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綜合情況。蓬萊市北溝鎮北林院村,共有戶數376戶,957人,地處北溝東迎口山下,與王格莊、南王緒等村相鄰。
經濟狀況。本村擁有耕地2210畝,糧田面積1600畝,主要農產品為小麥、玉米,主要經濟作物以林果業為主,擁有山巒面積810畝。
由來
北林院村坐落在迎口山北麓西北腳下,原名“柏林院”,村北是遠近聞名的“星落石”,西與坡下的南王緒村接壤,東邊是一條山溝,呈東南西北走向,溝中河流從王格莊村西流入欒家口港灣。溝底泉水潺潺,四季長流。溝中有一個三十五戶的小村,名叫“板溝”,和北林院同為一個行政村。站在北林院村北的“星落石”上舉目北眺,長山列島隱約可見,欒家口港盡收眼底,田陌縱橫,公路穿插,村落片片,綠樹紅瓦,碧海藍天。北林院村1955年成立初級社;1956年成立高級社;1958年建立北林院大隊;1984年改為北林院。現有賀、周、李、王、車等姓420戶,950多人,1500多畝耕地,600多畝園地。是北溝鎮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村莊。
祖輩傳留,北林院是“先有(寺)院,後有村”的。北林院村北是一條大河,河旁最早有車姓人家落戶成村,人稱“車家疃”。據傳,不知何年何月,突然天崩地裂,從天上掉下一塊巨型隕石,民間俗稱“星落石”,不幸砸中了車家疃,只有一外出走親戚的人倖免。直到現在這堆星石還盤踞於村北頭,如同一座小山,方圓約半華里。山上奇石林立,形態各異,真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村里人稱其為星落石山。後在宋末元初,一幫和尚相中此地,依山造勢,在此修建了一座寺院,並在寺院四周栽植了大量柏樹,成排成行,形成了一片柏樹林子,就起名叫“柏林寺”。因此地東面、北面有柏樹林,又有寺院,故取地名為“柏林院”,因土話“柏”與“北”二字音同,故改稱“北林院”。由於寺院規模很大,光廟地就有上百畝,雇用了周邊百姓來種地,日久天長,僱工就依寺院外圍搭棚落戶,繁衍成村,以地名為村名。
賀姓與王姓是姑表兄弟,從小雲南結伴而來,落戶此村。據《賀氏族譜》記載:賀氏兄弟三人同來,老大賀貴落戶柏林院,老二、老三分別落戶於賀家溝、沙家莊。兄弟三人約定,每年正月初三到村西的轉山頂上“火神廟”里聚會。自帶酒菜,到此暢飲敘情。據說此俗延續了數代。按專家分析,這種風俗源於山西及魯西等地。賀貴後來從軍,追隨當代抗倭名將戚繼光,曾擔任過千總,其後裔有的就定居於蓬萊城里,至今已20多代500多年了。
據《周氏族譜》記載:“五世祖奉九公,家貧如洗,至於極點,自欒家口以徙斯土,…六世祖棟材公,貿易遼東,設廠作坊,以木商業丕振家聲…”了了數語,概述了周氏祖先,顛沛流離,謀求發展,艱苦創業的歷程。
李姓來的較晚,在清朝中期,李祖兄弟二人,年幼時隨著姑媽到此落戶。百年之後,李氏後人將姑媽奉為祖先,隆重的修建了“姑媽墳”,世代祭祀,傳之今天。李氏至今有十多代200多年歷史。
村中古蹟柏林寺,傳為宋元時代所建。據寺中古匾記錄:寺院毀於戰火,“明永樂年重建”,抗日戰爭時期被扒毀。據老人描述:當年重建的寺院,更加雄偉壯觀,占地百畝,前有威嚴的山門,內有護法神金鋼肅立,門內兩側建有鐘鼓樓,晨鐘暮鼓,香菸繚繞。院中有戲台,逢年過節,好戲連台,為香客信徒聚會助興。院中正殿,供奉佛祖釋迦牟尼,鉑金鍍身,光彩照人。後殿是千佛殿,彌勒佛、十八羅漢,排列有序,造化百端,各司其職,受香百年。寺廟鼎盛時期,廟地一百多畝,僱工十幾人,養了三頭騾馬種地,供養了十多位和尚,整天吃齋念經。據說寺院裡的真僧修行不錯,他們經常深入民間,行善積德,為百姓做些好事。其中有位叫“廣有”的和尚,精通醫道,常為村民行醫治病,深受好評。比較知名的和尚還有圓龍、圓鳳、廣玉、廣德、書奎等也經常幫村民乾點實事。另有一位叫“同悟”的和尚,精通六藝,善吹“管子”、笙簫等樂器,每逢和尚作道場時,必有伴奏,同悟大顯身手,博得頭彩。當時城裡名門貴族,鄉下富紳大戶,只要出殯,必請柏林寺的和尚,一時盛及城鄉。後來,寺毀僧亡,只殘存的一座贔屓馱碑,被埋到了村口地下。還有倖存的一尊千佛缸(實為“千佛蓮台”)被登州博物館珍藏,成為柏林寺這千年古剎的見證。
在村西及西南部曾有幾處古墓,其中一座疑是達官貴人之墓穴。墓內有一間房大小,四周粉牆,牆壁上刻畫有人物圖案,墓內還有炕、有燈、有罐盆等用具,貴重物品早已被盜。墓主身世不得而知。另外一墓內,發掘出土一把七星寶劍、銅錢之類,墓主可能是位武士,何代人士,難以考證。
姓氏
李姓輩字排序為:…文、卿、承、先、顯、彥、仕、安、忠、良…等。
賀姓後代排輩字序為:“學、聖、明、天、德、培、賢、福、國、光、家、傳、儒、業、弟、培、育、本、其、成、天、貝、世、鳳、書、生、門、廷、士、忠。”
王姓輩字排序為:…大、化、世、昌、啟、本、務、克、善、鴻、光…等。
詩句
宅臨星石徑生帳,門映迎山隱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