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廷驊

陳廷驊

陳廷驊(1923-2012),香港著名實業家、香港南豐集團創辦人。1923年出生於浙江寧波一貧困家庭,以紡織起家。 1949年,陳廷驊離開上海來到香港。1954年,他斥資六十萬港元在荃灣開辦了南豐紗廠有限公司,兩年後,紗廠正式投入生產。1969年,陳廷驊將南豐紗廠改組成為南豐紡織聯合公司。 1970年“南豐紡織”上市,經營業績連續十幾年名列同業前茅,陳廷驊被冠以“棉紗大王”稱號。 陳廷驊1976年開始涉足地產及股票投資,並因此躋身超級富豪行列。1997年南豐集團買入“信和置業”超過12%的股權。 陳廷驊曾任南豐紡織聯合有限公司及南豐發展有限公司主席。1990年以80億港元的個人資產躋身香港億萬富豪第9位,成為第三位名列“香港十大富豪”的寧波人(另兩個是包玉剛和邵逸夫)。2011年福布斯香港富豪榜上,陳廷驊以約203億港元排行第14位。 2012年6月因病與世長辭。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陳廷驊亦致力於保存國粹,提倡京劇,不但在內地資助興辦戲劇學校,培養新秀,亦時常贊助知名京劇團到港演出,對我國傳統藝術的倡導及本港文化生活的提高,貢獻良多。陳廷驊於1997年獲得英帝國官佐勛銜,更成為中國文化部最高文化藝術發展獎得主。此外,陳廷驊更為蘇浙、寧波、甬江、上海四所同鄉會永遠名譽會長,多種慈善基金會名譽會長或理事,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屆行政長官推選委員會成員和明天會更好基金信託委員會成員,並擔任香港各界慶祝回歸委員會副主席。

陳廷驊 陳廷驊

陳廷驊父親以經營布廠為業,陳廷驊二十多歲已成為上海及寧波三家商業機構總經理。1949年移居香港,1954年創辦南豐紡織有限公司,1969年南豐改組,成立南豐紡織聯合有限公司,並於1970年正式上市。同年成立陳廷驊基金會,在本港和內地捐助醫療、教育和福利事業,陳廷驊篤信佛教淨土宗,尤其樂捐巨貲大力支持佛學的傳布。1976年陳廷驊進一步開拓業務,不但在海外如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進行投資,同時亦在本港斥資數千萬元向太古洋行購入鰂魚涌地盤,興建南豐新村,自此在地產界奠立穩固基礎。1992年陳廷驊連續發行15種備兌認股證,不出數月,股市大幅下調,陳廷驊眼光獨到,被譽為“備兌認股證大王”。

人物經歷

創業時期

陳廷驊是浙江寧波人,1923年出生於當地一個富商家中,其父系寧波布廠的老闆。寧波是中國著名的商業之鄉,“奉幫”商人遐邇聞名。陳廷驊耳濡目染,從小就對生意經有所了解。中學畢業後,他就棄學從商,隻身一人由寧波跑到上海做生意。後有積蓄,自己在上海浙江路開了一家小綢莊。由於個人努力,20多歲就當了3間商業機構的總經理。

陳廷驊 陳廷驊

1949年,陳廷驊攜帶三十萬元來到香港,開始了他人生的嶄新一頁。初抵香港,陳廷驊人生地不熟,又不會說廣東話,只得在中環愛群行里租了一間面積約二十平方米的辦事處,繼續做買賣布匹的老本行。五十年代初的香港,幾乎沒有什麼像樣的工業。陳廷驊在做生意中,敏銳地發現由於韓戰的爆發,美國對中國內地採取封鎖政策,因此上海無法發揮它在紡織業方面早已取得的優勢。陳廷驊決心在香港創辦紡織廠。他一面利用進出口貿易積累資金,一面籌備建廠,吸納人才。1954年5月,陳廷驊投資六十萬港元在荃灣開辦了南豐紗廠有限公司。兩年後,該廠正式投產,每月生產棉紗四百包。紗廠開辦後,陳廷驊顯示出了他的工業家才華。不僅紗廠管理得有條不紊,且為了打開國際市場,他設計了一種四至六支的粗棉紗,可用以製造各種毛巾產品。該產品推出後深受國際市場歡迎,訂單如雪花般飛來,不僅南豐紗廠創出名號,且香港的紡織業也開始在國際上小有名氣。

六七十年代

20世紀60年代初,南豐紗廠已擁有五萬餘個紡錠,資本額擴增至六百萬元。六十年代是香港紡織業欣欣向榮,躍升至香港當時三大工業支柱之首的年代。陳廷驊看準時機,決心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產品質量。這一切,又都需要有龐大的資金來支持。陳廷驊對此似乎早有主意。1969年,他將南豐紗廠改組成為南豐紡織聯合公司。翌年四月,該公司由香港滙豐銀行安排上市,向公眾發售四百七十五萬股。每股面值兩元,溢價四元,以六元上市。只此一舉,陳廷驊便集資達二千八百五十萬元,實力頓時倍增。

70年代初,紡織業出現一種嶄新的工藝技術——空氣紡錠織布技術。該工藝技術不僅比傳統的紡錠快了好幾倍,且質量也大大提高。陳廷驊認為要提高紡織品的競爭力,必須使用新工藝技術。他拍板大舉購進新型紡機,淘汰老舊機器,並大量購買土地以擴建工廠,為南豐未來的發展預作規劃。在陳廷驊悉心經營下,南豐公司飛速發展。至1979年,該公司每月生產的棉紗達一萬六千包,比創廠之初的四百包高出四十倍。南豐因而成為香港紡織業的龍頭,陳廷驊也博得“棉紗大王”的稱號。

八十年代

陳廷驊 陳廷驊

進入20世紀80年代,由於世界經濟衰退,香港紡織業遭到首次重大打擊。市場滯銷,不少紡織廠都積壓了大量存貨,一些廠家甚至被迫停產。面對困境,陳廷驊並未灰心,他一面耐心等待市場復甦,一面潛心研究新產品。終於,他率先研製出了可以紡織牛仔布的空氣紡紗。在牛仔服風行的八十年代,這種產品大行其道,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南豐公司及香港紡織業也隨之復甦。至1987年,南豐每月產棉紗已達四萬五千包,占香港棉紗市場的六成左右。陳廷驊在專注於紡織業的同時,亦充分注意社會民生的動向,留意新的投資機會。他注意到,自香港經濟在六、七十年代開始起飛後,市民對居住條件的改善日益重視。於是陳廷驊開始向地產業進軍。現在看來,這個決定對於陳廷驊和他的南豐公司都是至關重要的,不如此便不能成為今日香港的超級富豪。一九七六年,香港太古集團改組後,為套取營運資金,將太谷山谷近英皇道的一塊土地以四千餘萬港元售給“南豐”及李嘉誠的“長實”。後來,“長實”又將其所擁有的股權折價售給“南豐”。在這塊土地上,陳廷驊興建了南豐新村,打贏了投資地產的第一仗。南豐新村於當年開始預售,每平方英尺售價二百餘元。兩午後,該新村的售價即已升至四百元,升值達一倍。在“南豐新村”的項目上,陳廷驊大賺一筆,令他嘗到從事地產業的甜頭。

80年代初紡織業不景氣時,陳廷驊利用過去賺來的利潤,大舉投資於地產及股票、乙種換地權益書、航運等方面。這些投資中,除投資航運後來出現虧本外,其餘均收益不淺。所以,儘管八十年代初期南豐紗廠和香港其它紡織廠一樣出現虧本,但地產和股票上的收益卻令南豐公司扭虧為盈。陳廷驊買地自有一套,他的政策是“低買低賣,高買高賣”。他看準了港府的發展政策,搶先在屯門一帶大舉買地。八十年代中期後,屯門地區因人口不斷增加,樓價也節節上升,陳廷驊自然賺得盤滿缽滿。陳廷驊善於把握機會;只要他看準的事情,便果斷行動,毫不猶豫。

1989年元月後,香港股市及房地產市道大跌。許多人面對未來,情緒低落。陳廷驊卻不這樣看。他認為,中國政府對香港的政策是不會變的,香港的前景仍是一片光明,眼前的低潮只是暫時現象。於是,他抓住股市下跌的時機,果斷地提出將上市的南豐公司私有化的建議,以每股十一元五角的價格購回南豐的股票;此外,他更以私人名義,在市場大量吸納藍籌股。不久,香港股市回升,陳廷驊果然如願以償。此外,陳廷驊更採取以“低價”試探,刺激投資者的購房意願,促使樓市回升。1989年六月後,樓市一片低沉,許多大地產商均不敢開盤。陳廷驊率先以每英尺七百餘元的低價推出屯門豐景園的一幢樓宇。不料此舉引起投資者重大反應,買樓者排成長龍,通宵達旦守候,等待購房。引發了購房熱潮後,陳廷驊又將幾個樓盤推出,售價也提高了百分之十至百分之十五,但仍銷售一空。陳廷驊對股市也極感興趣,他被公認為是炒股能手。

九十年代

20世紀90年代初,香港出現由非上市公司發行認股權證的勢頭。陳廷驊抓住機會,於1992年底利用屬下十五家不同公司發行了十六種備—兌認股證。以當時發行價計算,此舉套現達一百零六億港元。他更被證券界冠以“備兌認股權證之王”。90年代,陳氏更是頻頻投資地產。每次香港官地出賣時,他總是參與其間,並率先出價。僅1992年,“南豐”便分別以獨資及合資方式,購入四幅地皮,成交額達三十三點九億餘港元。

1994年首季,南豐集團更大力出擊,購入豪宅、商業樓宇及地盤,總額亦高達三十餘億港元。陳廷驊的人生哲學是“天道酬勤,要言不煩”。他每日工作時間很長,早八時上班,中午小休片刻,至晚上八時方回家。陳廷驊每日大清早起練習中國功夫及氣功,平時兩粒雞蛋大的玉石球從不離掌,身體保養得很好。他亦不喜出外用餐,大多由司機將飯送至辦公室。他的菜譜簡單:油泡蝦、香蔥燒鯽魚、冬筍雪裡紅、油豆腐、冬粉等,系家鄉寧波菜。陳廷驊篤信佛教,他最喜印製佛經贈人,以光佛法、弘教義。他亦常捐款給內地,但條件是絕不宣傳。陳廷驊有兩個女兒,長女陳慧芳長居美國,次女陳慧慧一九八五年自美學成歸來後,幫父親打理生意。

現任香港索美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香港南豐紡織有限公司董事長,香港蘇浙旅港同鄉會和香港上海總會會長。他酷愛佛學,1970年成立陳廷驊基金,每年捐款給慈善團體,也捐資家鄉興辦公益事業,造福桑梓。擁有財富約80億元。

晚年

陳廷驊 陳廷驊

陳廷驊早在2011年8月就被裁定“在精神上已無行為能力”,此後陳廷驊就已經沒有參加過南豐的任何業務及公司政策的定奪。而陳廷驊次女陳慧慧曾與其共事超過30年,這期間累積的經驗可確保公司業務,以及決策方向在短期內得以持續。

公益事業

1970年,還未成巨富的陳廷驊即在香港發起成立了慈善基金會。通過基金會,他每年捐款給香港及海外的慈善團體。20世紀80年代以後,陳廷驊將捐贈的範圍擴大到祖國內地。基金會的管理人員稱,陳廷驊先生捐錢的先決條件是自己和家人的姓名不能見報,否則下次就再也得不到他的捐助了。為此,陳廷驊在香港、上海和浙江等地的許多捐贈經常使用“無名氏”這個代稱。據大致估算,迄今為止,陳廷驊及其各基金會在創辦迄今的幾十年里捐贈款物總額數以幾億元計。

早在1986年底以前,他就向家鄉寧波捐資文教、醫療、衛生與公益慈善事業,累計金額達到1123萬元人民幣。1987年以來,陳廷驊先後兩次為母校四眼石契國小捐資165萬元助建一幢教學樓和一幢綜合實驗樓;助建了四眼石契中學、鄞縣雲龍鎮幼稚園、雲龍鎮前徐村東海國小、雲龍鎮中學,以及寧波效實中學圖書館、寧波市第三醫院住院大樓、寧波市游泳俱樂部等;他還向寧波市保黎醫院、婦兒醫院、第二醫院、第三醫院等贈送大量醫療儀器設備、救護車;為方便家鄉人民的生產與生活,他幾次出資修建了鄞縣南豐大橋、密岩大橋等。同時,陳廷驊還多次以他在捐助中經常使用的“無名氏”的名義,通過寧波、香港兩地的甬港聯誼會、旅港寧波同鄉會等民間組織及時向家鄉——寧波捐巨款販濟災區、扶貧助困。僅以上各項,累計總額已經超過3000萬元人民幣。

除寧波之外,陳廷驊還在浙江省的其它地區有多宗捐贈,包括興建希望國小和浙江大學南豐高科技大樓等。

在居住地香港,陳廷驊先後捐助樹仁學院(設獎學金)、香港視網膜色素病變人土協會(支持視網膜退化性病變研究)、香港保良局慧研雅集書院(運作經費)、香港同濟之友(助建教學設施)、香港紅十字會(賑災)、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助建香港基本法圖書館),等等。

同時,陳廷驊還通過香港陳廷驊基金會向內地的希望工程和上海市慈善總會捐贈巨款。1993年,陳廷驊基金會開始向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捐助“希望工程”,連續4批捐建希望國小600所,捐贈金額達1.2億元人民幣,占當時全國希望工程受贈總額的十五分之一。陳廷驊基金會捐建的600所希望學校分布在28個省、區、市,這在中國整個希望工程項目中是非常罕見的。1998年開始,陳廷驊基金會還出資舉辦了36期培訓班,培訓了446名福和希望國小的校長和骨幹。對第二故鄉上海,陳廷驊可謂情有獨鍾,到1999年4月,陳廷驊基金會先後向上海慈善總會捐贈4700多萬元人民幣,用於“安老、扶貧、助學、濟困”。

在貴州省黔東南州,由於香港陳廷驊基金會及陳廷驊本人的慷慨捐資助學,使一個個貧困山鄉落後的教育狀況得到了根本的改善,一幢幢教學樓在大山里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失學的兒童紛紛返校就讀,貧困的山區也因此而看到了希望。

陳廷驊還熱心支持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他出資繁榮中國的京劇事業,親自擔任中國少年京劇藝術團名譽團長。

社會榮譽

1997年10月27日,鑒於陳廷驊“多年來熱心支持內地文化藝術的發展和內地與香港的文化交流活動,並多次捐資發展內地的文化事業”,他與寧波同鄉邵逸夫先生一起雙雙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首次頒發的“文化交流貢獻獎”。這是文化部專為表彰鼓勵為中國文化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外國及港澳台友好人士而特別設立的獎項。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陳廷驊先生的懿德茂行深得世人推崇。為彰顯他的事跡,浙江省人民政府、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寧波市人大常委會等分別授予其浙江省“愛鄉楷模”、上海市“榮譽市民”、寧波市“榮譽市民”等稱號;他還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屆推委會成員,上海市慈善基金會和寧波市慈善總會名譽會長,香港蘇浙同鄉會、香港上海總會、寧波旅港同鄉會、香港甬港聯誼會名譽會長;1998年12月,在香港中文大學第54屆大會上,陳廷驊被授予“榮譽社會學博士”稱號,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先生親自為他頒授了證書。

因病逝世

2012年6月19日南豐集團證實,集團創辦人陳廷驊,上周末因病與世長辭。陳的外孫張添珞表示,希望外界給陳家私人空間,靜靜地進行私人悼念活動和儀式,到確定有關喪禮安排後,會再作通知。

陳廷驊是一名虔誠佛教徒,一直低調進行慈善工作,並在七零年成立陳廷驊基金會,曾對教育、醫療研究和改進本港醫療服務、社福項目和宗教活動作出捐助。他曾獲理大和中大頒授榮譽工商管理博士學位和榮譽社會科學博士學位,亦獲頒授上海市和寧波市榮譽市民。九七年,他獲頒授OBE(英國官佐)勳章。

陳廷驊在兩年前確診前列腺癌第四期,5月底因癌病惡化,入住養和醫院深切治療部,病榻期間前妻楊福和和兩個女兒陳慧芳和陳慧慧陪伴在側。去年《福布斯》本地富豪榜,陳廷驊排行十四,估計身家接近一千億元。

2012年6月16日,香港富豪、著名財團南豐集團創始人陳廷驊在港逝世,享年89歲。他的兩位女兒,正為爭奪他一手創下的千億財富而對簿公堂。

盤點香港40位富豪

《福布斯》雜誌曾公布2011年度香港富豪榜,香港前40大富豪身家總共高達1630億美元。讓我們盤點一下這些富豪吧,看看他們都有哪些龐大基業和傳奇經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