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形成於清代中葉,流行於榆、延兩地區。陝北道情唱腔為曲牌,板腔並存體。其唱腔曲牌有[平調]、[十字調]、[耍孩兒調]、[涼腔]、[一枝梅]、[梅花調]、[跌落金錢]、[五花調]等;唱腔板式有[大起板]、[平調]類板式(內含4種)、[尖板]、[滾白]四種。曲調和板式在套用上比較靈活自由。
伴奏有文場和武場之分,文場主奏樂器為大三弦。絲弦曲牌有[鬼照燈]、[柳青娘];嗩吶曲牌有獨奏的和吹打合奏的兩種。武場鑼鼓段由開場鑼鼓、動作鑼鼓、起板鑼鼓,與秦腔基本相同。
曲目
唱詞詞格為七字句、十字句及長短句混合體,以七字句較多。傳統劇目有100餘本,如《湘子出家》、《打經堂》、《劉秀走南陽》、李大開店》、《汾河打雁》、《割肝救母》、《王祥臥冰》、《合鳳裙》等;現代新劇有《接婆娘》、《劉栓回頭》等30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