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費姓

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改荊國為吳國,今市境屬吳國。 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升崇德縣為崇德州,隸屬嘉興路。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廢嘉興府,石門、桐鄉兩縣屬錢塘道。

基本介紹

陸費[陸費,讀音作lù bì(ㄌㄨˋㄅㄧˋ),不可讀作lù fèi(ㄌㄨˋㄈㄟˋ)]

姓氏淵源

單一淵源:源於合姓,出自清朝時期湖南巡撫陸費恩洪,屬於聯姻合姓為氏。許多姓氏學書籍均有記載:清朝時期,湖南巡撫陸費恩洪(陸費瑔),原因父為陸氏,母為費氏,兼桃兩族,合為陸費(lù bì)氏。陸費氏在明朝末年後才出現於浙江桐鄉地區。據文獻《光緒桐鄉縣誌》記載,陸費一族,本姓費,明朝時期其先世由吳興分支入贅桐鄉之陸氏,遂為桐鄉人。至清朝初期,費氏一支無嗣,為兼挑兩家,便改姓陸費。陸費錫是第一代以陸費為姓者,他的曾祖陸吉、祖父陸時雍,在《光緒桐鄉縣誌》中均有傳。舊志說陸費錫“九歲能屬文,弱冠通五經,甫游癢,即魁鄉闈。順治己丑中會副,辛丑成進士”,故陸費氏一支在清朝時期為官者甚多。
註:
吳興費氏源出姬姓,為春秋時期魯桓公之子季友之後,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據史料《梁相費泛碑》記載:“魯桓公子季友為大夫,有功封費,因氏焉。”春秋時魯桓公的第四子季友受封於費邑,子孫以費為氏。這一支費氏來源單一,主要是由春秋時魯桓公之子季友而來,以封邑名稱為姓氏。相傳,魯桓公是周文王周公的後代,在周公長子伯禽被封於魯國後,數傳至魯桓公,相繼擔任魯國國君。後來,魯桓公生子二人,其中長子即魯莊公,在魯桓公去世後得以繼承爵位;次子即季友,在魯莊公時期以君主胞弟身份執掌朝政。尤其是在魯莊公去世後,季友的權力更為集中,擁立魯莊公之子班為君主,自己獨攬大權。後來,季友的專權引起其他魯國貴族的不滿,一位名為慶父的人乘機作亂,殺死國君,季友也被迫逃亡陳國。此後,季友在陳國的幫助下回到魯國,繼續任執政,並立班的兒子申為國君,申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魯僖公。魯僖公執政時期,為表彰季友安定社稷之功,把魯國一處叫作費(今山東魚台費亭)的地方分封給他作為食邑。費邑,讀音作bì(ㄅㄧˋ)。季友及子孫後代在費邑一帶發展繁衍,以封邑的名稱為姓氏,稱費氏,姓氏音亦讀作bì(ㄅㄧˋ),不讀fèi(ㄌㄨˋ ㄈㄟˋ)。
陸費氏之費源出吳興,因此,陸費氏的正確讀音為lù bì(ㄌㄨˋ ㄅㄧˋ)。如果陸費氏族人自己也誤讀作lù fèi(ㄌㄨˋ ㄈㄟˋ)了,那就趕緊改回來吧!別人讀錯不打緊,自己可絕不能讀錯喔!

遷徙分布

浙江省的桐鄉地區是陸費氏的發源地,今浙江省嘉興市區、上海市、北京市、台灣省、香港特區、美國、新加坡等地,均有陸費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號

郡望

桐 鄉:歷史悠久,分布於境內各地的羅家角、譚家灣、新橋、張家埭、吳家牆門等數十處古文化遺址證明,在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氏族部落就在此繁衍生息。其中1979年發掘的石門羅家角遺址,通過對羅家角第四文化層出土的蘆葦經碳14測定、陶片經熱釋光測定,分別距今7040±150年、7170±10%,屬馬家浜文化早期類型。市境周時名御兒,屬越國。春秋時為吳越接壤爭戰之地。越王勾踐三年(吳王夫差二年,魯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敗越於夫椒(夫椒山,在太湖中),自御兒至今錢塘江以西皆屬吳。戰國初年,吳越戰事又起。越王勾踐二十四年(吳王夫差二十三年,魯哀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73年)冬,越王勾踐滅吳,市境復歸越。越自勾踐以下,傳六世而為楚所滅,楚國“盡取故吳地至浙江(錢塘江)”,此地遂入楚境。秦統一中國,郡縣天下。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會稽郡,下設由拳、烏程等縣,今市境屬由拳縣。西漢時期,御兒又稱語兒。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今市境屬楚國。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今市境屬荊國。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改荊國為吳國,今市境屬吳國。漢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以後,恢復會稽郡。今市境屬會稽郡。漢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十三刺史部,即十三州,會稽郡屬揚州。今市境屬揚州會稽郡。東漢永建四年(公元129年),割錢塘江以東為會稽郡,錢塘江以西為吳郡。今市境隸屬吳郡。三國吳黃龍三年(公元231年),由拳縣“野稻自生,改為禾興”。孫吳赤烏五年(公元242年),避太子和諱,改禾興縣為嘉興縣,屬吳郡。今市境隸屬嘉興。此後歷晉、宋、齊、梁不變。南朝陳永定(公元557~559年)初立海寧郡,今市境部分地域隸屬海寧。隋朝時期,並嘉興縣入吳縣,今市境屬吳縣,隸屬蘇州。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復置嘉興縣,隸屬蘇州。今市境屬蘇州嘉興縣。翌年,又廢嘉興入吳縣。今市境隸屬吳縣。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復置嘉興縣,屬蘇州,今市境其時仍名御兒,為嘉興縣西南境。唐乾符六年(公元879年),升御兒鄉為義和鎮。五代後梁開平初,吳越王錢鏐廢鎮稱義和市,屬杭州。今市境隨嘉興隸杭州。後晉天福三年(938),吳越王錢元瓘析嘉興縣西南境的崇德、南津、語兒、千乘、積善、石門、募化七鄉置崇德縣,設縣治於義和市(今崇福鎮),屬杭州。元朝時期《至元嘉禾志》記載:“晉天福間始析崇德七鄉置縣於義和市,因鄉以縣名。”晉天福五年(公元940年),錢元瓘於嘉興縣置秀州,為吳越國所轄十三州之一,崇德與嘉興、海鹽、華亭同為秀州屬縣。北宋熙寧十年(公元1077年),再割嘉興縣之梧桐、永新、清風、保寧、千金五鄉入崇德縣。宋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賜秀州名為嘉禾郡。崇德縣隸嘉禾郡。南宋慶元元年(公元1195年),升秀州為府,稱嘉興府。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又升嘉興府為嘉興軍節度。崇德縣仍隸屬嘉興。元朝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改嘉興軍節度為嘉興路,置嘉興路總管府,後屬於江浙行省,下轄崇德等三縣一府(華亭府)。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升崇德縣為崇德州,隸屬嘉興路。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復改嘉興路為嘉興府、崇德州為崇德縣。在《明史·地理志》中記載:“元崇德州洪武二年降為縣。”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嘉興改隸浙江布政司。從此,崇德隨嘉興隸於浙江。明宣德五年(法庭1430年),巡撫、大理寺卿胡概奏析崇德東境募化、千金、保寧、清風、永新、梧桐六鄉置桐鄉縣,設縣治於梧桐鄉鳳鳴市(今梧桐街道)。清,崇德、桐鄉兩縣同隸屬嘉興府。清朝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因崇德之名與清太宗皇太極年號同,故避諱稱石門縣,同時改石門鎮為玉溪鎮。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廢嘉興府,石門、桐鄉兩縣屬錢塘道。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石門復稱崇德。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廢道制,兩縣直屬浙江省政府。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劃屬浙江省第二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八~三十六年(公元1939~1947年)屬浙江省第十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後屬浙江省第一行政督察區。1949年5月,桐鄉、崇德先後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崇德、桐鄉兩縣同隸屬嘉興專區。1958年11月,崇德縣併入桐鄉縣。1970年,改嘉興專區為嘉興地區,桐鄉縣隸屬嘉興地區。1983年,撤銷嘉興地區,分設嘉興市、湖州市,桐鄉縣隸屬嘉興市。1993年,桐鄉撤縣設市,隸屬嘉興市。

堂號

桐鄉堂:以望立堂。

家譜文獻

江蘇吳縣包山後埠支陸費氏支譜不分卷,(清)陸費榮等編,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南京大學圖書館。
江蘇吳縣包山後埠支陸費氏支譜,(清)陸文灝等修,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冊。現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歷史名人

陸費墀

(公元?~1790年待考),字丹叔,號頤齋;浙江桐鄉陸費墟人。著名清朝學者,《四庫全書》總校官。陸費墀為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進士,授編修,充《四庫全書》總校官。中國書史上,清乾隆年間編制的《四庫全書》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宏典巨帙,而杭州文瀾閣《四庫全書》又是其中最具悲壯經歷和傳奇色彩的一部。太平天國戰亂中遭驚天劫難,焚散殆盡,抗日戰爭烽火里歷空前艱險,萬里遷徙,兩度書厄,九死一生,其遭際的磨難曲折曠世罕見。書運間或有預兆。文瀾閣《四庫全書》的產生過程便先與一個文人的悲劇命運聯繫在了一起。卻說《四庫全書》的內廷四閣各份大體抄就後,乾隆大帝於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農曆7月下旨再抄三份分頒江南文匯、文宗、文瀾三閣。
至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農曆6月,江南三閣的《四庫全書》尚在緊鑼密鼓抄制中,乾隆大帝卻又下了一道嚴厲的處罰令,處罰的對象是《四庫全書》館副總裁官陸費墀。原因是:“已編抄的書舛謬叢生,應刪不刪,且空白未填者竟至連篇累頁”。作為主要承辦者,總裁于敏中本當治以重罪,“因業已身故,不加追究”,於是副總裁便頂替上去罪責難逃了。乾隆大帝令陸費墀罰賠文瀾等三閣《四庫全書》的面頁、木匣、裝訂、刻字等原料並製作費用十數萬兩銀。陸費墀被革職後,於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鬱郁而死。陸費墀逝世後,滿清政府猶將其原籍家產抄出,作為添補江南三閣辦書之用。

陸費炊

(生卒年待考),字正滄;浙江桐鄉陸費墟人。上海名人陸費逵之父。清朝光緒時期曾在陝西漢中府游幕。

陸費逵

(公元1886~1941年),字伯鴻;祖籍浙江桐鄉陸費墟,生於陝西漢中,後隨父移遷江西南昌。著名出版家、教育家。提起陸費逵先生,現在年輕一輩大都茫然無知。但說到中華書局,恐怕只要是上過幾年學、讀過幾本書的人都知道這家聲譽卓著的大書局。因為中華書局出版的書籍哺育和影響了我國幾代文化人,港台乃至東南亞華人社會,一提到中國文化,就要聯想到中華書局。近百年來,中華書局在傳播中華文化方面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偉大功績。然而有許多讀書人卻不知道中華書局的創始人和前期負責人就是這位陸費逵先生。陸費逵出生於滿清王朝腐敗末落,中華民族深受西方列強欺凌壓迫,國內有識之士都爭相尋求救國之道的時代。
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陸費逵入南昌英語學塾附設日文專修科就讀。由於他從小受新思想影響,傾向革命。
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春,陸費逵到武昌,次年設新學界書店,任經理,出售《革命軍》、《警世鐘》、《猛回頭》等革命書籍,並參加革命黨人的日知會組織,參與革命活動,任評議員。
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秋,陸費逵辭新學界書店經理,任漢口《楚報》主筆,同年底,因抨擊時政,《楚報》遭湖廣總督張之洞查封,陸費逵逃至上海,受聘為昌明公司上海支店(書店)經理兼編輯。逃往上海後,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冬,陸費逵任上海文明書局職員兼文明國小校長。之後陸費逵開始在出版界嶄露才華,先入昌明司上海書店、文明書局任經理、襄理兼編輯。清光緒三十四年(清宣統元年,公元1908年)秋,陸費逵入商務印書館任國文部編輯,次年春,升出版部部長兼《教育雜誌》主編、講義部主任,在《教育雜誌》上連續撰文,宣傳教育救國論,主張國民教育、人才教育、職業教育三者並重。其議論思想新穎,富有新精神,在上海傾動一時。他創刊並主持筆政的《教雜誌》是我國第一個教育專業刊物。該刊以“研究教,改良學務”為宗旨,發表了許多教育改革和文字改的文章,為我國教育事業的近代化作出了很大貢獻。以陸費逵又是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之一。他的重視教育,不僅有一整套教育改革的理論和思想,同時積極實踐,親自編纂各類新的教科書,還不時兼任校長、開辦補習所等。辛亥革命成功,大大激發了陸費逵施展抱負的熱情。遂於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1月1日,在上海創建了中華書局,任經理。他辦中華書局後,提出了“用教科書革命”和“完全華商自辦”兩個口號。首先發行中華國小及中學教科書。《中華教科書》體例新穎,風行一時。民國初年,《中華教科書》幾乎獨占市場,達到了日間擺出,未晚即售完,架上無隔宿之書的地步。陸費逵新編的《中華教科書》既滿足了當時教育改革的需要,也為中華書局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改組書局為股份公司,陸費逵任局長。其間,先後出版《中華小說界》、《中華實業界》、《中華婦女界》、《大中華》等刊物,遂成為國內第二家華商大書局。作為一家完全華商自辦的民營出版企業,在舊中國的歷史環境和條件下,有來自各方面的勢力牽制和威脅著它的生存和發展。但在陸費逵帶領下,中華書局幾度擺脫困境,並使其發展成為當時國內最大的兩家民營出版企業之一,集編輯、出版、印刷、發行於一體。
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南京國民政權建立後,陸費逵積極推舉孔祥熙為中華書局董事長,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接任中華書局董事長。至抗日戰爭前,中華書局資本已達四百萬元,年營業額約千萬元,全國各地設有分局四十餘處。僅上海、香港兩廠職工已達三千餘人。書局彩印業務為全國第一,印刷設計之新,當時號稱遠東第一。在陸費逵主持下,中華書局先後編輯出版《聚珍仿宋版二十四史》、《中華大字典》、《辭海》,刊印《四部備要》和《古今圖書集成》等大部圖書。總計出版各種書籍達二萬冊,深受學術界、教育界歡迎。隨著書局的日益發展,陸費逵聲譽益著,成為全國出版界的巨擘,故被推選為上海書業同業公會主席、中華工業總聯合會委員等職。抗戰開始,還連任國民參政會第一、二屆參政局。1937年11月,陸費逵離開上海,主持香港分局工作。
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艱難的抗戰期間,7月9日,陸費逵突患腦溢血,病逝於香港中華書局總經理任上,終年五十六歲。陸費逵先生雖作古已半個多世紀,但他創辦的中華書局依舊還在,而且有了新的繁榮和發展。作為以傳播中華文化為宗旨的文史哲專業出版社,如今的文史哲讀者沒有——個不偏愛中華書局出版的書籍。在老一輩文化人心目中,陸費逵先生在中國近現代文化史上始終有其崇高的地位。他正如一座名山,離我們愈遠,愈遠顯出其崇高和偉大。陸費逵幼時只受五年母教,一年父教,一年師教,十七歲就獨力自修。十七歲在南昌創正蒙學堂,十九歲創辦新學界書店於武昌。二十歲任漢口《楚報》主筆,因言論觸犯當局,致該報被迫停刊,轉至上海任昌明書店經理。二十一歲入文明書店任編輯;又二年,為商務印書館出版部長及《教育雜誌》編輯。陸費逵的成功,除了少年時期的奮鬥以外,他的深遠的眼光也是一種要素。辛亥革命爆發,他料到清朝必被推翻,民國即將成立,便集契約志籌備新教科書,以適合新的需要,於民國元年元旦創立中華書局,發行中華教科書,風行一時。近五、六年來,他料到我國法幣政策必然推行,於是注重鈔票的印刷,書局營業更能蒸蒸日上。先生在《新中華》創刊號中,復撰有《備戰》一文,認為我國對外戰事發生,必須長期作戰,因而主張就軍事、民食、交通三方面積極準備,其意見頗能與政府現在設施暗合。在《我的青年時代》一文中,陸費逵曾評述自己的自學精神:“我幼時母教五年,父教一年,師教一年半,我一生只付過十二元的學費。到十三歲,讀過《四書》、《詩經》、《書經》、《易經》、《左傳》、《唐詩三百首》六部書,沒有造過句,沒有作過文。因為先母主張多讀多看,反對挖空心思作八股,並反對作疏空的論說;卻學過珠算,看過《綱鑑》,我十三歲正是戊戍年,我那時勉強能看日報和時務報,有點新思想了,和先父的思想不免衝突;先母卻贊成我的主張,於是便不照老式子讀書,自己研究古文、地理,後來居然自習算學,並讀格致書了。那時隨侍在南昌,有一個閱書報社開辦,我隔日去一次,午前九時去,午後五時出來。帶一點大餅饅頭作午餐。初時尚有閱者二、三十人,後來常常只剩我一人,管理員也熟了。他便將鑰匙交給我,五大間藏書,好像是我的了……照這樣做了三年,學問漸漸進步,文理漸漸通順,常識漸漸豐富。十七歲——實在未滿十六歲——便教書。從十七歲到二十六歲,每日早六時至八時,一定自修,晚間也差不多總是自修或編著。”正是這種勤勉,讓陸費逵終成大家。 陸費逵在中華書局任職三十年,除手編中華教科書、出版期刊外,還先後編輯出版了《中華大字典》、《辭海》、《四部備要》(重印)等要籍,總計出版各種書籍兩萬種以上。陸費逵著有《教育文存》五卷,《青年修養雜讀》和《婦女問題雜談》等。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上海灘上曾有人將陸費逵和愛迪生、高爾基、葉澄衷、楊斯盛放在一起,認為是自學成材的典範。

陸費如珍

(公元1925~今),女;原籍浙江桐鄉陸費墟,生於上海。著名音樂教育家、鋼琴家。1941~1946年就讀於國立上海音專(後改為國立上海音樂學院)理論作曲系,師從陳洪。
1949年解放前夕來到河南。自1951年起從事鋼琴與視唱練耳教學,任教於河南藝術學校、鄭州師專、河南藝術學院、河南大學藝術系。現擔任河南音樂專修學院副院長,教授等職。陸費如珍系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河南分會會員,全國高等師範院校知名的音樂家和鋼琴教育家。陸費如珍研究方向是鋼琴與視唱練耳教學,她學識淵博,論學嚴謹,她不僅在鋼琴演奏技巧和教學領域裡造詣很強,而且在視唱百科方面也有獨到的見解,她自己編著的《新視唱教程》曾得到我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家陳洪的高度讚許並為她作序。

陸費漢倩

(公元?~今),女;原籍浙江桐鄉陸費墟,生於上海。著名神經醫學專家。復旦大學神經病學研究所神經遺傳研究室研究員。著有《微量元素在某些神經系統疾病中的意義》等。

陸費漢幼

(公元?~今),原籍浙江桐鄉陸費墟,生於上海。著名石油化工專家。上海石化股份公司腈綸部高級工程師,民盟山區副主委,上海市民辦金盟中學董事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