,四柱三牌樓式。“古隆中”牌坊寬三間,中為中間,兩旁為次間,四柱腳深埋土中,四周出土處鋪地平石,柱前後及旁,以十個紋頭砷石支撐。牌坊定盤枋斗口架正昂板,兩正昂間置花板,並雕流空花紋,以為裝飾。正昂上平鋪脊筒檐板,其檐板叉出發戧,戧角作鴿尾形。牌坊脊板兩端並飾魚龍吻,中央置火焰珠。“古隆中”牌坊中間上、下枋以“古隆中”字碑分隔,上、下枋面浮雕漁樵耕讀及二龍戲珠,兩邊門柱正面上雕刻“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 |
諸葛草廬 諸葛草廬是諸葛亮當年在隆中臥讀躬耕、生活起居之處,電視連續劇《諸葛亮》曾在此拍攝。公元1987年重建的仿漢建築。諸葛草廬按照孔明當年居住的風格設計,陳設簡單,一琴一劍,幾卷書簡而已。但是諸葛亮卻能在這方寸之地洞明世事,縱論天下。 | |
武侯祠 古隆中武候祠,是隆中傳統十景之一,始建於唐,為隆中的主要建築,坐落在隆中山的東山樑上,她是供奉諸葛亮的祠宇,整個建築群雄偉壯觀。祠內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及蜀漢政權中功勳顯赫的文武大臣塑像威武雄壯,栩栩如生,真是“山中有遺貌,矯矯龍之姿”。武侯祠是清康熙年間重建的。它同先主廟、劉備莫相毗連。武侯祠主體建築分大門、二門、劉備 殿、過廳、諸葛亮殿五重,嚴格排列在從南到北的一條中軸線上。一進大門,濃蔭叢中,矗立著六通石碑,其中最大的一通唐代“蜀漢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有很高的文物價值,被稱為“三絕碑”。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碑文,書法家柳公綽書寫,名匠魯建刻字。都很精湛,因此被稱為三絕碑。碑文對諸葛亮短暫而悲壯的一生,作了重點褒評;竭力讚頌諸葛亮的高風亮節,文治武功,並以此激勵唐代的執政者。 | |
襄王陵 在諸葛草廬故址,今草廬亭旁一個占地約100平方米,高約10米的土堆。這就是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襄簡王朱見淑為自己修造的陵墓。陵墓上面及四周古墓參天,與隆中其它景點相望遠近。襄王陵為襄陽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隆中風景管理處立碑標記。 | |
三顧堂 三顧堂建於清康熙五十八年,是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隆中對”的紀念堂。三顧堂是為了紀念劉備三顧草廬而修建的紀念堂。現存三顧堂的主體,是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由趙宏恩在三顧堂原址上重建的。三顧堂門口的對聯寫著“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兩表”指的就是諸葛亮的前、後出師表,“一對”則是指著名的《隆中對》。 | |
抱膝亭 抱膝亭是光緒十四年至十九年(公元1888—1893年)湖北提督程文炳在鄖襄觀察時趙宏恩所修建躬耕亭的位置上重修的。相傳此處原有一塊大石頭,諸葛亮寓居隆中時,在閒暇之餘會坐在這塊大石頭上吟唱山東老家的小調《梁父吟》,一方面抒發自己的思鄉之情,一方面抒發自己遠大的抱負。整座亭閣在綠茵之中,六角形,三檐三層,檐角高蹺,造型挺秀端莊。亭內有木梯可登樓賞景,別有一番情趣 | |
騰龍閣 隆中風景區制高點修建的一座紀念塔,總高十層,從三顧堂後面拾級而上,可以達到此塔。塔內有臥龍出山圖與相關三國文化典故。登高遠眺,既可以觀隆中山、湖北文理學院、臥龍鎮全景,又能夠俯瞰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江及襄陽城的優美精緻。 | |
躬耕田 諸葛亮在隆中居住時,和弟弟諸葛均一起開荒種地,過著自給自足的躬耕生活。1984年,隆中風景區在躬耕田的中間立單檐廡殿頂式亭閣一座,亭上方有“田園淡泊”匾額,亭中是2002年前國家軍委副主席劉華清到訪隆中時所題寫的“躬耕隴畝”碑。每逢春季,亭閣周圍金黃的油菜花遍布,仿佛述說青年諸葛亮的隱居時光。 | |
老龍洞 是一處泉水溶洞,諸葛亮當年躬耕隴畝,引此水灌溉。老龍洞位於隆中山腳下,周圍松柏交翠,山水相映,茂林修竹。大家可能會感到,此時的古隆中更像一個碩大無比的天然氧吧,令人心曠神怡。老龍洞的傳說很多,相傳老龍洞很深,有人說它通到南漳,更有人說他可以通到四川。這裡的水質甘甜,喝了這裡的水能使人更加聰明,據說諸葛亮智慧過人就是喝了此水的緣故。所以遊客朋友,不妨走進茶室一品隆中香茗,它甘甜淡雅,沁人心脾。老龍洞背後是隆中的牡丹園。“陽春三月三,隆中看牡丹”,千百年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每年春天,牡丹花盛開,煞是好看。 | |
六角井 是諸葛亮當年隱居隆中時生活用水井。自諸葛亮離開隆中之後,隆中在歷史上曾經歷了幾次比較嚴重的破壞,而諸葛亮出山後唯一保留下來的有關他生活的遺蹟,就只有這口諸葛亮當年在此居住時用過的生活用水井—六角井,這口井也可以說是隆中的鎮山之寶。六角井由磚砌六邊形的外觀所得名,史料記載井深原有五丈,也就相當於15米左右,但由於時間久遠,井底淤泥沉積,到現在也就只有5米多深了,但依然有水,且清澈見底。六角井背靠隆中山,俗話說“山有多高,水有多深”,這也是這口井依然有水的原因。 | |
小虹橋 小虹橋橫跨諸葛廟前小溪中段是諸葛亮寓居隆中時,出入必經之橋。該橋小巧玲瓏,如虹跨溪,初建時為拱形。劉備冒大風雪第二次到隆中拜訪諸葛亮時,與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在此橋相遇,因在小橋處發生了這段趣事,小虹橋便一直作為諸葛故跡的一個景點,為後人所珍視。 | |
人文歷史
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江南名士龐德公稱諸葛亮為“臥龍”,稱他的侄兒龐統為“鳳雛”,與諸葛亮齊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發明家。
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唐代封為武靈王。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234年在寶雞五丈原逝世。諸葛亮在後世受到極大尊崇,成為後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杜甫作《蜀相》贊諸葛亮。
相關典故
介紹
《隆中對》選自《三國志》,作者陳壽,晉朝史學家。中國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語文知識點匯總九年級(上):第23課隆中對習鑿齒的著作《漢晉春秋》中明確記載,“劉備三顧諸葛亮於隆中。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建議下,三次到隆中拜訪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見,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在諸葛亮出山後,沒有任何的官職,直到劉備取得荊州四郡時才拜軍師中郎將,劉備集團之後的種種攻略皆基於此。
原文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富,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型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戰略思想
三國的管理思想,首先值得總結的是戰略。魏、蜀、吳三方,在戰略思想上各有獨到之處。作為繼春秋戰國之後中國的第二個歷史大動盪時期,縱橫捭闔的你爭我奪,翻雲覆雨的聯盟拆解,變化莫測的戰略重組,戰亂蹂躪下的民生困頓,似乎進入了歷史的輪迴。與春秋戰國不同的是,兩漢帝國的參照系和漢代社會形成的獨特背景,使三國的戰略不同於先秦而有了質的提升。如果說,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政治思想乃至社會思想的根基。
那么,漢晉之間的群雄紛爭,則孕育了戰略思想的空前進展。此後中國歷史上的戰略構思和設計,基本上再未能超出三國的模式和框架。《三國演義》作為小說的名氣,與三國時期的謀略思想發達緊密相關。滿族興起創建後金政權時,遠離中原,文化不足,就以《三國演義》作為治國打仗的教材,竟然屢獲奇效。所謂“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云云,正是民間口碑對它們的定位。今天,由小說回歸史實,考察這一時期的戰略思想,或許是一件有意思的工作。探討三國戰略對世道人心的影響,挖掘三國戰略的文化積澱及其在國人競爭行為中的觀念濡染,推究本土戰略思想的歷史淵源,則可能更有意義。
諸葛亮的管理思想,首先體現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的“隆中對”戰略構思上。他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就以“隆中對”的方式為劉備描述出一個戰略遠景。這一古文名篇,許多人能夠倒背如流。在中國古代的戰略思想中,“隆中對”具有典範價值。
諸葛亮為劉備描繪的戰略使命,是順著劉備“欲信大義於天下”的興復漢室旗號,寄託重建統一王朝的理想;能夠看得見的願景,是“跨有荊益”造成鼎立之勢;攻守策略,是利用劉表的見識淺薄和魄力不足,先取“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的荊州,占據“用武之國”的地利;再取“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的益州作為後盾,呼應四戰之地的荊州;面對北方擁有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誠不可與爭鋒”的曹操,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的孫權,內修政理,外結孫權,待機而起,以宛洛為主攻方向,以秦川為側翼呼應,進取天下。這一構想如果完全實現,確實可以做到“霸業可成,漢室可興”。所以,這一構思打動了劉備。
任何戰略,都離不開對自身實力和所處情境的分析論證。戰略研究中的SWOT法以及各種模型,不外是提供一個分析框架而已。“隆中對”在事實論證上,對大局的判斷是符合實際的。曹操已經成為當時最大的勢力而不可主動對抗,東吳已經有了穩固的基礎只能結盟,只有長江中上游的荊州益州由於劉表、劉璋的短見和失策能夠為劉備提供可乘之機,這一分析正是“隆中對”能夠成立的關鍵。即便當代人用SWOT法來套,多數也超不過諸葛亮的水平,這正是“隆中對”的過人之處。但是也要看到,在戰略分析層面,“隆中對”在實力和使命的關係上打了馬虎眼,埋下了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伏筆。而“隆中對”的缺陷,恰恰彰顯了諸葛亮的偉大。唐人尚馳稱:“曹氏挾王室之威重,孫氏藉父兄之餘業,劉氏獨不階尺土,開國於亡命行旅之間,天贊一武侯,即鼎足之勢均也。”
名人題詞
諸葛武侯宅銘
東晉習鑿齒
達人有作,振此頹風,
雕薄蔚采,鴟闌惟豐。
義范蒼生,道格時雍。
自昔爰止,於焉龍盤。
躬耕西畝,永嘯東巒,
跡逸中林,神凝岩端。
罔窺其奧,誰測斯歡?
堂堂偉匠,婉翮陽朝。
傾岩搜寶,高羅九霄。
慶雲集矣,鸞駕三招。
過隆中
唐崔道融
玄德蒼黃起臥龍,鼎分天下一言中。
可憐蜀國關張後,不見商量徐庶功。
隆中
北宋 曾鞏
志士固有待,顯默非苟然。
孔明方微時,息駕隆中田。
出身感三顧,魚水相後先。
開跡在庸蜀,欲正九鼎遷。
垂成中興業,復漢臨秦川。
平生許與際,獨比管樂賢。
人材品目異,自得豈虛傳。
隆中
宋 蘇軾
諸葛來西國,千年愛未衰。
今朝游故里,蜀客不勝悲。
誰言襄陽野,生此萬乘師。
山中有遺貌,矯矯龍之姿。
龍蟠山水秀,龍去淵潭移。
空餘蜿蜒跡,使我寒涕垂。
隆中題武侯祠
清趙宏恩
漢季羣奸探赤符,慨吟梁父獨扶孤。
扇搖戰月三分鼎,石黯陰雲八陣圖。
泣鬼文成何有魏,霣星人去失吞吳。
刼灰不冷英雄氣,襄水忠魂曉夜呼。
“志見出師表;好為梁父吟。”
——郭沫若題武侯祠此聯落款署有:“一九六四年歲首題為襄陽隆中諸葛草廬,寄自北京什剎海,郭沫若”。上世紀80年代,李先念、李鵬、萬里、薄一波、陸定一等先後遊覽隆中,並題詞或撰寫楹聯。
"垂功劉氏業;遺範漢家風"
——李鐸題武侯祠,李鐸當代書法家。落款署有“湘醴李鐸為襄陽隆中諸葛故居撰聯,甲子孟夏於隆中”。此聯刻木懸掛於武侯祠內正廳。
“三顧頻煩天下計,一番晤對古今情。”
——董必武1965年1月題武侯祠董必武,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共創始人之一,原國家副主席。(注)此聯刻木懸掛於武侯祠內正廳。一番晤對:指劉備與諸葛亮隆中對策。千百年來,“三顧茅廬”一直被視為禮賢下士的典範,而《隆中對》更是千古絕唱。董老對此大加謳歌。
“伯仲之間見伊呂;先生有道出羲皇。”
——黎天才集杜甫句題武侯祠黎天才,1863年出生,民國將領,曾任職於張學良手下。此聯刻木懸掛於祠內楹柱上。道:立國策略和治國方略。羲皇:神話傳說中的帝王,一作伏羲、宓犧、包犧。傳說他很有聖道,教人們結網捕魚,造字畫卦。聯句集杜甫詩句,上聯見《詠懷古蹟五首》之五,下聯出自杜甫《醉時歌》。
“二表深心透武略;三分鼎足見文韜。”
——王學仲題武侯祠此聯刻木懸掛於祠內正廳兩側楹柱。透:顯露。武略:武藝,即治國理民、戰略戰術方面的才華。文韜:文才。二表:指前、後《出師表》。三分,指預定天下三分的《隆中對》。
“問鼎三分三顧地;出師兩表兩朝心。”
——聞鈞天題武侯祠聞鈞天,湖北浠水人,花鳥畫家。此聯落款署有“壬戌七月,閻鈞天八十三歲時書”。現刻木懸掛於正廳兩側楹柱。問鼎:夏、商、周三代以九鼎為傳國之寶,楚子向王孫滿問鼎,有覬覦周室之意,後遂以問鼎喻篡奪。《晉書·王敦傳》:“有問鼎之心,帝畏而惡之”。這裡借喻策劃重振漢室,一統天下。
“當年正氣扶元氣;萬世人心仰赤心。”
——靜軒題武侯祠三義殿靜軒,襄陽人,在書法、美術、文學、歷史學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詣。此聯刻木懸掛於祠內偏廳“三義殿”門側楹柱。元氣:中國哲學概念,指產生和構成天地萬物的原始物質。《言毒》:“萬物之生,皆稟元氣”。這裡借喻漢統。
空山苹藻思靈澤;故國松楸夢惠陵。——佚名題武侯祠
“抱膝夢回梁父吟;鞠躬淚灑老臣心。”
——襄陽王樹人題武侯祠抱膝:《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魏略》:亮“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吟”。宋劉光祖《祭諸葛丞相文》:“究厥抱膝,伊呂比縱”。
"三顧草廬知節操;兩齣師表見精忠。"
——襄陽王樹人題武侯祠節操:氣節,操守。左思《詠史》:“功成恥受賞,高節卓不群”。聯句意為:三顧方知亮氣節,兩表反映臣忠心。
典故
諸葛亮隱居襄陽城西的記載
(一)王隱《蜀記》:“晉永興(公元304-306年)中,鎮南將軍劉弘至隆中,觀亮故宅。立碣表閭,命太傅掾犍為李興為文曰:‘天子命我,於沔之陽,聽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登隆山以遠望,軾諸葛之故鄉。’”(《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注引《諸葛亮故宅銘》)。據《晉書·劉弘傳》:“太安(公元302-303年)中,張昌作亂,轉……荊州刺史,率前將軍趙駿等討昌自方城至宛、新野,所向皆平。……進據襄陽。”可見,上引<蜀記>李興文中的前三句乃記劉弘受命平張昌事,時劉弘“自方城至宛、新野”,即在“沔之陽”。而後兩句記劉弘“進據襄陽”以後事,這才登隆山,“至隆中,觀亮故宅”。王隱,東晉初人,史學家。
(二)《晉書·習鑿齒傳》:“習鑿齒,襄陽人也。……既罷郡(原為榮陽太守)歸,與秘(桓溫弟)書曰:‘吾以去五月三日來達襄陽,……每定省家舅,從北門人,西望隆中,想臥龍之吟。’”
(三)習鑿齒《漢晉春秋》:“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20里,號曰隆中。”(《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注引)習鑿齒,既是襄陽人,又是史家。他去諸葛亮不過100多年,他的話,是可信的。
(四)酈道元《水經注·沔水注下》中“沔水又東逕隆中”條註:“歷孔明舊宅北。亮語劉禪雲,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即此宅也。車騎沛國劉季和(劉弘字,《晉書》本傳作‘和季’)之鎮襄陽也,與犍為人李安(李興一名安)共觀此宅,命安作宅銘(《諸葛亮故宅銘》)。”此條可與上引(一)對照起來讀。
(五)南蕭梁鮑至《南雍州記》記載:“隆中諸葛亮故宅,有舊井一,今涸無水。盛弘之記云:井深五丈,廣五尺,堂前有三間屋地,基址極高,雲是孔明避暑台。宅西山臨水,孔明常登之鼓琴,以為梁父吟。因名此為樂山。先有人家居此宅,衰殄滅亡。後人不敢復憩焉。齊建武中,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高一尺二寸,長九寸。獻晉安王,習鑿齒又為宅銘。”
(六)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記載:“萬山,一名漢皋山,在(襄陽)縣西十一里。與南陽郡鄧縣分界處,古諺曰:‘襄陽無西’,言其界促近……諸葛亮宅在縣西北二十里。”
(七)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記載:“又曰襄陽西北十餘里,名為隆中,有諸葛孔明宅。”“襄沔記曰晉永興中,鎮南將軍襄陽郡守劉弘,於隆中諸葛故宅立碑表廬,使太傅掾犍為李興為文。”“諸葛亮宅,按蜀志雲,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即此宅也。今有井,深四丈,廣尺五寸,迄今壘砌如初”。
(八)北宋王欽若等輯《冊府元龜》記載:“蜀諸葛亮,字孔明,琅琊陽都人。……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家於南陽之鄧縣,號曰隆中。亮每自比於管仲、樂毅。……先主詣亮,凡三往,乃見”。“蜀諸葛亮居隆中躬耕,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九)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記載:“初,琅邪諸葛亮襄陽寓居隆中,每自比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潁川徐庶與崔州平謂為信然。州平,烈之子也。”
(十)南宋袁樞《通鑑紀事本末》記載“初,琅琊諸葛亮寓居襄陽隆中,每自比管仲樂毅。”
(十一)南宋鄭樵《通志》記載:“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遂家於南陽之鄧縣,相距襄陽城西二十餘里,號曰隆中,躬耕隴畝,好為梁甫吟。”
(十二)南宋蕭常《續後漢書.諸葛亮傳》記載:“玄卒,遂家於南陽隆中。”“始亮在隆中,以管樂自許。”“南陽隆中,漢晉春秋曰: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隆中。”
(十三)南宋王象之《輿地記勝》記載“萬山:元和郡縣誌雲,在襄陽西十一里,與南陽郡鄧縣分界”“隆中:漢晉春秋,諸葛亮家南陽,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十四)南宋沈樞《通鑑總類》記載:“十二年初,琅邪諸葛亮寓居襄陽隆中,毎自比管仲樂毅。”
(十五)南宋朱熹撰《御批資治通鑑綱目》記載:“劉備見諸葛亮於隆中。初邪諸葛亮寓居襄陽隆中,毎自比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十六)金朝李俊民撰《莊靖集》記載“三顧門,世傳襄陽水西門為三顧門。先主自此三往見武侯。”“隆中,諸葛亮宅在襄陽縣西二十里。”
(十七)元代郝經《續後漢書.諸葛亮列傳》記載:“卒,亮居隆中,躬耕隴畝,好為梁甫吟。原注漢晉春秋曰: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十八)元代《大元一統志》記載:“隆中,漢晉春秋云:諸葛亮家南陽,在襄陽西二十里,號曰隆中。”“三顧門,在襄陽路,諸葛亮云: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自此門出故也。”
(十九)《大明一統志》記載:“隆中山,在府城西北二十五里,下有隆中書院,漢諸葛亮嘗隱於此。”諸葛亮宅,在府城西二十二里隆中山下,蜀漢諸葛亮所居。宅西有避暑台。因昭烈三顧亮於草廬,有三顧門。”
(二十)明宣宗朱瞻基《歷代臣鑒·諸葛亮》記載:“諸葛亮…寓居襄陽隆中。”
(二十一)明彭大翼撰《山堂肆考》記載“琅琊諸葛亮寓居襄陽隆中,自比管樂。先主訪士於襄陽司馬徽。徽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徐庶亦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
(二十二)明謝陛《季漢書.諸葛亮傳》記載:“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二十三)明楊時偉《諸葛忠武書·諸葛亮傳》記載:“十二年丁亥,是年昭烈見孔明於隆中,時年二十七”“漢晉春秋曰:亮家於南陽之鄧縣,距襄陽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二十四)明陸釴《(嘉靖)山東通志》記載:“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漢末隨從父玄往依劉表,避居襄陽隆中,自比管樂毅。”
(二十五)《明嘉靖鄧州志》記載“十二年,備三顧諸葛孔明於隆中。本傳徐庶見備於新野,備器之。庶薦諸葛孔明家於南陽之鄧縣號曰隆中。”
(二十六)《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記載“漢荊州刺史治襄陽,所領有南陽郡。亮家於襄陽城西二十里屬南陽郡鄧縣,故亮自稱躬耕南陽。”
(二十七)《大清一統志》記載:“諸葛亮宅,在襄陽縣西隆中山東。水經注沔水歷孔明舊宅北亮語劉禪曰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即此宅也”“隆中山,在襄陽縣西二十里。諸葛亮家於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縣誌:山畔為草廬山,半為抱膝石,隆起如墩可坐十數人,下為躬耕田。”
(二十八)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記載:“隆中山,府西北二十五里,諸葛武侯隱此。”“史略,先主初領徐州牧屢為袁術呂布及曹操所敗,後依劉表屯新野三顧孔明於隆中,今襄陽府城西二十三里有隆中山。”
(二十九)清許鳴磐《方輿考證》記載“隆中山在襄陽縣西二十里,忠武家於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水經注》:沔水又東過隆中歷孔明舊宅。“
(三十)清朱軾《史傳三編》記載“從父卒,家於南陽之鄧縣,號曰隆中。”
(三十一)清楊希閔《諸葛武侯年譜》記載“元卒,侯寓南陽襄鄧間。”“侯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三十二)清王復禮《季漢五志.諸葛忠武侯傳》記載“元卒,侯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後家於南陽之鄧縣去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今湖廣襄陽府)。”“徐庶薦諸葛亮於昭烈,昭烈三顧隆中與亮。”
(三十三)清湯成烈《季漢書》之《諸葛丞相列傳》記載“元卒,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躬耕隴畝…”。
(三十四)清胡林翼《讀史兵略》記載“初,琅邪諸葛亮寓居襄陽隆中,每自比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漢晉春秋曰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三十五)清華希閔《廣事類賦》記載“南陽臥龍:諸葛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隆中。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于軍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
(三十六)清葉澐《綱鑑會編》記載“劉備見諸葛亮於隆中。山名在今襄陽府西北。初,琅琊諸葛亮寓居襄陽隆中,毎自比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三十七)《清乾隆新野縣誌》記載“建安十二年……是年(劉備)三顧諸葛亮於隆中。”又說“諸葛亮字孔明,本琅琊人,寓居襄陽隆中….” 以上文獻記載,足以證明隆中、草廬是在襄陽,即今城西之隆中是無可懷疑的。
襄陽市襄城區古隆中風景區在東漢時期屬於南陽郡鄧縣管轄,故隆中又有南陽諸葛廬之稱。
諸葛亮躬耕地有南陽、襄陽之爭
回顧歷史,幾乎從諸葛亮謝世後不久的東晉起,南陽、襄陽之間即開始了其躬耕地之爭。在上千年的爭論中,輿論時左時右,雙方各有千秋。不過總體講,爭論一般僅限於學術範圍內。
主要原因歸根於中國行政區域的變化。東漢時期南陽是郡名,郡在現代相當於省,並不是今天的河南省南陽市,如今的南陽市在東漢時期是南陽郡轄下的宛縣。而今襄陽隆中則在東漢時期屬於南陽郡的鄧縣。故《出師表》中才有“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的自敘,這就相當於現代人說自己是哪個省的人一樣。
一、《出師表》一文云:“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出師表》文中說指的南陽為東漢的南陽郡,非今天的河南省的南陽市,東漢南陽郡作為南都、帝鄉,其面積遠比今天的河南南陽市要大,直到襄陽城外,所以儘管隆中就在離襄陽20里的地方,當時仍然屬於當時東漢南陽郡的轄地,所以諸葛亮才自稱躬耕於南陽。
二、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劉表出任荊州刺史,駐兵襄陽。當時北方因董卓之亂,文人學士南依劉表的"蓋有千數"(《後漢書·劉表傳》)。這些人幫助劉表“起立學校”、“撰五經章句”。他們都住在襄陽,不在南陽。
二、諸葛亮隨叔父諸葛玄往依劉表,大約在獻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以後,袁術署諸葛玄豫章太守為朱皓所逐是在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冬,諸葛亮隨諸葛玄往依劉表只能在興平二年冬以後.即公元196年或以後。初平元年到四年(公元190-193年),南陽郡宛城是在袁術占據下 ,其後張繡占有宛城。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前,張繡和劉表的關係雖然尚稱友好,但諸葛亮決不會在兵荒馬亂中住在宛城。建安四年,張繡投降曹操,宛城為曹操所有,諸葛亮更無隱居宛城之理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即赤壁之戰的前一年,劉備往請諸葛亮出山,在隆中草堂長談。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從中可以看出宛城和洛陽一起都是未來進軍的目標,清楚表明宛城和洛陽一樣都在曹操手裡。因此隆中只能是在襄陽城西20里之隆中不會是別的地方,更決不會是遠在數百里外、已在曹操占據下的宛城。如諸葛亮是在宛城 ,劉備決不敢去自找殺頭之禍。曹操也決不會放諸葛亮去幫自己的敵人劉備的。
三、秦代南陽郡設定以漢水為界的記載,的確屢見於史籍,《晉書·地理志》荊州條載:“及秦,取楚鄢、郢為南郡,又取巫中地為黔中郡,以楚之漢北立南陽郡。《史記·秦本紀》載秦昭襄 王三十五年“初置南陽郡”旬下張守節《正義》注謂:“秦置南陽郡,在漢水之北。”《資治通鑑》卷五周赧王四十三年“秦置南陽郡”句下胡三省注謂:“凡山南水北皆謂之陽,秦置南陽郡,在南山之南,漢水之北也。
四、南陽郡和南郡以漢水為界,只是就兩郡的範圍大致而言,從漢水的流向看,其在兩郡數百里境域中從西北向東南或曲或直的不規則地流向長江,很難據以作為劃定兩郡南北的界限。而實際上,兩郡屬縣的分界也並沒有嚴格的以漢水劃定。
五、《水經注·沔水注》載:“沔南有固城,城側沔川,即新野山都縣治也,舊南陽之赤鄉矣,秦以為縣。漢高后四年,封衛將軍王恬為侯國。”可見自秦時起,沔南就有南陽屬縣,至漢代則於記載的更多。《水經注·沔水注》又載:“(經)漢水又東南逕武當縣故城。(注)世祖封鄧晨子堂為侯國。”“(經,沔水)又東南逕涉縣東北。(注)故鄉名也,按《郡國志》筑陽縣有涉都鄉者,漢武帝元光元年,封南海守降侯子嘉為侯國。”武當、筑陽代屬南陽郡,都在漢水之南,可見漢水並不是構成南郡、南陽的天然分界線。位於沔南的隆中漢代屬於南陽郡,首見於東晉習鑿齒的《漢晉春秋》:“(諸葛)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西二十里,號日隆中。”
六、諸葛亮隱居隆中是在東漢末年建安年間,習鑿齒是東晉人,鑿齒所載隆中屬南陽郡鄧縣是指東漢時政區還是東晉時政區呢?鄧縣,據石泉先生考證,其縣城即今漢水北岸距樊城十餘里鄧城遺址。原為春秋諸侯國鄧國,後為楚所滅,秦置縣。《水注·消水注》:“(經)西過鄧縣東,南入於沔。(注)縣,故侯吾離之國也,楚文王滅之,秦以為縣。”鄧縣兩漢沿置,皆南陽郡。魏依舊,至晉改屬。《水經注·消水注》載:“晉鹹二年,封大司馬扶風王少子歆為新野郡公,割南陽伍屬口陽、蔡陽、穰、鄧、山都封為王。”朱謀埤注謂:“按《晉書·新野.王傳》云:歆字弘舒,太康中封新野縣公,邑千八百戶。《惠‘本紀》云:永寧元年三月,齊王同起兵討趙王倫,而新野公.皆舉兵應之,四月倫伏誅。明年為太安元年十二月,成都王潁、新野王歆同會洛陽,請廢囧還第。知歆進封為新野王在趙王倫伏誅之後也。”
七、按《資治通鑑》載新野王司馬歆由公晉爵為王在惠帝永寧:年六月。新野在惠帝時立郡也見於《晉書·地理志》、《宋書·州郡志》。唯鄧縣《晉書·地理志》載太康中由南陽郡『屬義陽郡,至惠帝時又屬新野郡。一直到南朝劉宋初期,鄧縣都是屬新野郡。《宋書·州郡三》雍州新野太守條:“何志晉惠帝分南陽立,永初郡國、何志有棘陽、蔡陽、鄧縣,(原註:並屬漢舊縣),徐無。”
八、由此可知,鄧縣在東晉時期一直是屬新野郡管轄,習鑿齒所載隆中屬南陽郡之鄧縣,只能是指東漢,而不可能是指東晉。其實,隆中漢代屬南陽郡鄧縣,不僅見於習鑿齒的記載,從史籍所載鄧縣與隆中的地望中,也可看出隆中漢代是屬於鄧縣的。《宋書·州郡志》雍州京兆太守條載:“初僑立,寄治襄陽,朱序沒氐。孝武太元十一年復立。大明土斷,割襄陽西界為實土……”
九、杜令,二漢日杜陵,魏改。鄧縣令,漢舊縣,屬南陽。新豐令,漢舊縣。京兆郡所統三縣中,杜、新豐是僑縣,只有鄧縣是實土縣,因而史書所載“割襄陽西界為實土”,實際上就是將原屬新野郡的鄧縣割屬京兆郡為實土。隆中正處於襄陽之西,這與史書所載漢屬南陽郡舊縣的鄧縣的方位是一致的。
十、隆中漢屬南陽郡鄧縣,在六朝以後的史籍中也有蹤跡可尋。唐《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一山南道二襄州襄陽縣條:“萬山,一名漢皋山,在縣西十一里,與南陽鄧縣分界處。古諺日:‘襄陽無西’,言其界促近。”萬山在襄陽城西十一里,是襄陽與南陽鄧縣的分界嶺,而隆中在襄陽以西二十餘里,正是南陽鄧縣界內。前面談到,鄧縣自晉以後不屬南陽,《元和郡縣圖志》這裡所依據的史料應是晉以前的材料,魏、晉鄧縣皆由漢沿置,“襄陽無西”的古諺或就是由漢流傳下來的。這也可證漢時隆中正屬南陽郡鄧縣。
交通信息
在襄陽市區乘坐古隆中旅遊專線公車到(“古隆中遊客中心”站)下車即到。
航空 : 出發地→襄陽劉集機場→602路(襄州一中站下)→24路(襄陽四中站下)→旅遊專線、6路→古隆中遊客中心
自駕 : 二廣高速隆中收費站→古隆中遊客中心
公交 : 古隆中旅遊專線:火車站→人民廣場北→襄樊大道水星台→襄陽四中→襄城十字街→名人酒店→賈洲(黃家灣景區)→古隆中遊客中心
列車 : 目的地→襄陽火車站→旅遊專線→古隆中遊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