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橋樑工程專家]

陳新[橋樑工程專家]

陳新,江蘇省無錫市人,我國著名橋樑工程專家。鐵道部大橋工程局高級工程師、副總工程師。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11年6月26日,我國著名橋樑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新,因病醫治無效,在無錫逝世,享年80歲。

基本信息

簡介

陳新陳新

陳新,無錫市人。1932年1月12日出生,1953年畢業於上海同濟大學橋隧專業。現任鐵道部大橋工程局高級工程師、副總工程師兼勘測設計院高級技術顧問,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委員、湖北省科協常委。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曾被評為湖北省特等勞動模範。他至今長期工作在橋樑建設第一線,專長於橋樑總體及基礎工程設計,曾參加和主持了武漢、南京、九江長江大橋、錢塘江二橋的設計工作,技術上屢有突破和創新。他提出的“雙壁鋼圍堰大直徑鑽孔基礎”已成為橋樑深水基礎廣泛採用的主要形式。他在主持杭州錢塘江二橋的設計施工中,解決了強涌潮河段建橋難題,採用了多跨連續體系預應力混凝土新結構。為我國橋樑建設事業做出重大貢獻。2011年6月26日,我國著名橋樑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新,因病醫治無效,在無錫逝世,享年80歲。[2]

經歷

1932年生於江蘇無錫縣(今無錫市),

1953年畢業於同濟大學橋隧系,同年分配到鐵道部大橋工程局,

1954年調至設計處(今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

1982年陳新被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1984年獲湖北省特等勞動模範稱號,

1986年任大橋局副總工程師,

1990年任中國鐵道學會橋樑委員會預應力學會組組長,為湖北省七屆、八屆人大代表和湖北省八屆人大常委會委員,

1991年開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4年被授予中國工程設計大師稱號,

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5年起主要從事工程監理工作。

1998年起連續兩屆當選全國人大代表。

貢獻

1954年陳新參加武漢長江大橋水上基礎施工設計,原設計為氣壓沉箱沉井。施工中發現,建橋地區因高水位持續時間長,採用氣壓沉箱法已難保證工期,沉箱下沉深達30米至40米,需要加3至4個大氣壓,這不僅危害在沉箱中作業工人的健康,而且需要購置大量特殊設備,加大工程投資。況且在同一橋墩基礎範圍內岩面高差達5米左右,箱底與岩盤難以密貼。參與大橋建設的原蘇聯專家西林提出用管柱結構代替氣壓沉箱修築基礎,於是陳新按其思路和設計組的同事著手正橋鋼板樁圍堰管柱鑽孔基礎的設計,勤學苦鑽,最後和同事一道完成了鋼板樁圍堰管柱基礎的設計,成功地實施了蘇聯專家提出的管柱鑽孔法,這一方法為我國首次所用。

1959年開始參與南京長江大橋深水基礎的施工設計,陳新面臨一次新的機遇,他被當時負責南京長江大橋設計的總工程師槽楨啟用,參與大橋基礎的設計。南京的夏季被譽為“火爐”,當時的工作環境和條件都很差,陳新為了完成設計圖紙,常常是在走道里借風繪圖,在南京橋工地,他先後完成了鋼板樁圍堰大型管柱基礎施工組織設計、施工結構設計、預應力梁廠龍門吊的設計、預應力梁管柱設計、以及公路梁安裝設計、施工設施的設計,為南京大橋的建設作出了成績。1978年,南京長江大橋建橋新技術獲全國科技成果獎;1995年,南京長江大橋獲得全國橋樑唯一的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1972年在九江長江大橋正橋的基礎設計中,陳新提出並完成了雙壁鋼圍堰大直徑鑽孔基礎設計,創造了深水基礎更安全、更簡便、更快速的新施工方案。雖然鑽孔基礎被武漢長江大橋成功採用,但受水位控制,施工周期長,在長江上建一個基礎一般需經過兩個枯水期,有的甚至更長。經過武漢、枝城、南京等幾座大橋水中基礎的設計、施工,陳新已在水中基礎設計方面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隨著九江橋設計開始,他認為橋樑基礎設計應該有創新,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他開始潛心研究一種新的方法,經過反覆的構思、設計,一個較完整的雙壁鋼圍堰的雛形終於出來,直到這時他的所有這些設計工作都僅僅是個人行為,而當時九江大橋的水上基礎的施工方案已都定下來了。他壯著膽子,將自己的設計方案、圖紙送給負責基礎的副總工程師吳皋聲和當時負責基礎的粟傑看,得到了他們的肯定和支持,並立即召開技術會議對他的方案進行討論,大家提了一些好的改進意見。陳新將這些好建議融合到設計方案中,不久雙壁鋼圍堰大直徑鑽孔基礎法在九江長江大橋7號墩開始使用,獲得成功,並創造了深水作業橋墩基礎施工的奇蹟。由於雙壁鋼圍堰大直徑鑽孔基礎在設計方面具有構造簡單,設計快,製造方便和施工時工序簡便、安全可靠的特點,因而很快在全國推廣。1981年,九江大橋雙壁鋼圍堰大直徑鑽孔基礎,獲國家優秀工程設計金質獎;1996年,九江大橋獲中國建築工程魯班獎;199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99年獲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陳新用他聰明的才智為我國深水基礎工程設計和施工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1979年12月陳新赴非洲尚比亞參加搶修由南非當局炸毀的坦贊鐵路,當時坦贊鐵路上最大橋樑謙比西橋其5孔已被炸毀3孔,12月正是尚比亞的雨季,橋下河水湍急,而在短時間內搶修好這座橋是不現實的。於是決定鐵路改走謙比西公路橋。被炸的謙比西公路橋每孔跨度24米,而臨時搶修用的軍用貝雷梁當時認為只能承受12米的跨度。再增加臨時橋墩,會延長工期。陳新在仔細地分析了貝雷梁的受力特點後,認為只要適當加固,是沒有問題的,於是他果斷地提出用24米跨度代替12米跨度的設計。當時一位留學英國的尚比亞工程師認為這不可能,可陳新胸有成竹,不為他人的疑慮所動,最後按他的設計方案僅用了20多天就建成了謙比西鐵路便橋。陳新的果斷決策給尚比亞鐵路工程技術人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此,他受到尚比亞政府和中國駐尚比亞使館的高度讚揚。

1981年陳新從尚比亞回國後不久,接手天津永和斜拉橋施工方案的研究。天津永和斜拉橋當時為亞州最大跨度的混凝土斜拉橋,也是我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斜拉橋。作為研究小組的負責人陳新帶領研究小組對斜拉橋的設計、施工工藝,以及施工監理、索力測試等方面進行了研究並取得成果。

1983年陳新任勘設院總工程師,主持技術管理工作,積極組織橋樑CAD的開發和武漢長江公路橋的設計。同年,陳新主持杭州錢塘江二橋的設計工作,通過對杭州的城市規劃、行車條件及工程造價等綜合比較,最後確定錢塘江二橋橋址定在四堡。合適的橋址是定下來了,但一個棘手的問題也擺在了橋樑設計者的面前,那就是錢塘江涌潮將會給大橋水中基礎的施工帶來很大困難。錢塘江下游段由於其地形特殊,潮汐在一定的條件下形成涌潮現象。而涌潮對江中結構物具有很大的破壞力,尤其是在施工過程中如果處理不當便會造成工程的失敗。錢塘江一橋在施工中涌潮曾兩次將沉井沖潰,足見涌潮的威力。而四堡橋位在老橋下游13公里處,更是處在涌潮區域內,作為大橋設計的主持者,陳新組織有關人員並委託其它單位對涌潮在橋位出現的規律及對結構物的作用力的大小和計算圖形進行研究,分別做了涌潮分析報告、涌潮對結構物壓力值試驗、潮汐河流水工試驗及實地測定和模型試驗等,這些措施和方案為錢塘江二橋施工安全提供了保證。

在研究錢塘江二橋的建設方法時,陳新認為,鐵路橋樑在100米左右的跨度應大力採用預應力混凝土結構。因為預應力混凝土橋列車運行性能好,養護方便,造價低,他設計的幾個方案都含有新技術。最後經有關專家審定,從實用、經濟、美觀的要求出發,決定採用公鐵分離,鐵路居上游,公路居下游,全橋為80m等跨變截面箱梁結構。

為了使錢塘江二橋套用更多的新技術、新工藝,陳新組織設計人員先後做了箱梁扭轉模型試驗、寬翼緣箱梁剪滯模型試驗、預應力混凝土收縮徐變係數的測定等試驗,這些試驗的結果為錢塘江二橋採用新技術新工藝提供了保證。不僅解決了涌潮對施工的影響,而且在橋式和結構上都有創新,主要體現在:(1)以前在大江河上建鐵路橋往往採用鋼樑結構,而錢塘江二橋採用混凝土結構,具有開拓性。(2)錢塘江二橋正橋採用的總長為1340m連續混凝土結構為國內首創。(3)連續梁採用單箱室斷面大噸位預應力體系及橡膠支座等一系列新技術、新工藝,推動了預應力混凝土橋樑的發展。

錢塘江二橋的建成也實現了陳新的夙願,那就是每建一座橋都要有創新。1991年12月20日,錢塘江二橋通車時,國務院專程發來賀電稱“錢塘江二橋是具有國際水平的橋樑”。1993年錢塘江二橋獲中國建築工程魯班獎;1995年錢塘江二橋以其在涌潮河段基礎工程和上部結構採用長聯大跨預應力混凝土的設計和施工技術獲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96年錢塘江二橋獲國家優秀設計金質獎;1999年獲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錢塘江二橋為鐵路大型橋樑採用連續體系預應力混凝土結構開了先河。

陳新是一位不求虛名而扎紮實實工作的人。1995年他開始從事監理工作,在一般人看來,一名設計大師、工程院院士從事監理工作,似乎大材小用了。而陳新院士卻認為我國的工程監理起步較晚,尤其是大型橋樑工程需要規範的工程監理,只有一流的工程監理才能保證一流的工程質量。幾年來,他帶領一批懂設計、精通施工的監理人員,參與了江陰長江大橋和南京長江二橋、潤楊長江大橋等的工程監理。2001年,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監理公司被江蘇省政府授予“南京長江第二大橋建設有功單位”,潤揚長江大橋監理站C1標監理組獲得江蘇省交通工程建設“十佳監理組”,陳新院士被江蘇省政府授予“南京長江第二大橋建設功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