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所謂阿Q大戰,就是阿里巴巴和騰訊在移動網際網路平台的交鋒。2013年,微信支付橫空出世之後,騰訊真正露出了鋒利的牙齒,這個導火索也讓騰訊和阿里由小打小鬧轉入全面戰爭。坐擁6億用戶的微信,將依仗其難以被超越的用戶黏性,串聯起移動電商、移動支付等環節,直接將戰火燒至馬雲的老巢——電商。而移動電商正是馬雲尚未建穩“防火牆”的缺口。讓馬雲如坐針氈的是:如果用戶都習慣了通過微信支付進行手機購物,阿里電商老大的位置就難在移動時代繼續穩坐。馬化騰和馬雲,前者以產品經理自稱,平常溫文爾雅;後者則極具有煽動性的口才和想像力。個性迥異的兩個人原本各走各道,在即時通訊和電商領域各霸一方,但在移動網際網路到來之時,業務邊界的日益模糊,讓“二馬”無法不兵戎相見,惡戰輪番上演。
電商大戰
2013年10月份至雙十二期間,騰訊與阿里之間的電商鬥爭全面鋪開:
10月10日,騰訊創始人馬化騰和騰訊總裁劉熾平分別寫了兩封內部郵件,馬化騰強調了移動網際網路的重要性及緊迫性。而劉熾平提到,“當移動電商潮爆發時,或者我們是引導者,或者整個電商體系準備好了去獲取爆發的紅利。”
騰訊內部傳出進軍電商領域的信號,讓阿里感到不安。因為對於阿里來說,儘管在PC端占據電商霸主地位,但是在移動端,阿里仍沒有一款殺手級的產品足以抵抗潛在的對手。而微信用的是“切香腸戰術”,隨著產品的進化一點一點把電商元素加進去,散落在微信各處的電商元素,聚集起來會非常可怕,直至最終形成對阿里巴巴電商生態破壞性的力量。騰訊用溫水煮青蛙,顯然,阿里已經感覺到疼痛了。
10月21日,曾遭雪藏的“來往”被重新打造面世。一個月後,在馬雲親自為其站台的背景下,這款與微信相似程度達80%的軟體人數激增至一千萬,來往與微信的戰爭由此激發。馬雲隨後也在阿里的內部論壇上向騰訊正面宣戰:“今天,天氣變了,企鵝走出了南極洲,它們在試圖適應酷熱的天氣,讓世界變成它們適應的氣候。與其等待被害,不如殺去南極洲。去人家家裡打架,該砸的就砸,該摔的狠狠地摔。”
在騰訊和百度持續低調發力並有成果之後,阿里巴巴急了。阿里在移動端最核心的實力,是手機支付和手機淘寶,但可這兩個產品並非大眾級套用,無論是人均使用時長和使用頻率,都無法與大眾級的移動套用“微信”相比。隨著微信支付的推出和對移動電商的涉足,騰訊下手越來越狠,其所做的一切無不讓阿里痛在心頭,對於阿里來說,這已是忍無可忍。
微信支付出世
2013年12月4日,習慣通過支付寶轉賬的用戶,被告知一個壞訊息:支付寶PC端轉賬開始收費,0.5元起收,10元封頂。粗略估算,每年支付寶將因此增加2億元的收入,這實在不是個很大的數字,但重點在於手機支付寶轉賬仍然免費。
很顯然,阿里正不遺餘力地將用戶往移動端搬家。阿里這是對微信支付的反攻。在“雙11”期間,微信上線了“精選商品”,雖然僅有15款商品,且深藏在微信“我的銀行卡”選項下,但上線首日就取得了8萬筆的訂單量,半個月已完成20多萬筆訂單。11月28日,不到10分鐘內,15萬部小米手機在微信平台被搶購一空。
如果拿成交數額相比,微信支付顯然不是支付寶的對手。“雙11”當日,支付寶實現手機支付4518萬筆,是2012年的5倍,支付額突破113億元。但是,微信支付“小荷才露尖尖角”卻讓阿里感受到了極大的壓力。
微信是一款移動即時通訊軟體,屬於大眾型產品,此前外界雖然對這款產品的屬性有諸多分析,卻很難辨析其最終的真實意圖,最起碼阿里巴巴在一年前是沒有看得那么清楚,甚至微信也並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但微信支付橫空出世之後,才真正露出了鋒利的牙齒。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微信支付實現了從線上到線下的完整閉環,打通了O2O的最後一環。而騰訊也通過微信支付捅破了商業化的這層窗戶紙。
用戶可通過掃碼支付、APP內支付和公眾號支付三種方式進行支付。無論是何種支付方式,不管線上上還是線下,用戶只要在微信中綁定了銀行卡,就可以輕鬆、方便支付。在操作體驗上,微信支付優於支付寶。在銀泰百貨店的支付寶當面付的操作過程與銀聯POS機刷卡付費類似,期間還出現多次支付失敗,有不少付費用戶在等待。而在上品折扣店體驗微信支付時,則過程相對順利,更為便捷。
實際上,微信和阿里關於移動支付之爭,支付場景和用戶支付習慣的培育是核心。只要誰先搶占和培養了移動支付習慣,誰就是勝利者。在這點上,微信顯得更有優勢,因為微信是以小時甚至是分鐘為使用頻度的移動套用,而支付寶和天貓是以天或周為使用頻度的套用。高頻度的套用可能會把用戶需求榨乾,而淘寶則會被截流,曾經在網際網路PC時代的優勢也可能逐漸被瓦解。
不可否認,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和完善,在第三方支付市場中,支付寶已獨占鰲頭。而騰訊微信產品部助理總經理曾鳴表示,微信支付不是一個純粹的支付工具,它更像是給移動支付提供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所以,微信支付將在其工具能力的基礎上,把微信的一些優勢,譬如把移動端的用戶基礎能力、社交能力和開放能力整合,以用戶體驗為基礎,探索微信支付服務和價值的平衡。
用來往“補課”
被微信支付刺激後,阿里巴巴發現,移動端的大眾級套用雖然與從屬電商的專業級套用有一定距離,卻有著黏性高、使用時間長、滲透率高的特點,而這是專業套用如手機支付和手機淘寶無論怎樣努力也達不到的指標。阿里巴巴過去在PC端發展社交的所有努力全告失敗,在移動時代已輸不起,先擺出氣勢洶洶的架勢把這塊做起來再說,至少在數字上先做上去,也聊勝於無。
為此,阿里組建網路通訊事業部,由原來的旺信業務和來往業務組成,直接向CEO陸兆禧匯報,將移動通訊升級到集團主營業務層面。10月21日,“來往”正式上線。從“長相”來看,來往跟微信的功能有80%的相似度,差別在於來往強調安全私密交友,沒有“搖一搖”和附近的人交友等功能。另外,還增加了一個叫“扎堆”的功能,產品形態跟QQ群聊模式相似。
阿里巴巴員工給馬雲開了個叫“江湖情”的扎堆組,馬雲在裡面放歌一曲,唱了一首《鴻雁》。同時,馬雲還給所有阿里人下達了任務指標,11月底,前每個人都要有100個來往好友(不能是阿里員工),否則年底沒有年終獎。
12月11日,在杭州舉辦的來往升級產品溝通會上,阿里方面表示來往除了新增各種區別於微信的功能外,更提前透露,來往將在春節前推出支付系統。相關負責人強調,來往支付與微信支付在骨子裡有著天壤之別——來往的支付系統是基於支付寶,而微信支付卻與財付通沒什麼關係。
談及來往,馬雲曾在內部發言中稱:“這是阿里人在無線時代爭取生存權的努力。”由此看來,他的確擔心阿里巴巴在移動時代被甩下,因為移動網際網路時代變化莫測,可以讓小不點變為巨頭,也可以讓巨頭變回小不點。
戰爭全面打響
在即時通訊工具領域,馬化騰將馬雲遠遠拋在其後。早在2005年,馬雲接手雅虎中國後,為了推廣雅虎通,禁止雅虎中國使用MSN和QQ,但後來雅虎通並沒有做大。在隨後的幾年,馬雲一直想有一款能跟QQ抗衡的產品,也為此多費心思。到2013年為止,除了“來往”外,阿里巴巴旗下的IM工具至少有五款,包括旺信、貿易通、TradeManager、淘寶旺旺和雅虎通。
但在電商領域,則是馬雲完勝。2006年淘寶要開始面向淘寶店主收費時,騰訊的拍拍網成立,它幾乎是複製了淘寶的免費模式。騰訊方面甚至跑到淘寶網大量挖角,導致當時淘寶網總裁孫彤宇和騰訊CEO馬化騰大吵一架。最終淘寶再次實行免費,拍拍網則被強硬地壓了下去。馬化騰後來在公開場合也數次談到,電商一直是騰訊的薄弱環節,一直都沒做好。
關於阿里與騰訊,在福布斯網站上有一個比喻:如果說阿里巴巴是集Amazon、eBay、Groupon和Paypal於一身的超級電商平台,那么騰訊就是集Facebook、Twitter、Tumblr和Zynga於一身的超級社交平台。這個比喻是恰當的,在過去,這兩大平台各行其道,各霸一方。但在移動網際網路中,它們不可避免地迎來正面戰爭。
盤點一下,騰訊除微信和手機QQ,還有QQ瀏覽器、騰訊手機管家、騰訊地圖等;而阿里巴巴,則還是手機支付和手機淘寶,外加一個並不強大的來往,以及新浪微博、陌陌等這些友軍。一年前,阿里巴巴在移動端的布局,只是急就章,收購的這些企業並不能給阿里巴巴帶來在移動端核心實力的提升。
微信在電商領域已經小試牛刀。在用戶第一次支付後,微信會推薦用戶關注這個服務號,這樣就可以貫穿後續的整個通知體系,能夠幫助商家去觸達、溝通以及通知目標用戶,這是電商特別需要的。因此,只要商戶服務提供得好,用戶越來越多,微信公眾賬號像一個CRM,可以進行資源管理,長期有效地跟蹤老用戶。而且微信的公共平台有100多萬個賬號,超過4萬個認證賬號,其中70%是企業用戶,具有龐大的市場潛力。
另外,淘寶和天貓的主要收入是廣告,由此導致大部分小商家沒有機會見到用戶(這也是“雙12”淘寶小賣家圍攻天貓大賣家的原因);微信不會依賴廣告,而最有可能按成交量收費,由此不會出現淘寶式的賣家血拚廣告位的惡性循環。
微信的崛起,將可能導致淘寶和天貓的盈利模式被釜底抽薪,因此阿里不得不在短期內大肆封殺微信。2013年8月1日,淘寶就禁止掉微信公眾賬號,之後又全面禁止能夠指向其他網購平台的外鏈二維碼圖片,並給已發的外鏈二維碼圖片下了為期一個月的最後通牒:逾期不整改的商家,將按濫發信息行為進行扣分處理。10月16日,阿里小微金融服務集團(籌)國內事業群總裁樊治銘炮轟“微信支付最大的問題是安全問題”,並指責微信朋友圈是一個賣假貨的陣地。
2013年12月,微信方面正式宣布,11月份剛推出的微信賣場將在“雙12”當天全面升級,加入QQ網購服裝品牌,打造“微信商城”。為應對微信的進攻,馬雲則下足了血本,花費3600萬元把“雙12”當天開獎的雙色球彩票所有組合買下,免費送給用手機客戶端登錄淘寶的用戶。另外,淘寶還利用“現金紅包”、“掃碼購”、“秒殺”系列組合拳迎戰“雙12”,對微信進行防守。
打車大戰
2014年2月17日,嘀嘀打車宣布用微信支付車費恢復到立減10元,支付寶隨即宣布用快的打車並支付寶付款,每單立減11元,同時承諾獎勵“永遠比同行多1塊”。18日,嘀嘀啟用最低12元最高20元的隨機補貼,快的則宣布補貼漲至13元。說白了,還是2013年補貼政策的延續,不過是“二馬”看到用戶有些“疲軟”了,再折騰一下,挑起大家的欲望,所謂的“阿Q大戰”烽煙再起。
縱觀騰訊與阿里的發展史,無論把企鵝養大了再關門宰,還是把淘寶做大再發力天貓,騰訊和阿里都不是慈善家,都不是真貼錢為大家謀福利的主,免費背後是一盤大棋。
不少觀點認為,騰訊與阿里從2013年底血拚到2014年初,打得是入口之戰。騰訊和阿里兩大巨頭之所以會出人意料在打車套用這個小行業上近身肉搏,除了是為占領移動支付市場,獲取一張移動網際網路的船票,還有默契演戲的一面。
紅包大戰
經過年前幾輪廝殺之後,紅包大戰在春節的決戰正式上演。2015年2月9日,支付寶、微信、百度紛紛發布春節紅包傳送額度,僅騰訊和阿里兩家,春節期間就將送出超過6億元的現金紅包,附加以各種產品優惠券等形式出現的64億元購物紅包。其中,牢牢占據除夕夜黃金時間的春晚更是成為各家手機紅包行銷大戰的“必爭之地”。
從2015年2月11日開始,以微信和支付寶為代表的“紅包”大戰拉開序幕。根據資料顯示,僅僅從小年夜到正月初一,各大網際網路巨頭以及商家將通過微信、QQ、支付寶錢包、微博、百度、無秘等軟體、社交平台送出上百億元紅包。
微信與支付寶酣戰的結果並不只是雙方獲益,在這場沒有輸家的戰爭中,投放廣告的企業和各大電視台均成為大贏家。同時,在大規模的電子紅包襲來後,移動支付也逐漸深入人心。據公開數據顯示,除夕當天,微信紅包收發總量達10.1億個,QQ紅包收發總量為6.37億個,支付寶紅包收發總量為2.4億個,微博方面則有1541萬微博網友分享了由央視春晚及39位明星與商家送出的1.01億個紅包。
從數據上看,微信紅包收發總量大約是支付寶紅包收發總量的4倍。這一點可以看到微信紅包勝利守城。
由於支付寶前期的宣傳以及遊戲形式的貢獻,除夕當晚8點,其系統達到峰值,界麵點擊為8.832億次/分鐘。而靠馬雲春節零時19分發的中文口令紅包,參與人數近3000萬人,輸入1億個答案,2分36秒搶光999999個紅包。
另一方面,微信春晚搖一搖互動次數則達到了110億次。藉助春晚主持人當時的引導,當晚十點半左右峰值達8.1億次/分,零點峰值,每分鐘也有165萬個紅包被拆開。
值得注意的是,在峰值上,支付寶紅包點擊比微信搖一搖紅包略高。
此外,全民瘋搶紅包也造成了流量衝擊。除夕夜,20點和23點50分左右,高峰值下的微信出現宕機現象,紅包和信息均出現難以傳送的情況。而支付寶也出現了類似情況,除夕晚上8點,點擊進入支付寶錢包,有的用戶發現顯示了“您正在排隊等待進入”的提示。
這場決戰,不少人認為是微信紅包的絕對勝利。然而,在移動支付市場層面,微信紅包的成功並不能帶來真正有效數量的支付使用人數。業內分析人士認為,支付寶錢包以移動支付為主要業務,此外還包括電商、貨幣基金、P2P平台、生活服務和信用評分等業務,已經形成了完善的支付生態體系。而微信支付在移動支付場景中依然有不足之處,紅包是其藉助社交功能的長處發展用戶的有效方式,因此不能失敗。但是,對於支付寶來說,坐擁移動支付領域最大的市場份額,大筆投入春節紅包更重要的是為了占位加入競爭。作為支付套用的支付寶錢包在社交方面一直在探索,與微信在紅包大戰幾輪周鏇不惜動用黑科技“紅包口令”搶位,也見其來勢洶洶。而經過決戰後,獲得的效果雖遜色於微信,但已經成功達到了其為對手“添麻煩”的目的。
微信與支付寶酣戰淋漓,全民瘋搶紅包的同時,移動支付的時代也將真正到來。自從“雙12”支付寶布局線下超市以大量優惠俘獲眾多線下消費者後,紅包的推出再一次讓接受移動支付的年齡層擴大。雖然紅包在很大程度上只是遊戲娛樂性質的產品而非移動支付產品,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確實讓更多人認識了移動支付。
現象分析
巨頭們短期最關注的還應該是線上支付,畢竟比重太大。總結起來無外乎:
1、紅包只是表象,去年是解讀,今年就是復讀了;
2、支付要解決的是場景,電商是所有場景中最重要的;
3、騰訊擅長產品,微信支付的第一步做到了四兩撥千斤;
4、阿里有線上支付場景支持,支付寶短期難被撼動;
5、移動支付小荷才露尖尖角,下一步需要的是場景支撐,再下一步是數據積累;
6、移動支付未必是大生意,但移動支付背後蘊藏著大生意,由交易起始,擔保、金融、證信…,今天的支付寶只是露出在海面之上的冰山一角。
評論
網際網路是創新行業,行銷、產品、服務,時常讓人耳目一新。表面上看起來競爭激烈,一些眼尖的觀察者就發現,只要兩家發起大戰,他們就會占據大部分的市場份額。“兩強相爭必有一傷”,變成了“兩強得利,第三哪去了?”最終的結果,可能是兩者成為行業的巨頭,簡單相加,就成為壟斷者。而其他公司,最終默默無聞,被踢出局。以打車軟體來看,有數據顯示,到2014年,“阿Q”兩者的市場份額達到80%以上。
群雄逐鹿,兩強漸出,從激烈的競爭變為壟斷者,它們從此可以快意地享受大戰後的戰利品,上億的資金,就當作是產品推廣費用,而人們移動支付習慣的形成,裡面蘊藏著滾滾財源。一場大戰,划算。
有輿論擔心,他們產生壟斷,對消費者不利,其實沒必要擔心。正如當前很潮的電動汽車特斯拉,就顛覆了傳統汽車,沒發動機,沒變速箱,給汽車產業帶來全新面貌。不創新,就會死,沒有競爭,就會死。畢竟,最終的選擇權,就是用戶本身,裝個軟體,卸個軟體,快得很。
影響
微信的聲勢很大,可阿里巴巴的根基穩固,實力也不弱,這場戰爭還有得打。業界有一種說法很流行:微信支付將會顛覆電商生態。但如果往深里說,顛覆哪種電商生態,其實誰也說不清楚。微信支付雖然讓阿里緊張,但它絕對算不上電子商務的通吃型選手。
1、幾年內,微信支付首先無法顛覆的就是已形成大格局的B2C領域,實物商品的購買渠道在向移動端轉移的過程中仍會存在很多問題,這些並不是一兩天能解決的。
2、至少從眼前看,沒有多少人會用手機去買電視、衣服。微信是個輕量級產品,用戶的消費金額有個臨界點,如果人們習慣了用微信支付來買咖啡或訂餐,而不是買電視和衣服,這種先入為主的印象就可能被固化,這對微信走向更廣闊的電商領域是會有影響的。
3、生活服務是個比電子商務市場大很多倍的業務領域,甚至有業內人士認為,誰能拿下這個,誰就稱王。未來,在這一領域征戰的玩家有很多,不僅有微信支付,還有阿里巴巴和百度,甚至騰訊微博和360都有可能參與其中。微信支付只不過是在目前聲勢最大而已。主打生活服務的大眾點評在接入微信支付之後,一個月內交易額增長七倍,成績喜人。如果把微信支付這種體驗極佳的業務推廣到所有生活服務領域,其效力是驚人的。據悉,除了大眾點評,微信支付已與優酷、分眾傳媒、香港航空、廣東聯通、唯品會、友寶集團等諸多企業展開合作,全面覆蓋了多個領域和行業,用戶買杯咖啡、看場電影等各種生活交易行為都搬到微信上去,完全沒問題。只是這種新的消費模式還需要時間來培育,現有的電商秩序,並不是說顛覆就能顛覆的。
阿里巴巴與微信支付所競爭的根本,是對未來的預期。阿里巴巴的傳統業務到2014年為止仍沒有受到影響,阿里與騰訊之間的交戰,更大程度上是雙方爭奪未來生活服務業務的話語權,誰能在生活服務領域占得上風,誰就能贏得未來。