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陳希遷(700~790年),高要縣人。性格沉著剛毅,自信心強。12歲時出家曹溪寶林寺(今韶關南華寺),被六祖慧能收為弟子。慧能圓寂時,尚未受具足戒,遂往江西吉州青原山靜居寺,拜同門人行思和尚為師,深得器重。不久,受命到南嶽般若寺觀音台,參學於懷讓禪師。經一番鍛鍊,又回靜居寺。後來,得行思付法。唐天寶初年(742年),離開靜居寺,受請主持湖南衡山南寺。寺東有大石,平坦如台,在石上結庵而居,因此,被人稱為“石頭和尚”。唐廣德二年(764年)應門人之邀,往長沙招提寺,四方禪學者湊集門下,影響甚廣。高足有唯嚴、道悟等21人。後來,付法於唯嚴。唐貞元六年(790年)逝世。
主要成就
著有《參同契》、《草庵歌》。《參同契》是希遷禪學思想的代表作,所創倡的“回互”禪法,指的是萬殊諸法雖互不相犯,但又是相涉相入的。修禪者能領會此法,則靈照不昧。後來,弟子繼承宗風,由洞山良價、曹山本寂發展為曹洞一派,即佛學中的“曹洞宗”。至五代時,又分支出雲門、法眼兩系。曹洞禪後來傳入日本,流傳較廣。《參同契》,是日本“曹洞宗”和尚每天晨課必讀經典。希遷的“肉身”,據說至今還在日本橫濱總持寺被供奉著。法眼禪也曾繁衍於高麗。希遷的禪學思想,對國內外佛學界的影響相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