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規劃
自蔡登瀛於南宋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從福建省莆田縣遷此置居以來,先後隸屬於海豐縣、陸豐縣,主要經歷了幾個歸屬階段:一、博社鄉
始稱“東岐堡”,舊稱“橋頭舊社”,宋末改為“博社”,俗稱“北輋”,亦稱“白輋”(據乾隆十年王之正編修的《陸豐縣誌》),還稱為“博華村委員會”、“愛社生產大隊”等名字。舊時,博社是甲子所的第一大鄉,也是甲子所十八社之一。至今流傳下來的話是,人們都說“我們的祖先是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甲子所東岐堡橋頭舊社人”,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博社一直隸屬於甲子。但到了1957年,從甲子劃出甲西、甲東,博社才從甲子析出隸屬於甲西,一直至今。
而甲子之名始見於西漢,屬荊楚;秦代劃為南海郡博羅縣所屬。
漢文帝曾遣陸賈大夫越巡甲子門之說;三國時,孫權曾派衛溫將軍帥師進駐閩海、琉球而駐過甲子門。
甲子一直屬於南海郡之博羅縣;至東晉鹹和六年(公元331年)才析出博羅縣置海豐縣,隸屬於東官郡海豐縣;
隋朝,海豐縣屬循州,甲子隸屬海豐;
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又從海豐縣析出隸屬安陸縣(縣衙在今大安鎮環珠寨);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廢安陸縣而併入海豐縣;唐天寶元年,海豐升為海豐郡;唐乾元元年,撤郡復為海豐縣;
五代,海豐縣隸屬於正州;宋天禧四年,海豐縣屬惠州;
元代,海豐縣屬惠州路;
明朝,海豐縣屬惠州府,嘉靖四年析龍溪六圖之地置潮之惠來縣而海豐尚存興賢、楊安、金錫、石塘、坊廓、石帆、吉康等七都;
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清政府又把海豐縣所屬的七個都中的“坊廓”、“石帆”、“吉康”三都析出,擇舊安陸縣的“陸”及海豐縣的“豐”字為名,建置陸豐縣(縣署設在東海窖之舊寨城)。位處石帆都的甲子所於此隸屬陸豐縣,一直至今。
隨縣所屬,甲子在辛亥革命前隸屬於惠州府;民國三年,甲子隸屬於廣東省潮循道(設於汕頭);民國廿五年,屬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9年9月解放,隸屬於東江專區;
1952年3月,屬粵東行政區;
1956年12月,隸屬於惠陽專區;
1958年冬,又從惠陽析出而劃入汕頭專區;
1984年,又從汕頭專區析出而劃歸惠陽地區;
1988年,在海豐縣析出汕尾鎮建汕尾地級市,又從惠陽地區析出而劃歸汕尾市,一直至今;同年從陸豐縣析出河田、河口、水唇、新田等地設定陸河縣;
1996年,陸豐撤縣設縣級市,改名陸豐市。
二、甲子門,因港口有大石壁立,上下各有六十塊半露半沉的石(礁)排列如門,與天干地支六十甲子之數相符而命名為“甲子”。宋、元之際,因戰亂導致“北向南遷”,福建及中原一帶人民便搬遷來此聚族而居。明初已形成頗具規模的市鎮。為防禦倭寇海盜,明朝洪武二十七年繼碣石置衛之後亦在甲子設所,千戶盛玉築甲子所城,“守御千戶建雉堞城樓,撤毀順濟橋堵寇,增屯兵幾百,築墩檯布兵防”(據《惠州府志》),可見甲子是一個古老、發達較早的海防重鎮。民國時期,曾有區、鎮建制;解放初期,為第五區;1957年,劃出甲西、甲東後,定為縣直轄鎮;1958年改為鎮人民公社;1980年10月,成立鎮人民政府。
三、甲西,因地處於甲子鎮之西,故名“甲西”。民國期間,甲西隸屬於甲子,曾建過甲西鄉;解放初期,劃為第五區;1951年與甲東並為第八區;1956年改為兩城區;1957年撤區並鄉為甲西鄉;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3月廢社設區;1986年冬撤區建鄉;1996年,甲西撤鄉設鎮。
四、1957年,博社鄉隸屬於陸豐市甲西鎮,一直至今。
人口遷移
南宋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蔡登瀛從福建省莆田縣遷博社鄉置居,已有八百多年了。解放前,博社鄉是一個多姓村,先後有數十姓村民在此聚居過,他姓從外地遷來又陸續遷走。解放初期,最後從博社鄉林厝巷遷走的是林姓人,他們遷居同姓鄉苦婆寮,被稱為“博社林”。因為該村原已居住著另一支林姓,是從南塘鎮周仔鄉遷來此置居的,被稱為“周仔林”。博社鄉現屬單姓村,全村蔡氏一家,有二萬多人。蔡登瀛傳下的裔孫於元、明、清、民國等時期陸續遷往外地置居,也有數萬人,分別繁衍於甲西鎮大厝寮、華埔、石西、上墩、新饒、青籃等鄉,甲子鎮芒湖鄉、兩城區、東湖區、半徑鄉,湖東、南塘、內湖、碣石、橋沖、金廂、東海、河西等鎮,海豐、汕尾、惠來、揭西、汕頭、深圳、東莞、廣州等縣市,香港、台灣等地區。
主要種植
博社村主要種植水稻、蕃茨、荔枝、甘蔗、花生、龍眼、芝麻等農作物,其中以荔枝為重。
蔡氏族牒
蔡登瀛是博社鄉的始祖,除叔房祖子孫遷居下灶並繁衍下灶數十鄉外,其他各房裔孫在博社鄉所建的蔡氏家祠有如下數十座。
宋末蔡光陽、蔡泰生、蔡惠我和蔡宣義為其父母所建的蔡氏家祠「源遠堂」,行「三山門」,後坐甲東奎湖山尖,前向博社鄉海甲山嶺「人頭嶂」。據說,源遠堂建成時蔡登瀛之妻陳慶源健在。明萬曆十年,蔡登瀛第十一世孫蔡春邁中式壬午科舉人,任河北省饒陽縣正堂;蔡春邁任職後,曾回梓里修復過源遠堂。到了清乾隆年間,源遠堂由蔡萃嘉主持修建,原規模相對縮小,「三山門」改為「單向門」,據清庠生蔡哲臣撰寫的《蔡氏敦敘堂族譜》記載。今逢盛世,和諧社會,源遠堂何時能按老分金、舊牆址復建,恢復原貌?
元代、明朝
元代、明朝年間各大房裔孫所建家祠
(1)元末明初,蔡英進、蔡英迪、蔡英連、蔡英迎、蔡英造和蔡英運為其父母所建的蔡氏家祠「宣義堂」,因戰亂被毀,舊址不見,只存紅燈籠堂號「宣義堂」。
(2)明朝初期,蔡開濃和蔡開創為十三公建孟季家祠「追遠堂」。蔡十三,字英明,號和潮,是蔡登瀛之孫,蔡惠我之次子,妣慈德陳氏,相傳無嗣,其兄蔡班子孫因不在家鄉而創居陸豐下灶,故由孟房孫蔡開濃和季房孫蔡開創共承其嗣。
(3)五世祖蔡西疇的受祿堂。
(4)六世祖:蔡蓮峰的綏祿堂和蔡梅峰的繼述堂。
(5)八世祖蔡守都的承啟堂,今重修建為仲房祖祠,堂號還是「承啟堂」。
(6)九世祖:蔡雲衢的光裕堂和蔡雲山的永錫堂。光裕堂位於博社鄉北畔埔埕巷,蔡仰高、蔡領宗、蔡素源和蔡仰宇是蔡雲衢的四個兒子,分為四大房祖,稱為“頂四房”,該祠建於明萬曆年間。永錫堂位於博社鄉大祖巷,也建於明萬曆年間;蔡雲山和蔡雲衢是蔡松崗之子、蔡順德之孫,也生有四子,被稱為“下四房”。
(7)蔡若槐的和祖若槐堂。
清朝、民國
清朝、民國年間各大房裔孫所建的家祠
(1)清康熙年間,蔡紹典、蔡紹邦和蔡紹麟為其父蔡起哲建蔡氏家祠「孝思堂」。孝思堂已於戊子年十二月初八日(2009年1月3日)晉祠重光,堂號由蔡東士先生所書。
(2)十三世祖:蔡紹樂的耀德堂、蔡恭默祖姑的貞孝姑祠「崇德堂」。
(3)十四世祖:蔡崇炳、蔡崇武、蔡崇安、蔡崇定和蔡崇德的「務源堂」,蔡崇侯的誠敬堂、蔡崇懿的愛敬堂、蔡崇薦的孝敬堂,蔡崇仁的仁公家祠「報本堂」,蔡崇美的樹德堂、蔡崇吉的昭德堂。
(4)十五世祖:蔡萃蒼的存養堂。
(5)清嘉慶年間,博社鄉四大富翁蔡升本、蔡升經、蔡升廉和蔡升隆所建的蔡氏家祠。
有直隸州同儒林郎蔡士立(字升本)的孝友堂,有明經進士修職郎蔡鴻猷(字升經)的敦本堂,有歲進士蔡國斌(字升廉)的積慶堂,還有蔡升隆的燕翼堂。
(6)十六世祖:蔡升壯的篤慶堂、蔡升道倡建的敦敘堂。
(7)十七世祖:蔡大榮的愛友堂、蔡大覲的延慶堂、蔡大蕃的成德堂。
(8)十八世祖:蔡振隨的善繼堂、蔡振雙的錫光堂、蔡振燕的光遠堂、蔡振其的善述堂、蔡振圍的圍公家祠。
(9)十九世祖:蔡世和的善慶堂、蔡世波的波祖家祠。
(10)蔡宏嶷的錫福堂,頂厝愛公的集福堂,下厝的光慶堂。
當代
當代所建的家祠
馬街巷草厝的永樂堂和蔡振碧的懷德堂。從這些蔡氏家祠中,可以看到博社鄉蔡登瀛傳下的子孫後代過去輝煌的歷史。註:下灶蔡班神主牌記“始祖考賜進士循州教諭英敏班府君、妣淑順黃氏孺人蔡太媽、妣勤慈林氏孺人蔡太媽之神主”。
家族淵源
每年春節,大祖公祠源遠堂石柱上的春聯,由村里族老指定的文人賢士揮毫所寫。從常常出現的“自宋開基,八百多年標駿烈;由閩遷粵,二十餘代慶螽斯”、“源泉派衍莆田縣;遠岫屏朝博社鄉”、“源溯莆田,黔地家聲垂燕譽;遠開博社,魯陽族譜紀麟祥”三副對聯來看,由此可見博社鄉蔡姓開基之久,還可以了解到蔡姓博社鄉的遷居路徑是:莆田――黔地――魯陽――博社。“濟陽世澤;博社春光”也可以看出博社蔡姓出自濟陽郡一大望族。此外,我們從有關史料得知蔡姓創居博社鄉的大致世系是:“蔡用元――……――蔡政殿――蔡道德――蔡登瀛――蔡光陽、蔡泰生、蔡惠我、蔡宣義”博社鄉蔡氏始祖登瀛,“自福莆來,始居東岐堡;再世而遷橋頭(橋頭舊社);三世而遷博社,繼又卜吉而轉橋頭永為世居,以博社額其里焉”(據明崇禎十一年戊寅仲冬之原任瓊山縣儒學訓導蔡若鳳撰置的《重修斗門碑記》)。自蔡登瀛在博社鄉創居後,有黃、林、張、羅、陳、鄭、鄧、李、石、傅、龔、馬等數十姓陸續遷入博社鄉置居,後又陸續遷走。據村南畔的國王爺廟的碑記可考,該廟是乾隆廿六年四月吉旦修的,由會首蔡崇魁僭首捐銀十兩組織各族村眾湊足資金修建成,並立碑記以示後人;從題款的姓氏來看,蔡崇仁題銀十圓,石君煜題銀一圓,林香萌、林香榮、陳紹玉各題銀三錢,鄭秉忠、羅舜豐各題銀貳錢,傅興勇、林毓萬、林香桂、羅欽佐各題銀壹錢,張可枝題錢叄佰,黃子寶、鄭尚洛各題錢貳佰,黃秀娥、李維舉各題錢五拾……那時博社鄉還是個多姓村了。可如今博社鄉的石柱巷、馬街巷、龔厝巷、林厝巷(即當鋪巷)等,都是原來石、馬、龔、林等姓居住的地方,說明了博社鄉曾是多姓居住的鄉村。此外,碑記說到王爺廟在宋朝時已經建成了,還說到萬曆十年河北省饒陽縣令蔡春邁回鄉省親期間修過該廟。南宋時期,博社鄉原稱東岐堡,是個聚集的多姓村落。東岐堡是由大石村坐南向北、石門樓村坐東向西、東村鄉仔坐東北向西南、石岐村坐北向南、瓦浪村(原名灰窯)坐西向東、寮仔村等錯綜聚集的小村莊匯聚而成的村落。
蔡登瀛是博社鄉蔡氏始祖,妻子陳慶源,生有四個兒子:長子蔡光陽,字朝科,庠生;次子蔡泰生,字朝翔,太學;三子蔡惠我,字朝朴,太學;四子蔡宣義,字朝材,庠生。就這樣,他的四個兒子分成了「孟、仲、叔、季」四大房祖。
宋末元初,蔡惠我長子蔡班中式舉人,任循州教諭。迨明洪武年間,蔡班三個兒子:松軒、梅軒和竹軒,於博社鄉遷居坡洋十八寨田心鄉,曾在此植下荔枝,後沿西再遷湖口鄉置居,其子孫繁衍下灶數十鄉,稱為“華灶蔡”,蔡班成了華灶蔡的一世祖。
蔡惠我次子蔡十三,字英明,號和潮,配慈德陳氏,生二子繼義、繼振,卻守故里,建有孟季家祠:追遠堂。
博社鄉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之鄉,地靈人傑。尤其在清乾隆、嘉慶年間,村莊水陸交通方便,經商活躍,帶來了家鄉經濟的發展,有過四大富戶、八大富子、十六富孫的稱道。如四大富,即是儒林郎蔡升本(字士立,直隸州同)、修職郎蔡鴻猷(字升經,明經進士)、歲進士蔡國斌(字升廉)及皇恩寵錫蔡升隆,分別在家鄉建有孝友堂、敦本堂、積慶堂、燕翼堂。筆者初步統計,博社鄉蔡氏祠堂就有四十多座,可見蔡姓人曾在此輝煌創業,大建設,光祖耀宗,興建祠宇,慎終追遠,緬懷先祖,激勵後人。
博社國小紀略
博社國小的前身是國民國小,民國12年(公元1923年),在博社鄉深祖祠辦起一所國民國小,校長鄭起賢,學生有50多人,兩個班級,教育經費由深祖公蒸付出,課材有國語、算術、修身、尺牘等科目。到了民國31年(1942年),博社鄉耆老把國民國小辦學的情況呈報偽陸豐縣文教科委之後,決定把國民國小改名為博社國小,派蔡裕瀾為博社國小校長,於是博社國小就一直辦了下來。
明朝萬曆十年(1582),博社鄉蔡榕塘之子蔡春邁考中壬午科舉人,任河北省饒陽縣知縣,敕授文林郎,官秩正七品,在博社村王爺廟後的獅頭石上有他鐫題的“海陬砥柱”石刻;明朝萬曆四十年(1612),蔡惺之子蔡若鳳考中了壬子科拔貢生,任瓊州府瓊山縣儒學訓導,在博社村斗門頭處有他於明崇禎十一年撰置的《重修斗門碑記》。當時,博社村讀書人受到了蔡春邁、蔡若鳳等人功成名就的影響,都紛紛發奮讀書,爭取考取功名,能耀祖榮宗。清朝期間,舉人有蔡賜爵等人;貢生有蔡兆盛、蔡鴻猷、蔡升廉、蔡維雲、蔡維清、蔡煜坤、蔡瓊如、蔡鳳翔等人;庠生有蔡崇寅、蔡萃雲、蔡燮堯、蔡錦奎、蔡雲程、蔡哲臣、蔡習安等人;太學有蔡紹麟、蔡萃嘉、蔡萃波、蔡大悅、蔡大臨等人;國學有蔡升道等人。清嘉慶年間,博社富翁蔡升本除了建築祠宇、住宅外,還建起一間書房,名曰“墨稼書房”,讓後代子孫好好讀書,爭取功名騰達,光祖耀宗。
清光緒年間至民國11年(1922年),蔡瓊儒、蔡錦奎、蔡燮堯先後中了秀才和幾位不及第蔡國楨等文人,每年在博社辦起二、三所私塾,每年學生有100-200多人,教育經費由學生負擔,每個學生每學期要負擔大米幾升和三元,還要在端午、中秋這兩個節日分別送粽、月餅等禮品。
民國12年至民國30年(1923-1941),曾辦起國民國小5年6間、私塾26間。國民國小校長先後有鄭起賢、方騰風、方培德、陳文庭、藩文定,教員蔡裕玉,校址在眾祖祠、深祖祠,學生有350人左右,經費來源祖祠公嘗及村出口豬、牛、青果、花生等稅收作為教師每月薪金。私塾間,校長蔡錦奎、蔡燮堯、蔡瓊儒、蔡裕禎、蔡良榮、李學臻、蔡孟、劉應玉、劉振魂、陳誠育、蔡裕海、蔡昌千、蔡昌淦、劉伯奎等,校址在眾祖祠、墨稼書房、孝友堂、存養堂、世房祖祠、二房祠等,學生有1300人左右,經費來源由學生負擔,每學期每人大米幾升,每人幾元生活費,每年送節兩次(端陽、中秋)。
民國31年至民國38年(1942-1949),每年辦起了國民國小(博社國小),校長先後有蔡裕瀾、林積希、蔡永倫、方綏然,教員有蔡燮堯、蔡裕萬、胡美見(女)、蔡希文、方維新、方仕臣、蔡裕玉、林從龍等,校址在眾祖祠,學生有850人左右,教育經費收出口豬、牛、花生、荔枝等稅收。
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了學校,甲子區人民政府派吳家璇為博社國小校長,教師王明導、蔡裕玉、李其星、蔡世宜(義務)等四人,校址在眾祖祠,班數6個班,經費來源每個學生收學費二元,其餘收出入口稅收,如豬、牛、荔枝等,至1952年上半年。
1952年教育大整頓,教師由上級統一調配,上級指派林友淦為校長,教員有吳俊英、鄭朝書、林宏、李其星等四人,校址在孝友堂,高、初級分為七個班,學生有222人。
1953年下半年至1954年上半年,上級派李學春為博社國小校長,教師有鄭朝書、林宏、林娟(女)等五人,分為七個班,學生有230人左右。1954年下半年至1959年上半年,黃祖旋為博社國小校長,教員有林宏、蔡裕玉、鄭朝書、林麗娟(女)等六人,高、初級分為六個班,學生有人,校址在眾祖祠及四房祠,經費來源除收學費外,教師每月工資由區撥給。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在這期間學校同樣辦起食堂。
1959年下半年至1961年上半年,博社國小校長莊德任,教員有鄭朝書、李鐵生、蔡裕玉、姚文高、林寶玉、鄭楚強等六人,高、初級有七個班,學生有330人,校址原在眾祖祠。文化大革命後期,莊德任校長被調走。
1967年上半年至1969年上半年,由姚文高教師繼任博社國小校長,教師同樣有以上六人,加上調入的郭水川、蔡宏宵兩人,共八位教師,高、初年級有七個班,學生有460人,學校經費同樣收學費及上級撥給。
1969年下半年至1973年上半年,上級先後派陳元豐、方庭佳為博社國小校長,教師有李占亞、張以嫻、周俊超、李學良、胡命城、李其星、李文員、蔡裕貴、蔡奇偉、李振耀、蔡娘深、蔡奇熾、蔡奇澤、杜元謀、許寶珊、陳峰崖等十多人,校址在眾祖祠及油園,高、低年級有十個班,學生有460多人,學校費用除搞勤工儉學收入2-3元外,收學生學費及公社撥來教師薪金、補助費作為學校費用。
1973年下半年至1983年上半年,上級先後派鄧應周、胡命城、林其濤為博社國小校長,教員有李其星、田務農、蔡文輝、張慶強、蔡奇偉、蔡搖、蔡乃地、蔡友楚、金清林、蔡遠征、余元在、蔡鞭、張漢深、蔡乃填、蔡媽僑、李紀冠、蔡裕貴、鄭釀等人,高、初年級及早讀班有十四個班,學生人數達到530人左右。
1983年下半年至1984年上半年,上級確定博社國小為甲西中心國小,派李學禧為該校校長,教導李騰,總務李學春,教師有李文業、李成謀、蔡奇偉、林子良、蔡宏蘇、林錦楚、林永昌、蔡裕貴、鄭釀、蔡乃地、蔡友楚、蔡娘深等十八人,分高、初年級及早讀班十八個班,學生有530人。
1984年下半年至1985年上半年,校長蔡運蛟,教導陳陽長,總務李學春,教師有蔡良運、李文業、黃舜卿、蔡宏蘇、蔡媽僑、鄭惠彤、林子良、彭炳和、蔡奇偉、李文鏈、李永生、黃乃林、林斌、蔡娘深、蔡裕貴、李英豪、蔡木錦(女)、蔡光臣、蔡乃地、蔡友楚等人,高、初年級有十四個班,學生有500多人。
1985年下半年至1986年上半年,校長蔡運蛟,教導陳陽長,總務李學春,教師有蔡奇彪、吳永坤、陳文青、林斌、蔡良運、李金、李英豪、鄭惠彤、蔡媽僑、蔡娘深、蔡奇偉、蔡裕貴、蔡乃地、蔡木錦、蔡友楚、陳奮釵、歐祖珠,高、初年級有十四個班,學生有500多人。
1986年下半年至1987年上半年,校長蔡運蛟,副校長陳陽長,教導蔡奇彪,總務鄭惠彤,教師有蔡裕貴、蔡鞭、蔡光臣、李英豪、方秀桃、蔡良運、蔡乃地、蔡娘深、蔡友楚、胡秀雲、蔡娘鎮、蔡小菊、蔡媽僑、蔡文煥等人,有十七個班(包括早讀班),學生有700多人。
隨著學生人數逐年增加,教育發展的需要,1986年陸豐縣教育局投了建校公款,資金不夠部分由博社村自籌,在博社村龍船石山建起一棟二層教學大樓;1987年下半年,學校將把三至五年級學生先搬進新教學樓上課;學校還準備繼續擴建,適應教育教學需要,到時也把一二年級學生搬到新樓上課,方便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
涉毒第一大村
主要頭目
蔡良火製販毒“開山元老”蔡良火為首的一夥人長期在惠東吉隆、汕尾海豐一帶從事製販毒活動。在案件偵控過程中,發現該團伙以蔡某火、黃某能、張某尉、張某成為首,多次購買制毒原料“料頭”運往製毒工場製造氯胺酮。因案情重大,公安部禁毒局將該案定為“2013-17”公安部毒品目標案件。
蔡旋
以陸豐籍博社村人蔡旋為首的製販毒團伙,在陸豐及深圳等地設立製毒工場,從福建等地購入麻黃素製造冰毒,後銷往省內各地及部分省區市。同時,蔡旋還夥同李朝強通過海運將冰毒販運至港澳及東南亞。
蔡昭榮
另一製販毒團伙頭目蔡昭榮,於2013年7月份開始從事製造冰毒, 2013年9月蔡楚標出資52萬元和蔡昭榮合夥製造冰毒,蔡昭榮於2013年11月份販賣冰毒給重慶的田曉波。
警方通報
2014年1月2日,廣東省公安廳舉行新聞發布會通報,該廳日前異地出動武警、邊防、民警和直升機、防暴犬等,對該村涉毒犯罪進行清剿,摧毀以陸豐籍大毒梟為首的18個特大製販毒犯罪團伙,搗毀製毒工場77個和1個炸藥製造窩點,繳獲冰毒2925千克、K粉260千克、制毒原料23噸。該村製販毒犯罪具有“家族式運作、產業化經營、地方性保護”特點,不法分子長期瘋狂作案、詭異逃避偵查甚至集體暴力抗法。廣東省公安廳決定異地用警、重拳出擊,協調廣東省武警總隊、省公安邊防總隊和汕頭、惠州、梅州、河源四市公安局出動警力,組成109個抓捕小組,啟動警用直升機、邊防快艇,配備防暴犬,對博社村內外18個製販毒團伙69個重點目標展開集中清剿收網行動。
收網當天凌晨,隨著博社村頭號目標人物在惠州落網,警方旋即發起進攻,神速包圍博社村,一舉抓獲製販毒“開山元老”蔡良火、“陸豐派”冰毒製造權威人物蔡旋、操控國內部分省區冰毒市場“重量級毒梟”蔡昭榮。黎明時分,已有156名博社籍毒梟及骨幹分子悉數落網。
綜合整治
廣東省公安廳稱,將全面評估陸豐涉毒犯罪程度和危害,實施“陸海空郵網”、“打防管控建”綜合整治新攻勢,組織清剿其他堡壘村集群式製毒窩點行動;繼續經營偵破重特大案件和抓捕逃犯行動;協調全省聯動多警捆綁合力圍剿行動;開展違禁物品槍械治理行動;加強公檢法機關協作辦案形成嚴厲打擊合力行動;進村駐點開展標本兼治綜合整治行動。目前,汕尾陸豐兩級已經組織強大駐村工作隊,著手開展為期1年的宣傳教育、發動舉報、摸底排查和引導勤勞致富等綜合整治。百廢已興
概述
2013年12月29日凌晨,博社村原村委書記蔡東家被警方在惠州抓獲歸案,隨著這個昔日販毒團伙“保護傘”落網,圍剿博社村的雷霆掃毒行動拉開序幕,標誌著被稱為廣東“第一毒村”的博社村由此進入由亂到治的新階段。如今,距離那場掃毒行動已經過去一年時間,公開或半公開的製毒活動在博社村早已絕跡。修建水泥村道,重新搭建電網,加建國小圍牆……這座被荼毒已久的海邊村莊正邁向艱難的重建之路。村治重建
村治重建:全村格線管理蔡東家的別墅位於博社村村道拐角,視野開闊,外牆裝修的石柱一根價值50多萬元,當地村民將別墅稱為帝國大廈。如今,荒草已經長滿庭院,無人問津。沿村道而行,兩邊是密集房屋,簡陋陳舊,每家門口牆上新掛上了嶄新門牌,看似平常,卻是博社村治理重塑秩序的標誌。門牌缺失,背後反映的是博社村昔日治理的混亂。博社村現任支書蔡龍秋說,當地基層組織長期癱瘓,村黨支部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原先沒有辦公地點。時任村支書的蔡東家長期不在村里辦公。
警方調查,蔡東家作為村委會書記、汕尾市人大代表,不僅放任村里製販毒蔓延,還提供庇護。一旦村裡有人製販毒落網,蔡東家便利用自己的身份通過行賄方式“撈人”。落網前幾天,蔡東家還在惠州試圖解救一位涉毒被抓的親屬。
隨著蔡東家落網,博社村村治混亂歷史宣告結束。2014年5月,43歲的蔡龍秋當選博社村新一屆村支書,其妻子是村中有名的婦產科醫生,弟弟是警察,小舅子在汕尾政法委工作,家庭關係明晰。蔡龍秋上任後,擺在面前的重要任務就是村治與禁毒。蔡龍秋說,博社村已經重建村“兩委”班子,逐步開展村級治理、村務管理,特別是禁毒宣傳。
村委會辦公室位於甲西鎮中心國小教學樓右側,牆上掛著兩幅博社村地圖:一幅是警方偵查用的博社村航拍地圖、一幅是博社村禁毒工作格線化管理示意圖。示意圖上,博社村分成四個小村,每個小村由一兩名村幹部專職任村組長,負責排查管控。
格線化管理成為博社村治理重要一步棋,此建議是駐村工作隊隊長劉春才提出的。劉春才是陸豐市政府打私辦原工作人員,為了協助博社村重建,陸豐毒品重點整治工作組派了一支5人工作隊進駐,劉春才任組長。“目前,博社村已經屬於可控狀況!”劉春才說,一年多時間,根據格線劃分,由每個村組長帶隊入戶,逐一登記每戶人員情況,安裝門牌。博社村在管理制度上制定《博社村禁毒工作村規民約》。這份村規民約以創建無毒村為目標,規定每月召開一次禁毒形勢分析會,還寫明村里吸毒人員統一幫教制度。舉報毒品線索並查實的,村民將獲村委會額外獎勵;一旦涉毒,該格線村將扣除年度獎、各類評比資格。“我們希望將博社村打造成一個無毒村!”蔡龍秋說,2014年雷霆掃毒行動以來,博社村未發生一宗公開製毒案。
氛圍重建
氛圍重建:善良的大多數
公開製毒絕跡,博社村的氛圍悄然發生變化。博社村禁毒宣傳展覽室旁有一套40多平方米的房間,駐紮著30多名陸豐市公安局巡警大隊抽掉的民警、輔警,他們是前年12月29日後開始長期堅守在此。
一年時間裡,工作隊感受村里氛圍逐漸改變。工作隊隊長、市局巡警大隊二中隊原中隊長李堅招回憶說,剛入村巡查,曾經有幾十人騎著機車阻攔,甚至有人暗地裡扔石頭,“我們設卡查車時,有人會在路上放釘子或者石頭。”當時,基本設施大量缺乏,自來水也無法供應,隊員只能喝桶裝水,洗澡要去接雨水。夏天熱的時候,隊員只能墊著蓆子睡在學校操場上。
“手機沒信號,村里經常停電,感覺像一座孤島!”李堅招說,但隊員們的禁毒清查工作沒有停止。他與隊友們曾經多次在公開或半公開場合,向村民傳達打擊毒品的決心。,李堅招穿著制服在村里巡查,不時有村民前來打招呼,大多數是反映供電、供水等民生問題。“大部分村民是淳樸的,少數製毒分子是可惡的。”李堅招說,2014年以來,博社村逐漸走出毒情籠罩,回歸到普通村莊。
2014年12月24日晚上,在博社村一間糧油店,高中生阿強(化名)在玩電腦,他就讀的學校在甲子鎮,每天騎電動車往返。“現在生意淡很多,但住著挺舒服。”阿強說,過去村里人多熱鬧,生意好做,但感覺複雜。2014年以來,村里空氣、衛生改善很多,居住學習環境更好,他已不再寄宿了。
另一方面,“冰毒”兩個字在博社村仍舊是個禁忌。談及毒品話題,村民很警惕,他們說“現在沒人製毒”,擺擺手就走了。一位年長的村民說:“我們老人,都不做這個(製毒)!”
李堅招說,三甲地區多年以來存在走歪道、撈偏門的風氣,要根除是長期任務,“想一夜暴富,不走正路的人肯定還有!”
隊伍重建
隊伍重建:“倒下”的英雄
現任甲西鎮派出所所長吳木強經常回博社村巡查,或者抓捕在逃毒販。在雷霆掃毒之前,他是博社村工作組副組長,在村里工作8個多月。2014年8月15日,吳木強被任命為陸豐市公安局黨委成員,掛任甲西鎮黨委副書記、甲西派出所長。
吳木強接任所長可謂臨危授命,前任所長在一起運輸易製毒化學品案件中收受賄賂,放走涉案嫌疑人,被查處。其實,在甲西鎮複雜的禁毒環境裡,“保護傘”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上世紀90年代開始,甲西鎮連續三任派出所所長皆因經濟問題落馬。
類似蔡東家等“出手闊綽”的村幹部,通過利益輸送,不斷腐蝕個別民警換取“庇護”。在博社村乃至整個三甲地區的禁毒過程,也是整治腐敗的過程。據統計,雷霆掃毒行動前,當地已查處10宗涉毒違法違紀案,牽涉21名黨政工作人員,包括3名派出所所長及部分民警,7人被雙規。
掃毒行動之後,汕尾成立專項行動小組,從紀委、檢察、邊防武警抽調60名工作人員,進駐陸豐加強對涉毒保護傘深挖懲處力度,重新修訂《陸豐市涉毒整治責任細則》、《陸豐市禁毒工作責任追究辦法》,完善禁毒責任制、責任追究制。警方透露,雷霆掃毒前陸豐市禁毒大隊領導班子共有1名副隊長、4名中隊長,4人已被查處,僅剩1名中隊長沒有出事。到2014年為止,陸豐市公安局已有數十名民警遭查,算上正在立案的,共有50多名。
談起此問題,不少陸豐民警表示惋惜。“有些民警在掃毒行動中立下赫赫戰功,卻倒在金錢面前。”一位民警說,有一個被查的民警曾冒著生命危險潛入博社村偵查,摸清販毒團伙架構及窩點,為行動成功打下基礎。
2014年,陸豐市公安局禁毒大隊領導班子已經重建,刑警出身的詹振標就任禁毒大隊負責人。在詹振標辦公室內,時不時傳出一股難聞的化學品味道。由於上級部門無法鑑定濕的冰毒成品或者半成品,禁毒大隊只能先將毒品晾乾後再送檢。在禁毒大隊辦公室角落,擺著各類繳獲的毒品。“我們現在壓力很大!”詹振標說,辦理的案件數量太多,大隊人手少且年齡老化,平均年齡達40歲以上,陸豐市公安局沒有鑑定毒品的設備,每次查獲的毒品,樣品必須送上級部門鑑定。
手段重建
手段重建:擒住百餘逃犯
與博社村的平靜不同,詹振標、吳木強、李堅招等大批民警仍需在禁毒崗位上努力著。“陸豐毒情有向好趨勢,但形勢依舊嚴峻。”陸豐市公安局局長鄭海陸說,三甲地區販毒網路仍存在,掃毒行動後涉毒逃犯依舊藏匿本地,陸豐及周邊區域毒情交織重疊。打擊販毒網路、追捕涉毒逃犯是陸豐打擊毒品犯罪的兩個重要手段。
以詹振標為代表的禁毒民警主要任務是打擊販毒網路。“原先家族化、半公開化製毒變成隱蔽式、分散式製毒!”詹振標說,陸豐三甲地區堡壘村製毒猖獗情況大部分收斂,但由於毒販資金、技術及渠道仍在,毗鄰陸豐的揭陽惠來縣甚至珠三角城市,製販毒呈上升趨勢。詹振標對2014年抓獲的一名毒販印象很深,掃毒行動後該毒販被網上追逃,但潛逃期間繼續藏匿在三甲地區籌集資金,選好地址重製毒品。
該毒販是準備出貨時落網的。詹振標審訊毒販時問:“為什麼又回來製毒?”這名毒販回答:“之前製毒所犯下的罪刑,足以判死刑,不如再乾一票,大不了就是個死!”
詹振標說,類似毒販案例在目前禁毒形勢中較典型。2013年12月26日至2014年11月,僅陸豐禁毒大隊立案的製毒案就達122宗。但整個禁毒大隊僅有40多名民警,平均每人要辦三宗案以上。截至2014年12月2日陸豐繳獲冰毒2581公斤、液態冰毒3151公斤,抓獲322名嫌疑人。
而以吳木強為代表的派出所民警主要任務是追捕涉毒逃犯。每天進入辦公室,吳木強習慣打開電腦,查閱網上涉毒逃犯信息。吳木強說,自去年8月15日履任至11月27日已經成功抓捕20名涉毒逃犯,尤其是11月22日至27日,六天時間抓捕5名涉毒逃犯。
“短時間內精準抓捕到逃犯,主要是我們工作方式調整!”吳木強說,過去行動前必須先通知村兩委幹部,有打草驚蛇之嫌,“不打招呼,才能有效抓到逃犯!”截至上月2日陸豐市去年抓獲105名涉毒逃犯。
經濟重建
經濟重建:興修利民工程
由於博社村之前製毒猖狂,農田水利多年失修,水質受污染,良田荒蕪毀耕,原本適合海水產品養殖的環境受破壞。博社村村民阿僑(化名)說,他承包村里12畝蝦塭,但由於水質污染,近三年內沒有收成,“期盼著村興修水利,改變水質!”
與阿僑的願望相同,村民阿澤說,祖宗留下的土地不能荒廢,他一直守著家裡田地,水利設施匱乏及製毒帶來的污染,水田漸漸荒廢,“下大雨就全淹,沒下雨就枯死,而且田裡的水有毒。”
目前,興修水利是大部分博社村村民共同的願望,也是村支書蔡龍秋亟待解決的問題。他說,汕尾市委市政府下撥140多萬元專款用於解決水利工程。村內百廢待興,“現在最缺的就是錢!博社村集體收入是零,任何一項利民工程都需要各級部門、各個單位的支持。”
阿僑很期待村里修建水利工程,“希望明年蝦塭有好收成!”因大面積田地無法耕作情況短期無法改變,大部分村民只好另謀生路。博社村有1.4萬多戶籍人口,常住村裡的僅8000多人,約一半年輕人外出打工。今年以來,為了幫助村民就業,村委及政府在博社村舉行多場農民工專場招聘會,100多名年輕村民外出打工。
此外,宗族勢力也影響著博社村。博社村有著800多年歷史,村里均姓蔡,共分四房。原村支書蔡東家是最有勢力的大房中人數最多一支,因毒販保護傘作用,在村裡有極高地位。但是,即使是蔡東家,也無法一言九鼎。前年8月,蔡東家曾經召集各房頭“老大”開會告誡說必須在5天內停止製毒,但沒有人真正遵從指示。
雷霆掃毒之後,情況發生改變。今年以來,博社村“族老”召開會議,以村規民約明確要求各房頭管好族人,自覺抵制毒品犯罪。現任村支書蔡龍秋是二房中最大一個房頭。他說,自己作為村支記,為村里做的事情都是出於公心,各族村民很支持。
希望重建
希望重建:一節禁毒宣傳課
為了增加學生對毒品危害性的認識,去年2月起,甲西鎮中心國小每周增加一節禁毒宣傳課。甲西鎮中心國小操場上豎立巨大禁毒宣傳牌,與國小同在一個大院內,還修建一間禁毒宣傳展示室。將禁毒宣傳與國小教育結合如此緊密,在全國範圍內實屬罕見。上月24日下午,國小課堂里傳出陣陣稚嫩朗讀聲,“我中華,本無毒,揚志氣,滅毒霧……”小學生們正在背誦《陸豐禁毒三字經》,每個人表情認真,背誦熟練。國小校長蔡曉升說,學校在校學生有700多人,600多學生來自博社村。過去,學校設施簡陋,甚至沒圍牆。前年掃毒期間,學生目睹大批警車進村,大量涉毒人員被抓,“有些涉毒家庭的學生,心理受到不小衝擊。”有學生甚至一段時間內拒絕回到課堂上課。為此,校方組織老師對這些學生進行心理輔導。以往在博社村涉毒家庭,有些小學生靠剝康泰克膠囊殼,月入過萬元,幼小心靈受到毒品侵害。蔡曉升說,他與老師曾去家訪,發現有些學生家人因涉毒落網,只能依靠年邁老人照顧,“這樣的學生,我們會去多關心、多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