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誠[國民黨軍將領]

陳誠[國民黨軍將領]

陳誠(1898-1-4——1965-3-5)中國國民黨軍將領。蔣介石的主要助手。字辭修。浙江青田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曾任黃埔軍校教官、北伐軍團長、師長。後指揮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對李宗仁、唐生智、閻錫山、馮玉祥等軍隊作戰。1930年8月升第十八軍上將軍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三戰區前敵總指揮,指揮淞滬戰役。陳誠主政台灣期間,在民生、軍事、經濟各方面皆有政績,對穩定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台統治作用甚大,台灣民眾稱呼其為陳誠伯。陳誠是蔣介石的親信,也是自黃埔軍校成立後蔣介石執政的心腹之一,有小委員長之稱。中華民國國軍內部由陳誠領導的派系亦有土木系之稱。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時代周刊》封面上的陳誠《時代周刊》封面上的陳誠

陳誠(1898年1月4日~1965年3月5日 )男,浙江省青田縣高市鄉外村人,國民黨一級陸軍上將(1947.2),軍事統帥。

陳誠出身於書香門第,父應麟,字希文,是位前清秀才;母洪氏,名不詳。均是浙江青田縣人氏。陳誠從小除了在父親的督導下識字念書外,還下農田幫助家庭乾農活,這使得他對中國的農村問題有深刻的體會和認識。同時養成了吃苦耐勞的品質和毅力,這對他後來與士兵同甘共苦的軍事生涯有莫大的幫助。同時也使他成為日後在中國農村實施“二五減租”的第一人。後來在台灣,他更是把中國幾千年來“耕者有其田”的美好幻想變成了現實。

陳誠祖父陳錦雲、曾祖父陳貴芬、高曾祖父陳生善,均以耕種為業。父親陳希文,晚清秀才,家有薄田,但不甚富有。“戊戌維新”後,改習新學,畢業於杭州初級師範學校,任教於青田縣初級國小,後升任校長。叔父陳一鵬,系前清貢生。母親洪氏,性甚節儉,勤於家務,生有三男一女,陳誠居長,次子正修,幼子勉修,女佚名。她85歲那年,壽終於台北。

成長經歷

幼年時期

幼年時的陳誠,體弱多病,直到八歲才從堂伯父課讀。翌年,進了青田縣高市國小。課餘常和村里一班少年朋友上山砍柴,趕牛吃草,下地勞動,到江邊游泳,體質漸強。他性格倔強,非常調皮,跟人鬥毆,從來都不服輸。經常背後插著四面令旗,三個跟斗便到台前,村里人說他象個戲台上的武生。因調皮出格,常被父親痛罵,但卻天資聰明,讀書成績優良。距高市三華里許,有一名勝古蹟石門洞,高峰插雲,飛瀑奔瀉,風物綺麗。山上有座“劉文成公祠”,據傳是明朝開國元勛劉基(劉伯溫)讀書的地方。陳誠經常去那裡遊玩,每聽到老人講述劉伯溫輔佐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建立大明朝野史逸事時,即為之神往。他則取了個“石叟”的別名,矢志以劉伯溫自勉。

求學階段

1912年,陳誠國小畢業後,他父親考慮家庭經濟拮据,打算留他在家裡經營小本生意,佐理家務,讓其弟弟正修考中學。但陳誠卻力圖以求學來改變自己的處境,便自作主張,先在家溫習功課一年,然後瞞著父母,以出外做小買賣為名,步行一百多里,來到處州(今麗水)蓮城書院投考,被省立第十一師範學校錄取。他父親只好改變初衷,讓他繼續念書。在學校里,他愛好體育,單槓、雙槓、木馬、足球、啞鈴操都會兩下子,特別喜歡棍棒,每天早晨都要鍛鍊一番臂力。在一次全校性運動會上,他翻單槓還得了第一名。

1917年,陳誠在省立第十一師範學校第二期畢業。剛好,青田縣敬業高等國小缺少體育教師,其父親又是該校校長,有的教師知道陳誠體育不錯,便建議讓他補這個缺。但他父親嚴肅拒絕:“那怎么成?我身為一校之主,怎么可以利用職權錄用自己的兒子呢?若是這樣做,豈非被人抓住謀私利的笑柄嗎?”結果沒有去成。

正當陳誠為前途無著而苦惱的時候,他父親的老朋友、同鄉杜志遠將軍當選為國會議員,北上就職,途經杭州。他即上門拜訪,請求父執提攜。杜看到這個朋友的後輩找不到出路,又念他年輕,便帶往北京。陳誠借了一張處州中學的畢業文憑,冒名頂替報考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但因考試成績差,身材矮小,不能錄取。後經杜志遠向陸軍部軍學司司長、主試官魏宗翰疏通,於1919年以備取生名義進了保定軍校第八期炮科。直皖戰爭爆發後,軍校停辦。他南下廣州,在新建粵軍第一師第三團服務,並加入了中國國民黨。不久,保定軍校複課,仍回校繼續肄業。

初入軍旅

1922年6月,陳誠在保定軍校畢業後,被分配到浙江紹興的浙軍第二旅第六團三連當見習官。不久,補為少尉排長。他看到幹了兩年還沒有晉升,便覺得在浙軍中,沒有後台,很難有所作為,決計另找出路。這年,鄧演達奉孫中山先生之命,到上海羅致軍官,在廣州大本營組建新軍。陳誠從老鄉那裡得到這一訊息後很高興,因在保定軍校學習時,與鄧演達有過一段師生之誼。他即向團部請假,沒有批准,便不顧軍紀的約束,徑白跑到上海投奔鄧演達。12月,隨鄧到了廣州。當時,鄧演達在粵軍第一師第三團任團長,陳誠被派為上尉副官,鏇任上尉連長,擔負孫中山大元帥府的警衛。

1923年4月,桂軍司令沈鴻英暗中勾結北洋軍閥政府,發動叛亂。5月,陳誠隨孫中山出征西江,在肇慶與桂軍馮葆初部作戰中,胸部中彈,進醫院治療。時任粵軍參謀長的蔣介石適來肇慶,乘便赴醫院慰問傷員,對陳誠撫慰有加。此為陳誠第一次認識蔣介石。

進入黃埔軍校

蔣介石與陳誠蔣介石與陳誠

1924年6月,黃埔軍校正式建立。陳誠被該校教練部副主任鄧演達、學生隊副總隊長援引,於9月調到學校任上尉特別官佐(即候差軍官),擔任教育副官之職。

1925年,學校設炮兵科,因陳誠系保定軍校炮科出身,就改任炮兵科教官,兼炮兵隊區隊長。有一次,他跟鄧演達訪友歸營,見天將黎明,不能再睡,便讀起<三民主義> 。校長蔣介石巡視路過,發現他正襟危坐,聚精會神恭讀,便停步問道:“你叫什麼名字?”陳誠抬頭一看,是蔣校長,立即立正回答。隨後,蔣介石又接連問:“孫總理倡導的三民主義是什麼?”“你記得本校開學時總理對本校師生的訓詞嗎?”陳誠挺著胸脯,都一一背了出來。蔣介石聽了連連點頭,拍拍陳誠的肩:“好的,好的。詩曰‘風雨如晦,雞鳴不已’,你努力吧!”

1926年元旦,黃埔軍校成立炮兵營。陳誠被蔣介石命為第一連連長。2月,參加第一次東征,討伐陳炯明。15日拂曉,攻擊淡水城的戰鬥打響,蔣介石親自在炮兵陣地上督戰。陳誠指揮炮兵,猛烈轟擊,命中目標,摧毀城牆多處,由教導第—、第二團官兵組成的奮勇隊隨即從缺口發起衝擊,攻下淡水城。東征初戰告捷,陳誠的炮連受到蔣介石的讚許。

3月12日拂曉,陳炯明的林虎部,乘右翼的東征軍久戰疲憊,大舉反攻,與教導第一團激戰於棉湖。當時,教導第一團以千餘之兵力,獨擋二萬多之敵,情況十分險惡。在指揮所督戰的蔣介石看到陳炯明部步步逼近,焦急地和蘇聯顧問鮑羅廷驅車趕到炮兵陣地,氣得衝著陳誠吼道:“娘希匹,你的幾門山炮都啞了嗎?你這個炮兵連長也不想想辦法,把炮架起來打打看!”右臂掛了彩的陳誠,一咬牙上了炮台,親自將炮瞄向陳炯明的城垛指揮所,連開三炮,發發炮彈都在陳的大本營中開花。全連炮兵看到連長打響了,個個抖擻精神,向敵軍開炮,阻止敵軍的進攻。在指揮所的蔣介石從觀察鏡里看到敵軍被炮火轟散,四處奔逃,高興地對鮑羅廷說:“這個連長不錯,打得準!”再次得到蔣介石的讚賞。

5月底,東征軍回師廣州。剛剛步入軍界的陳誠,獲得了“三炮起家"的美稱,覺得日後跟著蔣介石有奔頭。正當他洋洋得意之際,突然接到家母的電報:“辭修吾兒,你父病逝,迅速回鄉治喪。”當時,他很矛盾,既擔心回鄉治喪會影響自己的前程;又怕不回去,落個不孝子孫的名聲。思前顧後,還是請假回了老家。料理父親喪事後,因傷未痊癒,沒有和妻子同房,引起妻子猜疑,認為他作了官,有外遇,看不起土裡土氣的山裡老婆,便憤而用剪刀刺喉自殺,後送醫院救治未死。陳誠見家裡接連出事,十分灰心,不想回廣東,跑到杭州請求省長夏超在警界找一個位置,可是沒有被錄用,只得再回廣州炮兵營。

6月,陳誠奉命參加平定桂軍劉震寰部和滇軍楊希閔部的叛亂。13日,敗退增城的楊希閔部胡思舜旅,突然回師廣州,反攻觀音山。正率炮連在北校場出操的陳誠,見事態危急,當機立斷,命炮兵向滇軍轟擊,首發擊倒胡旅的軍旗,敵軍驚恐,四散奔逃。黃埔教導團聞警趕去,將胡旅殲滅。 9月,國民黨政府為統一廣東計,進行第二次東征,徹底消滅陳炯明部。10月14日,在攻克號稱天險的惠州城戰役中,陳誠眼看先鋒隊接近城垛時,受敵之側防火力點阻擊,死傷枕借,便親率山炮一連,推進到北門外距城樓約四百米處,直接瞄準轟擊,將敵側防機槍火力點悉數摧毀,掩護登城部隊攻克惠州,立下了戰功,獲賞銀五百元。這時,他更受到蔣介石的器重,被提升為炮兵第二營營長。次年春,鄧演達任黃埔軍校教育長,嚴重任教練部主任,陳誠被調任炮兵科長。6月,又升任嚴重的第一補充師籌備處主任兼第三團團長。

北伐時期

陳誠陳誠

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後,陳誠率第三團隨東路軍第二縱隊進軍江西贛州。不久,第一補充師改番號為第二十一師,第三團也改為第六十三團。他仍任該團上校團長。

1927年1月,第二十一師進抵浙江衢州,擔任中路作戰任務,在龍游、蘭溪一帶,與孫傳芳、孟昭月部展開激戰。2月中旬,退據杭州。喘息稍定的孟部,復圖反攻。陳誠率第六十三團在桐廬西北浪石埠過江,與敵三師之眾背水苦戰數日,傷亡巨大。後來,他帶領一支特務隊,在深夜突襲敵之司令部。敵軍不知虛實,自相驚擾,倉皇退走。第二十一師乘勢追擊,克服新登,繼入杭州,浙江乃定。

浙江底定後,北伐軍分三路進攻蘇皖。第二十一師隨東路軍取淞滬,陳誠率第六十三團攻占吳江。3月22日,乘夜攻克蘇州,復下松江,在常熟東門外河下截擊直魯軍畢庶澄輕重部隊和軍官教導團,俘獲甚眾。4月7日,第二十一師進駐南京。隨即,他因功升任第二十一師少將副師長,仍兼第六十三團團長。 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這天,陳誠來到師長嚴重官邸打聽時局,請求方略。嚴說:“我要解甲歸田。你自己拿定主意吧。”他想起自己到黃埔軍校以來,受到蔣介石的賞識,覺得蔣“登龍有術”,政變“必有成功之可能”。當受蔣召見時,即表示說:“要與鈞座共進退,堅決擁護總司令的英明決策!”

嚴重不願隨蔣倒行逆施,乃託病請假,保薦陳誠升代第二十一師師長。第二天,他又前往謁嚴,說:“現在凡是積極肯乾的就被視為共產黨,這樣誰還敢於!”繼又含著眼淚說:“師長,你走了,我是沒法子乾的。”嚴慰勉他說:“這是一支革命的部隊,你要好好地維持下去;我雖然離開,當盡力幫你的忙。”

5月,蔣介石繼續“北伐”。陳誠奉命率第二十一師由鎮江渡江北上,相繼占領清江浦、海州、徐州等地。6月下旬,奉調回師南京。這時,唐生智揮師東下討蔣。陳誠又率部前往徐州雲龍山一線,掩護“北伐”軍總退卻,受到蔣介石的嘉許。7月,年僅三十歲的陳誠被提升為第二十一師師長。

8月,李宗仁的第七軍、何應欽的第一軍在龍潭、棲霞一帶,與孫傳芳的六個師展開激戰。第二十一師奉何應欽命令,趕往下蜀迎擊孫部。剛好,陳誠胃病發作,只得坐著轎子上前線督戰。在龍潭戰役後,第二十一師開往蘇州整訓。這時,有人向何應欽報告,說陳誠坐轎上陣不成體統。副師長孫常鈞也拉攏王敬久等黃埔一期同學倒陳。10月,陳誠就被何應欽免去師長職務。他很不服氣,認為自己抱病上陣,打了勝仗,不但無功,反而受過,深怪何應欽排斥異己,對人發牢騷說:“蔣介石的下野,也是被何應欽聯絡白崇禧的桂軍逼走的。他們對浙籍軍人,是要排擠的。”從此,他與何結下了芥蒂。

這時,嚴重正在南京任軍委會軍政廳長。陳誠接受同鄉的意見,立即去南京找嚴重。後經嚴向何應欽代為解釋誤會,並由嚴保薦,就任軍政廳副廳長,兼任上海辦事處主任,鏇任代廳長。但他與何應欽合不來,很少去南京,大部分時間在上海、蘇州“養病”

1928年3月,復職不久的蔣介石,任命陳誠為總司令部的中將警衛司令,兼炮兵指揮官。下轄警衛第一團、第二團、第三團,以及憲兵第一、二團;還指揮炮兵第一、二團。其實力比一個軍還雄厚。

陳誠從進黃埔軍校到參加北伐戰爭,僅僅四年的時間,就由一個上尉特別官佐升到中將警衛司令。同時,他與黃埔軍校同學建立了緊密聯繫。第二期炮兵大隊學生在他的炮兵連見習,第四期炮兵大隊學生與他系師生關係。這就為他在黃埔系中形成一個軍事集團創造了有利條件。

這年8月,第一集團軍整編為六個師。蔣介石見五個師長系黃埔教官,只有第十一師師長曹萬順是北伐初期投誠過來的,便任命陳誠為該師副師長,以便暗中加以控制。但陳誠聞訊後,大為不滿,憤而出走上海。蔣特派隨從副官把他找回南京,當面“交底”。經過一番面交,陳誠才於9月上旬到浦口就職。他對師長表面上很恭順,辦事認真,以身作則。還採取措施整頓紀律,嚴禁嫖賭,並與師部官佐共進早餐,以期改變風氣。

1929年3月,蔣桂戰爭爆發。第十一師受第四軍軍長張發奎指揮。陳誠與羅卓英負責擬定作戰計畫,協助師長率部分部隊經瑞昌、武寧,越過九官山、通山、威寧,進入武漢。他還親赴漢口的橋口、武昌的南湖督訓部隊。4月,出敵不意,進兵賀勝橋,將桂系與湘鄂的聯絡截斷,致武漢頓陷孤立。這時,馮玉祥部虎踞中原。第十一師又奉蔣介石命令,於5月開往鄂北的襄、樊等戰略要地駐防。不久,師長曹萬順因處事失當,被調任新編第一師師長,陳誠即升任師長。

陳誠一上任就對第十一師進行整頓。他公開提出選拔使用幹部的條件是“不貪財,不怕死”,會帶兵,能打仗,沒有不良嗜好,忠於蔣介石,服從其命令。他大量羅致黃埔學生,用為中、下級幹部,裁汰曹萬順的舊部。隨即將曹萬順的部隊縮編成四個團,加上自己任警備司令時的兩個警衛團,編成兩旅六團制。同時,對部隊加強整訓,提高作戰能力。

10月,馮玉祥部東出潼關,進兵洛陽。蔣介石兵分兩路迎擊。陳誠受第二路總指揮劉峙節制,率領第十一師扼守襄陽、南漳。在襄陽城郊與馮軍激戰兩天,將張維璽部擊敗。隨即,令第三十一旅、第三十二旅分別向草店、均縣追擊,直到馮軍向白河、安康退去。

蔣、馮戰爭剛一結束,在河南抗擊馮軍的第五路軍總指揮唐生智,於12月1日在鄭州通電反蔣。陳誠即派副師長羅卓英趕赴湖南,說服何健部旅長王東原按兵不動,以解除蔣介石駐武漢部隊的南顧之憂,調兵北上參加討唐。同時,迅速率領第十一師從鄂北豫南北上,兼程趕到確山以東之劉店一線,協同劉峙部與唐軍作戰。一天,唐軍騎兵襲擊第十一師指揮所,他親率特務營參加戰鬥。剛好第六十六團自信陽押運彈藥趕到,加上第一師丁德隆團增援,才將唐軍騎兵擊退。在戰鬥中,陳誠幀知唐軍中有三個師的廣西部隊軍心渙散,便派人前往勸降,使其中一個師投誠。唐軍潰敗後,第十一師追擊到臨潁,才折回信陽。

中原大戰

陳誠陳誠

1930年初,第十一師開赴武漢。2月間,陳誠派部隊將駐武昌的曹萬順之殘部第六十六團包圍,實施武力解散,將軍官資遣回籍,士兵則撥補第十一師所管轄各團。

4月,又奉蔣介石命令,收編湖北的徐聲鈺獨立第十三旅,將第十一師由原來的兩旅六團擴充為三旅九團制的甲種師,實力大為增強。

5月,中原大戰爆發。陳誠的第十一師屬劉峙的第二軍團戰鬥序列。9日,蔣介石令全線發起攻擊後,他率部攻占馬牧集,連克寧陵、睢縣。繼而西進,攻擊蘭封、杞縣之間的楊固集、柿園集。這時,幾經進攻蘭封、杞縣的蔣介石部隊,遭到晉軍依託堅固工事的抗擊,傷亡很大。陳誠便自告奮勇,採用中間突破戰術,企圖在楊固集打開缺口,再向兩翼卷擊。但猛攻兩天,迄未得手。隨後,他又協同蔣鼎文、趙觀濤師向左翼推進,卻遭到孫良誠、吉鴻昌等部從杞縣方面的阻擊,連攻數日,也無進展。後又從杞縣以南迂迴,企圖經通許、陳留奇襲開封,也遭到龐炳勛、梁冠英等部的抵抗,在魏寨、陳莊一帶展開了爭奪戰。6月24日,第六十一團陣地被梁冠英部夜襲失守。6月25日,陳誠即令旅長李默庵督第六十一、六十二團反攻,激戰終日,傷亡很大未能攻下。李默庵腎囊中彈,對陳誠說:“陳莊失守,應由劉團長負責”。團長劉天鐸是劉峙之侄,陳誠置各方面說情不理,經報請蔣介石同意,立即執行槍決。

6月底,蔣介石發現馮軍“誘敵深入”的企圖,急令劉峙將部隊撤回睢縣、河堤嶺一線。7月土日,陳誠奉蔣介石命令,率第十一師開往津浦線,參加對晉軍作戰。這時,晉軍張蔭梧、傅作義兩路軍,從平津南下,圍攻曲阜,企圖直抵徐州。他帶領全師部隊,每天以一百二十華里的速度,趕到兗州,直趨曲阜,與守城部隊內外夾擊,將晉軍的李生達第四軍擊潰,解了曲阜之圍。7月底,總攻開始後,他又率部相繼擊潰晉軍豐玉璽部,進占宮裡、樓德鎮;擊潰李生達軍,進占蓮花峪、華豐、磁窯,激戰傅作義部,攻占界首,白馬寺。隨即,沿鐵路線,經萬德、張夏、崮山、党家莊,向濟南追擊。8月15日,在蔣光鼐、蔡廷鍇之第六十一師、第六十師之後進入濟南。

克復濟南後,津浦線戰事告一段落,蔣介石犒賞各軍。第十一師領到獎金二萬元,陳誠晉升為第十八軍軍長,仍兼第十一師師長。時年三十四歲,人以“童子軍”相稱。

8月下旬。蔣、馮、閻在鄭州展開決戰。鄭州是中原之心臟,為兵家必爭之地。蔣介石集中主力加緊攻擊。陳誠與夏斗寅師,奉蔣之命,編為一個縱隊,擔任前鋒穿插任務。9月6日,總攻開始。他和夏斗寅帶領部隊,以鄭州為目標,運用錐形戰術,從西華、鄢陵和臨潁、許昌的中間地區向北挺進,大膽實施鑽襲。夏師到五女店受阻。陳誠在占領石象鎮後,以一部夜襲和尚橋,鑽進到董家店,前後縱深七十里。吉鴻昌等部向蔣投誠後,陳誠部繼續鑽進到洧川附近,將馮軍鄭州的外圍陣地分割得支離破碎。蔣介石即命各部急速攻擊前進。

這時,忽然傳來鄭州密報:“敵將全線撤退”。時新鄭仍在敵手,人皆以為不可輕信。而陳誠研判當面敵情,認為非虛,便超越新鄭,督師兼程猛進。為了搶先占領鄭州,向蔣介石報捷,他事先擬好電報稿,並派附員石心志隨肖乾前衛團跟進。10月6日,肖團在二里崗擊潰馮軍的掩護部隊後,便跑步由鄭州南門入城。這時,已近黃昏,石心志看到占領鄭州已成定局,便飛馳回到師部。陳誠立即填上時間發出告捷電報。當日黃昏,上官雲相的第四十六師的便衣隊也搜尋到鄭州東站,但沒有進城。

蔣介石收到第十一師先占領鄭州的電報大悅,說:“子牧集開戰勝之端,曲阜挽垂危之局,鄭州結勝利之果。”當即發給獎金二十萬元。陳誠為了表示“不稱功,不貪財”,給蔣回報說:“職師得以首先占領鄭州,上賴鈞座指揮有方,下靠官兵用命和友軍協助之力,賞金不敢獨受,擬分半數給四十六師。”他將所得十萬元,發給每個官兵二元,約用去四萬元,其餘收作公積金。後來創辦了“十八軍南通殘廢軍人工廠”和“吉安農場”,以收容殘廢軍人和老弱士兵。這樣,既拉了上官雲相一把,又博得了蔣介石的信任。

這年11月,陳誠以觀操武官身份,陪同蔣介石前往日本觀看軍事演習。還參觀了軍事學校,訪問了僑界,使政治身價大為提高。

“圍剿”蘇區

1931年初,陳誠將教導第三師改編為第十四師,歸第十八軍建制,自兼師長,周至柔任副師長,羅卓英任第十一師師長,形成了陳誠軍事集團的基礎。不久,開赴武漢,分駐鄂南、鄂東和平漢南段。

蔣介石向中央蘇區發動的第一、二次“圍剿”失敗後,於1931年7月親任總司令,坐鎮南昌指揮第三次“圍剿”。陳誠受任追擊軍第二路指揮官,帶領第十八軍從湖北開到江西撫州前線。當時,紅軍採取“避敵主力,打其薄弱,乘勝追擊”的作戰方針,與國民黨部隊展開“盤鏇式"運動戰。他指揮第十八軍在南城、黎川、廣昌、永豐、吉水、寧都、興國等地,來回賓士了兩個多月,沒有找到紅軍主力的蹤跡,搞得精疲力竭,“胖的拖瘦,瘦的拖病,病的拖死”。9月初,撤到吉安。

在這期間,陳誠以種種藉口,採取各種手段,收編雜牌部隊,進一步擴充實力。9月,他奉命接過被紅軍打垮了的第五十二師番號,以第十一師獨立旅和第十四師攻城旅編成一個師,自兼師長,升任周至柔為第十四師師長。不久,又以兩個旅和兩個團的兵力,對駐吉安西南地區的第四十三師採取包圍態勢,威逼其師長郭華宗離開,任劉紹先為師長,歸第十八軍建制。後來,按照蔣介石的授意,將川軍張英的第五十九師包圍於永豐,除李彌團逃往撫州外,其餘全部繳械。經過兩年多時間,第十八軍就擴充到五個師,二十九個團。

1932年冬,蔣介石陸續調集三個多個師的兵力,開始部署對中央蘇區的第四次大規模“圍剿”。

1933年1月,陳誠從南京回到杭州做準備。為了有利於軍事的進行,他提出實行所謂“限田制度”,採用向地主贖買土地的方法,實現其“耕者有其田”的主張。他認為,自國民黨執政以來,對於孫中山先生在民生主義中的“耕者有其田”的主張迄未實現,而共產黨,紅軍在江西。打土豪,分田地”,深得農民的擁護。因此,他要求江西省政府先作局部實驗,但被省主席熊式輝所拒絕。

1月底,陳誠任中路軍總指揮,以第五軍軍長羅卓英指揮的第一縱隊、第四軍軍長吳奇偉指揮的箅二縱隊、第八軍軍長趙觀禱指揮的第三縱隊,為進攻中央革命根據地的主要突擊力量,採取“齊頭並進,分進合擊”的方針,企圖消滅紅軍主力於黎川、建寧地區,爾後進擊廣昌。當時,紅一方面軍奉命進攻敵人重兵設防的南豐縣城,以擊破第四次“圍剿”。陳誠獲悉這一情報後,令南豐守軍第八師據城岡守,同時急令其所屬各縱隊迅速增援,企圖合圍紅軍於南豐城下。但紅軍已採取退卻步驟,撤圍南豐。陳誠的第二、第三縱隊被紅軍的一部吸引到黎川方向。

2月26日,第一縱隊為配合主力尋殲紅軍於黎川地區,以右翼第二師、第五十九師,取道永豐、樂安,分兩路向宜黃南部的黃陂地區並進,將整個右側翼暴露在紅軍面前。第二天,其第五十二師行抵黃陂、蛟湖附近時,突然受到紅軍攔腰攻擊,被截成數段。經過兩天激戰,全被殲滅,師長李明負傷被俘。第五十二師被殲滅的第二天,第五十九師東進至霍源附近與紅軍接觸。師長陳明驥受陳誠指令率部亡命衝擊,結果全師大部被殲,師長亦作了紅軍的俘虜。

3月中旬,陳誠改變部署,將六個師編成兩個縱隊,分前後兩個梯隊,由宜黃經東陂、甘竹向廣昌進發,尋求紅軍主力決戰。紅一方面軍以小部兵力在廣昌西北擔任阻擊,吸引敵人;主力隱蔽集結於敵人右側的洛口、東韶、南團,小布地區待機。3月20日黃昏,陳誠的後續梯隊第十一師進至草苔岡、徐莊一線,與前梯隊相距近百里。這時,羅卓英率第五十九師殘部溫良旅也到達東陂以北五里牌,判斷紅軍似在等待其主力的來到,而草苔岡地區又不利,即電令第十一師連夜撤回五里牌,但師長肖乾怕官兵疲勞,不肯撤回。21日拂曉,就被紅軍一、三、五、七、九軍團全力圍攻,傷亡過半,剩下不到三千人。至此,第四次“圍剿”即被打破。蔣介石不得不承認,“此次挫敗,悽慘異常,實有生以來唯一之隱痛。”

陳誠陳誠

第四次“圍剿”失敗後,陳誠遭到同僚各方面的攻訐。何應欽大罵陳誠飯桶,逼蔣介石嚴處。江西省主席熊式輝電告蔣說:“辭修驕橫,目中無人,不聽勸阻,慘遭失敗,其責非淺,望委座撤銷他全職,改編十八軍。”顧祝同、楊永泰也趁機向陳誠發難。蔣為避免國民黨軍內部離心傾向的進一步發展,便給了陳誠降一級、記大過一次的處分。陳誠覺得威信掃地,無顏見人,不得不打電報給蔣介石辭去本兼各職,並撤銷中路軍總部。不待回電,即從撫州回南昌私寓,閉門不出,任憑同僚對他攻擊。 陳誠回南昌,好幾天不去謁蔣,蔣介石也不便召陳。南昌行營參謀長賀國光見此情況,心裡很著急:蔣、陳不見面,將影響前方戰局。揣摩蔣意,前方指揮非陳莫屬。於是,便去與譚祥商量,請她邀請陳誠外出散步,就便去看望宋美齡。這天晚上,陳誠攜同譚祥來到宋美齡公寓,相互寒暄不久,蔣介石即出見,笑著與陳握手,說:“這個,此次圍剿失利,責任在我,你就不必多介意了。”陳誠一聽很感激,說道:“我沒為你爭光。”這時,蔣介石向陳誠出示熊式輝的密件。陳誠一看怒火中燒,說:“委座如不需要十八軍,請乾脆撤銷此番號,何必改成三師八團?否則,悉憑鈞裁。"蔣卻對他說:“予以改編為兩軍八師”。他聽說十八軍的實力反比慘敗前大長,才轉怒為喜,與蔣談起第五次“圍剿”紅軍計畫。蔣介石採納了他的建議,說:“辭修,這回你要重整旗鼓,整編好十八軍,再由你出任總指揮。”

5月,陳誠回到杭州,擬訂了兩個方案,即:“繼續進攻”和“分區清剿”,請蔣介石決定。蔣估計到當時的部隊“只有招架之功,而無進攻之力”,便決定採用“分區”方案,以整頓態勢。為了適應軍事形勢,陳誠將總指揮部移駐崇仁,主力仍擺在中路軍方面,調羅卓英回第十八軍任副軍長。他從適應山地戰的特點出發,把該軍兩旅六團制的師,改編成三團制的師,建議蔣介石恢復第五軍建制,並保薦薛岳任該軍軍長;將吳奇偉所率張發奎的第四軍,由兩千多人擴充為三團制的兩個師。經過整頓,在第四次“圍剿”中嚴重受挫的陳誠軍事系統的實力,又得到恢復和擴充。

7月,蔣介石在廬山開辦軍官訓練團,自兼團長,陳誠任副團長,抽調在江西的國民黨部隊團長以下軍官受訓兩個星期,以加強思想教育,鼓舞士氣,並抽調部分副師長、旅長擔任營長。陳誠一上廬山就立即表示,要以“決死的精神”,痛改錯誤,克服墮落,從頹喪中振奮起來,為蔣介石效力。他負實際責任處理軍訓團的重要事務,協調顧問、教官和營長的工作,指揮政治和軍事訓練的正常進行,侍奉經常來團訓話的蔣介石和來團觀察的其他黨政要人,對教官和學員作精神和軍訓講話。在這期間,陳誠先後作了三十多次講演、訓話,強調要“服從統帥”,“信仰領袖”。在《軍隊政訓工作之檢視》訓話中指出:“我們認識領袖,信仰領袖,並不想利用領袖。”他把蔣介石比作“一塊寶石”,說:“大家都是愛護寶石的,可是愛護寶石的出發點各人有不同,珠寶商想把它做成裝飾品去賺錢,強盜想把它搶去變賣發財,只有正人君子,才能以晶瑩堅潤的寶石之種種德性為法而涵養其高貴的人格,完成其事業。”要求學員凡聽到“蔣總司令”、“蔣委員長”時,要立即肅靜立正。在講演中,還宣傳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共方針。他說:雖然有許多的同志、朋友來信指責,也只好求近舍遠,先打了紅軍再說。同時,多方羅致文人,特別是國外留學生,以充實政治方面的班底。至9月上旬,辦了三期,受訓人員達七千五百九十八人。

9月下旬,蔣介石調集五十萬兵力,開始對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第五次“圍剿”。陳誠奉派為北路軍前敵總指揮兼第三路軍總指揮,轄第五、第七、第八三個縱隊,將第三路軍總部和第十八軍軍部移駐南城。在“圍剿”中,他恪守“戰略上取攻勢,戰術上取守勢”的指揮原則。並把新定的“穩紮穩打,步步為營,修碉築路,逐步推進”的作戰方略,簡括成“封鎖圍進,配合迫進,逐步穩進,乘虛突進”四句話,以便官兵易懂易記。同時,先後在中央蘇區周圍築起碉堡二千九百多座,配合鄉村所實行的保甲制度,構成對蘇區的嚴密封鎖。

正值陳誠部開始向蘇區步步逼進時,“福建事件”發生。蔣介石親赴南城,與陳誠舉行秘密會議,決定督師向第十九路軍進攻,可是顧慮重重,害怕紅軍支援第十九路軍。過了數日,獲悉紅軍不與十九路軍合作,才放下沉重的“包袱”。他對蔣說:“這下子不怕了,十九路軍是號稱五個軍,實則每軍不過六個團,總計三十個團,即使能戰,其力亦甚有限,故閩變不足慮。我們還耍乘勢反攻紅軍,把他們趕出江西。”

黎川為閩贛兩省之交通孔道,握贛之東北與東南、及閩西北之樞紐,東連光澤、邵武,南達建寧,北出金溪、資溪,以窺撫州,是紅軍控制三年之久的戰略要地。為截斷閩贛兩省紅軍的聯繫,陳誠先命薛岳率領五個師占領東坪墟,進攻營前之紅三軍團。12月,令薛部東進黎川,修築熊村、湖坊、黃土關、杉關、邵武、光澤、飛鳶、洵口等地碉堡線。

1934年初,又命第十八軍修築硝石到黎川的公路。1月下旬,將總部移駐黎川。隨即,赴東山指揮各部相繼攻占德勝關、獅子嶺、橫村、樟村,以及閩贛交界的朝天隘、茶花隘、寨頭等武夷山嶺線。

3月問,陳誠調集三十三個團,在空軍配合下,與紅軍林彪部的二十七個團展開激戰,奪取贛南重鎮廣昌。接著,又攻占建寧、石城等地。這時,蔣介石決定籌辦廬山訓練團,陳誠奉調去廬山,擔任訓練團副團長,前方軍事由羅卓英代理。這個訓練團從7月初開始,每期四周。除西南、西北等地方軍隊外,均抽調少校以上軍官輪流受訓,以軍長、總指揮擔任營長,師長擔任連長,副師長、旅長擔任連附、排長。先後辦了三期,於9月底結束。

10月6日,陳誠回到廣昌總部,立即召集師長商談當前形勢。他在綜合各方面的情況時說:“困處於贛南狹小地區的紅軍,似有向南或向西突圍模樣。希望大家最後努力,以竟全功。”不久,他抵寧都,得知紅軍開始實行戰略轉移,便保薦薛岳為“追剿”軍前敵總指揮,率吳奇偉、周渾元等三個軍,及萬耀煌的第十三師追擊。自任駐贛預備軍總指揮。

1935年3月,蔣介石在武昌成立軍委會委員長行營陸軍整理處,綜理陸軍整理事宜。陳誠被任命為這個處的處長。他一面派員到附近各省區校閱部隊,一面在武漢設立軍官團,輪訓各部隊的軍官,並選調高級將校為整理處幹部。19日,赴北平軍委會拜謁軍政部長何應欽,商定華北駐軍整理方案,並檢閱東北軍的商震部、萬福麟部,以及第二、第二十五師。4月底,赴貴陽晉謁蔣介石,報告華北、東北軍情況,請示整軍方針。

在各項準備工作就緒後,陳誠根據當時國民黨陸軍部隊的狀況,擬定了整理方案。他認為當時的軍情極其複雜。以派別言,有所謂中央軍、地方軍,地方軍又有東北軍、晉軍、舊宜軍、國民軍、川軍、滇軍等,“實於國軍統一團結有甚大之影響”。再以編制言,每師有三、四團者,有五、六團者,有多至九團者,戰鬥實力既各有不同,指揮運用亦困難殊多。再言教育,地方軍隊多系各自為政,很少有中心思想,故教育無重點,訓練欠切實,以之內哄則有餘,以之禦侮則不足。至於經理,則有“實費經理”和“委任經理”兩種。委任經理,即包辦性質,不敷之數,就地籌措,收支情形也多不公開,流弊百出,紀律蕩然。論人事各存門戶之見,論作戰則多懷保存實力之心。

陳誠基於對陸軍這種現狀的分析,在方案中專門闡述了整理的意義。指出:“最近調查,除新疆、外蒙、西藏、西康外,計有陸軍一百八十個師,又九十四個旅,四十餘個獨立團,軍官約在二十萬左右;軍費約耗國家財政總支出百分之七十以上。且此數僅指在中央所轄部隊可統計者而言,其他直接取之地方人民者,更不知凡幾。溯自袁世凱濫政以來,養成割據稱雄,私兵自衛,不顧國家民族之痼習。因之雖有此龐大之陸軍,而不能掃除革命之障礙。且年來戰亂頻仍,中央無整軍之暇,各人存自滿之心。軍事學術既日益落後,戰爭工具尤異常窳劣,方之列強,幾隔一世紀。揆諸優勝劣安之鐵證,則革命前途,不卜可知。”

毛主席與陳誠毛主席與陳誠

在這之前,陳誠就曾擬了《整理軍事意見》、《國防陸軍整理方案》、《陸軍整理意見書之補充》、《整理炮兵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整理原則。如,依國防之目的,由中央確定編制,全國現有之陸軍,以不妨綏靖任務,秉至公至誠之辦法,分期抽選官兵,編成國防軍;選取之各級軍官,均混合編成,以消滅派別系統之弊,選取之士兵,分別籍貫,按照管區配置,以為實施徵兵制之準備,國防軍薪餉後之大部,就選取官兵原屬部隊之薪餉後撥充之,以減輕政府負擔;所選幹部,於未編國防軍以前應集中訓練,以收精神團結,教育統一之效,等等. 整軍方案頒布後,陳誠即分別派員到各部隊去,督飭軍、師長依照所定編制實施整編。同時,成立軍官教育團,收容編餘軍官,訓練幹部。

1935年秋,蔣介石為統一川軍的政治思想,在峨眉山舉辦訓練團,自兼團長,陳誠、劉湘為副團長,由陳誠主持其事。他以各軍長任大隊長,師長任中隊長,旅長任區隊長,先後辦了三期,每期學員約千人,訓練時間為三個星期。主要輪訓軍隊少校以上,文職縣長和中學校長以上人員。在訓練中,集中灌輸“擁護領袖,復興民族,忠黨愛國”和“先安內,後攘外”的思想,以期打破四川軍閥的割據觀念。

11月,武昌行營撤銷,城防整理委員會隸屬陸軍整理處。陳誠兼任該會主任委員,著手對武漢城防進行整理。他針對當時各種不平等條約關係,敵海軍深入長江上游,漢口租界敵之潛伏勢力,確定城防方針,即:側重江防,對敵租界作殲滅之處置。並判斷陸軍及海軍陸戰隊得以侵入的方面,配置陸防,使之與江防協力,以確保武漢的安全。根據這;方針,以武漢為中心,東起北白滸山,東南經九峰山,南經花山、八分山,西南經金剛山、天官山、大軍山及黃陵磯附近的朱山,西經蔡甸附近之馬鞍山、大黃山,西北經吳家山、豐荷山,北經橫店附近吳家陡山,東北經陽邏附近的半邊山、查家山等處,設計一環形要塞,圓周約一百公里,核心半徑平均一萬五千米。並於本防線前後,選撣於戰術上有重要價值之地點,施以同等工事,以便形成阻止堡或支撐堡,增強要塞抵抗能力的彈性。但是,正在實施細部偵察及陣地編成之際,城防委員會改為城防組,城防的策略和部署也隨之進行了修訂和調整。

1936年2月,紅軍第一、第五軍團於陝北晉、陝交界處,東渡黃河,進入山西,準備開赴華北前線抗日。閻錫山告急。陳誠奉蔣介石之命,任晉、綏、陝、甘四省邊區總指揮,率關麟征、李仙洲等部約十師之眾赴晉增援。紅軍回師陝北後,陳誠又被調回南方。這時,各受編部隊均已整編結束,經歷一年的陸軍整理工作暫告一段落。

這年6月,廣東的陳濟棠和廣西的李宗仁,以抗日為名,聯合反蔣。陳誠受任第一路總司令,急調第十八軍經江西入粵。他一面進兵高要;一面親自入桂拉攏白崇禧。“兩廣事件”解決後,蔣介石在廣州設行營,陳誠任副主任,處理善後事宜。“八?一三事件”發生後,陳誠任第三戰區前敵總指揮兼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指揮淞滬抗戰。

積極抗日

陳誠與蔣介石陳誠與蔣介石

早在“西安事變”之前,陳誠的部下曾向他建議:全國人民希望抗日,以挽救危亡,而委員長不俯順輿情,偏要“剿共”,不但人心背向,而且軍心士氣也難維繫。陳誠便去洛陽見蔣介石,陳述這一意見。蔣介石為敷衍輿論責難,接納了他的意見後,先派湯恩伯的第十三軍開赴綏遠,並準備續派樊崧甫的第四十六軍去協助傅作義的第三十五軍,進剿李守信的偽軍,打擊日寇的企圖,以搪塞各方的抨擊。陳誠奉命赴太原與閻錫山接洽兵站補給和晉軍出兵問題。當他返陝向蔣匯報時,“西安事變”發生,也被扣留於西安招待所。

1937年春,陳誠任軍政部政務次長,兼武漢行營副主任。4月,他邀張發奎、黃琪翔等到溫州、台州沿海視察地形。

7月初,蔣介石兼團長,陳誠為教育長,又在廬山辦訓練團。聘請名流學者、大學校長、教授為講師,輪訓部隊的中、上級軍官和文職人員的中學校長、國民黨各省市黨部委員,以及縣長、專員等,以統一國民黨內對抗戰的思想。可是只辦了兩期,“八?一三事件”發生了。

8月18日,陳誠奉蔣介石電召抵達南京,策定抗戰計畫與戰鬥序列。他認為,“作戰之具體運用,可分為三期:第一期為持久抵抗時期;第二期,為敵我對峙時期,預定之第三期,為我總反攻時期。在抗戰第二時期,國軍對倭寇之攻勢,僅作有限度之抵抗,爾後主動轉進,以消耗敵人戰力,保存我軍主動,藉以空間換時間,擴大戰場,分散敵軍兵力,以求達成提早阻止敵人前進,及建立長期抗戰力量之目的”。當即,蔣介石給他囑以三項任務:一是赴華北向晉、陝將領說明中央之決心與應抗準備;二是赴上海視察張治中部作戰,並協助之;三是速擬定戰鬥序列。

8月22日晚,日軍以大將松井石根為司令官,率第三、十一師團等部,在吳淞、川沙強行登入。陳誠率第十五集團軍進行阻擊。他以八十七師之一部及教導總隊之一團、上海保全總;團一部向張華浜登入之敵攻擊,令在吳福線之第十一師及在楊行、寶山方面的第九十八師轉向獅子林、川沙口方面之敵攻擊,用汽車輸送在崑山、吳縣附近集結的第六十七師向羅店挺進:並急調正向常熟、福山前進之第十四師,向太倉、羅店方面前進,以求會殲登入之敵。但各部趕到戰場時,日軍主力已登入成功。他看到敵軍增援不絕,未能將敵壓迫在江中而殲滅,已失去戰役初期的主動權,便建議轉移陣地,逐次抵抗。9月17日,中國軍隊即退守北站、江灣、廟行、羅店、瀏河口一線,轉入防守。

9月21日,軍委會調整第三戰區指揮系統。陳誠率第十五、第十九兩集團軍組成左翼作戰軍。第二天,日軍為確保其側背安全,在戰車、火炮掩護下,向瀏羅公路猛撲。中國守軍奮力抵抗,死傷慘重。陳誠即向蔣介石陳述不能再打的原因。他說,如無生力軍加入,即應轉移陣地,調整部隊,繼續抗戰。10月1日,經蔣同意,左翼作戰軍繼向蘊藻濱南岸、陳行、廣福、施相公廟,瀏河一線轉移。

10月11日,日軍為控制大場、南翔,以斷閘北、江灣、廟行中央作戰軍歸路,向蘊藻濱發起攻擊。這時,中國軍隊的第五軍,及第一七一師、一七三師、一七四師和一七六師,正陸續向上海輸送。於是,陳誠對這次作戰提出了三個意見:第一是以第五路軍由蘊藻濱北岸,同時以兩個師由蘊藻濱南岸,各以一部由南岸及羅嘉公路以北取攻勢,對敵實行殲滅戰。第二是以第五路軍據守蘊藻濱南岸,以第十六軍和第六十六軍之一部,再另抽調幾個師,由蘊藻濱北岸突擊,將渡過蘊藻濱南岸之敵包圍殲滅。第三是暫取守勢,待第五路軍集中後,再相機出擊。經統帥部決定採用第三條。但因情況所迫,乃決定乘敵攻擊疲憊之機,突予猛擊,以求擊破渡過蘊藻濱南岸之敵?10月25日晚,開始總攻。經過三日激戰,被迫潰退,撤至蘇州河南岸到小南翔一線。

11月5日拂曉,日軍第十軍在強大炮火配合下,從杭州灣乍浦東北之全公亭、金山衛、漕涇等處登入。蔣介石電話詢問陳誠如何處置,陳誠提出要調整戰線。當時,這一線只剩第六十三師的兩個營一個連守備,兵力極為單薄。他當即進行應急處置,以第二十六師進占松江,第六十一師占領閔行,令六十七師速渡松江向金山縣前進,以警戒黃浦江之左岸。同時,令第七十九師在嘉興下車,用汽車輸送至平湖、新埭鎮線上占領陣地,第六十三師由乍浦方面,第六十二師由南橋方面,向登入之敵夾擊。但為時已晚,日軍迅速分路直撲松江,對淞滬守軍實行迂迴包抄。但蔣介石還命陳誠再堅持三天,結果使淞滬守軍完全陷於腹背受敵狀態。8日晚,第三戰區司令部下令撤退。11日,上海淪陷。

12月5日,日華中派遣軍分三路迫近南京。在這之前,陳誠被蔣介石召至南京,商討守南京問題。他問:“是否叫我守?”蔣回答不是。他又說:“如不叫我守,則我不主張守南京。”後經陳誠、何應欽、德國顧問等研究,提出不能堅守的原因後,蔣介石逐決定不守,命陳誠即赴皖南部署。後來,蔣介石幻想“九國公約”簽字國出面干涉日本對華侵略,部隊剛開始撤退時,又做出“以主力守南京,以一部退皖南”的處置,復令部隊返回原陣地堅守,歸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唐生智指揮。結果造成戰鬥秩序混亂,敵人乘勝追擊。12日,南京失陷(參見南京保衛戰)。

1938年2月,陳誠在武昌珞珈山將校研究班,以“滬戰的經過與教訓”為題,總結了“政略影響戰略”、“政治影響軍事”、“初期攻勢不能成功”、“退卻時機與行動失當”等十四個方面的教訓。他說,孫子謂:“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然就“滬戰經過”觀之,則所謂準備也者、計畫也者,似仍有須待吾人檢討之處。但他認為,淞滬一隅已支持約三個月之久,使狂妄的日本不敢再以“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眼光來輕視中國。

南京失守後,國民黨的軍政領導機關大部分遷移武漢。這年春,成立武漢衛戍總司令部,陳誠任總司令。同時,還奉命兼任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部長、湖北省主席、航空委員會委員、中央訓練委員會主任委員、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團部書記長、中央訓練團教育長等職。國民黨內部稱他是“蔣介石的替身”、“第二號人物”。

武漢是中國內地水陸交通之樞紐,成為當時抗戰的軍事、政治、經濟中心。陳誠認為徐州棄守後,武漢即是敵人勢在必取的唯一戶標。保衛武漢戰略要點,應以三鎮為核心,使其靈活運用,發揮抗戰的最大力量(參見武漢會戰)。

還在整理陸軍期間,陳誠鑒於當時中日關係日趨惡化,對武漢城防設計曾作了兩次調整。其防務要點是:第一,對敵潛在的勢力,預作殲滅之處置。第二,對長江上下游侵入武漢之敵艦,則鞏固江防,以殲滅之。第三,對將來武漢會戰,使中國軍隊得依武漢要塞為軸,在武漢附近殲滅敵人。因此,對武漢城防附近之要塞築城,概又分為“江防”、“陸防”之二部。他根據蔣介石“選擇要點,構築必要工事”之手令,先構築為陣地骨幹的永久性工事,其他只準備材料,俟作戰部隊臨時構築。

這次的城防設計與前期差不多,主要在西、南兩方向,伸展到新溝和土地堂、賀勝橋,構築堅固工事,以形成武漢之前進陣地。在武漢周圍之大弧形線上及其以內地區,均以永久性工事為骨幹,增築野戰工事及副防禦物、交通壕等,構成極大縱深之防禦陣地。1月26日,陳誠在武昌本部召集各軍師參謀、工兵人員及各有關單位,舉行工事構築會議,並成立武漢城防工程處、河川工程股、築路工程處等。2月22日,頒布武漢附近防禦工事構築計畫,限期完成。

與此同時,陳誠以“統一領導,統一計畫,統一組織,分工合作”為原則,進行人員、物資、自衛及參戰動員。其動員工作主要分為五類:一類是兵員之補充,即人員之動員;二類是物資之補充,包括軍實餉糧,及一般經濟上之動員與生產,三類是民眾自衛,即地方之治安與後方之鞏固,四類是軍事.配合,即運輸、偵探及救護隊之動員,五類是破壞敵人後方,剷除偽組織與肅清漢奸,即戰區民眾之動員。並實行“統制物質”、“統制交通”、“加緊軍隊政訓”等措施。

1939年9月,日軍以贛北、鄂南兩路策應湘北主力軍,會攻長沙。陳誠奉命和白崇禧抵湘,協助薛岳指揮作戰。出發前,他曾提出長沙“守”與“不守”兩條,奉批“不守”。因此,一到達淥口,就將蔣介石的旨意轉告給薛岳。薛不以為然,說:“長沙不守,軍人之職責何在?”雖一夜之間,九次電話命薛退出長沙,而薛不聽。陳誠怕彼此爭論過久有礙戎機,在向薛詢問部隊的情況後,乃一面與白商定,命薛岳反攻;一面將薛之決心及當時情況報告蔣介石。取得了湘北抗戰的第一次勝利。

家庭關係

1945年11月陳誠在重慶的全家福1945年11月陳誠在重慶的全家福

祖父陳錦藝,一生務農。父名陳應麟,晚清秀才,畢業於杭州兩級師範學堂。曾任青田縣教育科長和縣敬業國小校長,為教育事業服務終身。母為洪氏,育三男一女,長子陳誠,次子陳源(字正修),三子陳敏(字勉修),女兒陳金花。陳誠原配妻子吳舜蓮,兩人未生有子女。

1932年元旦,陳誠與譚延闓的女兒譚祥結婚,育有四子陳履安、陳履慶、陳履碚、陳履潔,二女陳幸、陳平。

人物評價

1965年,陳誠因肝癌病逝於台北,享年68歲。蔣介石親筆輓聯為:“革命事業尚在共同完成階段,竟奪我元輔豈無天乎,光復志節已至最後奮鬥關頭,那堪吊此國殤果有數耶”,口氣幾分悲涼。

陳誠是個很複雜的人物。大都數人對他的評價似乎是褒遠大於貶。尤其陳誠到了台灣以後,沒有了戰爭的困擾,放手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人品道德才能修養發揮到近乎完美的地步。日後台灣的經濟蒸蒸日上,台灣成為亞州四強。成為世界上華人的驕傲,跟陳誠的施政是密不可分的。所以,他成為國民黨的二號人物,台灣人發自內心稱他為“陳誠伯”。絕不是偶然的。

誠對知識界人物頗為禮遇,向與胡適、蔣夢麟、梅貽琦、傅斯年、王世傑友善,並敢於重用不親近蔣中正或蔣不喜歡的人物。如1930年代,陳誠就曾拉攏反對蔣中正的人物,包括唐生智大將劉興與馮玉祥麾下的孫連仲;以及廣東的張發奎、薛岳、吳奇偉等人。陳誠用人唯才,較不論籍貫、派系,只要善戰,有才能,大都爭取其加入第18軍。而蔣中正亦放任陳誠重用曾反對自己的人,如陳誠禮遇張發奎,並曾言可讓張指揮其第18軍。

時任中華民國雲南省立法委員羅蘅,在立法院上有“殺陳誠以謝國人”之提案。

陳誠在黃埔時期起就與時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 來私交甚好,後來雖因意識形態原因分道揚鑣,但當周恩來獲悉陳誠逝世的訊息後,也對其進行了高度的評價:“陳辭修是愛國的人”。

大事年表

1898年(光緒二十三年)1歲

1月4日(農曆丁酉年十二月十二日),陳誠出生於浙江省青田縣高市鎮一個舊知識分子家庭.父應麟,字希文,系前清秀才;母洪氏。

入高市國小讀書。

陳誠故居陳誠故居

在高市國小畢業。畢業後在家補習了一年功課。

2月,考入浙江省立第十一師範學校(校址在麗水)本科第二班。

12月,畢業於浙江第十一師範學校。

夏,考入浙江省體育專科學校。

冬,體專畢業,復考入保定軍官學校第八期炮兵科。

7月,直皖戰爭爆發,軍校停辦,陳誠即赴廣東投入粵軍第一師三團。9月,加入國民黨。

保定軍官學校複課,回校繼續學習。

2月,赴廣東,任建國粵軍第一師中尉副官。

4月,升任上尉連長,參與西江、北江戰役,討馮寶初於肇慶,胸部中彈負傷。

9月,傷愈,升師部獨立連少校連長。

年底,粵軍第一師第三團成立炮兵連,陳任連長。

黃埔軍官學校成立。

9月,同團長鄧演達一起調往黃埔軍校,任軍校炮兵教官,又任校長辦公廳上尉特別官佐。

1月,改任軍校校軍炮兵營第一連上尉連長,不久即隨部參加東征。

3月,在東征棉第之役中,陳發炮準確,克敵制勝。

5月,陳希文病逝,回青田田奔喪。

10月,二次東征,炮毀惠州城,陣前立功,戰後升為炮兵第二營少校營長。

1月,任黃埔軍校特科大隊長。

6月,任國民黨革命軍第一補充師籌備處主任兼第三團團長。

7月,誓師北伐,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中校參謀。

12月,第一補充師改編為廿一師,任該師六十三團上校團長。

2月,與孫傳芳軍戰於浙江游埠,夜襲孫軍司令部於桐廬之浪石埠,敵驚惶後撤。乘勝克復杭州。

3月,克復甦州、常熟。

4月,升任第廿一師少將師長,兼第六十三團團長。

6月,升為第廿一師師長。

8月,參加龍潭戰役,和桂軍一起擊敗孫傳芳部的反攻;其後,辭去廿一師師長職務。

10月,調任第三師師長,但未就職;就任軍事委員會軍政廳副廳長兼駐滬辦事處主任。

12月,升任軍政廳代廳長。

3月,再兼軍事委員會軍事教育處處長。

4月,升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警衛司令兼炮兵集團指揮官。

7月,任第十一師副師長。

10月,兼代第十一師第三十一旅旅長。

6月,任第十一師中將師長。

10月,兼討逆軍第二軍副軍長,參與蔣、馮中原大戰。

12月,由湖北率部赴確山。

1月,破唐生智軍於確山。

3月,兼蚌埠戒嚴司令。

5月,收復馬牧集。克復歸德;進逼寧陵,勸降劉茂恩。

7月,移師援曲阜,與城內守軍夾擊傅作義軍,曲阜解圍。

11月,奉派與錢大鈞等赴日本參觀秋操,任觀操武官。

12月,返國,任十八軍軍長。

蔣介石寫的輓聯蔣介石寫的輓聯

1月,兼任第十四師師長。

6月,入贛“剿共”,任追擊軍第二路總指揮。

9月,兼任吉安警備司令。

10月,又兼任第五十二師師長。

1月1日,與譚延闓之三女譚祥(曼意)結婚。

3月,率部增援被紅三軍團所圍困之贛州,解贛州圍。

12月,任撫河方面“進剿”軍前敵總指揮。

2月,轉任贛粵閩邊區“剿共”軍中路軍總指揮,成為蔣介石對中央紅軍第五次“圍剿”的主力。

7月,任北路軍“剿共”軍第三路總指揮兼第六縱隊指揮官。

11月,作贛粵閩湘鄂北路“剿共”軍第三路總指揮。

3月,任北路“剿共”軍前敵總指揮兼第三路總指揮。

5月,率部攻占蘇區門戶廣昌。不久即任廬山軍官訓練團主任,後改為任副團長,負責訓練全國軍官。

9月,廬山訓練團結束,返回廣昌總部。

12月,任駐贛綏靖預備軍總指揮。

3月,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營陸軍整理處處長。

4月,升陸軍中將。同月,任廬山暑期訓練團籌備主任。

5月,兼任陸軍整理處軍官教育團團長。

8月,任峨嵋訓練團教育長兼辦公室主任,訓練川、滇、黔三省之軍政教育各界幹部。

10月,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宜昌行轅參謀長。

11月,在國民黨第五次全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

1月,宜昌行轅與陸軍整理處合併為委員長行轅,任參謀長。

3月,調任“剿共”軍第一路總指揮國,赴山西協助閻錫山“剿共”。

6月,任陝、晉綏、寧四省邊區“剿共”總指揮。“兩廣事變”發生後,奉命南下,占領衡陽。

9月,加陸軍上將銜。任中央軍校校務委員兼廣州分校主任。鏇兼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廣州行營參謀長職務,辦理“兩廣事變”善後事宜。

11月,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武漢行轅副主任兼參謀長。

12月,任軍政部常務次長,負責陸軍整理事務;12日“西安事變”爆發,蔣介石被張學良扣於西安,陳誠亦被扣留。

1月,蔣介石為迫楊虎城就範,下令組織討伐軍。任陳為第四集團軍總司令,坐鎮潼關。

3月,赴麗水省親。

4月,協助蔣介石創辦暑期廬山軍官訓練團,任籌備主任。

6月,兼任廬山軍官訓練團教育長,調訓全國黨軍政教人員7000多名。

7月,“七-七”事變爆發,全面抗戰開始。

8月,“八-一三”淞滬抗戰開始,奉命往上海視察防務,任第三戰區前敵總指揮,參加淞滬作戰。

9月,任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兼第四預備軍副司令長官。

11月,任第三戰區前敵總司令,即升任第七戰區副司令長官。

1月11日,任武漢衛戍總司令,積極訓練部隊,構築武漢城防,保衛大武漢。

2月1日,兼任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部長。

3月,兼任珞珈山軍官訓練團教育長。

4月,兼任航空委員會委員。

5月,兼任中央訓練委員會主任委員,軍事委員會戰時工作幹部訓練第一團副團長。

6月14日,奉派為第九戰區司令長官兼湖北省政府主席。不久又兼任湖北省保全司令。

7月9日,三民主義青年團成立,陳兼任書記長,下旬在武漢大會戰中,阻擊江南之敵。

2月,兼游擊幹部訓練班副主任。

3月,兼戰地黨政委員會委員,中央訓練軍事訓練處處長。

5月,升為陸軍二級上將。

8月,兼中央訓練團特別黨部特派員。

9月,日軍進犯長沙,入湘協助薛缶部署反攻。

陳誠陳誠

10月,為防日軍進攻湘西,國民政府決定再設第六戰區,陳兼任司令長官。

1月,奉命抵桂,參與桂南會戰。

6月,日軍由襄陽直趨宜昌,臨危受命為右翼兵團總司令。部署禦敵。初旬,宜昌淪陷。其後輿論對陳誠頗多責難,冠之以“三昌將軍”。

9月1日,在解除一切兼職後抵恩施,專任第六戰區司令長官,並回任湖北省政府主席。重新部署軍事,並著手制訂《新湖北建設大綱》,以“建設三民主義之新湖北”;於是辦理土地陳報,扶植地方自治,實行計畫教育,嚴禁菸毒,懲辦土劣,推行“戰時民生主義經濟政策”,徵購實物和、物物交換、憑證分配等,均次第舉行。並設立購糧委員會等機構,“移湘北之粟,以救鄂西之災”。

4月,兼軍事委員會黨政委員會第六戰區分會主任委員。同月,頒布《湖北減租實施辦法》,分區實施“二五減租”。

7月,《新湖北建設大綱》正式制訂,開始實行。

9月,到秭歸部署反攻宜昌,策應第二次湘北會戰。

2月,實施軍需獨立,掃除侵吞積弊。

2月,遠征滇緬,兼任遠征軍司令長官。

3月,離恩施抵昆明,協同盟軍,充實武器,調整部署,訓練部隊。5月,日寇大舉進犯鄂西,奉命從雲南趕回恩施,指揮六戰區所部阻擊,於後牌要塞處大破敵軍,取得鄂西會戰勝利,粉碎日軍進攻重慶之之企圖。

9月,返回昆明。

10月,胃病復發。

11月,辭遠征軍司令長官職務,返渝養病。

4月,日寇發動豫中之戰。

5月,奉命飛西安,協助作戰。6月,豫中會戰失利,潼關告急。

7月6日,前往漢中就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調整部署,補充訓練,並監督陝豫黨政機關。

8月,往西安指揮潼關方面軍事,阻敵西侵。

11月,奉召回重慶,任軍政部部長,整飭軍政。

1月,兼軍政部後方勤務總司令。

3月,提出整軍綱要,呈準施行。裁撤軍事機構千餘,員兵80餘萬。

5月,當選為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

6月,兼國防研究院副院長。

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飛漢口、北平、南京等地巡視。

9月,部署受降,辦理接收,整編游擊部隊,處置偽軍,遣送敵俘;調整軍事機構,安置復員官佐等。

10月,兼中央訓練團教育長,辭軍政部後方勤務總司令職。

12月,任中央軍事機關改編委員會主席。

繼續整軍,制定1946年度施政綱要。

5月,國民黨軍事機構改制。

6月,成立國防部,任參謀總長,兼海軍總司令。

7月,蔣介石發動內戰,奉命直接指揮國民黨軍隊向解放區發起全面進攻。

9月,再度兼任三民主義青年團書記長。

11月,當選制憲國民大會代表。

2月,晉升陸軍一級上將。

8月,因戰略決策失誤和作戰失敗,辭去中樞各職,改任國民政府主席東北行轅主任及東北行轅政務委員會主任委員,指揮東北“剿共”事宜。

12月,胃病復發。

2月5日,正式就任台灣省政府主席;18日,兼任台灣警備司令。

5月12日,辭去參謀總長及海軍總司令職務。

6月,施行腸胃截除手術。

10月,飛台灣休養。

12月29日,蔣介石在引退之前,任命陳誠為台灣省政府主席。

1月5日,正式就任台灣省政府主席;18日,兼任台灣警備司令。

3月,頒布《台灣省入境出境管制辦法》,收容、整編從大陸潰敗至台灣的部隊。

4月14日,《台灣省私有耕地租用辦法》正式公布,在台灣推行“三七五減租”。

5月,實施戶口總檢查,簡化軍政機構。

6月15日,公布台幣改制,發行新台幣,穩定台灣金融。

7月16日,任東南軍政長官,駐於台灣,並設立台灣省自治研究委員會。

12月21日,辭去台灣省政府主席,專任東南軍政長官。

3月1日,蔣介石復“總統”職,東南軍政長官公職撤銷;7日,經蔣提名並經“立法院”同意,出任台灣國民黨政府“行政院長”。

4月,開始分期分區實行所謂地方自治。

5月,重訂陸、海、空三軍編制;厲行精兵簡政政策,建立軍費核實制度。

7月2日,台灣省地方“自治”開始實施。

8月,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成立,任中央改造委員。

4月,採取經濟金融緊急措施,禁止金鈔買賣,改訂外匯管理辦法。

6月,減租工作完成,核定施行《台灣省放領公有耕地,扶植自耕家實施辦法》,擴大放領範圍,遍及台灣全省。

2月,制定四年經濟建設計畫。

10月,國民黨“七大”召開,宣布國民黨改造結束。在隨後的一中全會上當選為國民黨第七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

1月,繼續推行土地改革。

3月,辦理地籍總歸戶完成,實施“耕者有其田”政策。

12月,台灣省徵購放領耕地工作初步完成。承領耕地19萬餘戶,均由佃家變為自耕農。

2月,被國民黨中央臨時全會選為“中華民國”第二任“副總統”候選人。

3月24日,由國民黨中央常委會保舉,在“國民大會一屆三次會議”上當選為“副總統”。

5月20日,就任“副總統”,俞鴻鈞繼任“行政院院長”。

11月,兼“總統府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7月,石門水庫二期工程開工,親主其事。

8月,當選為國民黨第八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

10月,經蔣介石總裁提名,國民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任國民黨副總裁。

7月,“行政院長”俞鴻鈞辭職,陳再度兼任“行政院院長”。

8月,辭行政院石門水庫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會及革命實踐研究主任職。

8月7日,台灣中南水災,投入救災。

1月,獎勵投資,制訂19點經濟發展計畫。

3月,當選為“中華民國”第二任“副總統”。

6月,“八七”水災重建工作完成。

7月,改進外匯貿易管理,達成單一匯率,調整公教人員待遇。二期四年經濟建設計畫完成。

7月29日至8月13日,訪問美國。

身體狀況急轉直下。

3月4日,訪問越南,9日返台;20日訪問菲律賓,23日返台。

7月1日,病假一月,在陽明山休養。

8月1日,續假二月,往日月潭休養。

9月16日,因葛樂禮颱風,提前銷假,處理風災。

11月22日,經國民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連任副總統。

12月15日,因病體不支,辭“行政院院長”兼職;25日,請病假三個月。

6月14日,石門水庫落成。

8月,腹瀉。

10月,肝臟腫大。

1965年,68歲

1月,經診斷確定,肝部已為癌細胞侵噬。

2月28日是,發表病情公報,確診為肝癌。

3月5日,逝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