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少時受業張麗生先生,15歲去天台當學徒。少有大志,每以救國救民為己任,常興“韃虜未驅,何以家為”之嘆。在天台二三年後出走,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參加光復會。宣統三年(1911)武昌起義後,加入光復軍敢死隊,參加光復上海、杭州與攻克南京等戰役。事跡
民國初年,曾被邀任浙江某廳長職,卻被婉言謝絕,毅然歸里辦學。蓋以清室既傾,民國雖立,而封建未除,國民愚弱,非教育無以救國救民也。1913年春回到故里,時少年好友項士元已於1912年創辦臨海私立高等國小校(即現在回浦中學),鏇應省圖書館龔元君先生之邀請,急需赴杭,乃以校務託付。陸翰文即以臨海古縣名“回浦縣”命校,改稱臨海私立回浦高等國小校。1914年8月,陸翰文任校長。
1916年投入反袁鬥爭,被推舉為浙江省臨時參議會參議員。次年,張勛擁溥儀復辟,抓捕革命黨人,陸避難日本就讀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後因抗議校方刁難與侮辱中國留學生,自動退學,改入日本亞雅音樂會習音樂。
1919年回國,仍主辦回浦國小。1924年,設幼稚園,為台州私立幼稚園之始。同年增辦國中部。1926年,出任上海勞動大學董事兼中學部國文教員。1928年,回臨海校內仍主辦回浦學校,被推為董事長,直至1948年病故。
1939年春,回浦學校增辦高中,回浦校友朱洗博士任部主任。陸任學校董事會董事長,先後兼任音樂、體育、歷史、國文等課教學。1941年,學校從黃沙搬回臨海時,從國小、國中到高中,師生員工總數達到1500餘人。同年在大田設上沙分校(即現在大田中學前身)。
30餘年來,回浦畢業生不下數千,校舍擴建至數百間。抗戰時期,臨海常遭到日機轟炸,曾兩度淪陷,在此艱苦歲月,陸悉心謀劃,將學校遷至黃沙店前,後又在東鄉上沙設立分校,使千餘師生於戰亂中得以弦歌不絕。
陸翰文毀家辦學,以校為家,一生心血傾注回浦。辦學身體力行,重調查研究,常深入課堂、操場、寢室、膳廳,關心學生飲食起居、學習、身心健康。一向尊重人才,千方百計聘請名師,如校友朱洗、許天虹、徐懋庸、陸聖泉、許雪樵、項士元等均曾在回浦任教。除重視教學外,更重視學生之品德薰陶,定“信、愛、勤、勇”為回浦校訓。每年校內枇杷成熟,滿樹黃金,竟無顆粒遭偷摘。亦重視體育活動,早在20年代,就置辦籃球、網球、排球、足球、門球、桌球、單槓、啞鈴、旱冰鞋等體育器具,將大成殿(回浦中學舊址)闢為室內籃球場,組織球隊經常訓練。日常親臨球場觀看。解放前,回浦中學曾兩次獲得浙江省中學籃球賽冠軍,一次獲得全省國中組田徑總分覅一,有兩人打破三項省記錄。以小縣之私立中學,能在全身體育運動中取得如此成績,確屬不易。
在長期教育實踐中,回浦學生男生剃光頭,女生剪短髮,著布鞋,穿土布校服,形成艱苦樸素,勤奮好學,勵志進取的校風。回浦畢業學生遍及國內外,著名科學家朱洗、馮德培均是回浦畢業生。
陸翰文肄業於日本亞雅音樂會,喜寫歌詞譜曲,早年曾出版《歌集》一本,其中有杭州美術專科學校校歌,為該校師生傳唱。所寫《回浦校歌》。師生日常傳唱,至今仍迴蕩在老校友心中。故老校友聚會,唱校歌,懷往昔,甚或涕淚沾巾。蓋歌詞激昂慷慨,志在報國,誠為一首策勵之歌。其餘歌曲,常採用民歌曲調,通俗易於傳唱,如《農夫苦》、《蠶婦嘆》、《勸放足》、《車夫自嘆》等,宣傳民主思想,表達人民民眾感情,在台州各地傳唱,產生一定社會影響。晚年常作詩,如《詠史》、《詠菊》、《詠馬》等百餘首,自抒抱負,感人至深。
陸生平不慕榮利,功成身退。對官僚、政客、劣紳嫉惡如仇,有求訪者,恆避而不見,謝絕一切宴請。而對工農子弟則倍加愛護,家庭困難者,給予減免學費。鄉間家長探望子女,常親自接待,並安排住宿,共話家常,宛若親人。一生律己嚴,自奉儉,布衣布履,一管旱菸。一生義腸俠骨,好打不平,憂國憂民,助人為樂。抗戰初期,廣泛發動親友師生購買救國公債,捐款捐物支援前線,曾獲得省政府獎狀。日寇流竄臨海,舉家避居雙港山區界嶺村,因其曾留學日本,身備安眠藥,以防落入敵寇之手時,自裁全節。
陸一生愛國,獻身教育。1948年5月19日在臨海逝世,全校師生及各界人士隆重哀祭,數千人送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