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口村

院口村

院口村位於山東省煙臺市福山區城南16.3公里,村聚落呈長方形,屬張格莊鎮。有203戶,520人。清乾隆年間,譚姓由馮家遷入,徐姓和欒姓於清末相繼徙居,各姓氏和睦生息。耕地421畝,果園362畝,山巒210畝。村處丘泊地帶,屬黃粘土壤,宜糧果生長。主要生產小麥、玉米、地瓜、花生、水果等,主要種植包穀、烤菸等經濟作物。骨幹企業有石灰廠和石子場。

基本信息

村情概述

院口村位於山東省煙臺市福山區城南16.3公里,屬張格莊鎮。有203戶,520人。耕地421畝,果園362畝,山巒210畝。村聚落呈長方形,東西寬約250米,南北長約350米,有南北向主街1條,東西向主街2條。煙(台)鳳(城)公路從村西穿過,通公共汽車。
據《福山孫氏家譜》記載:“孫氏系三國權(孫權)至皓(孫皓)敉傳,而族始漫散,其先有避於遼者,唐太宗平遼,兄弟八人浮海抵福山,遂世為福山人。宋元而後,代有顯人,譜牒具焉。”孫氏八兄弟由八角登入福山後,先居孫夼(今百堡)、花岩等地,其後裔分居於古現孫家,兜余兩甲莊,張格莊滸口、院口,門樓仉村孫等村。又據村民孫盛川所藏孫氏族譜書載,明洪武年間,孫姓由門樓仉村孫遷此建村,因村南有南君頂,北有大梁山,東有圍子山,西有葫蘆門(也叫粉底山),南、北、東三面皆山,西有“門”,中間坦蕩開闊,形似大院,而村位於山下出口處,故名院口。清乾隆年間,譚姓由馮家遷入,徐姓和欒姓於清末相繼徙居,各姓氏和睦生息。
村處丘泊地帶,屬黃粘土壤,宜糧果生長。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興修水利,在村東修建塘壩1座,蓄水萬餘立方米,澆地50餘畝。1983年前,以糧為主,集體經營。1983年以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果兼作。1995年,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以種植業為主,注重經濟效益,大力發展高效農業。到2000年底,栽植大櫻桃100畝,釀酒葡萄260畝,乾雜果60畝。主要生產小麥、玉米、地瓜、花生、水果等。骨幹企業有石灰廠和石子場各1家,有大小客貨運輸車45部。國小、幼稚園與車家聯辦。村有衛生所1處,戶辦小商店3家。
其村知名人士有:孫旭光,國中文化,1944年參加工作,曾任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第二建設公司處長、黨委書記。徐貫一,大專文化,1944年參加工作,曾任東北林業部副處長。孫德棟,高中文化,1945年入伍,曾任鐵道部電氣化工程局華東支公司副經理。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654畝(其中:田131畝,地523畝),人均耕地0.71 畝,主要種植包穀、烤菸等作物;擁有林地17655畝,其他面積10453.70 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電、路、電話,無路燈。有236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有236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209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0%和88.56%);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2戶,(分別占總數的17.80%)。
該村到德苴鄉政府道路為不通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20公里,無集貿市場。全村共擁有汽車1輛,拖拉機輛,機車84輛。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73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18.80 萬元,占總收入的68.67%;畜牧業收入37.10 萬元,占總收入的21.4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552頭,肉牛76頭,肉羊頭);漁業收入0萬元,占總收入的0%;林業收入1萬元,占總收入的0.58%;第二、三產業收入8萬元,占總收入的4.62%;工資性收入6萬元,占總收入的3.47%。農民人均純收入842元,農民收入以烤菸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6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2人(占勞動力的2.41%),在省內務工22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236戶,共鄉村人口914人,其中男性481人,女性433人。其中農業人口914人,勞動力550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漢族887人,彝族27人,其他民族0人。
到2006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779人,參合率85.23%;享受低保20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12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20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236戶,占農戶總數的100%。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68平方米,擁有教師6人,在校學生101人,距離鄉中學14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31人,其中小學生101人,中學生30人。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4個,共有黨員38人,少數民族黨員3人,其中男黨員33人、女黨員5人。
村委會由 支書、主任、副主任組成,下設8個村民小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